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州市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現狀及建議

2022-12-16 20:09王彥錕
農業與技術 2022年21期
關鍵詞:宿州市農膜棚膜

王彥錕

(宿州市農業生態環境站,安徽 宿州 234000)

農膜主要分為棚膜及地膜,因其具有保溫、補水、防病蟲害和阻礙雜草生長等作用,能夠改變農作物的生長和生產環境,被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過程中。種子和農藥化肥是重要生產資料,農膜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資。據現有文獻表明,使用農膜后會提升種植作物生產率20%~50%[1],在過去40a間已被廣泛使用,極大滿足了我國日益增長的糧食生產需求。近年來,塑料薄膜被大量應用于農業生產中,僅2021年在全球范圍內就年產750萬t農膜,而逾40%為地膜。在我國統計部門公布的數據也可以看出,全國農膜使用總量較大,且逐年遞增。宿州市是農業大市,耕地面積57.6萬hm2,農用地膜應用面積7.67萬hm2,每年地膜使用量約6000t。目前,市場上流通的地膜仍有不少非標地膜,風化破損后形成細小塑料顆粒,難以自然降解。而由于徑流等作用留在土壤中的地膜會打亂原有的土壤團粒結構,妨礙種子正常破土和植物根系生長,影響水分和營養物質向下遷移,已有研究半干旱小麥田指出,殘留地膜會造成土壤微生物群落減少和失衡[2]。因此,關于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的研究不可或缺,如何利用現有的資源基本實現宿州全市農膜回收利用體系建設迫在眉睫。

本文基于總結已報道的農膜相關文獻,結合實地調研結果,分析了調研地農業生產基本情況、農用薄膜種類劃分、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現狀等,提出了宿州市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建議。并為宿州全市深入實施農膜回收行動,推動農膜的科學使用和回收利用工作,建立健全農膜回收利用體系,提供依據和參考。

1 調研地農業生產基本情況

碭山縣隸屬于安徽省宿州市,位于安徽省的最北端,蘇、魯、豫、皖4省7縣交界處。碭山建城時間久遠,最早可追溯至秦朝,古稱下邑縣,自然資源豐富,是古黃河流經地。2010年4月已獲得吉尼斯紀錄官方認定“世界最大的連片果園產區”。目前,碭山全縣水果種植面積約5萬hm2,因盛產聞名中外的碭山酥梨被譽為“中國梨都”。碭山縣是國家認可的出口果蔬質量安全示范區,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創建區,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單位。因環境優美,生態良好,已被授予“國家園林縣城”稱號。程莊鎮地處碭山縣東南部,下轄12個行政村,人口6.4萬?,F有耕地5333hm2,以種植西甜瓜、梨樹、蔬菜為主,其中設施西甜瓜種植面積2667hm2左右,梨樹種植面積667hm2左右,秋季大棚蔬菜667hm2左右,桃樹種植面積67hm2左右。

埇橋區是安徽省宿州市唯一的市轄區,位于安徽省東北部,地處淮北平原,也是全國最大的縣級區。壘土為埇,架木為橋,始為埇橋,至今已有1500a的歷史。埇橋既是宿州主城區,也是個農業大區,是我國糧油棉、肉蛋等基本生活保障供應基地。轄區主要產業為農產品生產加工,現有符離集燒雞、夾溝香稻米已聞名中外,年農產品產量在安徽全省名列前茅。埇橋區已在全國獲得“超級產糧大區”、“綠色農業示范區”稱號,被安徽省評為“生豬調出大縣(區)”、“蔬菜產業化十強縣(區)”。大營鎮地處埇橋區西南部,有“果蔬小鎮”之稱,下轄15個行政村,人口3.6萬人?,F有耕地面積5667hm2,葡萄、花生種植面積較大,其中葡萄種植面積467hm2左右,花生種植面積267hm2左右,蔬菜種植面積40hm2,另有少量面積的草莓、西瓜種植。棚膜年用量4000t左右,地膜用量133t左右。

2 農用薄膜主要類別

2.1 棚膜

目前,溫室大棚和拱形小棚最被廣大農戶接受使用。前者可以提高透光率和增加保溫性,能夠突破作物生長時節的限制,人工制造合適的溫室從而保障作物繁育和提高產量,被廣泛應用于秋冬季節對溫度敏感的瓜果和蔬菜等培肥育苗階段。溫室大棚分為單層覆蓋和雙層覆蓋。雙層薄膜的優勢在于中間夾有空氣,能夠減少熱量傳導對流以及紅外線輻射的損失,加熱節能率維持在25%~30%,相較于單層薄膜增溫能力更強,可太陽輻射透過率略差[3]。從作用原理出發,拱形小棚有異曲同工之妙,但相對高度略低。其主要由拱架和農用塑料薄膜構成。用作拱架的材料,主要有竹片、細竹竿、荊條、鋼筋直徑4~6mm、水泥預制件或其他可彎成拱形的材料。內部水分不易散失,空氣濕度比露地明顯增高。小拱棚內空氣相對濕度的變化,是隨著棚內氣溫的升高而降低,又隨棚內氣溫的降低而升高。拱形小棚應用范圍較廣,常見于低矮的瓜果蔬菜種植。

2.2 地膜

農用地膜是指直接覆蓋于栽培畦或近地面的薄型農膜,多數為透明或黑色PE材質薄膜,起到保持土壤水分,增溫保墑的作用,有效降低作物病蟲害發生和減少除草劑噴施,為作物根系生產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在國內,地膜適用和應用的范圍較廣,且不受季節變化的影響,經長期大田試驗證實,覆蓋地膜的最佳時間為溫度逐漸升高的春夏交替季節。因我國南方秋冬季氣溫基本在0℃以上,地膜可全年覆蓋使用。我國地膜覆蓋應用的作物多達40余種,涵蓋糧油、蔬菜、瓜果、煙草、甘蔗、茶葉和部分林木等,已有文獻研究表明,作物普遍可增加產量30%~50%,產值提高40%~60%[4]。

3 宿州市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現狀

近年來因市場需求,設施農業的種植規模逐年擴大,農膜應用領域越來越廣,農膜使用量不斷增長,造成很多負面的環境影響。人們關注的不僅是“白色污染”帶來的視覺沖擊,更主要的是土壤中的殘膜不斷累計對于土壤環境質量造成的潛在威脅。根據碭山、埇橋2個覆膜大鎮的調研情況,目前宿州市廢舊農膜的處理方式主要如下。

3.1 棚膜處理方式

棚膜在農膜使用中占比較大。據統計,2021年宿州市棚膜實際使用量9983.47t,占農膜總使用量12443.97t的80.23%。由于棚膜厚度較大,使用后便于收集,回收利用價值較大,市場收購價格也較高(1.6~1.8元·kg-1),因此農戶能夠自覺收集并賣給回收單位。據有關資料介紹,普通棚膜轉化率可達70%,企業加工利潤在350~400元·t-1。在棚膜的整個回收過程中,使用者、回收單位、加工企業均能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因此棚膜回收率能夠接近100%。調研發現,碭山縣程莊鎮一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安徽北思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生產中采用大棚棚膜多次利用的方法值得借鑒。具體為棚膜使用2~3a后作為小拱棚棚膜利用、小拱棚棚膜使用1次后作為地膜利用、地膜使用1季后作為遮陽膜再利用。該方法提高了棚膜重復利用次數,延長了棚膜使用年限,減少了農膜使用量。

3.2 地膜處理方式

因價格因素影響,宿州市地膜使用規格多種多樣,農戶多選用厚度小于0.01mm的產品,生產中0.002~0.008mm厚度的地膜使用量居多。該類地膜在使用過程中極易破碎,很難做到重復使用及回收利用。但農戶為了保證下一季作物的正常種植,會自行將田間上一季地膜撿拾出來堆放在地頭。根據調研結果,宿州市農用地膜回收方式為,現階段田間清理均為人工撿拾[5],人工成本較高(8元·hm-2左右),由于利用率極低,回收企業不愿回收,田間清理不徹底,農戶也很少送到廢舊農膜回收站點或垃圾回收站;廢舊地膜屬于農業生產廢棄物[6],不屬于生活垃圾,鄉鎮、村配備的保潔員不愿也不可能到田間地頭去清運。

4 存在的主要問題

4.1 地膜銷售市場不規范,監管難度大

目前,農膜生產廠家很多,質量良莠不齊。市場上流通的地膜厚度有部分不符合國家標準,監管不力導致不合標準地膜還在生產,對新標準地膜推廣應用造成難度,不少厚度小于0.01mm的非標地膜仍被農戶購買使用[7]。另外,市縣級農膜經營個體戶群體龐大且較為分散,在不少農藥化肥農資店均可直接購買,而對于一些種植大戶,商家會直接配送,來源不可控,給市場監管帶來很大難度。

4.2 地膜回收費時費力,難以再利用

近些年,我國農田土壤已積累較多殘留塑料薄膜顆粒,不少微塑料已遷移至土壤耕層以下,不能徹底剝離[8]。因非標農膜價格偏低,受眾農戶較廣,但其老化快、易破碎,人工撿拾清理十分困難,成本較高,且摻雜大量泥土、菜秧,回收利用價值較低,覆膜田塊分布也較為分散,不具備機器清撿的條件,廢舊農膜的收集、轉運需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企業無收購意愿,目前只能當做普通垃圾處理。據有關資料介紹,地膜在自然粉碎后的轉化率極低,大約可造粒150~200kg·t-1,轉化率只有15%~20%,而且造出的顆粒質量差,不能單獨使用。因搶農時,各回收網點和種植大戶很少主動將地膜清理晾曬,部分企業回收的地膜夾雜不少泥土瓜秧等,這給加工企業帶來不小難度,根據本地塑料加工企業統計要虧損850~1000元·t-1,這也是企業不愿回收的主要原因。

4.3 地膜產生量較大,清運難度高

目前垃圾運轉體系只能保證農村村內生活垃圾及時清運,很難覆蓋到所有覆膜地塊[9]。且農業生產垃圾產生量較大,清潔人員清理意愿不大,比較難視為生活垃圾一并清運。大塊的廢舊地膜容易撿拾,農戶一般會選擇堆放在田間地頭,小塊已破損的地膜大部分通過農業器具離田,不少地膜混有泥土等,初級分類工作量很大。每年地膜揭膜時間較為集中,短時間內會有大量廢舊地膜從田間清出,存在部分廢舊農膜不能及時轉運、堆積在田間地頭或河道的情形,易造成污染隱患。

4.4 地方政府重視程度不足

國家六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加快推進農用地膜污染防治的意見》中強調:“中央財政繼續支持地方開展廢棄地膜回收利用工作,繼續推動農膜回收示范縣建設[10,11]。地膜使用量大、污染嚴重的地區,省級政府可根據當地實際安排地膜回收利用資金,對從事廢棄地膜回收的網點、資源化利用主體等給予支持,對機械化撿拾作業等給予適當補貼”。目前,企業因塑料年處理量指標限制等因素,加工再利用廢舊農膜的優先級顯著降低,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且安徽省僅針對農膜重點使用縣進行地膜殘留監測,并未出臺回收方面補貼政策。

5 對策及建議

5.1 市場監管方面,源頭杜絕非標地膜

各級政府要深入落實國家強制性標準《聚乙烯吹塑農用地面覆蓋薄膜》(GB 13735-2017),嚴厲打擊非法生產0.01mm以下厚度的地膜廠商,銷售商應建立進銷臺賬,農業農村部門勸導農戶使用國標地膜,從源頭控制非標地膜流入市場,以便地膜易于離田收集。加強執法強度,聯合宿州市經信局針對本地地膜企業進行監督管理,宿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針對本地地膜經銷商進行檢查核實,定期組織農資打假行動,嚴懲違法生產、銷售行為,必要時可直接取締商家生產或經營資格。

5.2 教育引導方面,提高群眾回收參與度

各地應落實主體責任,采取電視、廣播、網絡等途徑,結合宣傳卡片、村務公開欄、科技入戶等多種形式,開展農膜回收利用宣傳推廣,加強《土壤污染防治法》、《農用薄膜管理辦法》等法規的宣傳,通過印發致廣大農戶的一封信等方式增強群眾的環保意識,增強農膜生產者、銷售者、使用者的社會責任,提高全社會特別是廣大農民參與防治“白色污染”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營造良好的環境保護氛圍。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為農膜使用者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引導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科學選擇使用農膜,提高農膜科學使用水平。

5.3 減量替代方面,強化產學研結合

農業農村部門應加強與高校合作,研究并推廣一批適合本地的農膜覆蓋技術,結合本地農作物生長周期,發揮品種自然優勢,盡量減少地膜投入。積極實施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等新型技術,推廣倒茬輪作耕種方式?,F已有部分農戶將使用后的棚膜作為地膜進行再次利用,不斷探索農膜利用新方法、新方式。

不同農作物覆膜季節、時長不統一,對所覆蓋的可降解農膜降解速度要求不一。建議可降解農膜生產企業根據各類農作物生長發育期研發降解速度與之匹配的可降解農膜,有針對性的滿足農作物保溫保墑需要。探索國家提倡的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研發,減小可降解地膜與普通地膜的價格差距,短期內可免費供應農戶使用,提高可降解農膜的認可度。

5.4 回收利用方面,探索定期專項清理模式

在每年揭膜較集中時間段,開展廢舊農膜清理專項行動,及時收集清運當季農膜,避免農膜田間殘留。地膜回收后,可以通過垃圾轉運的方式運至當地的垃圾發電廠,經專業化處理后焚燒。部分地膜與瓜秧等混在一起,收集后可用作日常的垃圾焚燒發電。

5.5 政策支持方面,加強資金投入力度

垃圾柜因是鐵皮制成,成本大約在8000~10000元/個,按每個自然村設置2個地膜集中收置點,車輛轉運及人工勞務費約100元·d-1計算,這些都需要政策資金支持。

建立回收利用獎勵機制,農戶每回收1kg地膜可給予1元補助,加工企業每利用1t可給予100元項目補貼。省市縣3級政府部門應積極爭取農膜回收利用中央專項資金,保障農膜回收利用工作能夠穩步推進,取得實效。重點支持廢舊農膜回收網點、田間收集設施建設、專業化回收處理以及國標地膜、可降解地膜的試驗示范推廣,形成廢舊農膜閉環回收。

5.6 完善回收體系,加強監督考核

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在當地原有垃圾轉運體系基礎上,建立專門的廢舊農膜收集、轉運機制??稍谔镩g增設回收箱,派專人定期清運,通過生活垃圾轉運體系送至垃圾發電廠做燃料。建議將農膜回收利用納入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工作中來,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建立考核機制,穩步推進農膜回收利用工作。

6 結論

綜上所述,農膜回收治理任重道遠,還需有關政府部門、地膜生產者、銷售者、使用者的積極參與和深入推進。農膜回收是近5a剛開始受到社會和政府高度重視的一個問題,也是凈土保衛戰的重點領域,具有長期性、復雜性、滯后性,不僅要杜絕欠新賬,而且要逐步還舊賬。當地政府在此基礎上制定適當的惠民政策,激勵農民響應政府部門回收廢舊地膜的號召,同時也可以增加對廢舊地膜再生產以及地膜生產企業的資金支持,給予廢舊地膜回收更多的空間支持。此外,還應加強國家標準地膜的推廣使用,從源頭上解決廢舊地膜不易回收的問題,保障農業的生態環境,推進農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猜你喜歡
宿州市農膜棚膜
不同棚膜覆蓋對大白菜農藝性狀及棚內環境的影響
宿州市昆侖種業有限公司
全國農膜回收率年底前達到80%以上
拼 搏
攬 月
宿州市2000國家坐標系轉換方法的研究
新建大棚覆蓋棚膜防誤區
農膜回收器
新型農膜種類多 功能更加多元化
清潔棚膜新方法—— 棚膜清潔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