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的性情和《漢書》的典雅

2022-05-30 20:46趙明正
名作欣賞·學術版 2022年11期
關鍵詞:性情漢書史記

摘要:《史記》和《漢書》都書寫了漢代歷史,體現了對秦亡漢興成敗得失的見解,但對歷史人物的書寫手法和臧否褒貶呈現出微妙的差異,甚至有迥然相反的聲音。這不僅體現了史家不同的敘事筆法和修史立場,還體現了作者不同的性情、人生境遇和政治立場及道德傾向和氣質趣味。兩部著作呈現出文學性和史學性的此消彼長,地理文化圈和學術文化源的不同造就了戰國遺風和帝都文化的差異。司馬遷用真摯深情的好奇之筆關注悲劇命運,抒發不平之鳴,班固則從學術上回饋皇家恩眷,體現了雍容典雅的皇家趣味?!妒酚洝冯[約其辭的矛盾敘述背后暗藏機鋒,那不得不隱藏的歷史真相恰恰是使用“春秋筆法”的微言大義,《漢書》立足官方著述,不得不補充正史史實,恰是史官的盛世追憶,一隱一補,方能真正理解史家的良苦用心。司馬遷《報任安書》是苦難命運的心靈告白,兩部史書互文互補,是中國人必讀的家譜和心靈史。

關鍵詞:《史記》性情《漢書》典雅

《史記》和《漢書》都書寫了漢武帝之前的前漢歷史,體現了作者對秦亡漢興的見解,但它們對前漢相同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書寫手法、書寫內容、描述態度、臧否褒貶不盡相同,甚至迥然相反,尤其是對一些漢代當代的人物,《史記》和《漢書》有不同的聲音。

如果我們從《史記》和《漢書》對歷史人物的書寫和歷史事件的闡釋中展開地毯式的對比,去探討《史記》和《漢書》何以呈現出微妙的差異,對史漢人物書寫的生成、嬗變作一番橫向的對比,理清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脈絡,結合兩漢的社會生活、政治格局,以及作者的地理文化圈和學術文化源去探究文字異同背后的深層原因,結合書里書外人物的遭際和家族命運的浮沉去體會不同的敘事筆法和修史立場,才能理解史家的良苦用心,還原史家成書過程,揭開歷史之謎,反映漢代真實的政壇格局、社會萬象、文化生態、人生百態。由此出發,我們感知到這兩個作者的心境、性情、人生際遇、政治立場、道德傾向、氣質趣味,均有很大的不同。

一、文學性和史學性的此消彼長

《史記》是文史合一的典范,司馬遷創立了紀傳體史書的敘事模式,記錄歷史和解釋歷史都帶著深厚的文學模式,這種文學模式又操縱著中國人理解歷史的方式,體現了紀傳體史書的基本理念和敘事模式。

班固編修史書是用史學家的思維敘述和重建歷史,這是《漢書》建立的史學的基本精神,從《漢書》開始中國“文史不分”的傳統有所改變,史學有了脫離文學的趨勢。由此出發,班固在撰寫《漢書》時把與《史記》相重合的篇章進行了文字上的刪改增減,有意消解《史記》濃厚的文學性,追求真實的史實和強烈的現實色彩。

但班固寫《漢書》畢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相對比《史記》有很多優點。寫作后期班固獲得了合法修史的資格,可以接觸到皇家藏書和檔案,很多文獻原文都被他記在了書里。而《史記》作為私人修史,司馬遷更多是用自己的話轉述,雖然文學性和可讀性強,但在學術性和嚴謹度方面略遜于《漢書》。

二、地理文化圈和學術文化源的不同

漢朝初年是個意氣風發的時代,司馬遷身處晉南文化,受先秦諸子遺風浸染,戰國遺風和游俠精神一直流傳到司馬遷的筆下。而班固則浸染帝都文化,代表官方立言,體現了貴族意識和儒家經學雍容爾雅的圓融典范,體現了迥異的修史立場。

西漢末年到東漢的動蕩年代里,儒生與官僚、儒生與法吏、儒術與政治大融合,在宮廷中需要政治站隊的儒生們不免思想性和獨立性精神萎靡。正如班固對匡衡等人的評價:“自孝武興學,公孫弘以儒相,其后蔡義、韋賢、玄成、匡衡、張禹、翟方進、孔光、平當、馬宮及當子晏咸以儒宗居宰相位,服儒衣冠,傳先王語,其醞藉可也,然皆持祿保位,被阿諛之譏?!保ā稘h書·匡張孔馬傳》)也就是說,當時滿朝文武都在很優雅地混日子。

班固的家族是宮廷官僚班底中的翹楚,班氏家族人才輩出,出將入相,從成帝到哀帝,從王莽到光武,班氏家族都顯赫榮耀,班固晚年更是披甲上陣,直到因家奴得罪洛陽令才意外落獄?!稘h書》的書寫正值漢家中興,東漢皇帝需要學術擁戴的體面,需要學術精英在文化立場上臣服于自己,班固出生于漢代顯貴和儒學之家,班氏宗族是沒落的豪門,而班固才學卓越,為了尋找新的政治出路和恢復家族榮譽,他決心用擅長的學術從治學上回饋皇家恩眷。

司馬遷處于西漢初年,所以他在展現大漢帝國優越全景的同時會更關注那些不平凡的個體生命;班固出于對西漢充滿懷念和追溯的后一代,所以他會更加側重上層政府管理中的經驗和教訓,因此,《漢書》比《史記》要多一份冷峻的理性,比如:“漢世衰于元、成,壞于哀、平。哀、平之際,國多釁矣。主疾無嗣,弄臣為輔,鼎足不強,棟干微撓?!保ā稘h書·佞幸傳》)班固對此有很多痛心疾首的分析。班固父子不乏理想主義的信仰,但出于對漢王朝正統的確信,他們骨子里是御用史官。

三、真摯深情的好奇之筆和雍容典雅的皇家趣味

蘇轍說:“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杰交游,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保ā渡蠘忻茼n太尉書》)司馬遷是一個有俠氣的人,《史記》是一部有俠氣的書。

司馬遷喜歡奇人奇事,班固喜歡正統儒生。司馬遷筆端常舒憤懣,而班固常祛魅邪?!稘h書》沉著冷靜,中正持平,文筆規矩,政治正確?!稘h書》是教科書般的“政書”,用史家的模范來敘述,但相比于《史記》的抑揚頓挫,情深義重,缺少了一種批判的鋒芒和慷慨霸氣。論傳情達意,言辭之懇切動情,文氣之充沛感人,《漢書》遠不如《史記》。

司馬遷具有浪漫的詩人氣質,對悲劇人物充滿同情之心和不平之鳴,李陵之禍也是他自己的一場性格悲劇?!妒酚洝返那楦兄疂饬以诙氖分惺亲顫夂裢怀龅?,也是二十四史中唯一一部具有詩人氣質的史書。司馬遷像一位詩人,《史記》是一首抒情長詩,更像是一封情書;《史記》充滿人性的情愫,讀來悲喜交織。明代茅坤認為:“讀游俠傳,即欲輕生;讀屈原、賈誼傳,即欲流涕;讀莊周、魯仲連傳,即欲遺世;讀李廣傳,即欲立斗;讀石建傳,即欲俯躬;讀信陵、平原君傳,即欲養士,若是者何哉?蓋具物之情,而肆之于心故也,非區區字句之激射也?!保ā睹┞归T集》卷三)

《史記》長歌當哭,字里行間處處滲透了作者內心的痛苦和郁悶,千年之后讀《史記》,我們仍然為之悲嘆,為之動容,為之落淚。清代學者劉鶚在《老殘游記自序》中說:“《離騷》為屈大夫之哭泣,《史記》為太史公之哭泣?!恫萏迷娂窞槎殴げ恐奁?,李后主以詞哭,八大山人以畫哭,王實甫寄哭泣于《西廂》,曹雪芹寄哭泣于《紅樓夢》?!?/p>

司馬遷寫《史記》可謂用情至深?!钝蛳赂琛肥琼椨饘懡o虞姬的情書,《大風歌》是劉邦這個游子寫給家鄉的情書,《史記》是司馬遷用情至深的一部私史,寫世態炎涼之扼腕寒心,寫英雄末路之悲歌慷慨,寫人生感悟之深刻無奈,都令人唏噓。

《史記》對悲劇人物情有獨鐘,書中寫了一百多位悲劇人物,這些人或自殺,或被殺,或遭遇悲慘,或終身困頓,或晚景凄涼?!洞炭土袀鳌纷x來驚心:“刺客是天壤間第一種激烈人,《刺客傳》是《史記》中第一種激烈文字?!彼抉R遷在《李斯列傳》中通過李斯的“五次嘆息”,表現了他的心靈震撼、內心掙扎、良知拷問,揭示了權力斗爭對人性的異化,展示了個體在歷史旋渦中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悲劇。司馬遷不以成敗論英雄,對項羽可謂惺惺相惜,盡管項羽在政治上失敗了,但是他的筆端文字向情感傾斜,對項羽的偏愛就源于“真性情”,他用兩千多字描寫“項羽之死”,筆端常飽含深情,使這位末路英雄深深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

司馬遷文筆激情洋溢,時而掩面悲泣,時而怒發沖冠,時而凝神沉思,時而扼腕嘆息。他常常能設身處地地理解古人的命運和處境,把歷史人物寫得活色生香,對俠肝義膽的俠客景仰熱愛,對酷吏厭惡反感,對政客的冷靜嘲諷,他的血性和無奈,他的抑郁不平之鳴,他的冒天下之大不韙的逆龍鱗的勇氣,他的超然的人生感悟,都躍然紙上,至今感染著我們。

班固父子不似司馬遷那樣有舍我其誰的底氣,《漢書》中體現的情感是克制的,筆墨字數很省,體現出歷史學家的文章道德。如寫蘇武持節牧羊忠誠有加:“揚名于匈奴,功顯于漢室?!边@些贊語堂皇典雅,卻缺少內在的情感,像是歌功頌德的教條馴化,類似于耳提面命的教育。班固父子在贊揚中也有語氣稍微強烈一些的表達,最多的就是“哀哉”。像《史記》中那種“何足數哉!何足數哉!”重復的感嘆句在《漢書》中是絕對不會出現的。

但司馬遷的書寫范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被班固繼承,史漢外在對立的同時兼具內在的同情共感。畢竟班固有著高深的史學修養,也是史學傳統的敬畏者,他并不完全迎合皇家勢力,《漢書》也體現了他個人的學術趣味和嚴謹個性,因此他有別于御用文人的文學侍者身份。這種對史學的敬畏與司馬遷有著內在的神通。如《漢書》中的《李陵列傳》便對李陵深表同情,體現了和司馬遷一樣的同情共感,說明班固并未完全泯滅感性和情感而淪為御用文人,可惜后代中國史書往往忽略這種人性真情,心靈漸漸荒蕪,我們看到的多是面目模糊的道學和政治說教。

四、不得不隱藏的歷史真相和不得不補充的歷史史實

《史記》是當代人寫當代史,司馬遷書寫當代史畢竟有一定忌諱,書寫中特有的“春秋筆法”或史料的缺載遺失,都給我們留下了一些歷史之謎。

《史記》對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闕載或言之不詳,如發生在漢武帝晚年的“巫蠱之禍”,司馬遷選擇保持沉默。又如漢武帝有五個兒子,卻只記載了《三王世家》,本篇是自然失傳還是人為銷毀,這些疑點背后都有哪些歷史秘密?要了解歷史真相必須結合《漢書》才能看明白、看完整。史書隱約其辭的矛盾敘述背后暗藏機鋒,暗藏著書里書外人物命運的消長浮沉,要真正認清前漢政治需要用心良苦。

司馬遷《五宗世家》寫臨江王劉榮被父親漢景帝所害的始末,在劉榮下葬時,“燕數萬銜土置冢上”,史書的筆法并不是志怪筆法,而是“言禽獸憐哀之,人不如也”。這種荒誕的傳聞,令人凄然淚下,我們至今仍能感受到司馬遷犀利的道德譴責和對弱者的哀憐不平。又如《呂后本紀》開頭說孝惠帝無子,后又說其姬妾有子,其實是孝惠后無子,這是宮廷斗爭中的老套路?!妒酚洝逢P于韓信之死的記載也矛盾重重,司馬遷詳細記載了蒯通對韓信的辯護,透露了韓信一心為漢的真相,還歷史人物的冤案一個公道。

司馬遷故意在《史記》中留下明顯的破綻,讓后代讀者從中探索到被隱藏的歷史真相和隱情。因此,《史記》的這些矛盾非但沒有成為這部巨著的缺憾,恰恰相反,正是由于它們的存在,體現了司馬遷對政治生態的洞悉和私人修史的學術獨立立場。

班固修史則被納入國家行為?!稘h書》的記載屬于開辟新朝后的往事追憶,班固父子經歷王莽篡漢和光武中興,緬懷追述前朝歷史難免有溢美之處,加上新朝的權力因素滲透到此種追憶之中,使得歷史和現實權力重新組合,呈現出盛世祥和的圓滿,有別于司馬遷犀利的批判風格。

今天的讀者在閱讀歷史時,關注到司馬遷不得不隱藏的歷史真相和班固不得不補充的歷史史實,從史家不同的書寫筆法和微妙差異,可以體會到司馬遷隱藏在文字深處的嘲弄和班固不得不委婉補充的歷史真相,進而探究出他們隱藏深處的政治立場和這些分歧背后文化源的異同,從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中找出敘述者及其家族的恩怨糾葛,理清其中的人物關系,進行條分縷析的剖析梳理,揭開一些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人和事。

五、苦難命運的心靈史告白

今天我們讀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就是在閱讀和傾聽他的心路歷程。為什么呢?因為這是司馬遷遭受李陵之禍后欲死不能,同關在死囚牢里的任安之間的心靈對話,每句話都是肺腑之言,有生之熱戀,有死之痛苦。那強烈的羞辱、恐懼和悲憤,那五內俱焚、汗發沾背的心理創傷,非身臨其境者,絕難體會。

可以說,整部《史記》都有“李陵之禍”的影子?!妒酚洝分刑幪帩B透了作者的痛苦和郁悶,時常流露著司馬遷的身世之悲。如他寫到自殺時充滿激情,寫到復仇的問題時往往很動感情,以牙還牙、以怨報怨。司馬遷善于表現人物命運的巨大變化和恩怨相報,常描繪大人物在微賤時受人輕視,得志后不可一世?!恫牧袀鳌穼萌嗽庋?、壞人享福的不公平世道提出了振聾發聵的譴責和質疑,包含著對自己身世的不平之鳴。對酷吏深惡痛絕,寫周勃被誣陷造反入獄后感慨“吾嘗將百萬軍,然安知獄吏之貴乎”!那種冤屈和恥辱,不僅是周勃本人的感受,也滲透著司馬遷身陷囹圄的復雜情懷?!敦浿沉袀鳌分袑疱X有偏激之言,在他的心中和漢武帝嚴重對立?!妒酚洝烦溆巳缏谋”?、如臨深淵的憂患意識,個人悲劇和歷史悲劇疊加在書中,憤懣情愫躍然紙上。司馬遷恰如魯迅所說的敢于“撫哭叛徒”的“脊梁”,從這個意義上說,司馬遷個人的不幸玉成就了《史記》,釀成了一杯濃烈的苦酒。

《史記》是一部中國人的心靈史,“雖千萬人,吾往矣”的道德勇氣,那自由、原始的生命激情,成就了我們酣暢淋漓的閱讀體驗。

總之,《史記》和《漢書》的差異不僅出于文學的訴求、歷史的訴求,也是出于政治的訴求、文化的訴求。學術對比的背后是政治浮沉的對比、社會生活的對比、文化形態的對比、家族命運的對比、個性遭際的對比、學術趣味和個性的對比,《史記》和《漢書》就是回應這種對比的文化學術著作。

讀史就是在讀故事,讀人生?!妒酚洝泛汀稘h書》展現了兩漢歷史的波瀾壯闊,其間有多少國家的興亡成敗,有多少英雄人物的熱血慷慨,恰如楊慎在《臨江仙》中感慨:“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苯裉?,這些歷史人物的生命就在我們身上延續,今天的我們,在堅持什么?追尋什么?什么是人生的終極意義?讓我們帶著歷史和哲學的情懷去思索和追問。

作者:趙明正,文學博士,北京工商大學傳媒與設計學院中文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文學。

編輯: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歡
性情漢書史記
時間的性情
少年品讀 史記
古今字研究應該重視出土文獻*——以顏師古《漢書注》古今字研究為例
李學勤《〈漢書·李尋傳〉與緯學的興起》手稿
感受書法 體味性情
硬、安、純——魯侍萍沒有大改的“真”性情
《漢書·藝文志》“輯而論篹”句釋說——“論語”二字話
《復性書》性情觀再探——以“情”為中心的考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