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堅持人民至上”蘊含的科學思維方式探析

2023-03-07 13:59柴鑫鑫李冰輝
紅河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底線歷史思維

柴鑫鑫,李冰輝

(1.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西安 710049;2.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 430079)

2021 年11 月,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正式將“堅持人民至上”[1]納入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之中;2022 年10 月,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2],“人民至上”的明確提及和多次強調,充分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情懷和使命擔當。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共產黨并不是把“堅持人民至上”作為霧里看花、水中撈月的口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馬克思主義科學思維方式融入“堅持人民至上”理念之中,以一系列新思想新戰略推動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見證了堅持人民至上的生動實踐。正因具備科學的思維方式,“堅持人民至上”在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更加生動、更加具體、更加科學。

一、“以人民為中心”的戰略思維

戰略思維是一種從大局出發、突破一時一地的限制、謀求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的高瞻遠矚思維?!耙匀嗣駷橹行摹钡膽鹇运季S則是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局出發,以人民利益為中心擘畫戰略藍圖、以人民需要為中心觀察處理問題、以人民幸福為中心制定戰略目標的恢宏思維,這種思維旨在突破現時的局部的發展狀態,謀求更為全面的、更可持續的、更高質量的新發展。

(一)寓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發展戰略之中

“以人民為中心”的戰略思維寓之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的發展戰略之中。習近平指出“戰略上謀劃得科學,戰略上贏得主動,黨和人民事業就大有希望?!盵3]戰略的制定實施體現著政權的性質,關乎著民族的興衰,指引著國家的發展方向。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目標,黨中央制定了分“兩步走”,即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再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為此,黨中央以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有效促進了“五位一體”的扎實推進。如在經濟建設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富民”出發考慮問題、制定方針,出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新發展理念:多領域的“創新”、各方位的“協調”、可持續的“綠色”、高層次的“開放”、全面漸進的“共享”,這五大理念雖側重不同,但卻都以“人民”為邏輯起點和價值歸宿,為實現經濟富民厚植了發展優勢。政治建設則從“重民”出發,致力于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為此,習近平多次強調要“發展全過程的人民民主”,“加強人民當家作主制度保障,”[2]并以“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新形式為人民行使民主權利拓寬渠道,充分反映了新時代黨對人民地位的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從“惠民”出發,聚焦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設,不斷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形成系統網絡,讓人民群眾廣泛享有更加便利、優惠、均等的文化設施,享受更加豐富多樣、舒適健康的文化生活。社會建設從“利民”出發,黨中央堅持從人民最需要和最關心的事情做起,對教育、醫療、就業、住房、健康等各項社會事業給予政策支持,凝心聚力推動脫貧攻堅取得了實質性突破,為人民的生活更加殷實幸福提供了制度保障。生態建設從“安民”出發,為了給人民群眾營造綠色優美的居住環境和生存環境,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突出位置,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得以加快構建。顯然,在新時代,這五方面建設有機統一、相互貫通,緊緊圍繞著“人民”這一中心展開,鮮明體現了“堅持人民至上”所蘊含的恢宏的戰略思維。

(二)寓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命任務之中

“以人民為中心”的戰略思維還深刻寓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任務之中。近年來,習近平多次提及要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作為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黨的二十大又明確將“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進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明了實現路徑。無論是作為過程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或是作為目標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其出發點和落腳點無疑都在人民,鮮明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戰略思維。就中國式現代化而言,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上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作了準確概括,其中就多次提到了“人”和“人民”,如“全過程人民民主”“人民精神世界”“全體人民共同富?!薄叭伺c自然和諧共生”“人類命運共同體”[2],顯然,“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要素,中國共產黨所追求的現代化亦是為了提高人民在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生態環境等多方面生活水平的現代化,從而開辟了實現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夢”的生動詮釋,它的提出為黨中央大政方針的制定和實施提供了鮮明指引,它的實現亦需要“以人民為中心”。一方面,中國夢必須造福人民,“人民幸?!笔侵袊鴫舻谋举|屬性之一,“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4]9是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此,實現人民幸福、實現人民美好生活成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懈奮斗的目標和動力。另一方面,中國夢必須依靠人民,如若缺少人民群眾的參與,中國夢只能是可望不可及的空中樓閣。為實現民族復興,習近平提出了“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科學命題,并多次強調中國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5]40,旨在最大限度地凝聚起各族人民無窮的智慧和力量,為個人夢與民族夢、國家夢的最終實現厚植磅礴力量。為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中央舉旗定向、放眼長遠,科教興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健康中國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等一系列統攬全局的戰略方針得以科學部署和有序推進,體現了新時代黨中央堅持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來謀萬世、謀全局、謀發展的戰略思維。

二、“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歷史思維

歷史思維是一種在掌握歷史知識、觀察歷史現象、總結歷史規律的基礎上,用歷史眼光觀照社會現實問題的知古鑒今思維?!皥猿秩嗣裰辽稀碧N含的歷史思維見之于對“人民”的認識上,即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叭嗣袷钦嬲挠⑿邸钡臍v史思維則是用歷史的“放大鏡”來觀察、審視和研讀“人民”這一群體在各個時期的社會乃至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中的作用,為現實發展和未來規劃積淀力量、燃起明燈。

(一)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歷史思維是對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內在把握。人民是什么?為何要堅持人民至上?習近平在分析歷史和繼承前人基礎上作出了回答,即“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盵5]5誠然,人民群眾的動力作用不是空穴來風,而早已寓之于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之中,考察人類歷史便可找到答案。自人類出現以來,物質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群眾通過勞動實踐改造著萬事萬物,不僅種植了作物、開采了資源、發明了生產工具、制造了各種器械等物質資料,而且創造了音樂、詩歌、美術、舞蹈等精神財富,他們以自身的力量使這個世界變得多姿多彩、生機盎然,馬克思對此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6],群眾才是歷史的“劇作者”和“劇中人”,這就從客觀、辯證、歷史的視角出發,重塑了人民群眾于歷史而言的特殊意義,即現實的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從而打破了唯心主義者把群眾視為無定型的、消極被動的“群盲”的悖論,肯定了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發展和社會變革的動力之源。毛澤東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也深切認識到了這一點,故發出了“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7]的感慨,最終依靠人民之力取得了戰爭勝利。面對新時代執政環境的考驗和波譎云詭的世界局勢,習近平以深邃的歷史眼光看到了人民群眾的偉力,在吸收毛澤東的人民動力論的同時,再次強調“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是我們共和國的堅實根基?!盵4]137“最大底氣”“堅實根基”等話語的多次提出和使用,反映了人民群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要地位,這既傳承了傳統的重民敬民愛民思想,又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見證了“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歷史思維的深入發展。

(二)中國共產黨歷史經驗的高度凝練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歷史思維也是對中國共產黨歷史經驗的高度凝練。于人類而言,人民是人類歷史的創造者;于中國共產黨而言,人民又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主體和力量之源。誠然,黨從如火如荼的革命年代、篳路藍縷的建設時期和大刀闊斧的改革歲月中走來,探索和積累了諸多經驗,但“群眾路線”這一條始終貫穿于黨的百年奮斗史中,“人民至上”成為共產黨人矢志奮斗的座右銘。黨在初生時十分弱小,面對敵人的傾力圍剿,必須找到強大又可靠的革命力量,為此,毛澤東深入農村開展實踐調研,得出“真正的銅墻鐵壁”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8]。這一強有力的論斷,足見人民群眾對革命作用之重要。此后,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進行革命,在“人民戰爭”的方針下,與帝國主義侵略者和國內反動派展開了英勇斗爭,由于堅信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由于深信戰爭的偉力“存在于民眾之中”[9],革命取得了最終勝利。在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堅信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由于堅持群眾路線,堅持構建人民政權,黨得以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投身轟轟烈烈的社會建設,大慶精神、西柏坡精神、紅旗渠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的涌現亦是人民力量的生動見證。在改革開放之初,由于堅信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聚焦人民利益,尊重人民智慧,安徽鳳陽小崗村的包產到戶的嘗試、剩余勞動力開辦鄉鎮企業的新態勢受到了黨中央的關注,并將人民的這些有益探索加以引導和推廣,為實現人民富裕開辟了路徑。在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的新征程中,亦涌現了諸多問題和挑戰,如新冠疫情對人民健康的嚴峻考驗,習近平為此堅定指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護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價”[10],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對人民地位的高度重視,黨不負人民,人民亦不負黨,在新冠疫情的考驗中,從前線醫護人員到基層志愿者,各行各業的人民群眾用不同的方式抗擊疫情,筑起了疫情防控的銅墻鐵壁,這亦是“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在新時代的生動體現。

三、“全體人民共同富?!钡霓q證思維

辯證思維是一種從聯系和發展觀點出發全面分析問題、抓住矛盾與重點、洞察事物發展規律的系統科學思維。辯證思維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堅持人民至上”的落腳點在于實現全民共富,這就離不開辯證思維的方法指引?!叭w人民共同富?!钡霓q證思維致力于打破一部分人富裕、一部分地區富裕的不平衡發展狀態,旨在從全局出發且有重點地施策,以達成全民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

(一)統籌規劃、共建共享的系統思維

“堅持人民至上”不僅僅是對新時代人民作用的認識,更聚焦于人民利益的實現,蘊含著統籌規劃、共建共享的系統思維。習近平曾多次強調要“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盵4]15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個規模浩大、惠民利民的大系統,其涉及的利益之多、方面之廣、難度之深不言而喻,這就需要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剖析問題,促進系統內各個要素協調配合。在區域協調問題上,黨中央積極推動京津冀、珠三角、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經濟帶等新增長極的構建,大力推進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對口支援和扶貧協作,在促進欠發達地區在教育問題和交通、衛生、文化等設施均等化的同時,為其帶去更多的技術和投資,引導欠發達地區依據自身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在城鄉協調問題上,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鄉村發展提供了現代化的治理手段和發展思路,在這一戰略的影響下,人才、資源、機會紛紛流向鄉村,農村的管網、公路、衛生等基礎設施更加完善,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各式各樣的特色農業不斷興起,農業與其他產業得到融合發展,社會主義新型農村彰顯了其旺盛的發展活力,鄉村人民享有了和城市同樣的發展機會和舒適環境。此外,各方力量的協調配合也是實現共富必須解決的問題,共同富裕的實現既需要黨中央的政策下達,又需要各級部門的層層落實,還需要底層人民的共同努力,共建才能更好地共享,即要“堅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多種舉措有機結合和互為支撐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盵11]99此外,習近平以高瞻遠矚的戰略目光鮮明提出了共享發展的新理念,它以全民為目標主體,以全面為內容標準,以共建為實現途徑,致力于讓全體人民均享受到國家經濟、科技、民主、文化等各個層面的發展成果,繼而向著共同富裕穩步邁進。這些用系統思維審視和解決共同富裕問題的方法也是“堅持人民至上”所具備的思維特色所在。

(二)聚焦問題、把握重點的精準思維

實現共同富裕還體現了聚焦問題、把握重點的精準思維。如何有效做到脫貧致富一個不少、一個不落?這就需要對癥下藥、具體施策的精準思維,這一思維方法在“堅持人民至上”中的主要體現就是精準扶貧思想。首先是對象精準,缺乏真實準確的扶貧對象,扶貧工作就會南轅北轍、失去重點、造成資源浪費。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需要找到扶貧重點,習近平認為“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盵5]189為此,黨中央按照現行貧困標準將扶貧重點聚焦到農村貧困地區,精準到每個貧困縣、每個貧困山區、每一戶困難群眾,從而為扶貧工作的開展劃定了清晰范圍。其次是目標精準,貧困地區面臨的發展問題眾多,脫貧的衡量標準直接關系著扶貧工作的走向,習近平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提出“到2020 年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11]4的目標,正基于“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指引,貧困地區、貧困群眾不僅在經濟上受到了援助和指導,而且也享受到了教育、醫療等便利,實現脫貧、建成小康不再是遙遠的夢想,而成為量化可行、具體可見的現實圖景。此外是方法精準,脫貧攻堅是一項龐大復雜的工程,扶貧方法的科學合理至關重要。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精準思維指導下,制定出一系列個性化、具體化的扶貧方案和實施細則,例如項目安排因地制宜、人才選派精準到戶、資金使用用到實處,實行責任制使扶貧工作精準到單位甚至個人等,這種“精準滴管”“靶向治療”的方法有力保障了扶貧實踐的成效??梢?,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性勝利、全面建成小康的實現離不開這種以全體人民為中心的精準思維。

四、“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的底線思維

底線思維是一種根據客觀實際劃定事物的底線,凡事以底線為基準,從壞處準備、努力化解風險、實現最大期望值的居安思危思維。習近平之所以以人民為一切工作的中心,正因為其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叭诵南虮酬P系黨的生死存亡”的底線思維把民心看作黨和國家發展的底線,始終堅守底線、牢記人民地位、尊重人民權利,以防范“亡黨亡國”風險,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一)認識底線,守護民心

如何認識民心?為何要守衛民心的底線?新時代的黨中央用“堅持人民至上”作出了科學解答。黨自出生以來就與人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魚水之情、大地種子之誼、骨肉之親等等比喻都成為黨與人民關系的生動概括,正因收獲了民心、聚集了民力,共產黨人得以在裝備落后、條件艱苦的窘境中發展壯大,民心成為黨絕處逢生、戰無不勝的重要法寶。在和平時期,人民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者,共產黨人正因心系人民、為民服務而持續受到人民的認可與支持,在黨和人民的協力奮斗下,中國面貌煥然一新,民心成了共產黨執政和國家發展的壓艙石。在2020 年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全國各地的人民紛紛響應黨的號召,或是普通居民的自覺隔離,或是志愿者的挺身而出,或是醫務工作者的堅守崗位,這其實就是民心,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贏得的民心。此后,習近平也對人民地位和民心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發出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著黨的生死存亡”[12]的感慨,這就意味著“人心向背”與“黨的存亡”的關系受到了黨更為深切關注,意味著“民心”是黨和國家能夠長久生存發展的底線,突破了這一底線,一切目標規劃都會成為一紙空文??梢?,中國共產黨是植根于人民、在人民中成長壯大、為人民竭力奮斗的政黨,習近平強調“脫離了人民,我們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13],這既凸顯了黨群關系的重要性,也是守衛民心底線的原因所在。

(二)研判風險,防患未然

認識底線的最終目的在于研判風險、未雨綢繆、化解風險,這也是底線思維的關鍵所在。因此,如何才能守住民心底線、避免衰亡風險亦成為新時代黨的人民觀涉及的重要問題之一。早在延安時期,黃炎培就向毛澤東發出了“歷史周期律”之問,即任何一段歷史、一個政權和一個政黨都有人亡政息、走向衰落的時候,這似乎是歷史之定律,那么,中國共產黨該如何防范風險、跳出周期律呢?毛澤東用“民主”作了堅定回答,認為接受人民監督方可破解這一定律,而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權的建立和鞏固充分印證了毛澤東這一觀點的正確性和前瞻性。在充滿挑戰的新時代,黨內面臨著更為復雜的執政環境,脫離群眾的危險驟然上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任重道遠,世界又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深知如若沒有憂患意識、不能堅守民心底線,很難有效應對新的考驗和危險,很難在變局中謀長遠。為此,習近平在繼承毛澤東人民民主思想的基礎上,作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4]70的重大論斷,號召全黨以人民評價為中心,以人民滿意為標準,充分賦予人民民主權利、敢于接受人民監督、善于傾聽人民心聲,讓生活在新時代的人民能夠切實有效地監督政府。在全面從嚴治黨的推動下,一方面,黨中央開展了史無前例的反腐敗斗爭,以雷霆之勢取得了治黨管黨的顯著成效,干部的選拔任用機制、權力監督機制、評價考核機制等不斷完善,巡視利劍作用得以彰顯。另一方面,群眾路線教育活動、黨史學習教育等得到了深入開展,制度的剛力與教育的柔力得以結合,干部隊伍更加純潔、忠誠、高效。在全面從嚴治黨的實踐中,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找到了自我革命這一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2],拉近了黨與人民的情感距離,贏得了人民的真心擁護和高度贊譽,這正是堅守防患于未然的底線思維所帶來的積極效果。

五、結語

整體看來,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底線思維等馬克思主義科學思維方式是一個緊密聯系的統一整體,四種思維方式的耦合貫通構成了“堅持人民至上”的內在要素。戰略思維是“堅持人民至上”貫徹落實的基礎,勾勒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的美好藍圖;歷史思維是認識人民作用的明鏡,為深刻領悟人民至上理念找尋了翔實可靠的歷史依據;辯證思維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明燈,為有力踐行人民至上理念探索了科學的路徑指引;底線思維是維護黨群關系的橋梁,為貫徹堅守人民至上理念筑起了堅不可摧的安全屏障;這些思維方式有機統一和靈活應用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從而為“堅持人民至上”賦予了勃勃生機和發展活力。因此,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中國共產黨仍需堅持人民至上,站穩人民立場,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根植人民,為人民創造更多發展空間和機遇,使廣大人民都能在現實社會中找到自己的歸屬和優勢,筑起實現共同富裕的強大合力,畫出各族人民為推進民族復興而團結奮斗的最大同心圓。

猜你喜歡
底線歷史思維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真相與底線
戈恩被捕:底線不可碰
新歷史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守住我國糧食安全的底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