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真實的“再生”

2022-05-30 10:48張莉郭君臣
名作欣賞·學術版 2022年11期
關鍵詞:再生奧德賽伍子胥

張莉 郭君臣

摘要:小說《伍子胥》從醞釀到寫成用了16年時間,最終馮至把一個古老的中國故事寫成了“一個含有現代色彩的《奧地賽》”,伍子胥形象成為古老民族新生機的象征,通過這一形象,馮至寫出了“一個民族在他少壯時代所有的做人的態度”,以此提醒自己,也呼喚更多國人在危難間擔當起民族責任。

關鍵詞:《伍子胥》《奧德賽》現代

一、《伍子胥》的創作過程

1942年卞之琳要印行舊日譯作里爾克的《旗手》,馮至看到卞之琳重新改定的譯稿,“一時興會,便寫出了城父、林澤、洧濱、昭關、江上、溧水、吳市七章”,“其中摻入許多瑣事,反映出一些現代人的,尤其是近年來中國人的痛苦。這樣,兩千年前的一段逃亡故事變成一個含有現代色彩的《奧地賽》了。既然如此,我索性不顧歷史,不顧傳說,在這逃亡的途程上又添了兩章:《宛丘》與《延陵》”a 。其中《宛丘》放到了《昭關》之前,《延陵》放到了《吳市》之前,這就是完整的《伍子胥》。

從少年時代起,馮至就喜歡伍子胥的故事。第一次動念重寫這個故事是1926年北京大學讀書期間,馮至讀到里爾克的散文詩《旗手里爾克的愛與死之歌》,喜歡詩中“色彩的絢爛,音調的和諧,從頭至尾被一種憂郁而神秘的情調支配著,像一陣深山中的驟雨,又像一片秋夜里的鐵馬風聲”,就想著把伍子胥的流亡也寫出這樣的色彩斑斕和浪漫,“所神往的無非是江上的漁夫與溧水邊的浣紗女,這樣的遇合的確很美,尤其是對于一個像伍子胥那樣的憂患之人。昭關的夜色,江上的黃昏,溧水的陽光,都曾經音樂似地在我的腦中閃過許多遍,可是我并沒有把它們把住?!边@個階段馮至是一個有浪漫主義色調的年青詩人,他喜歡同樣有浪漫主義色調的《騎手里爾克的愛與死之歌》,想把伍子胥的流亡描摹為有浪漫色調的旅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過,不管是里爾克還是伍子胥,浪漫主義色調都是表層的內容,馮至沒有“把住”心里的感動和腦海里的“閃念”,也是自然的事。

第二次再有重寫伍子胥故事的愿望是1932年,情境是好友梁遇春去世。為了排解哀思,馮至到德國東海呂根島上進行了一個星期的旅行,“在船上望著海鷗的飛沒”,“又起過寫伍子胥的愿望”。想到通過重寫伍子胥懷念朋友,是因為梁遇春和伍子胥的相應。梁遇春一直有做中國與人類“救火夫”的宏愿,“他認為只有深知黑暗的人最少總得有光明的心地”,“他在《途中》強調睜開眼睛在路上觀看人生萬象的重要意義”b 。在黑暗中尋求光明本就是伍子胥故事最明顯的主題。不過,馮至也注意到梁遇春身上的矛盾:他想當個“救火夫”,直到逝世卻“只不過是一個對人類抱有悲憫之情的旁觀者”,“他非常羨慕行萬里路,但他只能更多地讀萬卷書”c。伍子胥顯然不是這樣的“旁觀者”。1931年剛到德國之后不久,馮至就沉浸在里爾克的著作中,里爾克贊美并踐行“忍耐與工作”,無疑提供了解決中國青年人困惑的良方,馮至很快翻譯出《給一位青年詩人的十封信》,“赤誠地給中國的青年,我只恨我在二十歲上下的時候無人把這些好的東西翻譯給我”d?!抖乓林Z哀歌》和《致奧爾弗斯的十行詩》還沒怎么讀明白,馮至就想著寫給梁遇春一起討論,顯然也是看到了里爾克啟示朋友更進一步的可能性。梁遇春英年早逝讓馮至感傷不已,他只能在記憶里留下朋友永遠年輕的樣子,繼續“忍耐與工作”,走可能通向伍子胥的“萬里路”。

馮至第三次想寫伍子胥是在抗戰初期,1937和1938年,馮至是同濟大學的教授,負責同濟附中西遷,在戰火逼迫之下隨同濟大學在中國南方的大地上“流離轉徙”,一年多時間里,學校先是遷到浙江金華,很快又遷往江西贛州,1938年年底又經由廣西遷至云南昆明,馮至親身經歷了伍子胥式的流亡。他曾經說“1938年是他最倒霉的一年”,暑假學校里發生了針對他的骯臟政治斗爭,秋天妻子姚可崑大病一場、死里逃生,冬天又得到父親去世的消息。一路上,馮至“隨身帶著一部日本袖珍版的《杜甫詩選集》,他翻來覆去地讀,越讀越深入”。馮至也曾吟詠顛沛所得:“攜妻抱女流離日,始信少陵字字真。未解詩中盡血淚,十年佯作太平人?!眅 詩里的自我批評很是嚴厲,1938年往前推十年是1928年,十年基本上囊括了他大學畢業后的時光。太平幻境打破,紛繁復雜的現實撞入生活,“有時仰望飛機的飛翔”,馮至又想起伍子胥,這一次是與伍子胥沒有中間環節的直接相應,“伍子胥在我的意象中漸漸脫去了浪漫的衣裳,而成為一個在現實中真實地被磨煉著的人。這有如我青年時的夢想,有一部分被經驗填實了,有一部分被經驗給驅散了一般?!?/p>

1939年8月,馮至到西南聯大外文系任教,在風雨如晦的年代有了一段相對安靜的時光。1942年冬天他再次讀到《騎手里爾克的生與死之歌》,16年間的經歷和思考涌現,伍子胥的故事終于水到渠成,旗手里爾克成長為英雄奧德修斯,“二千年前的一段逃亡故事變成一個含有現代色彩的《奧地賽》了”。

二、“老的枝干上又發出幾個新芽”

馮至用“一個含有現代色彩的《奧地賽》”定位《伍子胥》,可見小說寫成前后他心中隱含的創作圖景。首先是《奧地賽》(Odyssey ),現在一般翻譯成《奧德賽》,是古代希臘文明最經典的作品之一,史詩中古希臘英雄奧德修斯十年間遍歷各種形態的神或人的文明,甚至獲得了成為不死神明的機會,但他最終還是決定擔負起自己在人間的命運,這兩個主題也是《伍子胥》的主題。

和奧德修斯一樣,伍子胥見證各國文明樣態的流亡歷程,也正是他不斷重新思量并擔負起自己命運的過程。父親和兄長忠孝被戮,伍子胥背上了活下去復仇的命運,楚狂避世的歌聲讓他心生漣漪,但很快他就明白這避世的虛妄。聯合太子建復仇的希望破滅之后,伍子胥選擇到吳國去,對各國文明樣態的見識并沒有分散他的注意力,反而從根本上促成了顯現命運的決斷。伍子胥最大的猶疑出現在季札門口,季札輕視王位、崇禮尚樂,有興教化民的賢哲之風,是伍子胥一貫欽佩向往的人物,伍子胥多么想叩門拜訪,但他必須擔當起肩上的責任。

再就是“現代色彩”。從內容上看,馮至寫《伍子胥》完全是針對和應對中國現實的,因此它是現代中國的小說;從形式上看,《伍子胥》繼續20世紀西方現代文學傳統,是中國的現代小說。所謂現代小說,在英國作家伍爾芙看來,應該寫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變遷:“生活是一圈明亮的光環,生活是與我們的意識相始終的、包圍著我們的一個半透明的封套。把這種變化多端、不可名狀、難以界說的內在精神——不論它可能顯得多么反常和復雜——用文字表達出來,并且盡可能少加入一些外部的雜質,這難道不是小說家的任務嗎?”人內心世界的矛盾、掙扎和生長變遷應該取代情節和故事,成為現代小說關注的焦點,《伍子胥》正是這一創作理念的具體顯現。

《伍子胥·后記》中馮至有一個比喻:“我們常??匆娪腥耸捌鹨粋€有分量的東西,一塊石片或是一個球,無所謂地向遠方一拋,那東西從拋出到落下,在空中便畫出一個美麗的弧。這弧形一瞬間就不見了,但是在這中間卻有無數的剎那,每一剎那都有停留,每一剎那都有隕落?!瘪T至把伍子胥的故事也描摹為這樣一條不斷有停留和隕落的弧線,“這故事里的主人為了父兄的仇恨,不得不離開熟識的家鄉,投入一個遼遠的生疏的國土,從城父到吳市,中間有許多意外的遭逢,有的使他堅持,有的使他克服,是他一生中最有意義的一段”。在流亡的道路上,伍子胥領略山川風物,見證人心的高貴和卑劣,經歷苦難和溫情,這是打開自己的過程,同時也是自己變得更加豐厚和強健的過程,自我的質疑、容納與成長正是現代小說的基本主題。

十六年間,馮至通過里爾克接續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傳統,面對現實中國境況,寫出有部分《奧德賽》格局的中國現代小說來,賦予一個古代中國的老故事以全新的現代氣息,“于是伍子胥對于我好像一棵樹,在老的枝干上又發出幾個新芽”。

伍子胥事跡的相關記載最早見于《左傳》,其中六個片段似斷實連,已構成對伍子胥的完整敘述。編者對伍子胥的流亡、復仇都是一筆帶過,倒是花了些筆墨寫伍子胥對夫差的兩次勸諫,第二次勸諫導致了他的死亡:

吳將伐齊,越子率其眾以朝焉,王及列士,皆有饋賂。吳人皆喜,惟子胥懼,曰:“是豢吳也夫!”諫曰:“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壤地同,而有欲于我。夫其柔服,求濟其欲也,不如早從事焉。得志于齊,猶獲石田也,無所用之。越不為沼,吳其泯矣,使醫除疾,而曰:‘必遺類焉者,未之有也?!侗P庚之誥》曰:‘其有顛越不共,則劓殄無遺育,無俾易種于茲邑。是商所以興也。今君易之,將以求大,不亦難乎?”弗聽,使于齊,屬其子于鮑氏,為王孫氏。反役,王聞之,使賜之屬鏤以死,將死,曰:“樹吾墓槚,槚可材也。吳其亡乎!三年,其始弱矣。盈必毀,天之道也?!眆

杜預曾說讀《左傳》“觸類而長之,附于二百四十二年行事,王道之正,人倫之紀備矣”g。上述所引《左傳》短短一段文字,可見伍子胥對現實政治的敏感,處理家國問題的勇敢和果決,以及通史達用、體達天道的智慧,《左傳》編者把伍子胥的國恨家仇放到當時晉楚爭霸的天下格局中,并進而上追三代的禮樂文明創制,氣象恢宏,伍子胥的形象神完氣足,剛勁有力。后代對伍子胥故事的重寫主要有三次,西漢司馬遷的《伍子胥列傳》、東漢趙曄的《吳越春秋》、明代梁辰魚的《浣紗記》,三次重寫都賦予伍子胥的故事以強烈的時代氣息。司馬遷受漢代公羊學的影響,強調伍子胥復仇的精神,論曰:“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h 趙曄的《吳越春秋》以吳越爭霸為背景給伍子胥的故事添加了大量的細節,受東漢士風的影響,強調伍子胥的忠義,有意凸顯各階層人物的氣節。梁辰魚的《浣紗記》是昆曲中的經典劇目,以《吳越春秋》越滅吳的故事為底本,添加了范蠡與西施愛情的主線,豐富了伍子胥寄子等情節,是明顯的戲說,更富人情味和戲劇性,伍子胥忠而被戮和范蠡的功成身退相應,顯出中國古代社會晚期人們對王朝政治困境的理解。這幾次改寫都保有伍子胥故事的內核,也各有新意,卻是屋上架屋,逐漸在伍子胥局限于王朝更迭的歷史敘事之中強調其忠孝節義,失卻了伍子胥故事恢宏剛健的朝氣。

三、結語

借由十幾年間對西方文學傳統認識的深化,馮至筆下的伍子胥部分恢復了這個故事生成時期的朝氣,伍子胥重新恢復了人類文明視野,有了反思歷史和自然的能力,有了在這反思的基礎上抉擇和擔當自己命運的能力?!段樽玉恪吠瓿珊?,馮至創作了兩篇文章《一個希望》《傳統與“頹毀的宮殿”》,談及周秦時期的創制對現代中國的必要性,“周秦時代距離我們雖然有兩千年的隔離,但是那時代的思想與史實比兩宋以后的種種我們會感覺親切得多,這也正如希臘精神對于現代的歐洲人比在他們本鄉本土有過的中古時代有更多的意義一樣。理由很簡單,就是因為周秦時代和古希臘,都同樣一再孕育了后世的文化。在西方每逢到了一個危機的或覺醒的時代,自然而然地便發生一種呼吁,向往遠古的希臘?,F在的覺醒的中國在萬事待理的時機,教育實在是一個迫切的問題,許多關于精神的營養不能不從‘過去里去攝取,也是必然的道理?!眎但歷史遺留下太多“頹毀的宮殿”,“我們過去的經典如今好像被關閉在一座無人能叩得開的石室里,能夠閱讀它的人日日在減少”,因此需要一場革命,“恢復最深的傳統”,實現“一個真實的‘再生,把一個民族在他少壯時代所有的做人的態度恢復過來。真實的‘再生,卻不是掃一掃黃帝的陵墓,祭一祭先師孔子,更不是把已經僵化的尸體抬出來陳列或游行,便能實現;而是要當我們想到我們民族里過去的偉人時,我們肯問一問;我們現在是否還能感到他們曾經感到過的事物,他們的血是否還在我們的血管里循環”j ?

《伍子胥》讓伍子胥的故事再次恢復了生機。當朋友問馮至是否還會接著《吳市》寫下去,馮至說不會寫下去了,接著讀了一段《吳越春秋》:

子胥歸,謂被離曰:“吾貫弓接矢于鄭楚之界,越渡江淮,自致于斯。前王聽從吾計,破楚見凌之仇。欲報前王之恩而至于此……”

被離曰:“自殺何益?何如亡乎?”

子胥曰:“亡臣安往?”

我讀完這一段,我重復著說,如果寫,我就寫他第二次的“出亡”——死。

《吳越春秋》經過馮至的別擇,有了《左傳》般斬截質樸的力量。經歷過重生的伍子胥會怎樣經歷自己的死亡呢?后來馮至并沒有繼續寫,正如走過《宛丘》和《延陵》的伍子胥一樣,詩人馮至必須回到中國的現實里來,用“一個民族在他少壯時代所有的做人的態度”擔當起這個民族在現代的責任。

a 本文所引《伍子胥》原文均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馮至全集3》,下文不再一一注出。

bc馮至:《談梁遇春》,《馮至全集·第四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94頁,第294頁。

d 馮至:《致楊晦》,《馮至全集·第十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頁。

e 馮姚平:《馮至在西南聯大》,見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0115/c404064-31548917.htm。

f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1664—1665頁。

g 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十三經古注》,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1162頁。

h? 司馬遷:《史記·伍子胥列傳第六》,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2183頁。

i馮至:《傳統與“頹毀的宮殿”》,《馮至全集·第四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6頁。

j 馮至:《一個希望》,《馮至全集·第四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頁。

基金項目:2020年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項目(立項號 ZY20201472)

作者:張莉,文學碩士,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外文學關系史;郭君臣,文學博士,山東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現代文學史。

編輯: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歡
再生奧德賽伍子胥
“千金”的由來
東周列國志(10)
元素大陸奧德賽
宜家宜商MPV廣汽本田奧德賽VS大眾夏朗
伍子胥出昭關
試論在高?!爱a、學、研”中發展現代傳統手工藝文化
奧德賽車發動機起停功能簡介及故障排除2例
伍子胥巧言保命
并非《奧德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