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政元素融入建筑設計課程的探索

2022-05-30 10:48黃云峰
關鍵詞:融入途徑核心課程立德樹人

摘 要:課程思政是構建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要結合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敖ㄖO計”是高校建筑學專業的核心課程,其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應通過有機融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筑大師的嚴謹治學精神和深厚的家國情懷以及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等方面思政元素,達到培養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目標。

關鍵詞:核心課程;立德樹人;課程思政;融入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2-1101(2022)04-0105-04

收稿日期:2021-12-30

基金項目:安徽省教育廳2019年教學團隊項目(2019jxtd049)

作者簡介:黃云峰(1973-),男,安徽六安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及其理論、高等教育管理。

Exploration of the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Architectural Design Courses

——Take the architecture majorof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HUANG Yunfe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inan , Anhui 232001,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a comprehensive educational concept that builds various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the same direction, forms a synergistic effect, and takes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ourses are the basic carrier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thinking methods and values of the curriculum, dig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and organically integrate them into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so as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educating people silently.Architectural design course is the core course of architecture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ri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hich should be organically integrated into the spirit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series of important speeches,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rigorous academic spirit of architects, the deep sense of home and country and the pursuit of excellent craftsmanship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young college students to grow into talents.

Key words:core course; establish morality and cultivate people;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approach of integration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薄耙煤谜n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盵1]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講話,對于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課程思政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思維方式和德育載體,其目的是實現立德樹人。課程思政能夠充分挖掘各類課程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發揮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建筑設計”是建筑學專業五年制大學生的核心課程,涵蓋專業學習的全過程,課時量占比大,學生需要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集中在“建筑設計”課程學習上。因此,在“建筑設計”課程中探索將思政元素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對于把青年大學生培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建筑設計”課程內容概述及課程思政建設現狀

建筑學專業大學生的培養由基礎設計階段(大一至大三年級)和提高設計階段(大四至大五年級)構成,主要采用小班教學、一對一教學模式。大一年級的“建筑設計初步”課程以繪圖練習、構成設計、模型制作及渲染訓練為主,培養學生繪圖技能、造型認知能力和模型建構能力,幫助他們樹立符合時代特征的建筑價值觀。大二年級的“建筑設計”課程主要是進行公園茶室、別墅、幼兒園以及小學教學樓等小型建筑設計訓練,以環境、空間、建構為主要線索,從單一形體與空間到連續空間、單元空間,最后拓展到綜合空間,由淺入深逐步展開練習,幫助學生掌握建筑抽象的空間形式與具體的功能使用以及場地環境和材料結構之間互動的設計方法。大三年級的“建筑設計”課程以大學生活動中心、旅游度假村、圖書館、文化中心等大中型建筑設計訓練為主,以空間問題為核心,在分析設計問題和建立相應的空間模式的基礎上,強調空間概念物質化實現手段的學習和探索,使學生建立整體的建筑觀,并初步掌握大中型建筑的設計方法,具有職業建筑師所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綜合能力。大四年級的“建筑設計”課程以高層賓館、城市綜合體、城市居住區規劃等高層建筑和綜合性建筑設計訓練為主,開展具有深度實踐性和研究型的“專題化教育”以及具有原創精神的精英建筑師教育,同時與更高階段的專業和學術培養目標相銜接。通過研究型設計觀念和方法的建構,實現設計教學轉向“開放、多元、個性”。大五年級的主要任務是設計院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以設計院實習和畢業設計為載體,把“實踐工程”和“設計研究”結合起來,強調學科前沿性、課題復雜性,實踐深度性和方法探索性,全面提升大學生整個本科階段的設計創新能力,形成具有總結性和標志性的學習成果。

全階段“建筑設計”課程教學融匯了哲學、社會學、歷史學、文學、藝術學等眾多學科知識,體現出建筑師的培養也是一個系統工程。正如梁思成所說:“建筑師的知識要廣博,要有哲學家的頭腦,社會學家的眼光,工程師的精確與實踐,心理學家的敏感,文學家的洞察力……,但最本質的他應當是一個有文化修養的綜合藝術家?!盵2]由此可見,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有很多可挖掘、融入的思政元素,“建筑設計”課程思政也應大有可為。

然而,目前“建筑設計”課程思政建設還存在許多不足,與其他基礎學科相比存在著一定差距。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已有研究成果較少,且主要是結合“建筑設計”相關理論課教學開展課程思政探索,但思政育人內容僅涉及到職業道德、職業價值、職業規范等方面,對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挖掘相對不足,與專業理論課教學無明顯差別,體現不出建筑學專業課程思政的特點。二是課程思政大多缺乏與專業理論課教學內容的密切聯系,雖有相關思政內容融入,但未經過深入仔細推敲,銜接較為生硬,未能實現思政元素與專業理論課教學內容的有機融合,難以在潛移默化中給學生帶來深遠影響[3]。三是專業課教師受教學課時、教學內容及教學效果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和制約,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可融入、充實思政元素的知識點時,多以點到為止甚至是直接忽略的方式處理,遇到蘊含豐富多彩思政元素且可挖掘、拓展的知識點時,深入不足且一帶而過[4]。

二、建筑設計課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

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和有機融入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途徑。為達到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質、深厚的人文素質和扎實的專業素質這一培養目標,建筑學專業建設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推進專業課程建設與課程思政建設的深度融合。

建筑學專業學生保護生態環境意識較薄弱,對低碳理念的認識不到位,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現代建筑設計的能力有限,而且還缺乏嚴謹治學和吃苦耐勞精神。針對以上問題或不足,“建筑設計”課程應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解讀建筑師的設計理念、學習建筑大師的嚴謹治學精神和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向度去探索建筑學專業的教學改革與課程思政建設[5]:幫助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積極的人生觀;引導學生關注人類生存環境,增強生態和環境保護意識;提升學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能力和求實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嚴謹治學和團隊合作精神。

(一)融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高屋建瓴、視野宏闊、思想深刻、內涵豐富。全面總結梳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有關環境保護、城市建設和藝術發展等方面的重要論述并融入到“建筑設計”課程教學中,對于引領和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在“建筑設計”課程教學中,學生通常只關注小場地設計,忽視局部與整體的協調,甚至存在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的現象。因此,教師在進行設計指導時可引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教育學生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生態安全作出貢獻。在城市規劃設計訓練中,有的學生片面追求現代形式和風格,忽略城市與歷史文化的融合,很少關注人居環境和生活便利。對此,教師在進行指導時,可引入習近平總書記“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滿意不滿意,生活方便不方便,城市管理和服務狀況是重要評判標準”等重要論述,幫助學生認識到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可急功近利,不能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6]。在建筑造型藝術設計訓練中,不少學生熱衷于設計外形酷炫、表象奇特、吸引眼球的有“個性”的造型。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在進行設計指導時可融入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0月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引導學生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不要“把作品當作追逐利益的‘搖錢樹,當作感官刺激的‘搖頭丸”,不要“追求奢華、過度包裝、炫富擺闊,形式大于內容”,要“創作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7]。

(二)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思想豐富,是根植于中華民族基因中的優秀文化特質。在“建筑設計”課程教學中,教師可將優秀傳統文化中有關建筑規劃和設計的思想提煉并融入到教學內容中,引導學生汲取其中積極的養分,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設計出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和中國風格的建筑作品。如,在講解建筑選址應考慮的因素時,教師可引入中國古代思想家關于城市建設的重要觀念啟發學生展開思考?!胺擦?,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盵8]47管子的這一重要思想觀念啟示學生:對于環境因素的選擇要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因地制宜,考慮水源、氣候、風向和采光等,關注建筑與環境的關系。教師在講解城市規劃設計要點時,既要融入《考工記》“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9]35這種嚴整有序、大氣磅礴的都城規劃空間布局思想,也要融入《管子》“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8]這種地方城市規劃空間布局思想,引導學生認識到城市規劃要有個性特色,要摒棄單一格局,城市形制應充分結合地利條件,視地形的實際情況而定,不能也不必強求形式上的規整??臻g是建筑設計的核心,教師在講解空間關系時可融入老子關于空間的經典論述:“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10]31。這個重要觀念充分表達了建筑形體與建筑空間有無相生的關系,可以幫助學生清晰地認識空間的產生、空間的作用、空間存在的狀態以及空間的變化。在講解建筑與環境的關系時,教師可融入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以及傳統文化典籍《淮南子》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保護觀和生態倫理思想,向學生強調:建筑是基于環境存在的,必須注重環境、建筑與人的和諧統一,主觀臆造、脫離具體環境的建筑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三)融入建筑大師的治學精神和愛國情懷

在近現代建筑史上我國涌現出許多治學嚴謹、勤于奉獻、富有愛國情懷的建筑大師,如梁思成、楊廷寶、呂彥直、貝聿銘等。梁思成是我國著名的建筑大師、建筑教育家,目睹日、英等國學者紛紛研究中國建筑文化而國內學界寂寞無聞的現狀,他以激昂的愛國熱情投身于中國古建筑遺產的研究和整理工作,對中國建筑史學的開創作出了突出貢獻[11]396。楊廷寶留學期間曾多次獲得全美建筑系學生設計競賽優勝獎,他認為“建筑師要有一個正確的世界觀,樹立雄心偉志,要全心全意為廣大勞動人民群眾服務,力求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12],最關心建筑師為人類提供的生活和生存環境是否合理、合法、合用。呂彥直在中山陵國際建筑設計競賽中獲得頭獎,這是中國建筑師第一次規劃設計大型紀念性建筑組群的重要作品,也是中國建筑師規劃、設計傳統復興式的近代大型建筑組群的重要起點。他曾指出:“公共建筑為吾民建設精神之主要的表示,必須采取中國特有之建筑式,加以詳密之研究以藝術思想設圖案,用科學原理行構造”[12]。貝聿銘是現代建筑歷史上國際著名的華裔建筑大師,被譽為“最后一個現代主義大師”。他一生情系中國,深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他認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對中國的現代建筑來說,新的形式、新的創作道路正是要從中國自己傳統建筑格局里產生”[13]253。

因此,教師在“建筑設計”教學中可融入建筑大師的治學精神和愛國情懷,通過對建筑大師作品和事例的解析,幫助學生了解建筑大師的成長過程及奮斗歷程,激勵學生樹立正確的建筑理想,培育科學精神,使他們更深刻地體會到前輩們愛國敬業、追求國家富強及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崇高精神,提升民族意識和民族自豪感[14]。

(四)倡導新時代工匠精神

《詩經》有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正是一代代大國工匠潛心追夢的動人之處。工匠,于國是重器,于家是棟梁,于人是楷模。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主要包括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協作共進的團隊精神、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等方面內容。其中,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是根本,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是核心,協作共進的團隊精神是要義,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是靈魂。

目前,大學生普遍較為欠缺工匠精神。在建筑設計實訓過程中,有些學生在方案構思階段思路較清晰,創新性較強,但考慮方案的深入需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產生畏難情緒而放棄初衷,致使最終方案缺乏深度,趨于平庸;有些學生沒有深入開展調研走訪,更沒有進行多方案比較,簡單應付、易于滿足,得過且過,只追求勉強通過。因此,教師在建筑設計實訓指導過程中應融入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工匠精神,通過對“大國工匠”優秀案例的解析和對優秀工程的全方位介紹,充分詮釋建筑設計與施工過程中的工匠精神,讓學生深深了解到任何優秀作品的背后都包含著創作的艱辛和不畏困難解決問題的勇氣,以提高學生積極面對問題、克服困難,勇于創新,敢于創造,設計出符合時代需求,體現民族、地域特色的高質量作品。

三、結論

在“建筑設計”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實現專業理論課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使學生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創新能力都有了明顯的變化:從過去仰慕西方建筑形式,喜歡光怪陸離的造型轉變為致力于從傳統文化和地域特色著手,本著“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原則,構建本土的現代建筑風格;從過去只關注建設場地的局部規劃設計轉變到從大環境入手,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更多地從城市空間的格局和肌理角度思考,力爭達到“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宜居生態環境,設計出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建筑;從過去較為浮躁的創作態度和畏懼改圖的懶散作風,轉變為能沉下心來細致推敲、反復修改,力求創新求變,初步具備鍥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因此,加強“建筑設計”課程思政建設,推進專業理論課教學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全過程、多環節育人,增強了學生的專業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水平,也提升了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質[15]。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9(1).

[2] 林洙.大匠的困惑[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

[3] 陳思月,鐘飛鳳.《居住建筑設計原理》課程思政改革探索[J].農家參謀,2020(9):232-233.

[4] 尹春然.基于“課程思政”背景下建筑設計課程改革路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11):113-114.

[5] 馮硯.“課程思政”視閾下建筑學專業教學改革探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38(27):196-198.

[7]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2).

[8] 管仲,吳文濤,張善良.管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9] 關增建,赫爾曼.考工記-翻譯與評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

[10] 李耳.道德經[M].邱岳,注評.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11] 潘谷西.中國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12] 金煥玲,周虹.我國第一代建筑師的職業價值觀及其當代啟示[J].華中建筑,2015(10):48-50.

[13] 王天錫.貝聿銘[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

[14] 王薇,王甜,左丹.建筑學專業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的建設實踐研究[J].城市建筑,2020,17(10):124-126.

[15] 封文娜.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研究:以建筑設計類課程為例[J].科學咨詢,2020(1):134-135.

[責任編輯:吳曉紅]

猜你喜歡
融入途徑核心課程立德樹人
紅色文化融入高職校園文化的途徑探索
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開發
淺談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核心課程實踐教學理念創新
民辦高校本科會計學專業核心課程建設
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淺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踐立德樹人
學校體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態視閾下高校輔導員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如何有機融入情感教育
金融學專業核心課程考核改革設計思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