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西北林草交錯區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足跡

2022-12-07 09:42邵秋芳廖旺宇許麗元
農村科學實驗 2022年24期
關鍵詞:林草西北區域

邵秋芳 廖旺宇 許麗元 張 艷

(四川旅游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0)

1.引言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與核心。生態文明的構建已經被寫入十九大報告中,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自 2007 年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到黨的十八大納入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其地位更加突出、內涵也更加豐富。黨的十九大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更是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與經濟問題、政治文化問題處于同等的發展地位,關乎社會民生,進一步凸顯了我國新時期、新形勢下生態文明建設、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指出,保護好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是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前提,也是守護好中華文明搖籃的必然要求。四川地處長江上游,要增強大局意識,牢固樹立上游意識,堅定不移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方針,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守護好這一江清水。

但是,在時代發展進程中,由于自然環境的制約和束縛,再加之人們生產經營活動的無序性,加劇水土流失,林業生態環境被破壞,因此,改善環境問題,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協同發展迫在眉睫。川西北林草交錯區屬于典型的生態脆弱區,在自然條件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下,區域范圍內出現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森林減少、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各種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影響群眾生產生活、制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在這一背景下,改善研究區域生態環境,建立健全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體系已經成為區域發展進程中的首要任務。

2.川西北林草交錯區生態環境現狀

2.1 川西北林草交錯區重要地位

川西北林草交錯區位于四川西北部,地處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區高山峽谷向高原過渡地帶,是國家確定的重要生態屏障主體功能區。該區域橫跨“兩屏三帶”中的兩屏,即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川滇生態屏障,在西北與西南連接過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該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的好壞在我國的生態安全中作用不可小覷。

《四川省“十三五”旅游規劃》中對川西北林草交錯區范圍進行界定,主要指的是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全部,幅員遼闊,面積約23.72萬m2,屬于四川藏區,并屬于全國八大牧區之一。研究區復雜的地質條件、明顯的垂直氣候、起伏較大的地形使得當地自然資源豐富,包括了森林、草地、沼澤等,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構筑了長江、黃河上游的生態屏障。

川西北林草交錯區是長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區,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該區域分布著我國面積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澤濕地區,即若爾蓋國家濕地公園。研究區河流眾多,為多個流域的交界地帶。在一級流域范圍內,若爾蓋和紅原縣主要屬于黃河流域片,九寨溝和松潘縣屬于長江流域片;區域內的主要河流為黃河和岷江干流,次級河流交錯縱橫,包括黑河、白河等。研究區屬于“中華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水資源保護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川西北林草交錯區動植物資源豐富,分布著我國面積最大的高原植被,屬我國16個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之一,全球 34 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四川林草資源豐富,占四川省轄區面積70%以上,植被覆蓋率高,是我國第二大林區即西南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生態環境極其優越。

2.2 川西北林草交錯區生態環境現狀

研究區自然生態環境先天脆弱,加之過量的森林采伐和草場過度放牧,使該區曾經豐富而特有的生物多樣性資源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壞,生態環境極其脆弱,已嚴重危及到該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經濟的發展。

土地沙化現象嚴重。川西北林草交錯區的典型植被是高寒草甸,草地資源豐富,畜牧業發達,是當地農牧民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多年來,對草地的合理利用與保護重視程度不夠,使得草地長期處于超負荷使用狀態,從而導致草地退化日趨嚴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以石渠縣為例,該縣現有草原面積2272.18萬畝、沙化土地面積431.16萬畝,沙化土地面積占草原面積的18.98%,高出全州平均水平9.75個百分點,草原沙化嚴重,生態極其脆弱。該區域土地沙化現象的存在,已經嚴重侵蝕到沼澤濕,并成為長江、黃河的重要泥沙來源。

鼠害現象嚴重。鼠類在草原生態系統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常情況下,鼠類對草原的適度啃食在草原生態系統向著正向循環方向發展是有利的,但是調查發現,研究區鼠害暴發頻次加快,給當地生態安全和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威脅。由于鼠害現象嚴重,導致研究區牧草的質和量下降,草原載畜量減少,給當地牧民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損失。龐大的鼠類群體,過度啃食草地,使得被覆蓋率大幅度下降,植被和土壤大面積退化,使得當地草原沙化和水土流失現象較為嚴重。在川西林草交錯區域,鼠類品種接近700多類,影響力巨大。草原鼠害攜帶大量病菌,嚴重威脅到農牧民身體健康。

濕地退化現象嚴重。由于自然和人為原因,川西北林草交錯區的濕地萎縮現象較為嚴重,高原沼澤濕地和湖泊尤為明顯,但是沼澤濕地萎縮最為嚴重。其中,氣溫和降水變化是導致研究區濕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原因;開溝排水和過度放牧是導致該區濕地退化的主要人為原因。由于自然和人為原因,大部分的沼澤濕地由之前的季節性溫洼地積水、常年片狀積水,逐步演變為干涸狀態。沼澤區水位明顯下降,濕地面積萎縮,濕地生態環境呈現出逆向演替趨勢,即“沼澤-沼澤化草甸-草甸-沙化地-荒漠”。以若爾蓋濕地為例,研究調查表明,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若爾蓋濕地的萎縮趨于明顯;20世紀80年代以后,濕地退化表現出明顯加劇的趨勢,常年積水沼澤區向季節性積水沼澤過渡或變化。濕地退化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濕地部分生態功能喪失,水源涵養功能下降,進一步威脅到長江、黃河流域的水量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3.生態足跡測度模型的構建思路

生態足跡(EF) 最早由加拿大生態經濟學家Rees提出,該模型是一種用于評價可持續發展的指標??刹捎脟H通用的模型,對川西北林草交錯區的生態足跡、生態承載力、生態盈虧(盈余或者赤字)進行分析,具體的含義和計算公式如下:

3.1 生態足跡計算

生態足跡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為維持一個人生存所提供的生產資源或提供該資源的生產性土地。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3.2 生態承載力

生態承載力(EC)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為該區域能夠提供給人類的各種類型土地和資源的總和,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求解生態承載力所需要的已知條件包括城市人均生態承載能力、生物生產性土地類型、各種土地類型的均衡因子以及產量因子等。土地類型不同,不同面積的土地所產生的生產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可以利用產量因子對局部區域的土地產量與世界平均產量進行調節,然后將均衡因子與產量因子同土地面積相乘,即可以精準計算出一座城市的生態承載能力。

3.3 生態盈虧

可持續程度用生態盈虧來衡量,生態盈虧計算公式為:

其中,ED代表生態赤字,即生態承載力小于生態足跡時出現生態赤字,生態赤字表示該地區的人類負荷超過其生態容量,區域發展模式處于不可持續發展狀態;ER代表生態盈余,即生態承載力大于生態足跡時產生生態盈余,表明該地區生態容量能夠滿足人類負荷,發展處于相對可持續狀態。

4.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

4.1 科學編制規劃

在區域規劃編制和整治工作中,要將資源環境承載力融入進去,避免出現缺乏合理評估、忽略供需失衡及開發過度現象。研究區在開發各種資源時,要對全域自然環境和各類資源進行全面認真調查、分類、研判,結合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建立部門聯合協調管理機制,綜合統籌生態系統各要素,盡快科學編制、完善、優化總體規劃。二十大報告指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因此,研究區在編制規劃時要把握好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有關要求,確保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除此之外,要進一步提升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責任感及危機感。

4.2 合理利用各種土地類型

提高土地利用類型的多樣性,優化利用各種類型的土地資源。川西北林草交錯區土地類型主要為草地,因此農牧業必然是研究區的主導產業,但是農牧業的發展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比較大壓力,因為農牧業發展與維持主要依靠消耗本地的生態資源。川西北林草交錯區剩余勞動力較多,農牧業人口數量較大,當地政府可根據區域旅游資源的優勢,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減少人們對畜牧業的依賴,提高生態足跡多樣性,引導當地居民由農牧業向旅游業等第三產業發展,可持續地發展生態旅游業,建設生態旅游目的地,確保資源實現合理配置,從而促進研究區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4.3 拓寬可持續發展途徑

川西北林草交錯區應大力發展低碳經濟,逐步降低第二產業的比重,拓寬可持續發展途徑。主要包括:對當地農牧民進行培訓,提高能力,發展生態農牧業,建設低碳牧區,依靠先進技術及當地資源優勢,拓展農牧民增收渠道,帶動農牧民創收致富,從而降低由于不合理的開發所造成的資源浪費及生態破壞。同時,還要嚴格限制工業開發,可推進新能源如風能、太陽能等的使用,加大新節能技術的應用,逐步向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對現有企業加快集中布局,建設工業園區,集中處理工業污染。重點發展天然綠色食品加工企業和中藏藥材種植、加工企業。

5.結論

川西北林草交錯區是我國典型的林牧交錯生態脆弱性區,該區域對四川及我國的經濟和生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研究其生態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除此之外,研究區旅游資源豐富,憑借其良好的生態旅游環境,吸引了數以千萬的國內外游客赴景區旅游,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然而,隨著旅游景區的逐步開發,大量游客涌入景區,游客的旅游活動大幅加劇給研究區及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因此可利用生態足跡模型,結合旅游生態學相關理論,對研究區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進行有效分析,可通過科學編制規劃、合理利用各種土地類型、拓寬可持續發展途徑等方式方法,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各級政府及相應的執法部門應當采取一定的懲治措施,加大對破壞自然生態環境行為的處罰力度,確保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提升區域的綜合競爭力,確保研究區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猜你喜歡
林草西北區域
刊首寄語 林草風采
刊首寄語 林草風采
分割區域
林草風采
一座西北小城
著力做好林草生態扶貧
西北不惑
黔西北行吟
區域發展篇
西北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