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象、本質、價值
——論《老子》之“?!钡娜剡M境

2023-03-07 13:59趙項飛
紅河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損益質樸老子

趙項飛

(安徽大學哲學學院,安徽合肥 230031)

在《老子》王弼本中,“?!弊止渤霈F三十次,說明“?!痹凇独献印分姓加信e足輕重的地位。目前學界大致從以下三個方面對“?!边M行研究。其一,將“?!迸c“道”連用,“?!弊鳛椤暗馈钡男揎椩~,表示恒常、不變的“道”,其主體落實在“道”上。例如,孫功進[1]認為“‘常道’中的‘?!ā匀弧c‘恒?!瘍煞N內涵,是理解《老子》之‘道’的重要維度之一”。其二,雖將“?!迸c“道”連用,但是把“常道”理解為“?!敝暗馈?,表示“?!弊陨淼膬群?、規律,其主體落實在“?!鄙?。例如,郝二偉[2]認為“老子思想的脈絡正是為應對社會人生之變而追溯至宇宙之‘?!?,之后又逐步下落至人生乃至社會之‘變’”。其三,將“?!弊鳛橐粋€獨立范疇來研究,認為“?!北旧砭褪且粋€體系,具有豐富的哲學內涵與意義。例如,于國慶[3]從“復命”“知和”“知常習?!比齻€方面入手,“對‘?!M行哲學升華和理論展開,構建出一個以‘?!癁楹诵牡莫毩⒌乃枷塍w系”。

本文則嘗試從一個新的視域來論述《老子》之“?!?。一方面,“?!本哂歇毩⑿?,是對現象世界規律的一種總結。另一方面,“?!庇植浑x于“道”,現象世界的“?!笔切紊现暗馈钡囊环N表現,這就是牟宗三[4]8所講的“通過一個通孔來表現”。由此,我們可以厘清“?!钡目v向理路。首先,“?!背尸F于萬物之中,通過萬物所表現出來的生命樣態,可以觀察到“?!敝F象。其次,“?!庇质歉从凇暗馈钡?,可以通過“道”的運行規律,把握到“?!敝举|。最后,以這種本質為基礎,彰顯出“?!敝畠r值。這種從現象到本質,再到價值的過程,就是論述《老子》之“?!钡娜剡M境。

一、“復命曰?!迸c“知和曰?!保好鳌俺!敝F象

在現象世界中,“?!庇须p重內涵,一為“復命”,一為“知和”。

(一)復命曰常

《老子》十六章用“復命”來解釋“?!?,旨在說明萬物繁榮發展的狀態是短暫的,只有復歸于質樸的本根才能長久。其原文如下: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從“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钡恼Z法可以得出:“歸根”“靜”“復命”三者均是對“?!钡恼f明。

“歸根”和“復命”描述的是向本根復歸的過程。然而,歷代注疏對“根”和“命”有不同的理解,導致了語義的不清晰。例如,釋德清[5]123將“根”和“命”解釋為“根,謂根本元無也……命,乃當人之自性,賴而有生者”。其目的在于將“歸根、復命”理解為“人”忘身忘世的過程。蘇轍[6]18將“根”和“命”都用“性”來解釋,“萬物皆作于性,皆復于性……命者,性之妙也”。筆者以為,作為復歸的目標,將“根”和“命”視為一種狀態則更為貼切。相較“性”內涵了“發展趨勢”而言,“本根”則體現了萬物所復歸的質樸狀態,表達了原始義、本初義、質樸義。

向本根的狀態的復歸即是“?!?。一方面,繁榮伸展的狀態是短暫的。結合“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可知,“歸根”的前提是萬物處于“蕓蕓”之態,這種狀態是不長久的,萬物在其繁榮過后,都會返回到質樸的本根。另一方面,只有復歸于本根才能長久。結合“知常容,……,道乃久”來看,此句根據語法規則可以理解為“‘知?!司谩薄啊獜兔司谩?。

“靜”描述的是穩定、安靜的狀態,王弼[7]41“以‘靜’為萬物之根本、長久之道”?!办o”在《老子》體系中,并不是完全靜止的意思,而是表現為一種安靜、不躁動的狀態?!独献印肺谋局卸啻纬霈F“靜”。例如,二十六章寫到“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躁”指的是不遵守規律的妄動,其行為出于萬物自身的欲望,表現為對本根的背離?!办o”則與“躁”正好相反,是欲望的泯滅,是萬物由躁動的狀態向其本根狀態的復歸,是安靜之態。因此“靜”并非不動,而是不躁動,是合于“道”的運動。

“靜”又是天下萬物得以安定的基礎,“我好靜而民自正”(《老子》五十七章),說明只有君王安靜不妄動,民才能依“道”不偏斜?!安挥造o,天下將自定”(《老子》三十七章),說明君王要摒棄個人的欲望,如此才能使天下安定。在萬物復歸于本根的過程中,躁動的欲望逐漸消解掉,質樸的本質逐漸明晰起來。因此,“靜”即表示萬物去除自身的欲望,使所作所為皆合于“道”,如此萬物才能長久。

(二)知和曰常

《老子》五十五章用“知和”來解釋“?!?。德厚之人如同赤子一般,呈現出和諧的狀態,因此不會遭到外在的危險。原文如下: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德厚之人如嬰兒一般,外表雖然柔弱,但是生命力卻異常旺盛且持久不衰,原因有二。其一,為“精之至也”,這里的“至”是“深、極”的意思,表示最完滿的狀態,“精”之深、“精”之極使其生命力得以旺盛,這表現為“握固”“全作”。其二,為“和之至也”,“和”之深、“和”之極使其生命力得以長久,這表現為“終日號而不嘎”。但是盡管知道了“和”是能夠使生命力得以長久的一種能力,但是對于“‘和’是什么?”“‘和’如何使得生命力得以長久?”這兩個問題仍待厘清。

“和”字在《老子》通行本中共出現了六處,由于《老子》四章與《老子》五十六章均出現“和其光,同其塵”,陳鼓應[8]90認為二者疑為錯簡重出,故合為1 處。將其列舉于下:

“音聲相和”(《老子》二章)

“和其光,同其塵”(《老子》四章)

“六親不和,有孝慈”(《老子》十八章)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四十二章)

“和之至也,知和曰?!保ā独献印肺迨逭拢?/p>

“和大怨,必有馀怨”(《老子》七十九章)

可以將此六處“和”按其含義的不同分為三類:其一,指陰陽二氣相互交感所產生的和氣。如“沖氣以為和”,高亨[9]71認為“沖氣以為和者,言陰陽二氣涌搖交蕩以成和氣也”。其二,指存在差異的各部分之間相互影響,所呈現出來的一種和諧的狀態。如“音聲相和”“六親不和”“和其光,同其塵”。其三,表示“平息、和解”之義,如“和大怨,必有馀怨”。

這三類含義盡管在引申義上存在差別,但是它們卻擁有共同的本質含義,即通過協調各部分的差異,使整體表現為一種和諧的狀態。如通過激蕩、交感,使陰陽二氣“和”。通過調節音和聲的比例,使音與聲“和”。通過和解“怨”,來使彼此之間的關系“和”。因此,“和”既肯定了內部的差異性,又肯定了整體的穩定性。

本章盡管沒有直接說明“和”如何使生命力長久,但是,卻從反面描繪了不“知和”之人是如何走向衰亡的。通過對反面的梳理,我們可以把握正面之意旨。德厚之人如同嬰兒般具有經久不衰的生命力,但是如果“益生”,即“縱欲貪生”[8]275,以“心使氣”,即“心機主使和氣”[8]276,就會導致對“精之至也”、“和之至也”狀態的破壞,最后到達“物壯則老”的“不道”境地。因此,“和之至也”的狀態可以理解為“德”與“生”(生命)處于和諧狀態。如果隨欲望而動,就會出現“益生”、“損德”,導致對此和諧狀態的破壞。此即為《老子》七十七章所描述的“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因此,對“和”狀態的破壞是生命過快衰竭的原因,也就從反面證明了“知和”是生命力得以長久的保障。

“復命”與“知和”在兩個維度上詮釋了“?!敝F象。從“復命”來看,萬物盡管生命形式千姿百態,但是卻擁有同樣復歸于本根的宿命。從“知和”來看,德厚之人盡管如同赤子般骨弱筋柔,但是卻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力?!皬兔迸c“知和”二者又是統一的,“復命”所指向的本根即是“知和”所呈現的和諧狀態。只有明“?!敝F象以后,才能知道保持在此狀態下,會有長久的可能。厘清此二者的含義,即為明“?!敝耸?。要想達“?!敝举|,則必須由形下之“物”,返回到形上之“道”。

二、“道”之“反”與“和”:達“?!敝举|

既然“復命”與“知和”能夠使生命長久,那么對于“這種長久是如何可能的?”這個問題仍未解決,仍需要在“道”中為其尋找一個理論支撐。

(一)“道”之“反”

“復命”是萬物所呈現出來的生命形式,具有普遍性。萬物由“道”所產生,如《老子》四十二章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币虼?,這種普遍性必是根源于“道”的。同時,“道”自身也在運動,四十章寫到“反者道之動”,說明“道”的運動如同萬物“復命”一樣,不斷地離開自身,又不斷地返回自身?!独献印范逭聦Α暗馈钡倪\動有更加詳細的表述:

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就“道”自身的特性而言,“廣大無邊而又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返回本原”[8]174?!暗馈边\動的過程中始終存在一個復歸于本原的向心力,使這種運動在時間維度上表現為“展開——復歸——再展開”的循環往復序列。

這個序列同樣能夠在萬物中呈現出來,《老子》三十七章寫道“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奔慈f物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兩種狀態:“自化”和“欲作”。在“自化”的狀態下,萬物循其自性而發展。久而久之,漸漸生出矯揉造作的心,繼而進入欲望興起的“欲作”狀態。在“欲作”的狀態下,萬物充分展現自身,表現為繁榮的“蕓蕓”之態。但是這種造作的狀態不能長久,“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表示從繁榮狀態向質樸狀態的復歸。因此,萬物表現為“自化——欲作——質樸”的生命過程。萬物與“道”在“復命”的維度上得到了貫通。

“復命”在時間維度上表現了“道”循環往復的周行過程。從“道”動而不竭的角度看,屬于變化。從“道”所表現出來的循環往復的規律看,屬于不變。張岱年[10]111說“變化是有條理的。變化不是紊亂的,而有其不易之則。變化的不易之則,即所謂?!?。這種“變中有不變者在”即為“?!钡谋硎?。這種在時間維度上的“變中有不變”為知“復命”才能長久提供了形上依據。

“道”之“反”表現了“道”在時間維度上的恒久性。人效法“道”,便有了長久的可能。即當人在欲望萌生之時,便要自覺地復歸于質樸。如果順應欲望的萌發,雖會帶來生命的繁榮綻放,但是在繁榮背后則隱含著衰敗,衰敗則代表了生命歷程的湮滅?!暗馈辈粩嗟姆祷刈陨?,千載萬年之后的“道”與千載萬年之前的“道”沒有任何不同,因此“道”是永恒的。人從“道”中產生,便要效法“道”來行事,不要讓欲望成為自己的主宰者,而是應該時刻保持“見素抱樸”的自覺。正如韓非子在《解老》篇中所言的那樣:“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謂常。唯夫與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謂常?!闭沁@種自覺,使人的長久成為了可能。

(二)“道”之“和”

“和之至也”是說德厚之人保持在“和”的狀態,所有對“和”的狀態的破壞都是“不道”,“不道”則會導致過早的毀滅。因此,保持“和”的狀態就是合于“道”,“知和”即是依“道”而行?!昂汀钡臓顟B不是德厚之人所獨有的,在“道”中同樣也存在“和”的依據?!独献印匪氖聦Α暗馈敝昂汀弊隽嗽敿毜恼撌觯?/p>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此章從三個維度對“和”進行了論述。

其一,“和”表現在“道”生萬物的過程中。歷代注解家對此過程眾說紛紜,筆者以為此過程需經歷三個狀態。首先是“一”狀態,此為“道”所產生、尚未分化的初始狀態。在此狀態下,形上之“道”落實到形下之“一”。其次是“二”狀態,此為“一”狀態進行分化之后的狀態。在此狀態下,統一體內部產生了差異,但這種差異并不能協調、穩定。最后是“三”狀態,即統一體從不穩定走向穩定,最后趨于和諧的狀態,此狀態即為“和”。

其二,“和”狀態下的事物具有永不衰竭的“生”的能力。根據“三生萬物”可知,萬物產生于和諧的“三”狀態,此為“生”的狀態。這同時也證明了赤子由于“和之至也”,所以才能“終日號而不嘎”,就在于其擁有無窮的“生”力。

其三,“強梁”既為不“和”,則“弱”為“和”之“教父”?!独献印分卸啻螐娬{“弱”的哲學,例如,“道”如同水一般,處于“眾人之所惡”的地位,卻能夠有利于萬物生長?!巴豕弊苑Q為“孤、寡、不谷”,即使自己身處高位,卻自尋卑下而處之,不會偏執于一端。此皆是“和”的體現。

“知和”在空間維度上呈現了“道”比于赤子的和諧狀態。和諧狀態并非指沒有任何差異,而是表示各差異之間是調和、得當的?!顿Z子·道術》篇曰:“剛柔得適謂之和”,“和”的關鍵在于“得適”?!昂蛯嵣?,同則不繼”(《國語·鄭語》),說明春秋時期就已經對“和”與“同”做了明顯的區分,各部分“和”則能生物,相同則不能生物??梢姟昂汀绷⒆阌谡w,通過調和內部差異,使整體表現出合宜的狀態。

“和”除了可以在空間維度上考察以外,還可以放入到時間中去考察。這就引出“和”的第二個特點:“生”?!盾髯印ぬ煺摗菲獙懙溃骸叭f物各得其和以生”?!吧睂儆诳v向的、時間的視角,是“和”狀態的繼續向后延展。在此過程中,“和”狀態自身是永不衰竭的,這種永不衰竭是萬物生生不息的基礎。在這里,空間之“?!迸c時間之“?!钡靡越粎R,“?!蓖瑫r在時空維度上彰顯了其恒久、不變的內核。

“反”與“和”均為形上之“道”的表現形式,是對“?!敝举|的說明。一方面,它揭示了“道”在時空中運行的規律。另一方面,它又為“?!敝F象奠定了理論根基,使“‘知?!司谩睆某橄蟮目赡茏兂闪爽F實的可能。既然存在現實的可能,則“?!北仨氈赶颥F實的生活實踐,為人的行為方式提供指導?!昂蛲酢庇质侨酥写笳?。因此,“?!钡膬r值突出體現在“侯王”的治國之道中。

三、侯王“無為”與“損益”:顯“?!敝畠r值

“復命曰?!迸c“知和曰?!钡南戮渚鶠椤爸T幻鳌?,“知?!钡闹黧w是人。從治國的角度來看,也可以稱為“侯王”?!昂钔酢敝挥忻靼琢恕俺!钡牡览聿沤凶觥懊鳌?,這種“明”不僅僅是對“?!敝F象的“明”,還是對“?!敝举|的“明”?!暗馈弊陨硎呛憔?、永不衰竭的。但是,萬物生于“道”,其生命歷程卻是有限的。原因在于萬物不能自覺地選擇其生命軌跡,只是作為“道”的表現方式而存在。而“候王”作為“域中四大”,能夠自覺地效法“道”,這為國家的長治久安提供了可能。

前文對“道”在時空中的表現形式進行了描述,但是這僅僅是事實判斷,還需要價值判斷。這種價值判斷就“復命”與“知和”兩個方面而言,分別表現為“無為”之道與“損益”之道。

(一)“無為”之道

通過“復命曰?!笨芍?,在萬物生化流轉的過程中,欲望的發作是衰敗的起點,要想使得生命歷程得以長久,必須要“復命”。萬物生于“道”,其生命過程,可以抽象為“自化——欲作——質樸”的過程。此過程即“無為”之道所呈現出來的一順一逆的治國理念?!盁o為”并非毫無作為,“實質上是要求治國者在修身養性達到一定程度后,在治理國家、處理政務中有‘大為’”[11]。

從順的角度來說,“侯王”要順應百姓自身的發展規律,不要進行干涉。如此百姓就會呈現出“自化”狀態,此種狀態類似于《老子》八十章所描述的那樣,“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淳樸的百姓沒有過多的欲望,衣食住行得到了滿足卻又不過度,百姓皆以此為美?!独献印肺迨哒乱矎娬{了不干預百姓發展的重要性,“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則民自富,我無欲則民自樸”?!昂钔酢敝卫韲抑灰龅健盁o為”“好靜”“無事”“無欲”,不把自己的欲望強加于百姓,百姓就會“自化”。

從逆的角度來說,“侯王”要“鎮”百姓的欲望,使其復歸于質樸。原因在于,百姓順其自性發展,會逐漸從“自化”的狀態,進入到欲望興起的“欲作”的狀態,從而背離自己的本根?!版偂钡姆绞郊词恰独献印啡滤缘摹疤撈湫?,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必使民無知無欲”。如此則將百姓已經發作的欲望消解掉,使其趨向于無知無欲。具體手段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老子》三章)。

(二)“損益”之道

通過“知和曰?!笨芍?,在萬物生長過程中,往往會造成對“和”的狀態的破壞。這種破壞從內在來看即為“生”之“益”與“德”之“損”,從外在表現來看即為“物壯則老”。因此,若使事物能夠長久,則需要就事物“損”的方面來“益”,就事物“益”的方面來“損”,此即為“損益”之道。通過“損益”的方式,使事物達到“和”的狀態?!皳p益”之道亦可以從兩個維度來展開論述。

其一,是靜態的維度,“損益”的目的并不是泯滅事物之間的差異,“和”的狀態也不是各部分簡單的同一,而是保持有差異的和諧狀態。例如,《老子》二十七章寫道:“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無論是善人還是不善之人,均有其作用,故而肯定這種差異性存在是合理的?!独献印范耪聦懙健笆ト巳ド?,去奢,去泰”,即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不采取極端的、泯滅了差異性的舉措。

其二,是動態的維度,《老子》文本中多次談到“損”和“益”,對“損”和“益”的理解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首先,通過“損益”的方式,可以使具體事物達到“和”的狀態?!独献印菲呤哒聦懙溃骸案哒咭种?,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以補不足?!薄案摺焙汀跋隆?,“有余”和“不足”是對立的范疇。此并不是說通過“損益”的方式消解對立,使雙方歸于完全的同一。而是在其發展已經過度的基礎上,再通過“損此”與“益彼”來使整體能夠達到“和”的狀態。

其次,通過“損益”的方式,可以使整個社會達到“和”的狀態?!独献印吩谡撌觥暗馈迸c萬物的關系之時,認為“道”對萬物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老子》十章)的。從正面看,“道”對萬物的“生”“為”“長”是主動的施為,屬于“益”。從反面看,“道”對萬物的“不有”“不恃”,“不宰”是主動的逃避,屬于“損”。因此,“侯王”也應該效法“道”,即使自己身處高位,也要尋卑下處之。即使百姓身處低位,也應該被視為國家根本,石麗娟[12]認為“‘以百姓心為心’是整個老子哲學思想的價值追求”。如此,整個社會才能達到“和”的狀態。

最后,“損”有其專指。郭振香[13]認為“‘損’的對象是‘有余’,即躁動、繁雜、強梁、奢華等一切偏離于‘道’的身心狀態與行為活動”?!独献印匪氖苏聦懙健盀榈廊論p,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意思是通過對“有余”的減損,最后到達“無為”的境地。由此看來,“損益”之道與“無為”之道是內在統一的。二者并非是對兩種“道”的描述,而是在不同視域下,對同一“道”所勾勒出來的不同價值樣態。

四、結語

以“?!敝F象為起點,進而把握“?!敝举|,最后落實到“?!敝畠r值,是理解“?!钡娜剡M境?!俺!敝畠r值又為國家、社會的長治久安提供了可能。從整體意義上看,長治久安就是“?!钡淖钪庇^表現。這種直觀表現不會落空,也不是泛泛而談,而是通過三重進境的層層延展而來的,其核心立足于“道”運行的規律。從具體意義上看,首先,“?!敝F象落實在形下之“物”的層面,總結了萬物“復命”的生命規律與德厚之人所呈現的和諧的生命樣態。其次,“?!敝举|落實在形上之“道”的層面,在“道”之“反”與“和”的表現形式中,奠定了“?!钡睦碚摶A。最后,通過對“?!敝F象與“?!敝举|的澄明,便可以將“無為”之道與“損益”之道的治國理念落實到政治實踐中去,“?!敝畠r值由此而彰顯。

猜你喜歡
損益質樸老子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確認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需要轉出嗎?
一片質樸的原始主義樹葉
山有桂子
淺析老子之道:有與無
我在我質樸的心原流浪
用最質樸的文字寫出最真誠的感動
智者老子
不同生態基流對水利樞紐發電損益的影響
淺議未實現損益對每股收益計算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