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隔代教養模式下發揮家庭教育合力的三個著力點

2023-04-19 17:40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隔代祖輩父輩

魏 微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盵1]家庭教育合力的發揮對促進兒童成長和解決當前隔代教養中的難題至關重要。一方面,有助于把握兒童發展關鍵期。兒童時代能夠為人生態度、價值觀、人際交往奠定一定的基礎,幼兒期的隔代教養水平需要被格外關注,兒童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用“羞澀和懷疑對自由和自主”刻畫幼兒期兒童的性格。這一階段,兒童已經掌握了基本詞匯,出現復雜情緒,開始獨立行動,走向家庭以外的世界。在這一階段,與主要撫養者和外界的互動對兒童自主意識和社會能力的培養有重要影響。另一方面,有助于解決當前隔代教養中的問題。隔代教養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祖輩通過言傳身教在一定程度上將社會的道德要求、行為規范、價值觀念,以及家庭風氣、行為習慣等傳遞給兒童,潛移默化地對兒童成長產生重要影響。然而,當前隔代教養不當引發的兒童自我中心、“驕嬌”二氣及社會適應障礙等兒童情緒和心理問題層出不窮,祖輩、父輩兩代人教養觀念沖突引發的家庭矛盾也屢見不鮮。因此,我們需要密切關注當前隔代教養模式下的兒童心理問題和家庭教育現狀,通過統一教育目標、調動家庭內外教育合力,引導兒童在實踐活動中鍛煉自身本領,實現全面發展。

一、統一目標:促進兒童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2]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崇高的社會理想和價值追求。兒童的全面發展即兒童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的全面發展,兒童在幼兒期的身心成長狀態直接決定其未來發展水平,影響我國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幼兒期兒童生理迅速變化,肌肉、骨骼越來越結實有力;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皮層的結構和功能不斷成熟,開始產生獨立意識,通過走、跳、跑等活動接觸外界環境,神經、語言、記憶及思維想象力、精細運動能力等迅速發展;社會交往逐漸拓寬,好奇心強、喜歡模仿,會進行簡單的社會交往,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與情感也更加多樣化??梢哉f,這一階段的兒童已經初步做好了學習更多知識和進行簡單社會交往的準備。但是當前隔代教養模式下普遍存在“重養輕教”的情況,忽視兒童的體格鍛煉、智能開發和人格培養。由于祖輩、父輩兩代人不同的成長背景、思想觀念,他們在育兒的觀念、行為和方式上都存在較大差異。祖輩家長有相對充足的時間和精力給予兒童關愛和保護,但部分祖輩在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教養觀念等方面與現代社會脫節。在“養”的層面,祖輩的目標多是吃飽穿暖、不磕不碰;在“教”的層面,他們喜歡按照經驗行動,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不足,疏于對兒童行為習慣的培養和思想觀念的引導。長此以往兒童的知識面難以拓寬,不利于其進一步發展,在祖輩的過度呵護下兒童易產生驕奢之氣,社會適應性也相對較差。

針對以上問題,迫切需要祖輩、父輩立足每個兒童的成長需要統一教育目標,通過鍛煉身體素質、關愛心理健康、培養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兒童全面發展。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認為,“對于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應當在小孩子面前取同一態度?!盵3]兒童尚處于自身能力有限、知識經驗相對欠缺的階段,隔代教養模式下兒童接收來自父輩和祖輩的雙重影響,如果兩代家長教育理念不一致,孩子就會感到無所適從。因此,首先,要關注兒童身體素質、心理健康、社會適應性的全面發展。第一,強健體魄。要將父輩的科學育兒觀念與祖輩的生活智慧和育兒經驗相結合,培養兒童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和獨立生活能力,發展兒童的基本動作,如走、跑、跳、攀、登等,在必要的保健護理、保育營養的基礎上,搭配適當體育鍛煉發展兒童健康體魄。第二,啟智潤心。早期智力教育重要的不是傳授深奧的科學知識,而是要開發智力,即發展兒童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根據兒童心理成長階段性特征,給予他們充分的情感關懷和心靈陪伴,并提供足夠的安全感幫助其建立穩定的人格和積極的心態。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神經系統發展黃金期,豐富其詞匯量,利用游戲滿足兒童好奇心,發展其想象力和創造力。第三,促進交往。兒童雖然對許多抽象的道理還不能理解,只能夠認識比較直接的、簡單的是非標準,但他們已經具備了一些待人接物的基本品德,如禮貌、善良、誠實等。家長要利用兒童模仿力極強這一特點,創造條件讓他們參與家務勞動,引導他們與同伴交往。通過言傳身教,引導兒童在社會交往活動中逐漸擺脫“自我中心”,培養其擔當精神和責任意識。其次,要尊重兒童個體差異。人的個性發展是人全面發展的題中之義。兒童的發展特點、發展水平、發展速度、發展方向各有參差,每個兒童都有獨特的成長方式和生長點。好的教育就是要在細心體察、充分了解兒童的基礎上創設多元環境,滿足他們不同的發展需求,引導其發揮自身優勢。最后,要注重培養兒童的自主性。家長特別是祖輩要把兒童當作一個不斷生成、發展的主體看待,充分尊重其自主性、能動性,不可溺愛、事事代勞,要有充分的愛心和耐心,通過一點一滴的小事培養兒童獨立自主的意識和能力。

二、各司其職:實現家庭成員共同成長

家庭成員共同成長是發揮家庭教育合力的題中之義,也是提升隔代教養水平的必然要求。雖然兒童尚且處于自身能力和經驗發展的初步階段,需要家長加以教育引導,但兒童、父母、祖輩都是家庭教育的主體,隔代教養也是祖輩和父母與兒童之間以血親關系為核心的家庭成員之間的雙向溝通、相互影響的互動教育。不論是兒童、青年人還是老年人,都即將或正在或已經為家庭和社會發展做出貢獻,每個家庭成員的價值也在親子互動和社會活動中得以彰顯。當前,一部分年輕父母對自己的養育義務認知不明確,甚至在祖輩照料兒童時放手不管;一部分祖輩在家庭中承擔領導者、監督者的角色,祖輩教養權力凌駕于兒童父母之上,有些疏于自我教育和學習的祖輩甚至用過去不合時宜的教養方法對年輕父母的教育活動橫加干涉。在面對父輩和祖輩之間不同的要求和指令時,孩子們往往會不知所措,親子關系也會因此而疏遠。部分“權威型”祖輩認為父母“慣子如殺子”,他們教育兒童時往往比較嚴苛,這對兒童自我價值感的建立和良好家庭氛圍的形成十分不利。

提升隔代教養水平需要家庭成員之間彼此尊重、地位平等、權責清晰、共同成長。哈貝馬斯認為,多個主體共同做好一件事的有效性基礎就是“關于有關價值的共識或者基于相互理解的一種主體間性承認”。[4]其一,父母要做好兒童教養的“第一責任人”。對孩子成長來說,任何人和機構都無法代替父母。當今,青少年犯罪、自殘自傷行為時有發生,究其原因,大部分青少年問題行為與父母在其兒童時期的缺位或教養不當有關。因此,父母要努力在教養活動中發揮主要作用,關心兒童身心健康,盡可能多地參與到兒童教養活動中,不斷優化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及時糾正兒童問題行為。其二,祖輩要不斷發揮自身優勢,重視言傳身教,避免“重養輕教”。父母工作繁忙,祖輩與兒童相處時間更長,互動也更為密切。盧梭認為,“兒童容易忘記他們自己說的和別人對他們說過的話,但是他們所做的……就不那么容易忘記了?!盵5]因此,祖輩不要低估自身對孩子的影響,應與時俱進,根據時代要求和兒童發展需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和方法,以身作則,培養兒童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其三,要通過有效溝通化解教養分歧。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兒童健康成長起決定性作用。幼兒期言語能力發展迅速,他們能更好地表達或解釋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接受成人的教育并有效影響他人。家庭內部良好的溝通方式和相處狀態有益于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由于祖輩、父輩之間不同的成長背景和生活閱歷,他們的思想觀念、育兒理念無法完全一致。除了各自發揮所長,在遇到教養沖突時更要冷靜理智地分析矛盾成因,認真傾聽,主動溝通,在充分了解事實和雙方意見的基礎上選取有效的解決方法。

三、協同育人:在實踐活動中提升教養水平

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有利于完善終身學習體系,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推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現代化步伐?!丁笆奈濉币巹澓?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幼兒期兒童開始走出家門進行更廣泛的社會接觸,形成最初的個性傾向和自我評價,社會性進一步發展。這一時期成人也向幼兒提出了一些新要求,如了解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識、獨立完成一些簡單的自我服務、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活動等,而這一切都需要兒童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實踐場域中獲得。省思當前,部分祖輩對兒童十分溺愛,一部分老人認為自己年輕時迫于生活壓力無暇充分參與子女成長,因此,他們在教養孫輩時易溺愛、嬌慣,不重視兒童的自我意識、自主行為、自理能力的培養。長此以往,兒童極易形成任性固執、唯我獨尊的個性,很難養成獨立自主的生活習慣,在人際交往時也多會以自我為中心,并可能出現社會適應障礙。

維果斯基認為,“人的心理正是在社會活動中發展起來的”。[6]兒童發展也離不開實踐活動。第一,可以寓實踐活動于游戲之中。由于知識經驗的欠缺和生理發展的限制,兒童渴望獨立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新需要和經驗及能力不足之間產生了重大矛盾,父母和祖輩對其過分保護、事事代勞更是壓榨了兒童自身的成長空間。游戲是現象和現實生活的一種獨特結合,在游戲過程中,兒童既可以體驗到開放、自由、寬松的心理環境,又可以發展適應生活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祖輩家長大多退休,擁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適當鼓勵兒童參與家務勞動、學?;顒雍蜕鐣?,借助象征游戲和簡單的規則游戲模擬真實生活情境,讓兒童有更多的體驗感和參與感,鍛煉他們處理問題的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體驗自我價值。其二,家庭、學校、社會應密切聯系協作。個人的發展以社會發展為基礎和依托,要培養面向現代化、面向社會、面向未來的全面發展的兒童,需結合家庭、學校、社會、政府多方面力量,以家庭教育為基礎、學校教育為主導、社會教育為依托。在家庭內部,祖輩和父輩要承擔教養兒童的主要責任,在用愛和溫暖為兒童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同時,要關注其早期智能的開發、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和基本社會交往技能的培養。學校和科研部門要積極開展家長教育課堂及相關專業學術研究,為隔代養育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幫助父輩、祖輩更新教育理念與方法。政府、社區方面可以組建專兼職相結合的指導隊伍,對隔代教養中的育兒問題、家庭矛盾和由此產生的兒童心理健康問題進行疏導,還可通過開放博物館、少年宮等方式為兒童提供實踐活動的平臺,提升聯合共育的效果。

猜你喜歡
隔代祖輩父輩
祖輩-父輩共同養育沖突對祖輩抑郁的影響:祖輩個人掌控感的中介作用與長輩價值感的調節效應
《我和我的父輩》觀后感
My Country, My Parents 《我和我的父輩》觀后感
“隔代親”與文化傳承
父輩和祖輩的情感故事,分外美麗
祖輩學堂:幼兒園隔代開展家庭教育的實踐建構
助教帶動“夕陽”之愛
你把孩子的教育失敗歸咎于“隔代教育”,爺爺奶奶不背這個鍋!
接過父輩的旗幟
尤勁東油畫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