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江的紅色基因

2023-03-18 15:46羅江周榮
巴蜀史志 2023年6期
關鍵詞:羅江分校中學

羅江 周榮

羅江城區東面的玉京山臨水而矗,山腳下是波光粼粼的羅紋江,臨江一面是“文峯瀚?!笔?,左前方是始建于清乾隆年間,橫跨羅紋江兩岸的太平廊橋。山上林木蔥郁、植被繁茂,兩株千年銀杏春來綠蔭如蓋,秋日黃葉漫天。山上的建筑廊軒環繞,亭閣錯落,飛檐翹角在藍天的映襯下古樸莊重。國立第六中學第四分校部分校址(現為國立第六中學第四分校校史館)便坐落在這青山綠水之中,土木結構的兩層建筑,木樓木梯,木窗木柱,灰瓦白墻,簡樸而莊重。

國立第六中學第四分校從何而來?為何在羅江辦學?又是誰在此教學和學習?短短的辦學時間,留下了什么?

輾轉南遷

國立中學的設立是抗日戰爭時期特殊的產物?!捌咂呤伦儭焙?,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大批學校和青少年撤向后方。迫于形勢,為救助流亡學生,國民政府教育部從1937 年12 月開始,著手籌建專門接收戰區流亡學生的國立中學,前期以學校流亡所到的省來冠名,比如“國立湖北中學”“國立河南臨時中學”“國立四川臨時中學”等。1939 年8 月起,國民政府教育部決定國立中學不再以省名來命名,改按成立時間的先后順序,以數字命名,至1942 年先后成立22 所國立中學,國立六中是其中之一。此外,還設立了“國立女子中學”“國立華僑中學”等非數字命名的中學。

國立第六中學以山東中等學校的流亡師生為主體。1937 年,山東淪陷前夕,山東省教育廳下令境內的中等學校全體師生計3000 余人結集于河南許昌,成立山東聯合中學。1938 年2 月,山東聯合中學由國民政府教育部接管,并下令向湖北均縣、鄖陽轉移,改山東聯合中學為國立湖北中學。同年12 月,向四川遷徙,歷經一年零四個月,行程3000 余公里,于1939 年春陸續到達四川的綿陽、梓潼、德陽、羅江等地,后改國立湖北中學為國立第六中學,這便是國立第六中學的來歷。國立第六中學在綿陽設本部,辦高中、高職、農高;在梓潼設一分校,辦師范;在德陽設二分校,辦初中,后增設師范;在新店子設三分校,辦初中;在羅江設四分校,以山東濟南中學的師生為主體辦初中。

早在1937 年10 月,山東濟南中學的師生在校長孫維岳的帶領下,率先南遷,隨遷年齡最小的學生王子文,年僅11 歲。

他們首先抵達山東泰安,借用泰安三中校舍上課。12 月向河南轉移,次年1 月抵許昌,借許昌中學校舍上課。2 月,山東省教育廳命令全省各高中、初中、師范學校在許昌集中,成立山東聯合中學,但聯而未合,各學校仍然按原方式行事。3月,山東聯合中學遷往河南南陽賒旗鎮。在賒旗鎮,濟南中學的師生一邊讀書一邊開展抗日救亡活動,成立“抗敵救亡工作團”、組織讀書會、創辦抗戰壁報等。4 月,按國民政府教育部要求,山東聯合中學更名為湖北國立中學,由國民政府教育部直接管理,同時命令山東省教育廳通知所有流亡中學遷往湖北鄖陽、均縣一帶。5月14 日,濟南中學的師生隨國立湖北中學大部隊啟程,徒步向湖北鄖陽流亡。行程300 余公里,于月底抵鄖陽。

1938 年6 月到11 月,國立湖北中學的全體師生在鄖陽生活學習6 個月。其間,按國民政府教育部要求,國立湖北中學分設四個分校,第四分校以濟南中學為主體,校長孫維岳。11 月,菏澤中學魯聲劇團團長孟慶元、岳喜瑞率60 多名同學加入四分校,四分校人數增至340 多名。幾個月里,四分校師生為宣傳抗日救亡,辦壁報、搞漫畫展、辦《簡明新聞》,組建狂飆劇團,排練節目,上街頭義演,掀起一輪又一輪抗日救亡宣傳的熱潮。

1938 年11 月,國民政府教育部通知,國立湖北中學整體遷往四川。全體師生從鄖陽出發,一路風餐露宿、歷盡艱辛,過漢江經陜西白河、蜀河口、旬陽、安康、紫陽、恒口鎮、漢陰、石泉、西鄉、城固、漢中、勉縣、寧強進入四川,再經廣元分別到達綿陽、梓潼、德陽、羅江。國立湖北中學改為國立第六中學,四分校師生于1939 年1月26 日到達羅江。

星星之火

四分校師生抵達羅江后,得到了羅江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通過協商,四分校校舍分設于文廟、三圣宮、城隍廟,條件簡陋,生活艱苦。為解決羅江本地學生入學問題,四分校將停辦多年的羅江國立初中并入四分校,招收本地學生3 個班200余人。

在校長孫維岳的帶領下,通過一個多月的準備,1939 年3 月四分校正式開課,先后開設國文、數學、英語、地理、化學、美術、軍政、歷史、體育、生物等多門學科,老師們一方面要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一方面要編寫新的教材,自制或尋求教學設施設備,更為棘手的是要解決幾百名師生的基本生計。

縱然如此,四分校依然成為抗戰時期廣大青年學子、特別是國立六中流亡學生向往的學校,更是進步思想傳播的陣地。在教學和學習任務極其繁重的情況下,迅速掀起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在一年級學生張獻華(犧牲于重慶渣滓洞)的倡議下,尹純德(劉方)、史慶梓、馬麟彩(馬林才)、孫躍冬、盛玉珊等7 人參與,率先創辦大型墻報《老百姓》。后由信法鈞(白村)等學生主編的《白火》《通俗》和李鴻勛、孫躍冬主辦的《簡明新聞》等墻報也先后貼在了羅江大街小巷的墻壁之上,羅江縣城的抗戰氣氛陡然濃厚并迅速向周邊蔓延。

1939 年3 月,流亡途中成立的魯聲劇團和瞿亞先帶領的狂飆劇團先后抵達羅江。魯聲劇團在羅江連續3 天公演——《古城的怒吼》,場場爆滿。后狂飆劇團更名為“六·四”劇團,赴成都義演9 場,為抗日將士募捐6000 余元。同年4 月《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取得巨大成功。為喚起廣大人民抗日救亡的熱情和信心,冼星海馬不停蹄復制歌譜,發向解放區和國統區。作為冼星海的好友,四分校的音樂教師瞿亞先率先收到從延安寄過來的歌譜。于是,《黃河大合唱》在時為國民黨統治下的羅江小城唱響。

1939 年4 月,共產黨員、作家、“沉鐘社”創始人陳翔鶴到四分校任教并開展黨的地下工作,四分校迎來了第一位中國共產黨黨員。

8 月,中共黨員、現代詩人、散文家、文學翻譯家方敬經李廣田引薦,受中共成都市委指派,帶著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的任務來到四分校。到四分校后,方敬在學生中組織讀書會,指導學生閱讀進步書刊,通過開展“時事報告會”“學習心得交流會”“憲政問題座談會”等活動,團結校內外進步力量。

同時通過羅江籍學生石仁厚聯絡進步人士、民眾教育館館長劉康禺(劉開揚,中共地下黨員),館員徐烈謀(徐也旭,中共地下黨員)和普育小學進步教員嚴代澤、唐小年、何伯英、楊文淵(楊更生)等,把四分校的“火爐”讀書會與普育小學的“野火”讀書會進行合并,動員四分校同學參加到羅江地方的抗日救亡活動,廣泛匯集校內外進步力量,為建立黨組織做準備。8 月下旬,四分校校長孫維岳聘請剛從西北師范大學畢業的中共黨員陶稷農來四分校任教。陶稷農帶上中共成都市委的組織關系交與方敬。

1939 年11 月,方敬認為在四分校秘密建立黨組織的時機已成熟,他將準備秘密發展為中共黨員的張繼乾(化名季奔波,抗戰后期赴山東任縣長,被日軍逮捕活埋)、石仁厚(石仲達,羅江縣文星鄉人)和劉守身3 位學生的基本情況和建立黨小組的意見,密報中共三臺縣中心縣委,時任縣委書記侯方岳親臨羅江考察后,批準張繼乾、石仁厚、劉守身加入中國共產黨,同時成立黨小組,張繼乾任組長,石仁厚管組織,劉守身管宣傳。同月,方敬作為入黨介紹人,帶領張繼乾、石仁厚、劉守身在城南紋江河南塔灣,以釣魚作掩護進行了入黨宣誓。羅江第一個黨組織在四分校秘密誕生。

在中共黨員陳翔鶴、方敬、侯方岳、陶稷農和教育家孫維岳、作家李廣田以及教員馬克先、桑常山、胡干青、丁用賓等的組織帶領下,四分校自1939 年3 月至1942 年2 月,一方面始終堅持正確的、進步的教育思想,為黨輸送了大批新鮮血液,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建設人才;另一方面始終不忘積極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民族大義之中,他們廣泛團結校內外進步力量,積極組織廣大學生組建“讀書會”,成立“劇團”和??幬瘯冗M步組織,他們依托這些組織,組織學生討論時事,交流心得,撰寫劇本,編排劇目,寫文章、辦???、出壁報。一時間,四分校校風正,學風濃,抗日熱情高漲,在國立第六中學和羅江地區名聲大噪。

《鍛冶廠》

??跺懸睆S》是四分校宣傳進步思想、鍛煉學生能力的主陣地。1939 年4 月,四分校正式開學不久,陳翔鶴和李廣田二位老師為讓更多學生了解和參與抗日救亡活動,向學生宣傳進步思想,引導學生投身中國革命,鍛煉學生寫作能力,決定創辦四分校???,李廣田為??∶跺懸睆S》,意為四分校就是一座冶煉廠,鍛煉學生的思想,磨礪學生的意志,最終把學生鍛造成為祖國、為民族而戰斗的鋼鐵戰士?!跺懸睆S》定名后,成立了編輯委員會,陳翔鶴任主編,李廣田任編委。經過近兩個月的準備,6 月1 日《鍛冶廠》第一期出刊,共刊載6 篇文章,發刊詞由李廣田撰寫以編委會名義刊發,作者有老師有學生,體裁有小說、詩歌、論文等?!跺懸睆S》從1939 年6 月首刊至1940 年10 月止,共出刊10 期,刊載各類文章近50 篇。

《鍛冶廠》作為四分校???,其生命周期雖短暫,但其意義卻十分重大。正如其《發刊詞》所表達的:時代是最好的鍛冶廠,我們一方面要鍛冶我們的手藝,一方面要鍛冶我們的生命。經過長期的鍛冶,既產生一些像樣的作品,更使我們變得更加堅強,更有韌性,為國家民族多盡一些應盡的責任。

《鍛冶廠》自其誕生之時便流淌著抗日救亡、民族振興,進步的、革命的紅色基因。其刊載的文學作品、文藝理論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和現實主義文藝創作方向,是時代的需要,更是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跺懸睆S》在其短暫的一年多時間里,團結和吸引了眾多進步青年和流亡師生,通過“鍛冶”,他們前仆后繼走上了革命道路,成為抗戰的新生力量及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主力軍。

紅色基因

1941 年1 月,“皖南事變”發生后,四分校進步學生大部分被國民黨羅江縣黨部列入黑名單,部分進步學生不得不轉移至成都。2 月,國民黨羅江縣黨部三青團逮捕了進步學生劉化生(劉涪江),關押一年多后,因查無實據得以保釋出獄(時四分校已撤銷)。3 月,國立第六中學從一分校調來30 名學生,多為三青團成員和11 號信箱(特務機關)特約通訊員,監視進步同學,炮制黑名單。4 月,李廣田被迫離開四分校,去敘永西南聯大分校任教。

陳翔鶴被校方解聘。國民黨軍警逮捕進步學生柳永廣、張進存(張幼成)、韓梅村、田裕恒、劉天誠、張潔民、南成美、張錫晉、隋超(隋垠)、穆德芳、劉宏讓、王守先、夏丕顯、胥正華等23 人(年齡僅14—15 歲),關押審訊中,一無所獲,最后由校長丁用賓分批保釋回校。5月,反動當局在四分校建立國民黨黨區分部。1941年下半年,在進步教員紛紛出走后,四分校已無國文課老師,丁用賓再三邀請民眾教育館館長劉康禺(劉開揚,中共地下黨員)到四分校任國文教員。寒假,形勢日益惡化,劉康禺離開羅江。

1942 年2 月,四分校裁撤,山東籍學生并入綿陽,本地學生轉入重建的羅江中學。至此,四分校在羅江辦學結束。從1939 年1 月建校到1942 年春,四分校歷時3 年,共招生14 個班,畢業10 個班,學生400 余人,為革命輸送了干部和后備軍,也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培育了建設人才,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作出了卓越貢獻。賀敬之、馬祖光、劉實是他們中的杰出代表。

賀敬之,1924 年11 月生,山東棗莊人,詩人、劇作家。1939 年隨校遷入四川,為國立第六中學一分校初中學生,后受四分校濃厚的進步思想和抗日氛圍的影響,徒步100 多公里到四分校聽課,并積極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動。1940 年夏,賀敬之步行到延安參加革命,新中國成立后任文化部副部長、代部長,中國作協副主席,魯迅文學院院長,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等職。1994 年10 月,年屆七旬的賀敬之重返羅江,訪四分校舊址和龐統祠,欣然為羅江中學題寫“半世紀難忘四分校,一瞬間喜見事業三代人”聯,為龐統祠題寫“落鳳坡下喚落鳳復起,白馬關前催白馬騰飛”聯。

馬祖光,北京市人。國立第六中學四分校學生,高中就讀于國立第六中學高中部,中國光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光電子信息領域首席教授。他一生從事科學研究,為祖國的科學事業貢獻了自己的畢生力量,被黨和人民評為新時期高級知識分子的楷模。1987 年初夏,馬祖光回母校參加羅江中學六十年校慶,寫下《少年時代掠影》一文。

劉實,原名藺善達,遼寧遼中人。1939 年劉實輾轉流離到國立第六中學四分校讀中學,四年級二班學生,??跺懸睆S》撰稿者之一、壁報《射擊手》主筆、魯聲劇團演員、“野火”讀書會成員。1945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1 年10 月,當選為全國總工會書記處書記,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85 年初冬,劉實受邀回四分校舊址訪問。

國立第六中學第四分校,在羅江辦學雖然短暫,但卻與羅江結下了不解之緣,為羅江書寫了光輝的一頁,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紅色血脈。

(作者系德陽市羅江區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

猜你喜歡
羅江分校中學
畫家/羅江
羅江農商銀行發放“紅色信貸”23億元
讓汩羅江復活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黃埔軍校分校概覽
成都分校
在多解中學創新
王學俊作品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