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道教能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什么樣的思想資源
——兼論“無為”和“得一”的生態意蘊

2023-04-19 23:17李玉用張哲文
周口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無為道教道家

李玉用,張哲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江蘇 南京 210044)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和基本特征,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該報告明確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應有之義和本質內涵,這是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最新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嶄新形態,是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甚而信息文明之后一種更為高級的文明形態?!包h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和人民期盼,高度重視并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總體布局?!盵1]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論斷,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凸顯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基礎性地位、全局性影響和人文性關懷。在此時代背景和美好愿景下,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三大主干之一的道家道教,能夠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尤其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什么樣的思想資源呢?這既是一個重要的頗具現實意義的問題,也是一個具有深刻意義的理論問題。美國生態哲學家弗·卡普拉曾言及“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和最美妙的生態智慧的表達”[2];史密斯·休斯頓認為,道家道教“看待、思考自然事物的方式可以衍生出一種簡單和柔順的生態倫理精神”[3];著名學者曾繁仁認為,道家思想“體現著古典生態存在論”[4]。

本文則嘗試在前賢和時賢研究和探討的基礎上,深入系統挖掘和梳理道家道教思想中所蘊含的豐富而具前瞻性的面對和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實踐的智慧——集中體現為道家和道教的生態之道——以期對我們當下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有所啟發和鏡鑒。

一、道家的生態之道

道家的生態思想智慧堪稱是最具中國本土特色的生態思想文化。其中,道家的生態之道即“道法自然”是最為核心和要緊的,可以這樣說,道家生態倫理思想中的各種思想觀念、概念和命題,譬如無為、無欲、無私、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柔弱謙恭、知足不爭、致虛守靜等無不是圍繞“道法自然”這一思想核心而展開的。

在道家的創始人老子看來,“道”是人世間萬物(當然也包括人自身在內)的本源和本體(依據),也是人世間萬物必然亦必須遵循的一種內在原則和客觀規律。毋庸諱言,“道”是道家思想的最高概念,也是最核心的概念。我們知道,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階段,無論是個人還是群體的生存與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和受制于自然的,因而,人類可以很容易地感知到人與自然的這種密切或“共生”關系,也能對人作為自然生命體的被動性與自然規律載體的主動性這樣一種雙重性身份有所察覺甚而體認。正是基于此,在陳鼓應先生看來,道家實則為“道”賦予了“天地根”的崇高意義[5]?!兜赖陆洝返谒氖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痹谶@個“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圖式中,可以清楚地認知到陳鼓應先生論斷的精準性。先秦道家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莊子也說,“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6]。由此亦可見,作為“天地根”的“道”創生萬物是一個由少至多、由簡至繁的復雜運動,其中交錯、反動、融通乃至和合等發揮著重要作用,使得整個自然世界(當然包括人在內)具有極高程度上的系統性和整全性。換言之,“道生萬物”的運動也是確證了人與自然是與生俱來的“生命共同體”或可說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因此,無論我們把“道法自然”的“自然”理解為字面意思上的“自然”,還是“自然而然”抑或“道”自身,其實都并不妨礙我們確證人與自然的“統一性”和“共在性”。

然而,在自笛卡爾以來的主客二分思維的影響下,人類借助于科學技術和物理機械的力量等以征服者、主宰者的姿態自信滿滿地活在當下,急功近利地、極其短視地攫取和掠奪自然,對自然毫無敬畏之心和愛惜之情。在信息技術與網絡媒體迅猛發展的當下,人類更經歷著基于互聯網而交流形成的“賽博空間”對生活的全方位滲透。簡言之,伴隨著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沖擊,人類愈來愈以大自然的征服者、主宰者和掠奪者的面目和姿態行之于世,人類越來越陶醉于工業文明演進下的人類智慧和能力的光輝。在狂飆突進的征程中,我們早已忘卻了人始終是與自然“共在”“共生”的有機生命體,是千千萬萬生物種類中的之一、一分子而已,人的血肉之軀與生命源流的自然歸屬和花草樹木、游魚飛鳥大體并無二致。在此,2000多年前的老子早就諄諄告誡我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7]66??芍?人只是“四大”之一,并不是宇宙萬物的全部,盡管人作為“萬物之靈”,對于其他“三大”,人也沒有超越和僭越的可能,其他“sanda1”恰恰是人居其一的背景、框架和不可失去的親鄰。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在世”“共在”是我們人類的宿命。我們以為,這是一種深刻的睿智:今天的科學技術雖然可以幫助我們“上天入地”,但并沒有改變這一“框架”和“宿命”?!暗馈钡谋驹葱院捅倔w性或者說“天地根”性,要求人們對道和天地自然要始終懷有敬畏之心、同理之心,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務必要遵循“道”的內在原則和客觀規律。規律是人類不可修改和抗拒的,唯一正確而有效的做法,便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66。老子的這句話常被誤解和誤用,其實是說人要取法天地和道,即取法天地的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取法道的內在原則:道生和道全。

戰國時期道家思想家莊子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莊子認為人與自然有分有責,所謂“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6]524。也就是說,人不能做超出自己職能范圍的事情,任何征服、掠奪和忤逆自然的行為都是要不得的。相反,莊子認為天地萬物和人應該和諧相處,所謂“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6]77,天地萬物和人原本同根同源,地位相當,所以應該相互平等、相互“關照”,而不是其他諸如掠奪或戕害。在道家看來,人在自然中能夠擁有的最安適的生存環境莫過于“處物不傷”;而與自然相互傷害導致生態失衡、氣候惡化包括曾肆虐流行于全球的新冠疫情等災禍或許本可避免。所謂“圣人處物不傷物。不傷物者,物亦不能傷也”[6]674。在道家人與自然互不相傷的原則之下,潛藏的正是對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從深層次講,也是人與自然同源同根的必然要求。德國生態學家阿爾貝特·施韋澤所說“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與共是世界中的大事”[8]對生命的敬畏,對自然平衡的依賴和對自然規律的尊敬,應該作為人類觀照自身生存與生態和諧的長鳴警鐘。

自然規律沒有人的意志,不講感情,正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7]15。正如新冠病毒侵害生命體,攻擊人的免疫系統,并非懷有歹心、持有惡念,實是自然規律使然,只要生物條件合適,找到適宜自身生存的宿主,病毒就會無意識地也無差別地侵害生命。不過在道家看來,盡管自然有著“無情”的一面,人卻可以遵循大道,做到平等待人、平等地挽救生命?!肚f子·秋水》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從生存的根源之處看待生命得以彰顯生命原初的生命價值理念。我國政府在疫情防控中始終以人民的生命健康為中心的舉措實是很好地踐行了這一道家深層的生態理念,并持續不斷地向世界提供疫苗,正是道家所重視和強調的整體之維?!疤熘?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盵9]156在道家看來,面對新冠的全球性防控,還應該看到疫病災難與生態危機下人類奉行“天道”強調扶貧援弱、同舟共濟的道德光輝和實踐精神。

二、道教的生態之道

從中國道教發展史來看,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術是有機結合的且并行不悖的。道教主張“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即通過認識和效法自然之道來為人類自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乃至為人類社會的秩序建構提供有力支撐。當然,“道法自然”的“老子義”據有關學者考證,更多還是“道”無為、萬物乃自然的因果模式[10]。不過,這種天人相合乃至同構的思路和生成法則不僅已然成為人類找尋安身立命的形上學根據,而且也表達了對人類及其生存的生態等環境的強力關注和思考。

道教從宇宙生成論的角度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既是本源,又是本體,或曰“天地根”),天地萬物諸法都是“道”的產物。所謂“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11]。那么形上之道是如何創生出氣象萬千的形而下的宇宙世界來呢?對此,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中說:“夫道何等也?萬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極之中,無道不能變化。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者也?!盵12]16從中不難看出,《太平經》是以氣解道,是以氣來作為形而上之道與形而下之世界萬物的中介和橋梁。這里明確指出了“道”是宇宙天地萬物變化之根源,道通過其媒介“氣”來產生萬物,也就是說天地萬物最終均從道產生。關于氣的作用,清代全真道士劉一明在《悟真直指》中有明確的闡述,“造化之道,生生不息之道。推其道源,蓋自虛無中而生一氣,自一氣而生天生地,產陰陽,陰陽再合其中,又含一氣而成三體。三體既成,一氣運動,陰而陽,陽而陰,于是萬物生矣”[13]353-354。道教研究專家孫亦平指出,“道教的宇宙論中也表現出了兩條不同的線索:一是從神學上提出帶有神諭啟示特點的宇宙神創說,通過將‘道’人格化為太上老君,而強調太上老君是道教的最高神靈,世界的創造者,是超越于萬物之上的主宰者,以彰顯‘道’主宰性、神圣性與超越性;二是從哲學上建構了以‘道’為本,以‘氣’為用的宇宙生成論,力圖對宇宙世界以及人的生存做出一個根本性的解釋,以為人的修道實踐提供理論依據。這兩條線索相互交涉,共同構成了道教宇宙觀的基本特色”[14]。顯然,《太平經》采用了后者的哲學建構思路。道教借助于“氣”作為中介來溝通形而上之道與形而下之世界萬物的關聯,企圖解決有無、有限之物與無限之道之間的矛盾,并由此來協調人與自然天地的關系,誠然也包含人與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關系。需要注意的是,早期道教雖然借助于“氣”來完成“道生萬物”的詮釋,但并沒有因此而分割道和萬物,道和萬物仍然是一體的,道教不僅繼承了老子“道生萬物”的思想,而且繼承了先秦莊子“萬物與我為一”的思想,萬物與我同為“氣”構成,氣又是由“道”演化。

由此可見,道化生萬物的過程是從無到有,道借助于氣化生了萬物,在“無中生有”之后,道也并不是就此“退場”了,仍然作為宇宙萬物之“天地根”而無處不在,無處不有。不僅如此,“萬物從無而生眾形,由道而立,先道而后形,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故自形而上謂之道,自形而下謂之器。形雖處道器兩畔之際,形在器上,不在道也。既有形質,可為器用。故云,形而下者謂之器。夫道者無也,形者有也。有故有極,無故長存”[15]。在晚唐道教學者杜光庭看來,“道”雖以“無”為特性(氣中介也有無形無象無色無臭之特性),但這個“無”只是某種不可直觀的而能為人的思維所把握的抽象存在,當然也并不是竹林玄學所推崇的“空無”,而是作為宇宙萬物包括人的內在根據而永恒地存在著。但這種存在往往是無聲無息的,所謂“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7]141。也就是說,道和萬物的關系是“道”生養了萬物,但它又不會因此去占有或主宰萬物,而是以“玄德”的微妙作用(無為),讓萬物自信發展、自我成就(自然)。簡言之,道生養萬物而不去干涉萬物,萬物由此常得“自然”。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引出了一個與“道”相輔相成的“德”的概念。相對于主“虛”、主“無”的道而言,“德”則存在于萬事萬物之中,主“有”。而且道與德是一體兩義,雖二如一,“道德一體,而具二義。一而不一,二而不二”[16]。道與德共同化生畜養萬物,構成了一個生生不息的人間自然環境;而對于這一人間自然環境,道教是秉持敬畏和愛惜之心、之情的,無論是對無生命的植物,還是對有生命的動物等一概如此。

道教要求人們不要任意破壞和損傷草木森林,所謂“人亦須草自給,但取枯落不滋者,是為順常。天地生長,如人欲活,何為自恣,延及后生。有知之人,可無犯禁,自有為人害者,但抑成事,無取幼稚給人食者,命可小長”[12]572。道教還借助于天尊之言來告誡修道者和世人:“欲學吾道,慎勿懷殺想。一切諸眾生,貪生悉懼死。我命即他命,慎勿輕于彼,口腹樂甘肥,殺戮充啖食。能懷惻隱心,想念彼驚怖,故當不忍啖,心證慈悲行?!盵17]既然世間眾生都怕死,以己推人,學道之人不僅要仁慈地對待自己和他人,還包括仁慈地對待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吨仃柫⒔淌逭摗防镎f“斫伐樹木,斷地脈之津液;化道貨財,取人家之血脈”[18]?!渡锨宥凑嬷腔塾^身大戒文》有戒文300條,其中有不少是要求不得破壞自然環境以及殺害生命的戒律。如規定“道學不得教人以火燒田野山林,道學不得教人無故摘眾草之花,道學不得教人無故伐樹木”[19]。

道教要求人們愛護種類各異的禽獸動物:“夫自鳥獸,怠乎蠢蠕,皆好生避死,營其巢穴,謀其飲啄,生育乳養其類而護之,與人好生避死、營其宮室、謀其衣食、生育乳養其男女而私之,無所異也,何可謂之無智慮耶?……智慮語言,人與蟲一也,所以異者形質爾?!盵20]也就是說,人與動物盡管外形不同,但卻有著相類似的生活習性、思想語言和倫理道德品質等,所以,人應當“救物善心,亦無棄物。令動植感遂,無有夭傷者也”[15]423。對此,史懷澤如此評價道:“中國道教的規矩至今仍要求道士把善待動物作為他們的義務……我們樂于承認,與我們相比,在中國和印度思想中,人和動物的問題早就具有重要地位;而且,中國和印度的倫理學原則上確定了人對動物的義務和責任?!盵21]道教把愛護人的生命推及到自然萬物,更加突出了關愛他人、愛護動植物的思想并將之落實到日常生活之中,其實這已經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提供了很好的建構思路。

從現代生態學的視角來看,道教有關保護環境和愛護動植物的戒律、思想蘊含了自然與人平等的思想智慧。從所引述的道教戒文不難看出,眾生不僅指人,還包括一切動植物,故而在道教重“生”的理念下,動物、植物與人等一切眾生是平等的、一體的,傷害動植物或破壞環境其實是在傷害人自身,傷害人與自然的親緣或“共生”關系。不僅如此,道教還明確要求給予它們等同于人的尊重,這真正是把“平等”“親緣”“共在”貫徹到底了。這種實踐的行動和思想的智慧,其實是尊重生物多樣性的最好詮釋和最佳的歷史觀照。在《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中,如此規定或定義“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锒鄻有躁P系人類福祉,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盵22]生物多樣性保護所包括的內容非常豐富,意義也非常重要,其中極為重要的一點就是秉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這是歷史經驗的寶貴總結,也是對人與自然平等、親緣和共在關系的升華揭示,更是對人與自然內在和諧規律的自覺遵循。生物多樣性保護需要通過生態價值體系的轉換,需要整體觀和系統思維,而道教在這方面尤其是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和實踐的思想智慧,都是我們今天建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過程中需要認真學習和借鑒的內容,因為只有轉變和提升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知和理解,徹底改變人類中心主義生態觀,才有可能真正扭轉甚至遏制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持續惡化。

三、“無為”和“得一”的生態意蘊

文章前兩部分較為系統地論述了道家和道教的生態之道,這些都能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豐富的思想資源。下文進一步闡發道家道教關于“無為”和“得一”的生態意蘊,以期從思維方法上進一步深化我們對這一豐厚資源的認知和理解。

倘若我們能深刻懂得和把握物無貴賤的道理,保持平等謙卑,便能回到原來的“道”中,與自然萬物保持和諧發展。而要做到人與自然社會萬物的和諧發展,人不僅應該正確認識自身與自然的關系,還應該確立自己對待自然以及萬事萬物的自然無為的行為態度。不僅如此,還要知止和知足。所謂“咎莫大于欲得,禍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9]9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9]90,“知足者富”[9]68,“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9]66。道家主張在滿足人的正常而自然的生理需要的基礎上,不能貪圖過多的物質占有和物質享受,必須對物質財富的占有和享受有所節制,有所知足。不僅如此,那些過多的物質財富和欲望的滿足,不僅不是人的生命過程所必需,也非有積極意義和價值,反而會損害人的身心,如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盵9]26知止知足既是一種自然道德,又是一種自然“無為”的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向。

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中也有蘊含順應萬物本性、自然狀態的“無為”治理思想,即“天地之性,萬物各自有宜,當任其所長、所能為、所不能為者,而不可強也;萬物雖俱受陰陽之氣,比若魚不能無水,游于高山之上,及其有水,無有高下,皆能游往;大木不能無土,生于江海之中。是以古者圣人明王之授事也,五十各取其所宜,乃其物得好且善,而各暢茂,國家為其得富,令宗廟重味而食,天下太平,無所疾苦”[12]203。也就是說,世間萬物各有其適宜的生存環境、生存狀態,應當順其固有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不能強勉、妄為。同時,道教還注重編訂善書勸人戒殺護生,如流傳甚廣的《太上感應篇》明確將“慈心于物”列為善行,將“射飛逐走,發蟄驚棲,填穴覆巢,傷胎破卵”“用藥殺樹”“春月燎獵”“無故殺龜打蛇”等視為惡行[22]134。道教功過格中同樣包含很多戒殺護生的內容,如《文昌帝君功過格》中所說:“救一無力報人畜命,一功。如山禽、野獸、魚、蛇等類;救細微百命,一功。如蝦、蛾、蟲、蟻等類;施禽畜食,一日一功。救畜疲乏,一日一功;買放生命,百錢一功;戒食牛犬,一年五十功;節殺生一年,三十功?!倍俺珰?、阻殺人放生,百過;烹殺牛犬,百過……顛覆一巢穴,二十過;無故殺一無力報人畜,二過;無故發蟄驚棲,二過;殺細微十命,一過”[23]233-234。

由道生萬物可得出萬物同源、同體,由萬物一體、物無貴賤可知萬物平等、共在,由萬物平等、共在可期萬物和諧發展,而萬物和諧發展又主要取決于人的無為、無心于萬物,最終人與萬物方能“得一”。道家道教將天地原初的和諧狀態闡述為“得一”,所謂“得一”,其實就是“與道合一”?!兜赖陆洝分姓f:“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盵7]109莊子對和諧狀態描述為“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系羈而游,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6]305。這其實是道家理想中的人與自然關系的狀態;這種“得一”的理想追求和現實版本即是道教的“洞天福地”觀。道教洞天福地觀念形成于東晉時期,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說法,洞天福地一般是指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其中道教建筑也具有與自然生態環境相協調的特征。正如《道法自然與環境保護》一文的作者所說,道教在洞天福地建造宮觀時,“都基本能做到巧妙地利用自然,或依山就勢,或見水筑橋,或因高建亭,或就洞修宮,靈活布局,就地取材……宮觀建筑與自然山勢相互協調,整體布局和諧自然”[24]183-184。

四、結語

通過挖掘和梳理,不難得出,道家道教蘊含著獨特的生態之思和豐富的生態資源,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一定能對今天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產生重要的影響和啟發。然而,我們仍然需要清醒地認識到:相對而言,道家道教在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認知和理解上,仍然偏重于整體直觀,即雖然肯定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整體,肯定人與自然均是自然造化的產物,肯定自然具有自身協調的能力和智慧,但對于自然造化產生生命的內在機制的理解上,還停留在傳統宇宙生成論的籠統和模糊把握上,缺乏具體的、科學的認識和嚴格的科學分析、論證。無論從第三部分的《太平經》,還是《太上感應篇》等善書、功過格等都能強烈地感受到這一點。另一點便是,道家道教從道的立場上闡釋人與萬物的平等性,闡釋人要遵循老子提出的三寶即“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等,更多的還是一種個人的自我德性修養。不過道教在戒律上有切實的要求和踐履,這一點頗不同于佛儒兩家。

因而,我們今天把道家道教獨特的生態之思和豐富的生態資源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運用到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還需遵循以下三個基本原則:其一,應以現代科學精神與方法,對道家道教的生態智慧進行重新闡釋和研究,畢竟傳統生態是建立在傳統農林牧漁業生產經驗和主體自身生命直覺基礎上的,這與建立在現代科學實驗基礎上,追求精確數據分析和內在機理研究的現代科學迥異。其二,宜進行跨學科研究,尤其注重研究揭示道家道教生態思想智慧的內在機理,這是我們今天發揮和拓展其價值的內在依據。其三,遵循兩個“必須”,即詮釋和探究必須從道家道教生態的內在機理出發,合理推導和延伸,還必須直面和回應時代問題的新走勢、新挑戰。

猜你喜歡
無為道教道家
西夏道教補議
漫畫道家思想
漫畫道家思想
牢記道家養生“十不過”
老子“無為”思想的價值研究
試論《水滸傳》的道教思想
道家思想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道家思想に學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近現代溫州道教的組織性
道教“師道”思想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