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產業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體系的建構實踐
——以晉中學院為例

2023-11-28 09:43賈利濤
晉中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晉中文化產業文化遺產

賈利濤

(晉中學院文化產業系,山西晉中 030619)

“非物質文化遺產”(下文簡稱“非遺”,必要時使用全稱)這一名稱及其所關聯的文化事象從20世紀末逐漸引起關注并在21 世紀初的二十年間形成一種“遺產運動”式“非遺風潮”,“非遺”成為全民認知較高的詞匯之一。這與“非遺”的宣傳和教育力度密不可分。從對“非遺”的討論開始,教育作為最可倚重的手段和路徑相伴始終。非遺學對非遺本體、價值、方法等層面的思考無形中也推進了非遺教育的深入,非遺課程體系的建構在關涉教育實踐的同時,具有不拘囿于教育教學的理論意義。

目前,非遺課程體系的探索隨著非遺理論研究的深入和非遺人才培養的需要逐漸從不自覺走向自覺,從零散性走向整體性,從碎片化走向體系化,從純理論走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晉中學院也緊扣非遺發展的時代脈搏,穩步推進非遺進校園、進課堂、進專業,積極探索適應文化產業發展規律的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之路,以此建構非遺課程體系。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體系”的提出

基于非遺教育的需要,非遺課程的探討伴隨著非遺保護的始終。非遺課程體系的提出得益于不同層級的高校在非遺教育上的多路徑實踐。

按照教育學的通行觀點,課程體系(Curriculum system)是圍繞教育理念實現教育目標的課程諸種要素總和。課程是一種文化發展與創造的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的探究活動中意義、精神、經驗、觀念、能力的生成過程[1]229-261,課程體系有著多維的指向。在內在結構上,課程體系包含了系統論觀念,不同課程的構成、相互關系、排列組合、目的效能都呈現整體性和動態性;在外在功能上,課程體系集中體現同一教育理念,達致同一教育目標,使受教育者具備相應的素質、知識、能力要求。一般認為,高等教育的課程體系包括三個層次:一指宏觀的專業結構,側重學科建設意義上的專業設置,就學科談專業課程;二指中觀的課程體系,側重于某個專業范圍內的討論,就專業談課程體系;三是指微觀的教學內容體系,側重于具體課程的教學內容,就課程談內容體系。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體系是指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教學而形成的課程諸種要素總和,宏觀層面上指非遺學科所能涵蓋的所有專業配置,中觀層面上指非遺專業所涵蓋的諸種課程要素,微觀層面上指非遺課程教學內容的構成。目前關于非遺課程體系的三個層面的討論都在推進,相互之間又有影響,本文主要針對中觀層面的非遺課程體系,同時兼顧宏觀和微觀層面。2020 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列入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之后,非遺課程體系更具體地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的課程體系。

2002 年在北京召開的“中國高等院校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教學研討會”被看作“第一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實施的動員大會,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進入中國教育體系的開端”,會議討論并正式推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宣言》。[2]1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 號)下發,從多個方面明確了教育在非遺保護中的作用。2011 年,學校按規定“開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非遺和教育的關系有了法律層面的確認。2021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了“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的要求。

2021 年在非遺學科專業建設上具有標志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新專業名單,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天津大學設置全國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交叉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在本科教育這個序列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的出現標志著非遺課程體系有了清晰的限定?;诜沁z學科考察的多種“非遺學”“非遺學概論”“非遺學教程”都涉及了非遺課程體系的話題,非遺課程體系的討論也貫徹在非遺學科的討論中。從學科的宏觀視野設計的課程、教材無疑對非遺課程體系的討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在非遺課程體系建構的實踐中,各地方院校既有一些基本共識,也存在一定的特色探索。相較于傳統專業的課程體系而言,非遺保護專業的課程體系還有更大的探索空間。2018 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尚沒有收錄非遺保護專業,比照教育部公布的專業目錄,非遺保護專業屬于藝術學理論類,與藝術史論、藝術管理相并列。與這兩個專業相比較,非遺保護專業有一定的特殊性,很大程度上無法適用藝術學理論類現有這兩個專業的課程體系標準。例如,針對藝術史論和藝術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總體框架,課程體系包括五類課程序列,即公共基礎課、通識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畢業論文寫作與答辯[3]902。這樣的課程序列整體看與傳統專業課程結構并無顯著差異,但明顯缺失了實踐實訓類課程,而這類課程公認是非遺保護專業的必需構件。非遺保護專業按照目前的專業類屬能不能完全比照藝術學理論類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尚待論證,目前開設該專業的高校均根據自身實際進行著特色化探索。

二、晉中學院非遺課程體系的建構實踐

晉中學院的非遺課程體系在逐步探索的過程中建構并不斷豐富發展,從而形成了自身特色。其歷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一是以地方文化為依托開展的“非遺”課程教學改革,二是以學科方向為依托開展的“非遺”系列課程建設,三是以專業建設為依托開展的“非遺”課程體系建構。

(一)2014 年之前,以地方文化為依托開展的“非遺”課程教學改革

在“非遺”進入人們視野之前,地方高校普遍開設了與地方文化相關的課程,把地方文化的內容融入教學內容中,開設各類選修、必修課程,并且參與地方文化的調查保護實踐。晉中當地民間文化資源豐富,就地取材納入教學有著天然的便利條件。將民間文學、地方戲曲、傳統戲劇納入文學課程,傳統音樂舞蹈納入音樂課程,傳統體育納入體育課程,傳統美術納入美術課程,民俗納入民俗學課程,只不過當時沒有冠以“非遺”的名目,但實質上非遺的內容已進入課堂,邁出了非遺課程教學改革的第一步,為后來的非遺教學準備了條件。

從2007 年起,晉中學院陸續開設了左權民歌、左權小花戲、祁太秧歌、榆社霸王鞭、晉商大院“三雕”裝飾藝術、刺繡、剪紙、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陶藝制作、形意拳、毽球等以非遺項目為教學內容的專業選修和專業實踐課程;聘請“開花調歌后”劉改魚、“小花戲泰斗”李明珍、“羊倌歌王”石占明、“活著的阿炳”劉紅權等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擔任特聘教授,定期來校講學。后來相繼被列入國家級、省級非遺名錄的項目也通過各種形式進入課程教學,學校積極鼓勵學生在畢業設計選題中,以非遺相關選題作為畢業設計內容,引導學生參與非遺保護、傳承和創新性設計等工作。同時,組織學生參加晉中非遺傳承地的實踐活動,開展非遺產業策劃、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等相關活動。諸如“親圪蛋”民族風組合、“親圪蛋”大學生民間音樂藝術團、“漆藝工藝”藝術愛好者俱樂部、“形意拳”非遺傳習所等學生非遺社團十分活躍,非遺師生走出校園積極參與非遺社會實踐、非遺主題講座論壇、非遺知識展覽、非遺節志愿者工作等在內的諸多非遺專題系列活動。這一階段學校開始有意識地進行非遺課程教學改革。

為配合晉中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開展科學研究工作,晉中學院于2010 年成立了“晉中文化生態研究中心”,設立了文化生態基礎理論研究所、民間藝術研究所、民俗研究所、非遺旅游資源研究所、傳統美術研究室和民間美術研究室、民間音樂和民間舞蹈研究室等非遺研究機構。2012 年“晉中文化生態研究中心”成為山西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15 年成為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協同創新中心。在非遺課程教學改革的同時學校逐漸開始學術研究,進入了有學科意識的非遺系列課程建設階段。

(二)2015~2020 年,以學科方向為依托開展的“非遺”系列課程建設

與前一階段相比,這一階段的“非遺”課程建設延續了教學改革的勢頭,并把科研融入教學當中,有規劃有步驟地推進學科建設,凝聚各方力量開展系列課程的探索。2014 年12 月,晉中學院社會學學科(民俗學,非遺方向)獲批為山西省重點扶持學科,2017 年7 月獲批山西省“1331 工程”優勢特色學科。該學科團隊長期對晉中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非遺傳承保護展開深入系統研究,取得了比較豐富的研究成果,極大地推動了非遺系列課程建設的進度。

在建設成“在省內非遺研究方面有較大影響力的省級重點學科”的目標下,晉中學院教學科研團隊瞄準非遺研究最新發展趨勢,揚長避短,以晉中傳統音樂、傳統美術、傳統戲劇、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強項為根基,充分利用地緣優勢,不斷凝練學科方向,逐漸形成非遺保護實踐與理論研究、晉中民間藝術傳承與創意轉化研究、晉中民俗文化傳承與產業化研究、晉中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整合研究、晉中傳統體育與民間技藝等學科研究方向;組織人員搜集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非遺項目信息,建設晉中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非遺數據庫,填補了該保護區非遺信息傳播與交流方面的空白,該數據庫后更名為“非遺數字博物館”,自2020 年上線以來廣受好評。同時,晉中學院還注重科研向教學轉化,把晉中重要的非遺項目植入本科專業課程和校園學生活動中,取得重要進展,產生較大社會反響,課程內容從涉及非遺到圍繞非遺類別或項目開設專門課程,極大地豐富了課程的內容,提高了課程質量。

晉中學院以明確的學科方向為依托,一批非遺研究成果的出現,帶動了一批非遺課程教學的新探索,立項了一批非遺教改項目,建設了一批優秀非遺課程,基本覆蓋了非遺的十大類別,還建立了專門的實習基地、實訓場館。以社會學優勢特色學科建設為龍頭,晉中學院逐漸形成了集非遺科學研究、課堂教學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于一體的育人特色(即“三位一體”育人特色),獨具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品牌效應正逐漸凸顯。2019年11 月,傳統文化進課堂——非遺系列課程建設研究與實踐獲山西省教育廳“山西省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特等獎”。晉中學院非遺系列課程建設的突出成效,為非遺新專業的申報提供了基礎保障。

(三)2021 年之后,以專業建設為依托開展的“非遺”課程體系建構

2021 年初,教育部公布了2020 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列入新專業名單。2020 年和2021 年兩個年度共有11 家高校設置了這一專業,而山西省內尚屬空白。有鑒于此,晉中學院開始積極籌備“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的申報,以此為契機整合全校非遺教學力量開展非遺課程體系建構實踐。

經過反復研討和論證,形成了基本的非遺課程體系框架,見表1。

表1 晉中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課程體系

伴隨著專業申報與建設,晉中學院成為山西省內首批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本科專業的高校,“非遺”課程體系建設進入新的實踐階段。

三、文化產業視域下“非遺”課程體系的特色實踐

晉中學院在非遺課程體系建構的探索過程中注重吸收兄弟院校的成功經驗,同時又開展了富有特色的實踐創新。首先是統合之前的課程教學實踐經驗,把“非遺”課程體系的建構置于文化產業的視域下;其次,側重應用型人才培養,明確應用型建設目標;最后,突出“保護”的專業導向,在課程內容、進程等方面圍繞“保護”做精細化設計。

首先,文化產業的視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產業是一個朝陽產業,要高度重視發展文化產業?!保?]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在文化產業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實踐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產業融匯發展、相得益彰?!拔幕a業發展的基礎是文化,沒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就不可能有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發展的動力是創新,沒有創新的文化產業,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性’‘生活性’‘在場性’‘經典化’和‘多樣性’特征,不僅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產業轉化提拱了豐富的優質資源、潛在的經濟價值、廣闊的市場前景、優質的品牌支撐,而且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關于產業目標追求、創新機制和發展策略的借鑒?!保?]“十四五”規劃對文化產業和“非遺”融合發展的表述為非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

晉中市位于晉中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文化產業發展的資源相對集中、類型豐富,既有自然資源稟賦,也有人文資源沉淀,形成了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資源和文化產業特色資源。與文化資源的優勢相比,文化產業的發展任重而道遠。高等院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承擔著教書育人、文化傳承、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等重要職能,要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體系的構建,探索創新發展路徑,拓展教育實踐范疇,服務地方文化產業。晉中學院積極展開探索,整合教學科研力量,成立文化產業系,“非遺保護”專業由文化產業系發起申報并進行建設,這在省內乃至國內都屬首家。

其次,應用型人才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我國當前文化事業中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其中人才培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積極推進非遺保護傳承,挖掘和合理利用非遺資源,目前已建立起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10 萬余項。越來越多非遺項目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吧赀z”階段,我國非遺保護事業已經取得了顯著成就:非遺保護體系逐漸完善,法律法規逐步健全,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水平不斷提高,群眾對非遺保護的認識不斷加強。如今進入“后申遺”階段,在非遺得到有效保護的同時,也即將進入更為專業、全面、科學管理的階段,需要大量專門性人才作為支撐。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非遺傳承保護發展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面對一些非遺項目生命力不強、與社會融合度不夠、與其他產業融合不深等問題,亟須能夠在新形勢下利用新方法、新技術開展非遺保護工作的人才隊伍,推動非遺項目在不斷變化的社會中煥發新的生命力。

晉中學院圍繞加快培養適應和引領山西轉型發展蹚新路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轉變辦學思路,轉變人才培養定位、辦學方式、教育教學目標?!稌x中學院章程》明確了“立足晉中,面向山西,主動適應并服務區域經濟文化建設,培養理論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人才”的辦學定位。學校先后與10 余家文化產業相關的企事業單位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展開科研工作,以雙贏、多贏、共贏理念促進非遺保護事業發展。非遺課程體系在培養目標上更側重于實踐能力的提升,強化了職業能力板塊的實訓占比,專業建設之初與當地非遺相關企業事業單位等簽訂合作協議,明確就業去向。

最后,“保護”的專業導向。自2020 年“非遺保護”增設為本科專業以來,國內已經有11 所高校設立了該專業,與兄弟院校相類似,晉中學院“非遺保護”專業在設計非遺課程體系的同時注重將地方非遺文化融入教學內容,提高實踐實訓課程的比例。晉中學院非遺課程體系除了在課程內容上更多融入晉中地區的非遺種類以區別于兄弟院校外,把更多的課程內容和進程集中在普適性且急需的“保護”知識技能上,以最大限度地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和文化產業發展的現實需求?!胺沁z保護”專業的課程體系嚴格意義上是區別于非遺課程體系的,后者以“非遺學”的學科視野進行構建,側重于非遺本體論和價值論的基本探究,帶有顯著的理論色彩,這些都是“非遺保護”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礎。隨著“非遺保護”專業建設的需要,“非遺保護”的方法論傾向更突出,“非遺保護”除了設置必要的基礎理論知識之外,還需要增加更有針對性的“保護”知識和能力培養的內容要求。如果說過往的“非遺類”研究生培養帶有強烈理論追求的話,“非遺保護”的本科專業則更具有現實性。盡管二者并不能完全隔離,但人才培養的側重顯而易見。

與開設“非遺保護”專業多是藝術類院校、依托藝術學專業建設相比,晉中學院“非遺保護”專業在“藝術學理論”的專業從屬基礎上,尊重藝術學基本教學規律,開展多學科交叉的培養模式。依托音樂、美術等藝術專業建立的課程體系有著藝術技能的前置條件,在招生上有藝術特長生限定,知識技能培養上偏重藝術能力。非遺60%以上的項目可以歸入藝術類,但不同藝術專業要求并不一致,何況還有一部分非遺項目和藝術類距離較遠。因此,兼顧藝術學的特點,培養各類型非遺項目的保護人才勢在必行?;诜沁z的特殊性質,培養具有完整非遺知識體系、具備多種非遺保護能力的人才有助于“非遺保護”的專業建設。這種課程觀念體現在非遺課程體系建構上即“保護”的多維面向,既融入又不拘囿于藝術學,以非遺內容為主干,以保護為著力點。

晉中學院文化產業的視域、應用型人才培養和“保護”的專業導向一體多面,共同指向了非遺課程體系建構的時代需求、現實需求、教育需求。

四、結語

晉中學院經過十余年的非遺教學實踐,走過了課程教學改革、系列課程建設、課程體系建構三個階段,適應非遺保護的時代需求,結合自身實際,凝練了富有特色的非遺課程體系,表現為文化產業的宏觀時代發展視域,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現實和教育的雙向契合,緊扣“保護”的專業底色及社會需要。在這一建構實踐中,晉中學院的非遺教育和當地經濟文化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參與到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之中。同時,也需要清醒地認識到,非遺和文化產業的融通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還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任重而道遠。接下來,我們將持續進行非遺課程體系的探索實踐,牢牢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規律特點,在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的同時充分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鄉村振興戰略、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繁榮群眾文化以及文化創意和數字產業發展中的獨特價值。在非遺課程體系建構實踐中,晉中學院非遺保護專業將為省內外輸送急需的非遺保護人才,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參與到本土非遺保護進程中,服務于地方和國家文化產業的發展。

猜你喜歡
晉中文化產業文化遺產
晉中國家農高區無花果采摘正當時
晉中市委統戰部調研晉中國家農高區(山西農谷)
與文化遺產相遇
加快培育百億企業 建好晉中國家農高區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晉中:率先出臺提升鄉村治理能力“25條”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文化產業
文化遺產保護
文化產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