?

家國情懷教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

2022-04-06 08:13江蘇省徐州市賈汪中學高曉慶
黑河教育 2022年11期
關鍵詞:家國情懷高中歷史

江蘇省徐州市賈汪中學 高曉慶

現今,“立德樹人”是我國教育事業建設和發展的根本任務與核心方向,大力培養有能力、有道德、有信仰的優秀人才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和實踐目標。在此背景下,我們有必要對家國情懷教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滲入展開探究,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高中歷史課程的育人價值。

一、引導學生轉變觀念,調動學生積極情緒

在文化全球化、網絡普及化的今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海量、復雜的文化信息,其中不乏一些崇尚西方文化的負面思潮。若學生受到此類文化的侵襲,其政治信仰、國家意識、價值立場等也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動搖甚至異化。在種種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一些高中生并未意識到家國情懷教育的重要性,認為在課堂中學好應試所需的課程知識便已足夠,一些高中生對家國情懷學習的參與熱情不高,從而導致教學活動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想切實提高家國情懷教育的質量與效率,歷史教師就要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例如,在學習“抗日戰爭”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將近代抗日戰爭時期與當代新冠疫情時期的相關事實聯系起來,帶領學生感受面臨外敵侵略、病毒侵襲時全國人民上下一心、匯聚力量的頑強意志與團結精神,從而使學生深切意識到國民個體與國家整體之間的密切聯系。這樣就充分發揮了對學生思想觀念與實踐行為的正向引導與積極改造作用,家國情懷也潛移默化地在學生心中扎根、萌芽。為了應對越發嚴峻的文化侵襲,教師在開展相關歷史知識教學時,還要引導學生形成辯證、規范的文化認知觀念,將黨政思想、家國情懷等融入到具體的社會事例、歷史事件當中,避免高中生對生活和網絡中的文化信息“全盤接收”,防止學生歪曲信念、誤入歧途。

在平時的教學中能夠發現,一些學生的愛國觀念只浮于表面,不夠深刻。例如,在學習“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點時,由于我們長期處于和平環境中,很多學生對非和平方式解決問題表示不解,提出“為什么不能良性改革呢?這樣可以避免無辜百姓犧牲”。大家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其觀念有局限性,缺乏大局觀和正確認知。在當時風雨飄搖的時代,我國已失去良性改革的契機,曾經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都是試圖以自上而下的良性改革來改變國運,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身處內憂外患的環境,唯有通過槍響反抗才可以改變國運,盡管有流血,但實現民主與自由機不可失……經過教師這樣的講解,學生就會對該事件有全面的認知。教師要引導學生辯證思考,用積極正確的觀念來看待問題。正是由于辛亥革命的爆發,一些根深蒂固的封建陋習才被剔除,在一定程度實現了社會的進步,這是我們必須承認的。由此一來,學生就會有正確的家國意識,對當前社會一些現象也會有深刻的理解。

二、靈活引入教學資源,多元運用教學方法

現階段,很多教師仍未完全從傳統教育理念的框架中走出來,習慣于采用單向化、灌輸式的知識教育,導致學生接收到的絕大部分知識信息都是經教師“加工”過的,而非自身思考、探索所得,這勢必會對學生的深度學習產生消極影響。同時,一些教師仍以“照本宣科”作為主要手段,并未引入和利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和優質的教學資源,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歷史課程知識的滲透力與表現力,不利于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對此,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實踐時,教師要加快樹立創新理念,把各類有益于教學質效提升的資源工具、方法手段納入到教學體系之中,配置到教學方案之內,以提升知識的表現力、吸引力、驅動力和滲透力,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科學高效的氛圍中積累課程知識,強化家國情懷。例如,在學習“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這一內容時,基于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新形勢,教師可帶領學生觀看《八佰》《我和我的祖國》《建黨偉業》《建國大業》等優秀影片,并以此為基礎開展歷史知識教學與家國情懷培養。在聲、光、色等多種媒體技術的輔助之下,抗日戰爭、開國大典、紅軍長征等歷史場景真實地呈現在學生眼前,使高中歷史課本中的文字和圖片“活起來”,既提高知識的輸出質量,又充分迎合學生的興趣特點和認知規律,為高效課堂的構建夯實基礎。此外,在觀影過程中,學生的思緒會隨著電影情節的推動而越發飽滿、高漲,進而潛移默化地激發學生對黨、對民族以及對國家的認同感、崇敬感、責任感、自信感和自豪感,實現學生家國情懷的正向培養。又如,在開展“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相關歷史知識的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體驗式教學法,帶領學生親手觸摸古法造紙術所生產出的紙張,親身體驗指南針的使用技巧,從而使學生近距離、主觀化地感受到“歷史的溫度”,而不是將知識學習局限在冰冷的書本文字當中。這樣一來,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將顯著提升,其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自信感與傳承意識也將有效強化。為鼓勵學生開展自主化學習,教師還可以采用協作式教學法,先將學生劃分為幾個合作學習小組,再設計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發現并解決問題。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也有利于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感受到家國情懷的重要意義。

三、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育家國情懷素養

高中歷史教材中的內容繁雜,且對理解能力的要求更高,許多學生在學習時都感受到枯燥乏味,對很多知識的記憶僅靠“死記硬背”,學習效率不高,更難培養家國情懷。究其原因可知,許多課本知識無法讓學生感受到歷史文化的魅力,導致學生興趣偏低。對此,教師應在了解學生的學情、性格特點以及愛好取向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理解歷史中蘊含的家國情懷內涵。例如,在開展《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單元教學時,教師可先根據學生的興趣,講述一些辛亥革命的英雄故事,如辛亥革命時期的陳天華,他在三十歲的年齡跳海自殺,自殺的前一晚,留下內容慷慨激昂的絕命書,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其內容,充分感受英雄人物在當時背景下的心情和選擇,正是由于他的犧牲,中國留學生才在內斗中清醒,進而更加團結一心。通過學習,學生們感悟到:生命的確可貴,但比生命更可貴的是愛國主義精神,是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再如,在《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單元教學中,針對“從中日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這一內容,為了推進家國情懷的主題教育,教師可以在假期組織學生到相關戰爭紀念館、遺跡等地參觀,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先輩的英勇無畏和奮力抗敵精神,接受歷史文化的熏陶,進而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

四、構建完整育人體系,推動學生綜合發展

家國情懷是一個具有相對籠統性和體系性的素養概念,其包含愛國主義精神、民族精神、文化認同感、社會責任感、國際意識等多個組成部分。但反觀當前,部分教師片面地將家國情懷等同于愛國主義,繼而忽視對學生文化認同感、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關注與培養,未能發揮高中歷史課程全面育人的價值。為了解決以上問題,在把家國情懷教育滲入高中歷史教學時,教師要堅持全面育人的原則,盡可能地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入手,建立起完整、積極的家國情懷素養培育體系。例如,在學習“歷史上各朝代的法律制度”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我國從古至今不同朝代、不同時期的法度演變一并總結:夏、商、周的奴隸制度;秦國的商鞅變法、中央集權、專制主義、重刑主義制度;明清兩代在以往朝代的基礎上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封建專制主義高度發展的時期等。最后帶領學生了解當代依法治國戰略的重要性與延續性,從而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法律意識和守序觀念,強化學生的國家歸屬感和社會責任感。又如,在學習“中國近代史”有關內容時,教師可基于我國近代史,分析我國在當今世界各國中處于何種形勢與地位?有什么優勢?又有什么不得不面對的難題?從而帶領學生感受國際關系、世界形勢與國家實力之間的密切聯系,感悟由小及大、由弱變強、由閉門造車到對外開放的發展策略,引導學生形成獨立思考、辯證分析的思維意識,促使學生主動形成建設祖國的學習動機,為學生未來成人成才夯實精神基礎。此外,教師還可以對歷史教材進行深挖,找尋其中所有與家國情懷相關的教育元素。歷史教材中每一單元的內容都能體現出時代性、思想性以及系統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比如,在學習《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一講我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的教育情況,特別是我國古代能夠讀書的人很多都來自于社會上層家庭,而家境貧寒的人卻很少有受教育的機會,通過讀書來改變命運十分困難。春秋時期教育呈現出私學興盛,而夏商周時期的許多學府都是設立在官府,其教育資源都是提供給上流人士的,而下層平民在教育方面是極為不公的。了解這些史實,更能讓學生感受到現代中國教育的好處,也能夠明白教育的重要作用,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充分貫徹家國情懷教育。

五、遵循現代教育原則,著力提高教學質量

在開展家國情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認真遵循現代教育原則:第一,適應性原則。教學工作要做到因地制宜、因生制宜、因時制宜,全面體現與教育環境、學生特點、實際生活、社會情勢等方面的接軌和匹配。貫徹好這一原則要求,既有助于提高歷史教育與家國情懷教育的質量,避免學生所學知識、所獲感悟與現實相脫節,與實用相沖突。同時,也能夠淡化學生對知識、課程、課堂的陌生感和抵觸感,促進學生學習效率和學習深度的提升。例如,教師可將分層教學法應用到家國情懷教育實踐中,針對學生在理解能力、知識儲備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制定出“基礎性”“常規性”“進階性”三套教學方案,以保證每位學生都能在歷史學習中有所收獲。第二,生本性原則。在設計教學方案、開展教學工作時,教師要堅持做到以生為本。一方面,要兼顧教學內容、教學活動以及教學方式的知識性與趣味性,順應學生的興趣取向與學習需求。另一方面,要給予學生充足、自主的學習實踐條件,遵循學生認知學習的客觀規律,使學生在親身參與、親自體驗中理解概念、探究問題、深入思考,最終把知識記得住、吃得透、用得活,形成良好的歷史素養與家國情懷。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你認為公民與國家的關系是怎樣的?”“面對備受侵襲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做些什么?”等問題,以促進學生自主思考、主動反饋,使學生回歸到課堂主體地位中。第三,開放性原則。教師要樹立起開放性的育人思維,避免將教學活動局限在書本、課堂之中,而是積極引入優質的外部資源,以達到拓展學生文化視野、豐富學生知識儲備、營造家國情懷氛圍的效果。例如,可在保障學生安全的前提下,帶領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抗戰紀念館等,以構建更加立體、真實的家國情懷與歷史知識教育情境。

總而言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入家國情懷教育重要且必要。在實踐中,教師要圍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氛圍等進行分析和反思,找出阻礙教學質效提升的各類問題,并實施有效的應對策略,以確保為學生家國情懷、歷史素養的培育保駕護航。

猜你喜歡
家國情懷高中歷史
贛鄱情懷
民有呼我有應 “剛”與“柔”中顯情懷
家國兩相依
家國情懷
但為家國 無問西東
討論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高中歷史學科高效課堂的構建
高中歷史的學習感悟
略談“家國情懷”
包產到戶與包干到戶——岳麓版高中歷史教材商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