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課程內容六要素的英語教材解讀

2022-07-24 12:10王春暉任書雨
小學教學研究 2022年8期
關鍵詞:教材解讀課程內容

王春暉 任書雨

【摘 要】《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主題、語篇、語言知識等課程內容六要素,為恰當有效地解讀教材提供了方向和依據。本文以課程內容六要素為維度,以單元為組織形式,具體呈現一種新型的教材解讀范式,反映了依據課程標準科學、規范地開展教材解讀的思想和策略,有助于提升教師對課標精神、課程內容、教材重點的理解和把握。

【關鍵詞】六要素 課程內容 教材解讀

一、引言

教材解讀是教學實施的基礎。有效的教學設計取決于教師對文本解讀的水平,且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體驗、認知過程、情感發展和學習成效。同時,教材解讀能力也是教師教學素養的標志性體現,既是教師專業性的集中體現,也是教師教學層次的體現。但是,當下英語教材解讀存在諸多問題,如孤立地提取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只做表面信息的文本梳理,忽視交際目的和文化內涵,罔顧主題及其意義,不關注語體、文體、邏輯結構等語篇的建構特征等,暴露出教材解讀的片面性、隨意性和淺層性,其根本原因是沒有把握好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規定,英語課程內容由主題、語篇、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六要素構成,這六要素形成一個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共同構成核心素養發展的內容基礎?;谡n程內容六要素的教材解讀,即以單元為組織形式,以單元學習后學生課程核心素養的綜合表現為指引,整體分析單元主題語境和意義,梳理單元語篇內部結構和組成要素間的關聯性,把握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深入發掘語篇所傳達的意思、情感和價值觀,提取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和相關學習策略,建構出一個綜合、立體的單元體系。這是一種新型的教材解讀視角、維度和方法,反映了依據課程標準要求科學、規范地開展教材分析和教學實施的思想和策略。

本文以人教PEP版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2 Ways to go to school為例,呈現基于課程內容六要素的英語教材解讀的具體示例,供英語一線教師、教材研究者等同行借鑒。

二、具體解讀示例

(一)主題

該單元主要屬于“人與社會”主題,涉及“社會服務”和“歷史、社會與文化”主題群,具體反映“交通法規,安全意識”“公共秩序”等內容,另有少許內容涉及“人與自然”主題,具體包括“世界主要國家的名稱、地理位置與自然景觀”等內容,可見其為不同主題內容的綜合和交叉(如圖1所示)。

整個單元以“交通方式”為主線:從了解普通學生上學方式到選擇去較遠目的地的交通方式,從了解美國街頭騎行者須佩戴頭盔的交通規則到中國香港過馬路須先右望的交通習慣,以及紅燈停、綠燈行等世界共通的交通信號秩序,既呈現美國阿拉斯加冰天雪地、中國江西湖泊縱橫等特殊自然條件下學生獨特的上學方式以及對應的安全事項,又以比較的方式認識中英兩國不同方向的行駛規則以及人們不同的交通行為習慣和意識。通過多個語篇對中外交通方式和交通規則的推介和探討,引領學生學習交通出行方式,關注交通規則,了解世界的獨特性,比較中外交通規則差異,以此認識世界交通文化的現象和特點,養成遵守交通規則的習慣,提升安全防范意識,感悟和欣賞世界多元的社會文化生活和獨特的自然環境。該單元主題視野開闊、立意深遠。主題的意義推進和建構,以“中國—世界”為視角、以“規則—習慣”為著力點、以“交通—文化”為意向,引導學生遵守交通規則、履行社會秩序、認識世界交通文化的多樣性。

(二)語篇

語篇是語言學習的基本單位,包括口頭和書面語體;語篇有長有短,多數是集文字、圖表、符號于一體的多種模態。任意句子和詞匯的堆砌絕不是語篇,語篇必有語境,具有一定的結構性,體現邏輯順序,表達主旨意義。該單元語篇設置類型豐富,涉及了口頭和書面兩種語體,包含對話、說明文(介紹類短文)和記敘文(配圖故事)三種文體形式,由文字、配圖、音頻等多種模態組成(見表1),圖文并茂,且結構清晰、要義明確,符合兒童語言學習的特征。其中,對話語篇側重交際雙方通過語言以及姿態、表情等非語言手段傳遞和領會意圖,并使自己的想法、態度以及行為受到一定的影響或者有所改變。例如,在語篇2中,當Wu Binbin看到教師Mr Jones手機里有關自行車的照片后說:“Wow! So many pictures of bikes!”以此表達自己對照片的好奇和贊嘆。作為受話人,Mr Jones理解并感受到了Wu Binbin言辭中的好奇,所以對照片的來源、美國騎自行車時需要戴頭盔的交通規則等做出了解釋。說明文以說明為主要方式,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性質、種類、成因、特征、結構、功能、結果或發展過程進行說明,使讀者對事物獲得客觀和準確的科學認識。例如,語篇3對Papa Westray、Scotland等地學生上學的交通方式和相對應的地理原因進行了說明,有助于學生客觀地認識世界自然地貌和風土人情。故事語篇具有較強的情節性,蘊含“開始—過程—結局”的發展框架,且富含驚喜和童趣。例如,在語篇4結尾處,主人公Annie驚訝地發現巴士沒有門,但其實是她看錯了車門開設的方向,給人恍然大悟的感覺,反映出領悟中英兩國文化差異后的驚喜感。

(三)語言知識

語言知識包括語音、詞匯、語法、語篇和語用知識,是發展語言技能的重要基礎。該單元的語言知識較多(見表2),其中語音知識主要涉及學習按拼讀規則正確朗讀subway、ferry、traffic等表示交通方式和規則的詞匯及句子,學習重音、音調、語速、節奏等語音特征的表意功能,如“Don’t go at the red light.”中飽含嚴厲禁止的情感態度。詞匯和語法是篇章形成的重要支撐,它們的要義不是表面的符號識別和生硬地套用規則,而在于“語境中的表意功能”,如在馬路上屢屢看錯方向或找錯位置以后,最終發現中英兩國的交通規則存在差異,由衷感嘆:“In the UK, you drive on the left side. In China, people drive on the right side.”此時,運用drive、side、left、right等詞匯和并列結構來表達、感嘆中外文化差異,從形式到意義都是恰當和自然的。語用知識指在特定語境中準確理解他人和得體表達自己的知識,判斷交際意圖、做出禮貌回應、得體表明態度和觀點等是其核心。如Wow、 so等詞反映出對中國美食的新奇和贊嘆,“Oh, right! Thanks. I must...”等體現出誠懇接受批評建議的認識和態度。語用知識不僅維持了交際的順暢性,更包含了情感態度、價值取向等內容。語篇知識,指將有關語言組織為意義連貫的篇章的知識,涉及語篇結構、銜接與連貫、圖文關系等諸多內容。該單元語篇知識翔實(見表3),如語篇4是一則小學生喜聞樂見的配圖故事,其語篇結構十分鮮明:以在中國生活的Amy在機場迎接從英國而來的Annie一家人為起始;途中Amy帶他們品嘗中國美食,發現中國使用筷子的飲食習慣,還發現中英交通方面的異同,包括中國靠右行駛(英國靠左)、穿越馬路須先左望再右看(英國先右后左)、中英都有雙層巴士;最后Annie誤以為中國的公交車沒有車門(原來中國公交車的車門開在右側,英國在左側),虛驚一場,幽默點題,讓人意猶未盡。全文以英國人在中國游玩的情境、以中英交通規則和習慣為線索,引導學生對中外交通文化進行感知、比較和探索,情節完整,結構清晰。以上可見,語境下審視語音、詞匯和語法的表意功能,深入分析語篇結構、篇章組成關聯和圖文關系,厘定交際目的,得體地表達態度與觀點,是教材語言知識維度解讀的重要內容。

(四)文化知識

文化包羅萬象,衣食住行、名勝古跡、文學藝術、道德修養、社會規約、風俗習慣等,都屬于文化知識的范疇。該單元的文化知識以交通方式和規則為主(見表4),涉及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交通認知。文化知識的羅列和識別相對簡單,而發現、判斷其背后的態度和價值觀是教材解讀的重點所在。例如:語篇1,感知和了解現代社會交通出行方式的多樣性和便捷性,能根據遠近距離合理選擇恰當的出行方式,同時贊同既能達到交通出行目的又能兼顧健康鍛煉的步行等方式的價值;語篇2,意在告訴學生在遵守本國交通法規的同時,當我們去往其他國家時,也有必要了解并遵守當地的交通法規;語篇3,認識和了解世界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特殊的自然和社會風貌,由此引出坐雪橇、乘飛機等獨特的上學方式,并知曉相應的安全事項,提升學生的安全意識;語篇4,中英兩國交通行駛方向的不同,引發一系列交通規則和習慣的差異比較,反思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不同的行為習慣、飲食風俗、待人接物的禮節與禮儀等,培養開放、包容的態度。同時,更加堅定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熱愛。文化知識是學生語言學習的重要內容,教學要求對文化知識的解讀切莫只停留在知識表面。

(五)語言技能

語言技能分為理解性技能和表達性技能,具體包括聽、說、讀、寫、看等方面的技能和這些技能的綜合運用。理解性技能主要涉及聽、讀、看等輸入性技能,表達性技能主要包括說、寫等輸出性技能。該單元理解性技能主要在于聽懂對話中的上學(班)方式,理解對話中美國騎行者須遵守的規章制度、紅綠燈信號的指示意義以及對行人的規范和約束,讀懂中國江西、美國阿拉斯加等地獨特的上學方式,梳理起始—發展—結尾的故事情節,理解中英行駛不同向等交通規則和習慣差異(見表5)。除此之外,“看”是針對多模態語篇的重要技能,尤其圖文并茂的兒童英語教材,更需強化學生“看”的技能運用。例如,讓學生根據多種圖片推測、理解helmet的要義,解讀故事語篇中Annie面對中國美食時的面部表情,推測她驚喜和贊嘆的內心感受。表達性技能著重于能相互詢問和應答日常出行方式,能歸納世界上共性交通規則(遵守交通信號燈、乘地鐵安全須知等),能列舉世界某些地方獨特的出行方式,能以主干句式配畫的方式介紹某地獨特的交通文化現象??傮w而言,學生通過聽、說、讀、看、寫等多種語言實踐活動,理解口語和書面語篇所傳遞的信息、觀點、情感和態度,并能利用所學的語言知識、文化知識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認識和理解。

(六)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主要包括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交際策略、情感管理策略等,是學生為了提高學習效果,有目的、有意識地制訂方案、采用方法、展開行動的過程。該單元涉及明確的學習策略(見表6)。其中,元認知策略主要是引導學生對學習進行計劃和監控,例如,對未知或陌生事物(如Alaska、Papa Westray等地)事先查閱物聯網、地圖等獲取背景知識,對于多音節詞匯通過查閱字典進行學習;認知策略,主要側重對信息的加工、整理和分門別類地系統儲存,例如,指導學生將本單元以及以前所學過的眾多交通方式,從海陸空、距離遠近等維度進行分類;交際策略,旨在增強交際效果或為彌補語法、詞匯知識的缺陷而采取的一些辦法,例如,學習借用點頭、握拳等非語言手段表達自己遵守交通規則的決心;情感管理策略,即調控情感因素,做個積極的學習者,例如,樂于與同學進行角色扮演,表達外國人Annie在中國的驚奇感受。需要指出的是,學習策略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任務或獲得的能力,需要從英語學習的起始階段開始長期接受指導和訓練。

三、結語

教材解讀不應是隨心所欲的行為,而是一種科學、理性的創造性活動。新課標的頒布,為恰當有效的教材解讀提供了方向和依據?;谡n程內容六要素的教材解讀,反映教材解讀須明確單元主題及意義,幫助學生理解人、社會、自然之間的關系;明晰語篇類型、語言知識與技能,為開展各種語言輸入和產出活動提供依托;厘清文化知識,引導學生感悟和判斷文化內涵與價值;提煉學習策略,指導學生學會學習,逐步成長為獨立學習者。需要注意的是,課程內容六要素視角下的教材解讀,不是將教材內容分割成六個簡單相加的部分,而是以單元為基礎,以主題、語篇等六要素為思考框架和維度,關聯、整體、深度地解構教材的內容與內涵。為此,教師需要深入領會課標精神,深諳課程內容要義,發掘教材編寫的理念、結構和意圖,全面提高教材解讀的科學性和深刻性。

猜你喜歡
教材解讀課程內容
走向學科育人
付費買課 還要細思量
課程思政視域下職業院校實訓課程內容的重構
析課程內容 謀教學佳策——“數的認識”模塊知識的教學思考
新生態學校如何詮釋課程內容
在第二屆小學青年教師語文教學觀摩活動閉幕式上的講話
讀懂教材,提高常態課教學效率
蘇教版教材“解決問題的策略”新授課解讀
教學反思的四個著眼點
單元教學模式下,如何進行教材的解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