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觸媒理論的坪山村環境更新設計策略研究

2022-12-16 20:09陳琪陳書芳崔炯
農業與技術 2022年21期
關鍵詞:觸媒山村村落

陳琪 陳書芳 崔炯

(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1 城市觸媒引入坪山村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觸媒效應本是化學領域里的專業術語,是指催化劑在加速化學反應的同時,自身也不會被消化,能夠聯合其他化學元素形成更強烈的觸媒反應。美國學者韋恩·奧圖和唐·洛干提出了“城市觸媒”的概念,其作用原理為首先選擇一個合適的觸媒點,該觸媒點會影響周圍元素形成新的觸媒點,新觸媒點與原始觸媒點共同作用,繼續形成更強烈的觸媒效應[2]。金廣君教授將觸媒載體劃分為物質觸媒載體與非物質觸媒載體;同濟大學學者楊繼梅從催化視角出發,將文化作為城市個更新的催化劑,構建城市催化模型,促進城市更新[3]。北京建筑大學管宇君據對觸媒理論的理解,將觸媒過程劃分為挖掘原始觸媒點—注入活性因子—持續觸媒效應3個步驟[4]。

鄉村振興是以村民為主體發展地域性特色產業,舊城觸媒更新中以產業發展模式為主體謀求發展,鄉村振興的發展與舊城的觸媒更新從本質上看是相似的,所以“城市觸媒”并不是固定搭配[5]。此外,“觸媒理論”具有系統層次性,能夠解決統籌規劃的問題;“觸媒理論”具有局部少量性,能夠解決過度建設性破壞的問題;“觸媒理論”具有漸進發展性,可以解決規劃設計動態實施的問題,因此觸媒理論對于引導村落環境更新具有一定可行性[6]。

2 坪山村現狀及環境更新面臨的問題

2.1 坪山村簡況

坪山村位于新寧縣馬頭橋鎮中部,距馬頭橋鎮政府約4km,距縣城約50km,東臨爐山村、紅旗村,西臨星火村,南靠牧云村,北接石洞村,于2016年與原來的坪山村、梽木山村合二為一而成的。全村共20個村民小組,10個自然院落,現有人口679戶2698人,大部分青壯年外出務工,留下老人與小孩駐守家園。全村區域面積833.43hm2,有水田117hm2,旱土42.2hm2,山林面積666.67hm2余,總面積約12km2。洞回公路貫穿全村,交通較為便利。坪山村地域廣闊,人居分散;山多地少,嚴重缺水,基礎設施落后,村內無主要支柱產業,村民產業收入較低,村內主要經濟來源為種植業和養殖業。坪山村在基礎保障設施、經濟條件、產業結構等方面都缺乏優勢。

2.2 坪山村環境更新存在的問題

2.2.1 傳統建筑空心化

由于建設年代久遠,傳統建筑飽受氣候的摧殘和人為的破壞,再加上無人修繕,大多出現不同程度的損毀。隨著村落傳統風俗習慣的衰落和集體精神的缺失造成傳統公共建筑使用頻率的降低,或是因原有建筑功能的退化無法適應村民對現代化精神的追求而被逐漸摒棄,村內勞動力外流導致坪山村的傳統建筑、耕地等大量閑置,傳統建筑空心化,村內文化斷層,呈現一派蕭條破敗的景象[7]。

2.2.2 基礎設施無保障

基礎設施的缺位給村民們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由于村內無大型聚集性公共空間,許多活動只能在自家門前進行,戶與戶之間缺少緊密聯系,每當有重要通知或會議時,村民們需要徒步去幾公里外的村委開會;村節點設施的缺位也導致村民們生活多有不便,如垃圾集裝處理點、路燈等基礎設施空缺,路口未設置交通標識,學生通勤路上存在安全隱患;坪山村整體地勢較高,多臨崖路段,道路兩旁缺少護欄及路燈,夜間行車也有一定的安全隱患;村內多斷頭路,常常需要折返或繞行,交通流線不便利。

2.2.3 生態資源待整合

坪山村三面環山,雖經濟發展滯后但氣候上四季分明,環境宜人,村內生態維持良好,原始的農耕經濟使這里沒有遭受過多的人為破壞。清晨的山頭云霧繚繞,山腰分布著成片的竹林與果園,幾乎每家每戶門前都種有臍橙、柚子、楊梅等水果,農田與林地成片分布。坪山村的生態景觀資源比較整體、連貫,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春天有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夏天有綠樹成蔭的古樹林和潺潺流水;秋天的臍橙、玉米、大豆豐收,田間忙碌的身影是鄉間生活的真實寫照。坪山村農業資源非常豐富,但是這些農業景觀并沒有系統性地整合起來,如河流、林地、果園、稻田、油菜花等都處于孤立的狀態,這也導致了傳統農業缺乏系統性指導普遍面臨衰敗,產業結構難以實現升級[8]。

3 坪山村環境改造觸媒策略

3.1 坪山村觸媒定位

3.1.1 建筑實體空間

村落建筑是傳統村落的主要物質空間,對內其承載著居民們居住、生活等重要功能,與村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承載著世世代代坪山村村民們的集體記憶;對外也彰顯著坪山村的精神面貌。其建筑材料和建構工藝體現了村落地域特色,需要通過傳統建筑的適宜性改造,完成對村落傳統風貌恢復。在坪山村的整體格局中,傳統宅院及庭院可作為關鍵性更新環節,通過對于一系列關鍵節點活性因子的介入,激發空間活性。

3.1.2 景觀瀏覽路線

線狀元素可以使零散的點狀元素納入到共同的空間序列中,放在坪山村的場景中,也便于使零碎的宅院空間可以得到統一的規劃。本項目以坪山村內道路作為觸媒載體,因為村道是村落的歷史興衰的見證,是村莊生存與發展的內在動力。村道連接著山、水、林、田、果園等農業資源,不僅給當地村民們提供散步、遛彎等場所,將村內的農業景觀資源通過村道系統地整合,也給外來游客提供了鄉村農業景觀游覽路線。

3.1.3 村落公共空間

公共空間往往在村里承載著重要功能,如與生活相關的生活、娛樂等,具體空間包括宅前屋后、村口、街道、河道、廣場等;以及與勞作有關的空間包括田間、村頭、晾曬場地;進行信仰、祭拜等活動的村祠堂等。公共空間形式上屬于面觸媒載體,相較于其他2種觸媒形式載體,其是觸媒效應最強的一種載體形式。在功能上需要反映村民真實生活狀態和精神風貌,凝聚村民的共同記憶和情緒,對公共空間的喚醒有利于彰顯村落場所精神。

3.2 注入活性因子

3.2.1 傳統建筑功能置換

在坪山村的整體格局中,傳統宅院可作為關鍵性的節點,也是點狀觸媒元素介入的重要載體。針對村內傳統建筑現狀,以滿足當地居民物質生活需求為前提,對建筑原功能空間進行置換。本次項目中將當地閑置的蔣家老宅改造成農產品示范點及工作基地,用于接待來賓,同時老宅也充當著村文化名片的角色。在改造過程中,盡可能地保留其原有的木結構基礎,將室內功能重新布局,并將建筑外立面用于作農產品宣傳,將前庭景觀進行修繕、規整以滿足晾曬、停車、會客等功能。在設計材料上充分發揮鄉土材料的優越性,最大程度保留原有的傳統建筑風貌。將后山樹林打造成村內公共的開放性露天茶室,整座建筑在保留原有傳統建筑風貌的基礎上實現建筑功能更新。

庭院作為建筑的配套區域,改造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庭院景觀的改造要與建筑的風格相適應,傳統的老式建筑應選擇古樸、自然風格的庭院設計風格,色彩上也應考慮道建筑本身的赭石色;盡可能選取當地已有的材料,如瓦片、土、石、竹、木頭、茅草、秸稈等,這類材料帶有濃濃的鄉土風情,材料屬性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將已廢棄但具有標志性的農作物耕具如風車、水車、鋤頭等利用起來,這些農耕器具因外觀具有整體性和造型感,又凝聚了一代人辛勤勞動的記憶,可以制成景觀小品置于院內供人駐足觀賞。

傳統建筑改造引發觸媒效應的成功案例如,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郝堂村首先選擇瓷磚小洋樓進行成功改造,其他村民紛紛效仿,并對廢棄土坯房進行功能置換,將土坯房變成畫室兼茶室,更新了郝堂村的原始產業,發揚了信陽著名的茶葉——信陽毛尖,通過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更新產業,促進整個村落的活力[9]。

3.2.2 構建農業景觀瀏覽路線

鄉村振興使越來越多人開始將目光聚集于農村,都市中快節奏的生活與工作的疲憊讓人們在閑暇之余渴望有一方凈土可以返璞歸真。通過游覽路線的打造對坪山村內的農業景觀加以整合利用,在發展第一產業的基礎上也能拓展二三產業,如農產品加工、零售和鄉村旅游業。利用臍橙、楊梅、玉米、蔬菜等種植業資源優勢,形成以農事體驗為主的采摘片區,對農產品進行包裝塑造為輔,起到宣傳效應,完善農村產業結構,形成鄉村、果園、稻田等復合型農業景觀及農耕文化體驗路線。外來游客在觀賞農業景觀的同時感受農耕文化的自然、淳樸之美,旅游刺激消費,消費為當地的農產品打開銷路并帶動當地的餐飲、零售、購物、住宿等產業的發展。

在瀏覽路線的設計上,要考慮到以下幾點:要處理村內斷頭路,完善交通流線;要考慮時序,如春天以油菜花為主打景觀,游客下鄉踏春游走于田野小路,路邊可設置相關農產品售賣站點如野蜂蜜,秋天以果園為主打景觀,設置以臍橙采摘為主題的游覽路線,游客在體驗采摘樂趣的同時也能為當地帶來經濟效應;要考慮到路線周邊的服務站點設置,如流線導引牌、拍照打卡點、食品介紹標識、農作物加工服務站點等,以豐富游客的觀景體驗;要考慮農業景觀站點與其他節點的動線設計,如采摘園、食品加工站、網紅打卡點、售賣區、民宿客棧等節點之間的順序關系。

以瀏覽路線帶動周邊的產業發展,最終促進鄉村產業升級的成功案例如,旬邑縣紙坊村通過打造游覽路線將周邊村莊串聯起來,大力發展客棧、民宿、農家樂等產業鏈,在促進當地旅游文化的同時,也降低了農產品運輸成本,觀光路惠及十里八鄉,也給沿線的蔬菜、瓜果提供了更廣的銷路。

3.2.3 完善空間基礎設施

3.2.3.1 修建廣場

在進行走訪調查后發現,村民最希望在村內新建一個大型活動廣場。新的公共空間的確定要綜合考慮觸媒效應的反應情況、區位、周圍環境、服務人群等來決定選址、空間形態等的定位,綜合考慮細致才能塑造出場所感十足、吸引人們積極參與、利用率高、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的公共空間,積極促進觸媒效應。

本次設計以水塘附近的居民片區腹地作為項目選址點,占地約3000m2。區域內還殘留著幾座搖搖欲墜的老建筑,對這些傳統建筑進行選擇性的保留、更新或拆除。在設計廣場觸媒時,需要考慮到人群的需求,如孩童喜愛跑跳,中老年人群需要場地跳廣場舞,老人家喜愛聚眾乘涼、聊天,基層工作人員需要寬敞的場地召開村民會議等;在設計的過程中要考慮物質與精神功能并重,將當地的農耕文化提煉成符號應用到廣場設計中,從而引起居民對空間的情感共鳴。廣場觸媒一旦形成,會成為周圍各點、線觸媒的交匯點,人群會在閑暇之余聚集于此,繼而居民的生活方式也作出改變,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從孤立狀態變得更加密切。

如,貴州省桐梓縣堯龍山村為方便村民茶余飯后聊天、納涼及游客停駐,在村口打造了300m2的公共性空間。該設計靈感源自于“龍有九子”傳說,廣場內形似山丘的裝置與周圍山水和諧地融為一體。其中最高的山丘形似龍首,仿佛正昂首歡迎人們的到來,該設計使得平日蕭條的村落又恢復了活力與生機。

3.2.3.2 增設節點設施

增加基礎設施,如垃圾桶、涼亭、樹池、村廣播、導引標識等設施,在安全隱患路段增設護欄、路燈和交通指示牌,以確保行車及周圍居民的通勤安全。使村落街巷功能隨著人們的需求進行提升,基礎設施水平的提高促使人們對周圍環境將會提出更高的要求。

除完善基礎設施外,坪山村內有多處古井、古碾、古樹等,可以將其作為視覺中心或標志物統領整個場所。除此之外,一處涼亭、一幅墻繪、某處路口、一座石橋或是景觀墻也可以進行節點處理,如坪山村村口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開啟性節點空間,是整個村子之行的起點。村口空間的塑造要遵循可識別性原則,通過對于一系列關鍵節點的觸媒介入,能夠激發空間的活性。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設計團隊在渭南南焦村的節點設計——老槐樹下。節點位于村中心地帶,由樹池、引導區、活動區組成,人們在閑暇時紛紛聚集于此下棋打牌,或跳舞聊天。該節點設計既提升了村民的居住品質,也發揮紐帶作用加強了村民之間的互動與聯系。這種類似“空間針灸”的設計,旨在找尋整體空間格局中的關鍵控制點,并以這些關鍵性的空間節點作為激活整體空間的突破口。

3.2.3.3 引導、持續觸媒反應

當坪山村各個觸媒載體注入活性因子后,需要依靠后續的引導才能產生持續的觸媒反應繼而帶動整個村落的發展??梢酝ㄟ^以下3種方式使坪山村取得長足發展,完善基層監督機制,如垃圾歸類、禁止亂涂亂畫、燃放煙花爆竹等現象,打造清潔、文明的鄉村環境;完善基礎公共設施,塑造共享式環境空間;政府引導,以環境美化和打造特色農產品促進鄉村旅游模式為導向為坪山村帶來經濟收入,集中力量辦大事保證坪山村的觸媒反應惠及每一戶,村民的利益要落到實處。

4 總結

本文基于觸媒理論探析坪山村環境更新策略研究,為當下傳統村落環境保護與更新提供了新的參考?!班l村觸媒”雖然是“城市觸媒”理論的延伸,但是以其特殊的地域特征和農耕文化又自成一體,在具體的鄉村環境保護與更新實踐中,需要因地制宜地挖掘觸媒載體,并考慮觸媒載體與周邊環境和人群的聯系,繼而推動鏈式發展,有效發揮最大的觸媒效應。為鄉村環境更新謀求長足的發展,從而實現脫貧攻堅與建設美麗家園的有效銜接[10]。

猜你喜歡
觸媒山村村落
山村日出
油畫《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讓人魂牽夢繞
山村一天一個樣
低汞觸媒在電石法聚氯乙烯生產中的應用
電石法聚氯乙烯氯化汞觸媒消耗評估方法
電石法聚氯乙烯中低汞觸媒的應用
沉寂山村崛起時
偏僻山村有個“五老”幫扶隊
低汞觸媒試用總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