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失”的稻田:消暇經濟視角下對小農行為的討論
——基于云南省景谷縣罕那村的調查

2023-12-02 04:00李建明蔡利單
紅河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傣族稻谷稻田

李建明,蔡利單

(1.云南民族大學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昆明 650500;2.云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云南昆明 650500)

一、“消暇經濟”及文獻回顧

《祿村農田》一書是費孝通先生于20 世紀30年代末40 年代初在云南內地農村展開田野調查的成果之一。該著作后來與張之毅的《易村手工業》《玉村農業和商業》合編為《云南三村》,成為研究中國鄉村社會的經典。在該書中,費孝通通過對祿村中那些雇工自營或把田租給別人經營勞動的土地所有者進行調查,在了解他們的經濟生活狀態后,概括出了“消遣經濟”這一概念?!跋步洕庇肿鳌跋窘洕被蛘摺伴e暇經濟”,指的是勞動者脫離勞動生產活動,并且不從事其他更有出息的事業,而把自己的勞動力閑置,轉向其他一些公共事務活動中去。作者在書中寫道:減少勞動,減少消費的結果,發生了閑暇。在夕陽的都市中,一貫整天的忙,忙于工作,忙于享受,所謂休息日也不得閑,把娛樂當作正經事做,一樣累人,在他們看來好像不花錢得不到快感似的??墒窃谖覀冝r村中卻適得其反,他們知道如何不以痛苦為代價來獲取快感,這就是所謂消遣[1]。

費孝通[2]所展現出的對于祿村人民“傳統經濟態度”的認識,是通過比較西方建立在快樂主義原則上的“三多主義”(多生產、多消費、多享受),祿村人民體現的是“少痛苦(勞作)、少消費、多消遣”的另外一種不同的態度。這一經濟理念對于祿村人民的經濟行為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費孝通在思考中國鄉村的現代化問題時曾指出,祿村的現代化轉型要從抑制“消遣經濟”和走鄉村工業化道路兩個方面入手,他對于中國農村現代化的思考受到理查德·托尼(Richard Tawney)[3]主張的園藝改革之路的影響。楊清媚[4]認為:費孝通以托尼對英國鄉村工業經濟史的討論為參照,圍繞經濟實踐、社會組織和社會心態以及三者之間的關系展開了分析,一方面將主要的經濟行為放入其社會條件之中做解釋,另一方面尋求鄉村對世界市場的接納,促進新的經濟制度和組織生成。

《祿村農田》《鄉土重建》以及《江村經濟》體現了費孝通對于經濟方面的思考,在《鄉土重建》一書中,費孝通[5]闡述了他對“傳統經濟態度”的三種理解,分別是“豐裕經濟”“匱乏經濟”和“消遣經濟”,并對其概念做了闡述。而他對江村的分析同樣體現出“消遣”的經濟態度:“人們在一天的勞作結束之后,聚集在一塊娛樂,男人們則利用這段時間在茶館的消遣”[6]。張敦福[7]通過對前三本書中所體現的消費文化思想的脈絡和主題的梳理,指出其中所展現出來的借貸和互惠、公共生活消費投入高、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養成的消遣經濟生活態度,對糾正時下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中的急躁,具有重要的汲取價值。

通觀上述研究可看出,消遣經濟指的是人們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后,有足夠多的時間并且能夠有從事其他勞動的剩余勞動力,但人們放棄能夠利用勞動力換取更多的掙錢機會,而轉向參與公共生活,進行“儀式性投資”等公共事務活動。田汝康[8]拓展了費孝通“消暇(遣/閑)經濟”的概念,他對那木寨擺夷人民的研究表明,擺夷花費大量的時間做“擺”,而放棄把更多的時間放到農業活動中來,擺夷社會中的“消遣經濟”及“做擺”支撐起擺夷的消費理念及“夠吃就行”的經濟理念。在那木寨,相比沒有什么利潤的投資,擺夷更感興趣的是將大量剩余的財富和時間消耗在宗教上。

然而,2021 年暑假,筆者到云南省普洱市景谷縣永平鎮罕那村展開田野調查,發現該地區的傣族村寨周圍的稻田“消失不見”,其在一段時間內被另一經濟作物——甘蔗取代。但是不論傳統的稻作經濟還是現代化的商品經濟,都呈現出一種“少勞動、多消遣”的社會心態和經濟實踐,且體現費孝通和田汝康早期對于社會心態和經濟實踐的主張,以此引發筆者的思考。在傣族地區,傳統的農業生態系統中的稻田和“竜林”、村寨與佛寺構成了傣族村寨中的兩對內外關系。前者暗含著經濟和社會的豐產,后者則蘊含著社會道德與倫理價值。稻田的“消失”是否意味著傣族村寨的標識發生改變,從而帶來“經濟、社會豐產以及社會道德與倫理價值”方面的轉變?

二、“夠吃就行”:傳統的稻作經濟與民間儀式活動

永平鎮罕那村位于云南省景谷縣西南部53 公里,該地區地勢南高北低,四面環山,中部平坦,形成106.7 平方公里的勐嘎壩,是普洱市面積最大的壩子[9]11。罕那村隸屬于遷營村委會,共有村民436 人,74 戶,其中傣族68 戶397 人,漢族6 戶漢族39 人,傣族占整個村子人口的91%①。根據罕那村小組長所說:“該村漢族自20 世紀50 年代便遷居此處,都會說傣話,其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與傣族幾乎無異”②。罕那村共有水田700 多畝,山地和林地的面積更多,本文主要以壩區種植水稻的水田作為研究對象,沒有將山地農田納入研究。

罕那村所在地歷史上便以種植水稻為主要糧食作物?!兜嶂尽?3 卷記載云南景東府所居百夷:“性本馴樸,田就種秫,今皆為禾稻。如景東廳的彝族和傣族百姓,以前種植秫米,雍正乾隆年間,又普遍種植水稻”[10]。景東縣與景谷縣相鄰,由此可見,至少在雍正乾隆年間,景谷開始種植水稻?!兜拦馔h廳志》8 卷記載:“普洱地低于威遠,而威遠又低于鎮沅,故其氣候較暖,四時溫和,無酷暑,亦無嚴寒,冬春多風,夏秋多雨,冬日不大短,夏日不大長,隆冬霜雪頗少,盛夏雨澤頗多,故百谷皆宜焉”[11]。根據《景谷縣志》的記載:“元代以后,土司制度下管理的土地主要用于種植水稻和部分蔬菜,水稻是稅收的主要糧食作物”[9]75。20 世紀50 年代以來開展的傣族社會調查發現,“吃多少,種多少”是傣族地區普遍的生產觀念[12]。同時,這一時期有學者對本區域傣族的生計方式進行調查描述:傣族居住于壩區,農作物以水稻為主,勐戛壩子水稻產量更低,一般每畝單產120 斤左右。該地區氣候炎熱,適宜種植雙季稻,可是在解放前,這里流行著“種了雙季稻,谷子長不好”的說法,一概種單季。土地荒蕪很多,勐戛更為嚴重[13]70。

調查材料中的勐戛,指的便是今天的永平鎮。通過上述文獻的梳理可以發現,罕那村所在區域歷史上主要的糧食作物是水稻。除此之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該地的土地大量拋荒,土地開發利用率較低。對于傣族地區的人來說,如果更多的財富意味著要付出更多辛勤的勞動,他們便不會干了,且他們的農作物多種植低產且容易管理的稻谷。相關歷史文獻對傣族地區的土地利用進行了記載,如明代《百夷傳》記載:“地多平川沃土,地利不能盡”[14]。又有《西南夷風土記》載:“凡田地近人煙者,十里其二三,去村寨稍遠者,則迵然皆曠土”[15]。

“作物生長期間,除看看田水之外,就不再管理,也無其他農事活動。傣族地區盡管自然條件優越,稻谷可一年兩造或三造,但無論水田和旱地都是一年一造”[16]。單一的稻作經濟抑制了手工業擴大以及商品經濟的發展。傣族社會是建立在農村公社基礎上的,村寨內部之間的細膩分工,使得村社成員之間一方面沒有能力擴大生產,另一方面則沒有追求擴充個人財富的追求?!耙驗樘锏氐墓?,所以這里沒有腰纏萬貫的富豪,也沒有貧無立錐的窮漢,大家都能維持適當的生活”[17]。又因之,“夷民待五六月天雨,驅牛犁田一次,即行插秧,多種糯谷為食,不事耕耘,秋末自然收獲,是殆天所以養惰夷也”[18]。李景漢[19]表明:“若沒有擺,他們不知道要懶到何種程度,種地不施肥、不除草,任其自身自長,坐待收獲。在宴客時常說這句話‘多有多吃,少有少吃,有的就要吃’”。以此觀之,自然條件的優越性以及傣族人民自身性格原因,致使大部分傣族養成了“夠吃就行、靠天吃飯”的社會心態和行為實踐。

前文提到,傳統農業生態系統中的稻田和“竜林”、村寨與佛寺構成了傣族村寨中的兩對內外關系。在罕那村的神靈信仰之中,“竜神信仰”是最為主要的信仰活動,“祭竜”主要目的在于祈求竜神保佑平安,其中,稻谷豐收又是必然會提到的內容。罕那村的人們將有關他們興旺和發展的祭祀活動放在稻作之前,便是將“竜林”的靈力借助到稻田之中,從而確保稻谷的豐產。在該地區,“叫谷魂”是一項確保稻谷豐產的重要儀式活動,“叫谷魂”是為了祈求神靈保護豐收,其中反映了傣族人民對于稻谷豐產的一種期盼與需求。同時也表明傣族人民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獲得的世世代代的生存智慧,正是圍繞稻谷形成的一系列活動在日常生活中指導著傣族人民的行為實踐和思想觀念,從而形成了跟稻作文化相關的文化事項。

傣族社會鼓勵安于社會結構的知足心態及宇宙觀指導著傣族的日常生活實踐,一年一種的稻谷,除了農忙時期,人們產生大量的閑暇。陶云逵[20]在對于車里擺夷的描述時指出:男人們除了農忙時節的忙碌期以外,其余的時間消磨于打獵、捉魚、砍柴、辦公以及出外經商,而這些都不是天天能做的、天天要做的,所以時光的大半還是消磨于拜訪、閑談、吸煙、暝坐以及賭博之中。

可見,稻谷的生長周期大約為五個月,農忙時間較少,其他的工作也不是天天可以做的,傳統的稻作經濟除了支持人們的基本生活之外,人們對于財富的追求與資本的累積并不熱衷。對于傣族來說,傳統的經濟理念呈現出“夠吃就行”,亦或是費孝通等人所說的“少勞動、多消遣”。除必要的生產勞動以外,不會利用閑暇的時間來創造更多的財富。另外,傳統的農作物一年一種,一年有大部分的農閑時間以及土地閑置時間,關門節之后,禁止農事生產活動,人們有足夠的空閑參與“民間儀式活動”。傣族基于傳統稻作經濟下形成的倫理價值觀念,對于維持傣族社會的穩定具有重要作用。

三、利潤最大化:現代商品經濟與公共娛樂活動

20 世紀80 年代,現代經濟活動進入之后,當地人更偏向于追求經濟生產,以期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原來以稻作經濟為主的“小農經濟”到現在以西瓜、甘蔗、熱區作物等商品化經濟為主導,稻田逐漸被效益更高的經濟作物取代。稻田的逐漸“消失”伴隨農民經濟收入增加,青年人不愿意將時間花費在“民間儀式活動”中去,而是不斷尋找新的“消遣”方式。

(一)現代經濟作物

永平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全年平均氣溫不低于十度,適宜甘蔗等作物生長。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甘蔗成為該地區四大經濟產業之一。甘蔗在20 世紀80 年代以后就在該地區種植。20 世紀70 年代后期,多以專業短訓、以會代訓、現場參觀交流傳授經驗技術。20 世紀80 年代,有專業技術隊伍成立,開展甘蔗栽培技術普及推廣。1985年,永平鎮第一個白糖廠建廠,以往甘蔗種植所占比重較少,白糖廠建廠以后,廠里的工作人員到鎮上宣傳,鼓勵各寨子百姓種植。當地百姓告訴筆者:“1985 年到2000 年左右,甘蔗種植占整個水田的三分之一,稻谷種植面積占三分之二,2000 年到2010 年,種植占比剛好相反,2010 年到2020 年,大部分人家幾乎不種稻谷”③,徐志輝④說:“種田是那些非常傳統的老百姓,他家的田不在規劃范圍內,水源好、面積少,要種其他的也種不了,祖祖輩輩都種稻谷的才會種一點”⑤。稻田面積的減少與農民在權衡經濟利益之后的選擇有關,結合1978 年以后景谷縣稻谷、甘蔗種植面積來看(表1、表2)[13]173-176。

表1 1978—2008年景谷縣水稻種植面積、平均單產統計表

表2 2005年—2008年全縣甘蔗生產情況統計表

甘蔗大面積種植在20 世紀80 年代以后,永平鎮甘蔗種植在1985 年糖廠建廠之后。通過分析景谷縣稻谷和甘蔗種植面積后發現,原本用來種植稻谷的田地已被用于種植甘蔗,稻谷的種植面積相對減少,甘蔗種植面積增多。借助景谷縣的數據來分析罕那村的種植情況,筆者在田野時也記錄了近年來罕那村水田種植的基本情況,見下表3⑥。

表3 稻谷種植畝數變化(單位:畝)

通過表3 可以看到,罕那種植稻谷的面積越來越少,近十年中,村里大部分人說他們將近有十多年沒種稻谷了。傳統的稻作經濟逐漸失去其主導經濟的地位,開始淪為其他經濟作物的附庸,大部分人僅種植一小部分作為日常生活所需和一些儀式活動所需的物品。2020 年,永平鎮實施旱改水項目,政府出臺相關政策保護稻谷種植。納入規劃的農戶,每畝稻田青苗補助200 元、農家肥和有機肥補助500 千克,稻谷收獲歸種植人所有,再額外補助1000 元。刀明昆告訴筆者:“一個永平鎮,國家開發出來的十萬畝水田,不拿來種稻谷,拿來種熱區經濟作物,傳統的稻谷與現在農業的沖突,老百姓不愿意種的,罕那那片,如果政府沒有政策幫助,他們不可能種稻田。閉著眼睛,都認得種谷子是虧著的,干不到吃,我寧愿在家里面坐著,把田租出去,還有錢賺。自己不種田,把田租給老板,又在自己田里面打工?!雹?/p>

上述表明,“稻田”回歸是政府推動以及當地人經過權衡各種農作物價格和收益后做出的選擇,稻谷被視為“現代經濟作物”而不是傳統農作物。那該村基于理性考量后的選擇是否符合“理性小農”的范疇?相關研究表明,“理性”小農是一個能夠在權衡長、短期利益之后,以追求最大利益為目標做出合理抉擇的人[21]。該村并非如此,表4 表明:首先,烤煙利潤較高,但該村并沒有種植烤煙的記錄;其次,水果甘蔗和熱區作物經濟效益最高,但當地人選擇將土地出租,成為在自己土地上的“打工人”;再次,盡管稻谷在某一段時間從農田上“消失”,但是稻田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并未從傣族人民的生活中消失。從上述數據來看,部分村民仍然留有一小部分稻田,每年新米節時,還有部分村民自己過節或是到親戚朋友家參加節日。最后,該村一位村民通過將田地出租作為家庭基本收入來源,他家有20 畝田地,2019 年賣了4 畝,一畝9萬元,剩下的田地全部出租出去。當地人調侃,“他就是一年什么也不干,光靠租金就能維持一家人的基本開支”。將田地出租,自己只承擔少部分勞動,費孝通等人所說的“消暇經濟”理念仍在這一時期體現。

(二)變與不變:傳統在現代中延續

楊清媚[22]在總結田汝康的研究時指出:“‘擺’(罕那村成為賧)是一種以消耗為目的經濟體系;通過這種行為能消除社會等級的限制,使每個社會個體都能受到救贖;與此相關,也實現了社會對不同群體的包容,尤其是對底層群體的親和力”。在她看來,在傣族地區,財富的消耗被認為具有正面的意義,反之,財富的積累則會引起道德譴責。一個社會若想實現社會公平,也就意味著財富的累積勢必要加強消耗。盡管該村佛寺沒有佛爺,致使一些大大小小的活動無法舉行,但是一些集體性的、大規模的“賧佛”儀式他們仍需要到總佛寺參加,其中,集體性的修繕和重建佛寺的財富消耗仍然較多。

佛寺竣工那天請人,你請100 家,我就請200家;你請200 家,我們請500 家;你請500 家,我們請1000 家;你們把整個景谷的請完了,我們就把整個瀾滄江東岸的傣族請完,這些地方的人被你們家請完了,我們就去德宏、西雙版納請……我們傣族都是在自己的交際范圍內請認識的老板、領導、各企業單位的人員,或是寨子嫁出去的姑娘、女婿,出去打工認識的朋友⑨。

相對以前來說,現在的人們更容易負擔一次大的“賧”,人們認為:“以前掙得多,就要多賧;現在賧得越多,才會顯得你掙得越多”?!百y”所倡導的“多消耗”在今天仍然存在。也就是說,傣族相信“多賧多?!?,只要這種社會期盼沒有消失,社會體系依然可以有效運轉。同時,稻田文化的起落見證了村落消暇文化的變化,傣族社會鼓勵安于社會結構的知足心態仍在這一時期體現。在市場經濟中,人們希望通過擴大生產,以此來滿足人的消費欲望。而在該村,“消暇經濟”會增加消耗,掙錢以后人們相互宴請,這種共享的消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維系了村落共同體的穩定。2000 年,永平鎮第一家KTV 出現,到現在,該地區有5 家大的超市,十多家KTV,還有酒吧、娛樂會所、燒烤店、農家樂、魚莊等大量娛樂消費場所。一到晚上,熱鬧非凡。機械化種植解放大量勞力的同時,也提高人們的經濟收入。筆者在田野調查期間發現,一天勞作之余,便會約上好友一起在家燒烤、唱歌、喝酒、打牌聊天放松,每天消費的價格都是在他們能夠接受的范圍以內。平均每個月花在這些活動的錢平均在600 元,多的可達3000~4000 元。刀明昆說:“我做我就吃了,該留我還是留著。出去玩也是一種娛樂方式,你不玩你朋友的圈子滿滿就淡了,以后大家都會有自己新的圈子。我有100 塊的工錢,我可以去吃30 塊、50 塊,剩下的一部分是堅決不會動的,這部分要滿足家庭生活基本開支”⑩。

傣族基于傳統佛教社會價值體系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經濟學中,市場經濟的理念在于擴大生產,以此來滿足人的消費欲望。而在罕那村,傳統的稻作經濟塑造了一種“少勞動,多消遣”的經濟理念,也就是費孝通等人說的“消暇經濟”。在“消暇經濟”中,“工資提得愈高,勞作的沖動愈低,生產的效果以個人說,也跟著愈少,”[23]這和我們通常所熟悉的經濟學原理剛剛相反;其次,在傣族地區,常聽到的一句話便是:“多賧多得,有舍才有得;有多少,吃多少,沒得就不吃,有了就要吃;我該玩就玩,該做就做”。人們富裕之后,將一部分錢用來擴大再生產,另一部分拿來“消遣”,在當地人看來,“會花會賺才是好生活”。土地資源的價值提升后,當地村民將土地出租,減少自己的勞動,掙錢之后邀請朋友吃飯,他們原有的傳統文化價值觀和“消暇經濟”會繼續維持他們的消費理念,而這種共享的消費文化維持了村落共同體成員之間的關系;最后,農業經濟改革,引入新的經濟作物,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他們在追求富裕生活以及現代化的生活方式時不會過度追求利潤,這種追求建立在自我精神基礎上的滿足以及共享的消費文化之上,而非市場經濟中“利潤最大化”的基礎之上??偟膩碚f,該村在價值倫理上遵循“消暇經濟”,但經濟手段上他們接受了現代化的經濟方式,參與了市場競爭??偟膩碚f,該村維持了一種“混合”的經濟方式,而這也正是稻田“消失”后該村能夠維持一個很好的社會節奏的原因。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永平鎮罕那村傣族社會小農行為的考察,發現傳統小農經濟中體現出的“夠吃就行”向現代商品經濟中“利潤最大化”的經濟理念轉變過程中,隨著市場經濟和農業現代化理念的進入,使得大量的稻田用于其他經濟作物種植。稻田作為傣族村寨標識,在甘蔗、熱區作物進入該地區以后,一度“逼退”稻谷成為主要的經濟作物。在“消暇經濟”的視角下發現,農民基于“利潤最大化”的選擇導致稻谷種植面積的減少并不意味著稻田真正意義上的“消失”,政府的“旱改水項目”促成了稻谷的回歸,稻谷仍出現在各種儀式場合和日常生活中。

田汝康對擺夷分析表明,那木寨社會分化不嚴重的原因在于該地區存在“消遣經濟”以及“擺”,罕那村也是如此。在田汝康、楊清媚等人看來,傣族相信“多賧多?!?,只要這種期盼沒有消失,社會就依然有整合的能力。盡管在社會流動性加強的今天,“少勞動、多消遣”的傳統文化價值觀仍然存在,稻田作為村寨象征之物亦不會消失,發展帶來的收入增加與傣族長期存在的傳統文化價值觀并不沖突。傣族社會中的“消暇經濟”和共享的消費文化對于維持傣族村寨的社會節奏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對糾正時下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中的急躁,具有重要的汲取價值。

注釋:

① 數據來源于遷營村委會。

② 訪談對象:刀坤,1965年生,男,傣族,罕那村人;訪談時間:2021年10月2日。

③ 訪談對象:刀明芬,1956年生,女,傣族,罕那村人;訪談時間:2021年7月22日。

④ 應當事人要求,姓氏為真,名為化名。

⑤ 訪談對象:徐志輝,1978年生,男,傣族,罕那村人;訪談時間:2021年10 月6日。

⑥ 數據部分來源于遷營村委會,部分來源于筆者訪談資料。

⑦ 訪談對象:刀明昆,1976年生,男,傣族,罕那村人;訪談時間:2021年10月6日。

⑧ 筆者根據田野期間訪談得知。

⑨ 訪談對象:蚌東佛寺大佛爺,1992年生,男,白沙田人;訪談時間:2021年10月7日。

⑩ 訪談對象:刀明昆,1976年生,男,傣族,罕那村人;訪談時間:2021年10月7日。

猜你喜歡
傣族稻谷稻田
傣族服飾文化在現代生活的運用
謙卑的稻谷
稻田摸魚記
玉米價瘋漲 稻谷也湊熱鬧
稻田里的寫真
稻田里的稻草人
稻田迷宮
田野稻谷香
構樹與傣族傳統造紙的保護和開發
春節過后 稻谷行情穩中趨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