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戰略下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實踐與思考

2023-12-22 10:18王茜
學理論·下 2023年6期
關鍵詞:濱城區鄉村振興戰略

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鄉村振興不是孤立地發展鄉村,而通過融合機制的選擇,推動城市和鄉村同時發展,達到城鄉發展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目的。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但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不是一項簡單的工程,而是一項系統性、綜合性工作,需要多方面著手、多角度努力?;诖?,分析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發展的內在聯系,找出影響城鄉融合發展的主要因素,并探索深化城鄉融合發展的路徑建議,以期為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濱城區;城鄉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F299.2;F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3)06-0081-06

在城鄉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首先通過促進城鄉基層治理實現融合發展,往往能夠產生“縱向”和“橫向”兩個方向的促進作用:“縱向”上,促進區域社會中幾個方面的城鄉融合發展持續朝全面融合發展的方向演進?!皺M向”上,則可以同時促進“鄉村社會”內部經濟、生態環境、社會、精神文化等方面協同振興,朝著鄉村全面振興的方向演進。

筆者基于鄉村振興戰略和城鄉融合發展,結合濱城區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探討濱城區城鄉融合發展中面臨的困境,提出相對應的對策和建議,以期為我國城鄉融合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鄉村振興戰略下濱城區城鄉融合發展的實踐

近年來,濱城區深入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圓滿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目標任務,榮獲省級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示范區、全省首批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稱號,通過大力實施城鄉融合發展,城鄉品質和特色成效初步彰顯。

(一)以“產業融合”促進城鄉產業同興

1.深耕產業鏈,做強“一產”

實施“種子工程”,在“種源”上抓優。打造院士工作站,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在種子培育方面進行深度協同配合,先后與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中國航天五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搭建市級優質小麥育種與資源化綜合利用工程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臺。打造優質種子基地,培育優良品種,按照“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研發“裕田麥119”“裕田麥15-2”等良種,實現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實施“五統一”模式,在“糧源”上抓優。推廣“訂單種植”,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11.5萬畝,對播種、運輸環節實現全免費,高價收購和集中田間作業,根據各方需求進行種植,質量得到了可靠保證。實現農作物規?;?、標準化、集約化種植。發展“智慧農業”,在“智源”上抓優。發展全鏈條、全方位“智慧農業”,實施農機化轉型升級提升工程,廣泛應用植保無人機、北斗導航、自走式打藥機智能變量控制系統等智能化設備,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達到96.5%。

2.延伸供應鏈,做優“二產”

成立面粉研發和高端食品研發中心,先后創新開發出各類面包粉、水餃粉、谷朊粉等200多個品種,包括面點、冷凍食品、功能食品等。建設農業農村部小麥加工及廢棄物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利用生產面粉后的剩余麥料,生產谷朊粉、優質乙醇、油、膳食纖維、液體蛋白飼料等系列產品,產品附加值提高30%以上。加強生產工藝技術革新,實施技改36項,擁有實用新型、外觀設計、技術發明等各類國家專利22項。

3.瞄準需求鏈條,做活“三產”

“種植+采摘”,打造特色村居。發展果蔬采摘、農耕文化體驗、健康養生等休閑旅游項目,建成省級旅游強鄉鎮8個、省級旅游特色村16個、示范點13處和精品采摘園4處,西紙坊村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和山東省精品旅游特色村?!捌放?線上”,打造特色產品。實施綠色興農、品牌發展戰略,“三品”認證74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10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達到98%以上。鯊魚菲特線上銷售雞胸肉制品和全麥面包等健康食品,中裕食品打造“法蘭卡1876”西點、“中??觳汀钡葘嶓w品牌,和銀座、全福元等購物商場建立伙伴關系,在社區層面設立店面超過十萬家。同時,充分借助互聯網,與阿里等大型購物平臺深度合作,打造了“中吃網”,果園匯將優質的沾化冬棗、蔬菜瓜果銷往全國各地。建立涵蓋餐飲、購物超市的店面160余處,向濱州城區提供服務?!把袑W+旅游”,打造特色線路。打造以小街灣、十里荷塘和西紙坊等為核心的黃河風情休閑游、以杜受田故居為載體的傳統文化研學游、以楊柳雪不忘初心黨性教育基地等紅色景區為依托的渤海革命老區紅色游三條精品旅游線路,鄉村旅游提檔升級。

(二)以“環境融合”促進城鄉面貌同變

1.扮靚“新生態”

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聚焦“四大堆”、房前屋后亂擺亂放和村容村貌、垃圾治理等問題,開展農村清潔行動、廢舊房屋和殘垣斷壁“清零行動”回頭看等專項整治行動,基本實現村內環境“六清”。以林水會戰為依托,推進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扎實開展“綠滿齊魯、美麗濱城”國土綠化行動,開展片區造綠、產業富綠等八大綠色工程,完成合格造林面積達到12萬畝。堅決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突出位置,發展與環保兩不誤,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立“1+1+10”污染防治攻堅體系,PM2.5、PM10濃度較“十二五”末分別下降36.4%、39.7%。實施黃河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對灘區裸露土地、違建開展治理,推進黃河植物園、南海濕地等工程建設,打造沿黃生態綠色廊道。

2.建設“新村居”

將棚改(城改)作為改善民生、城鄉融合的重要舉措,完成棚改(城改)拆遷項目157個、2.47萬戶,拆遷房屋面積645萬平方米。白鷺水岸、北鎮新苑、濱河新苑、北海新城、鳳湖新城和風湖景城等“六大棚改安置區”回遷入住,惠眾蒲湖新居、惠眾伯禹家園等12個安置區開工建設。實施黃河灘區遷建工程,高標準建成40公里臨時撤離道路、20.4公里騎行綠道和20公里車行道。灘區7個村居外遷安置主城區,配套建設公共服務中心和幼兒園,從根本上解決困擾群眾的水患、取暖、出行、就醫、就學等難題。完成21個村居舊村臺改造提升,實現防洪安全、基礎設施和美化靚化同步升級,打造特色鮮明的美麗幸福村居。

3.打造“新配套”

實施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推進農業用水由粗放低效向節約集約轉變。實施農村供水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對首批20個村居進行供水管網改造,打通農村供水“最后一公里”。實施農村道路暢通工程,全力加快鄉村道路建設,三級路以上比例達到60.15%。全面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完成改廁升級6.48萬戶,搭建農村改廁智能化管護平臺,實現農戶智能化報修、數字化管護、智慧化運行。實施清潔取暖改造工程,建立安全運行管理、能源供應保障、設施設備維護、應急處置機制,確保群眾安全綠色溫暖過冬。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通過集中污水處理站及小型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等多種方式實現污水有效收集,建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站51處。

(三)以“資源融合”促進城鄉資源同享

1.實現城鄉人才有序流動

深入實施“引鳳還巢”等人才支撐工程,通過“碩博優選”“濱籍在外人才選調”“引進雙一流建設高校畢業生”等方式,引進更多高學歷人才扎根濱城區。積極對接省市高端引智活動,引導企業與重點高校、科研院所“點對點”精準對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鄉村振興人才引進本科及以上大學生1 327人,其中碩博士163人、“雙一流”高校畢業生23人。依據濱城區優秀人才評選管理激勵辦法,深入挖掘本土人才,以培養實用人才和農技推廣人才為重點,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隊伍。近年來,培育評送省市區各級鄉村之星141名,省市級優秀鄉鎮農業技術人員10名。

2.激發農村要素潛能

深化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及時為土地流轉雙方搭建橋梁,完善流轉合同及合同備案制度,引導鼓勵農民積極開展土地流轉和農業生產托管,逐步實現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進行優化提升,790個村(居)全部完成了清產核資、成員確認、資產折算參股,創辦了合作社,對股份經濟合作社賦碼登記,發放股民股權證書等。家庭承包經營耕地總面積48.31萬畝,適宜土地流轉面積39.48萬畝,全區土地流轉面積達29.29萬畝,占家庭承包面積的61%。

3.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建立資金扶持機制,對與農業生產相關的財政資金進行常態化整合,優先保障“三農”投入穩定增長。近三年,各級財政支持全產業鏈資金總額達到了6.8億元,撬動金融資本投入全產業鏈建設資金21.6億元,吸引工商資本投入18.2億元。組織和鼓勵相關企業加大融資力度、邀請專業人才加入等形式,提升籌集資金的水平,中裕和山東省新動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聯手成立了60億元的企業合伙人融資平臺。每年落實小麥訂單收購專項資金9億元以上,保障優質小麥訂單回收。

(四)以“服務融合”促進城鄉服務同質

1.文化提“質”

優化公共文化設施梯次布局,以區文化中心建設為抓手,全面提高鄉鎮(街道)文化工作水平,逐步建立起以區圖書館、文化館為總館,鄉鎮設立分館的圖書館體系。開展異彩紛呈的文化活動,2022年以來,舉辦群眾文化活動178場次、“戲曲進鄉村”演出690場、群眾文化藝術大課堂公益培訓15期,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弘揚傳承優秀特色傳統文化,形成較為完整的保護名錄體系,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達89項,1人入選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名錄,4人入選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名錄,21人入選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錄,46人入選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錄。

2.治理提“效”

集中開展農村基層組織優化調整,將原來745個村優化調整為259個,完成259個村和121個城市社區“兩委”換屆,“兩委”成員實現大幅度精簡。大力開創共同治理、全民參與的新局面,明確“區、街道、社區、居民小組、居民”5個層級正向推進、棚改戶反向訴求的雙向互動流程,將綜治、城管等網格“七網合一”,建立“全科大網格”,通過一張網有效實現了“社情民意全掌握、矛盾糾紛全調處”。

3.民生提“檔”

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全區35個市定扶貧工作重點村、30個區定扶貧工作重點村如期“摘帽”,7 006戶1.29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實現穩定脫貧。以“名校+農村薄弱?!蹦J街妻r村教育高質量發展,探索實施緊密合作型集團化辦學改革,先后成立“濱城三中+秦皇臺中心學?!薄盀I城六中+楊柳雪鎮中心學?!薄扒邂W+三河湖實驗小學”3個城鄉緊密合作型教育集團。全面提高區域基本醫療服務水平,創建1家省級示范村衛生室、15家市級示范標準村衛生室,24家區級示范標準村衛生室。全面提升醫保服務水平,在7個醫保經辦機構和15家定點醫療機構建立“醫保服務站”,加快構建醫保經辦“兩個閉環”服務模式,完善覆蓋區、鄉、村三級的醫保經辦服務網絡。

二、濱城區城鄉融合發展面臨的困境

在總結歸納城鄉融合發展經驗的基礎上,也發現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還不健全,產業內生動力不足、資源要素等領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與城鄉融合發展的要求和群眾的更高需求還有較大差距,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重點加以解決。

(一)農村產業內生動力不足,產業融合缺少穩定性

目前,濱城區傳統農業仍占據較大比重,現代農業規模較小,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均有待提升。農業產業結構不優,仍以小麥、玉米等傳統作物種植為主,優質綠色農產品占比較低。農村產業發展仍處在初級階段,起步比較晚、內生動力不足,抗風險能力較弱,無法滿足現代農村發展的需要。產業發展布局還需進一步升級優化,產業融合基礎不夠穩固,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偏少,農產品的生產、初加工、再加工,以及衍生品的發展較為落后,產品的附加值較低,無法充分實現農業產業價值,農產品向后端產業鏈延伸不夠;主要農產品品牌效應不夠突出,初級農產品加工企業無法實現效益最大化,新技術、新理念等科技創新業態對農業發展的貢獻度還不夠。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農業科技投入不足。農村地區一二三產融合不緊密,農業產業化水平總體不高,涉農企業規模小、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不高,多數農產品仍處于耕種收階段,尚未形成良性循環的產業鏈;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還處于培育階段,普遍存在產品單一、同質化等問題。

(二)城鄉人居環境存在差距,以城帶鄉缺少帶動性

當前,濱城區人居環境的城鄉差距依然較大,迫切需要改變農村的環境面貌。如部分村居環境“臟亂差”問題反彈嚴重,污水處理不夠,垃圾清運處置不及時,農村道路建管維護不到位等。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亟待加強,化肥、農藥減量行動成效還不夠明顯,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不夠,建筑垃圾隨意傾倒、堆放、填埋和設施農業發展不規范等隱患依然存在。農村居民生態環境意識不強,生活垃圾無序堆放、生活污水隨意亂排、作物秸稈堆放焚燒等現象時有發生。城市和鄉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差異明顯,城市用于生態保護和環境維護的基礎設施完備,而農村用于人居環境整治的資金投入不足,環衛體系和人員不健全,難以滿足生態環境的整治需要,距離美麗鄉村建設標準差距較為明顯,群眾對人居環境改善工作的滿意度不算高。由于農村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大、發生污染的風險概率較高,農村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問題較為常見。農村居民在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對居住環境的要求和標準不高,缺少主動參與改善環境的意識和積極性,城鄉環境整治往往流于形式,難以達到長效治理的目的。

(三)資源要素流動不夠順暢,城鄉發展缺少互促性

農村有豐富的土地資源,但是促進經濟高速發展所需的金融資本和人才技術,更多地流向了城市建設發展,農村地區普遍面臨財政投入不足、年輕勞動力缺乏、產業融資難等問題,城市的資本、人才、信息、技術等要素進入農村,為農村發展不斷注入新動能的促進作用不明顯。城鄉資源配置不均衡,主要表現為資源和要素的不合理流動,城市虹吸效應明顯,吸取了農村大量的優質勞動力、資金及土地資源,相反城市先進的技術、金融、醫療保障等資源卻并未等價流入農村,不僅無法為農村的發展提供支持,反而造成如今鄉村逐漸空心化、老齡化等現象的發生。一是人才總量不足。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專業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數量偏少,適應文化旅游、電子商務等新業態的復合型人才更少,無法滿足鄉村全面振興的需要。二是人才外流嚴重。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速度加快,農民外出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外出求學的學生“回流”就業率不高,能夠扎根農村、從事農技研究推廣的“土專家”“田秀才”較少。三是人才引進培養難度大。受編制、條件、環境等因素制約,農村發展急需的高素質人才“引不來、留不住”。同時,在鄉村人才培養上,還存在內容形式單一、實用性不強、參與率較低等現實問題。

(四)農村公共服務相對落后,城鄉配套缺少均等性

由于歷史原因和長期發展不平衡等因素,導致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基礎薄弱,標準偏低,欠賬較多。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的實施,雖然給農村地區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城市和鄉村在公共服務、公用設施等領域差距依然較大。薄弱的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資源,難以滿足現階段信息化、數字化時代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嚴重阻礙城鄉融合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在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等公共服務領域,資源配置不均衡問題突出,城鄉差距較為明顯,導致農村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趨勢日益明顯,進而加劇了城市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資源的承載壓力,而農村地區的相關資源卻面臨閑置和浪費的尷尬局面。再諸如電力供應、網絡信號、金融服務、餐飲購物、污水處理、農村非主干道建設等城鄉配套方面仍相對薄弱,與城市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務還有較大差距。

三、完善濱城區城鄉融合發展的路徑思考

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各項促進農村地區發展的政策落地見效,濱城區的城鄉融合發展已經呈現良好的開端,正在穩步向前推進中。結合上述濱城區城鄉融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做好頂層設計,夯實制度基礎,高標準統籌規劃實施,抓住國家鄉村建設的大好機遇,打通制約城鄉融合發展的堵點,加快城鄉產業融合,推動城鄉共建共享,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實現公共服務一體化,全面提高城鄉融合發展能力和水平,促進城鄉協同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一)打通農村經濟發展堵點,加快城鄉產業融合

1.加快發展三產融合

發展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城鄉融合的必由之路。加快產業融合,就要完善相關政策,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力,搶抓全省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機遇,抓重點、強基礎、創特色,讓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立足濱城區實際,研究現有產業特點,分析產業發展趨勢和帶來的經濟社會效益,通過多種方式發揮現有產業資源優勢,使科學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發揮引領推動作用,強化要素保障,使其在產業發展中迸發澎湃動能,推動產業持續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中裕三產融合示范園的引領作用,依托農業加工龍頭企業,打造高水平現代農業,建設農產品生產加工示范基地。全面發揮鄉村在土地、人力等方面的自然優勢,連通城市和農村產業鏈,著力構建產業鏈條完整、區域特色明顯的產業體系,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積極融入城市新發展格局,拓展產業鏈、拉長價值鏈。從群眾需求和發展趨勢出發,立足鄉村各具特色的自然條件和文化資源,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和區位優勢,依托沿黃、沿徒駭河、城鄉結合部等重點區域,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休閑采摘、民俗體驗、生態養老、研學游、農家樂、電子商務、特色農業等新模式,提高農業農村產業現代化水平,推動一二三產更好融合,形成協調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局面。

2.深化農業科技創新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引進科學技術可以有效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鼓勵并推動農業企業與農業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創新創業聯盟,依托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級實驗室,加大科技協作力度,促進更多科技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加大對農業先進技術創新的引導和扶持,尤其是應積極推廣城鄉之間的技術交流活動,如鼓勵農業企業和技術專家,定期開展技術指導或科技宣講活動。與此同時,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及互聯網思維,不斷建立健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如采取“互聯網+”等模式,發展智慧農業、數字農業、網絡農業,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利用電商平臺、網絡直播、商超直供等方式拓寬銷售渠道,促進農戶增收。加大高科技手段對農業的經濟效益和降低成本的宣傳推廣力度,運用現代物聯網技術,加快農業智能基礎設施建設,結合成片土地流轉托管和規?;N植,發揮無人機播種、施肥、打藥和機械化收割的經濟效益,讓農民看到種地不光能解決溫飽,還能在家門口實現共同富裕,實現農業現代化整體推進。

3.加大品牌農業培育力度

牢固樹立品牌帶動質量提升和經濟效益的意識,提高優質安全農產品的數量和比重。實施品牌帶動戰略,鼓勵中裕食品、龍王崖等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創建特色產品品牌,實現產品標準化、品牌化生產,提升濱城農產品整體形象。高點定位策劃,擦亮叫響“三河湖鎮韭菜、菊花,楊柳雪鎮葡萄、樹莓,梁才街道草莓、黃金梨,秦皇臺鄉食用菌”等鄉鎮的特色農產品品牌,確保品質優良,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發展“互聯網+農業”、培育“一村一品”特色農業、構建良好的銷售網絡,縱向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引導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農產品深加工,打造生產、深加工、銷售一體化產業鏈,進而提升農業產品附加值,壯大集體經濟,促進農戶增收。

(二)打通人居環境整治堵點,推動城鄉共建共享

1.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力度

科學編制農村地區環境綜合整治規劃,加大實施環境整治力度,整合項目資金投入,積極爭取上級配套資金。實施好農村“七改”工程,探索提升城鄉環衛一體化、旱廁改造、清潔取暖等長效管護機制,妥善處理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推動鄉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強化宣傳教育引導,提高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和行動自覺,結合美麗鄉村“十百千”工程,切實發揮文明載體作用,開展文明鄉村建設,持續推進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著力打造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2.積極推廣綠色生產技術

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職能作用,組織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局、水利局、海洋漁業局、科技局、科協等單位,專門圍繞鄉村特點和產業布局,制定綠色生產技術的培訓和推廣計劃,利用科普宣傳日、科普進大集、農技人員三下鄉等多種方式,宣傳、傳授講解綠色生產技術,提高農民對綠色生產技術的認識和普及程度,在農村進行綠色生產技術培訓,根據不同的土質和水澆條件,引導和推介有條件的農戶開展特色種植養殖,組織農民觀摩示范效果,吸引和帶動周圍農戶使用綠色生產技術。推廣并普及節水灌溉、生物防治、水肥一體化、無人機播種施肥、機械化收割烘干等技術,健全耕地保護補償激勵機制,促進農業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推廣中裕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經驗,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

3.加大鄉村生態保護力度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宣傳并引導農民發展綠色農業、引入環保產業,少用化肥農藥,實行秸稈禁燒,減少白色垃圾污染,杜絕土壤和水體大氣污染,無害化處理禽畜糞便和秸稈資源化利用。進一步加大農村生態保護和治理力度,全面提高鄉村生態環境質量,持續鞏固發揮鄉村的生態環境優勢。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打造高品質秀美鄉村。持之以恒抓好林水會戰,開展森林村鎮創建,推動綠化示范鎮建設,不斷改善農村環境面貌。加強農村水環境治理,加強河湖巡護力度,抓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三)打通城鄉要素流通堵點,促進資源優化配置

1.優化財政投入機制

做好上層設計,形成完整有效的政策體系。把鄉村振興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鄉村發展。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在確保耕地紅線和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挖掘農村土地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盤活用好農村土地資源,使得農民真正享受到發展的紅利和土地的價值。努力拓寬惠農資金來源,積極爭取國家、省、市惠農資金和各類補貼,加大資金監管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集中資金打造鄉村振興樣板村和優勢農產品產業項目。加大對涉農企業的扶持力度,鼓勵企業投資立項農業產業項目,落實各項惠農惠企優惠政策,幫助企業解決現實困難,助推企業發展壯大,農民增收受益。

2.制定鄉村人才專項規劃

鄉村的持續發展,人才是第一資源。不僅要做好“頂層設計”,針對農村不同區域的特點和優勢,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制定符合農村現實需要的人才專項規劃和培育體系,培育一大批高素質的新時代農民隊伍,同時,用好政策,講好感情,鼓勵更多的致富帶頭人、“能人”回鄉創業,實行“先富帶后富,一戶帶全村”的示范帶動模式。吸引各類人才施展才華,發揮帶頭作用,實現人生價值。建立鄉村人才信息庫、需求目錄和鄉村人才分級分類評價體系,鼓勵人才向基層一線和發展薄弱村居流動,提高鄉村人才服務保障能力。繼續實施引入人才助力鄉村發展的好政策,充分發揮已經成熟的選調生、大學生村官選拔培養模式的激勵效應,鼓勵更多的大學生返鄉創業、支農支教,為返鄉大學生營造良好的干事創業氛圍,落實稅收、保障等各項補貼優惠政策,激發干事創業的熱情和內生動力,讓年輕人放開手去干,在農村闖出一片天地。加強涉農企業、合作社與濱州學院、濱州職業學院、濱州技術學院等院校的人才培養合作,設立教學實踐基地,理論指導實踐,服務農村產業發展壯大的同時,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

3.加大對農村金融的支持力度

構建功能完備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強化金融扶持和安全監管,用市場經濟的手段,激發農村金融市場活力。加大財政支農惠農力度,用好國家、省市專項扶持資金。積極拓寬投融資渠道,鼓勵國有和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小額貸款擔保公司等金融機構,開發針對農村地區的金融業務和服務政策。創新金融發展模式,破解農村地區融資瓶頸,積極推進“互聯網+金融”的模式,引導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開辦普惠金融和小額信貸業務,用充裕的資金來鼓勵支持農村地區,發展適合當地特點、經濟效益可觀的特色種植、養殖項目。完善農業保險政策,圍繞種植養殖和銷售流通等關鍵環節,設置符合農業發展特點和農民現實需要的、品種豐富的農業保險產品和跟蹤服務,實現農民富裕增收。

(四)打通基礎設施建設堵點,實現公共服務一體化

1.提高民生保障力度

樹立城鄉共建共享的理念,高點定位、科學謀劃,設立職責明晰、高效運轉的工作專班,統籌規劃、施工、配套服務等全流程管理。強化政府主導,加大財政投入,吸引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加快推進農村路網、渠系、電力、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優先扶持農村教育、衛生和文化等民生事業保障項目的建設,同時用好各項優惠政策和資金,加大對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改善等項目的支持力度。制定符合農村特點的環衛一體化標準,通過“旱廁改造”、清理“三大堆”等方式,建立城鄉差異化管理的環境運行模式,加大科普宣傳和執法力度,落實工作責任制和考核管理,確保城鄉經濟和環境和諧可持續發展。傾力打造省市區級“美麗鄉村”,推進美麗鄉村片區建設,重點打通鄉村發展資源路、產業路、旅游路,完成飲水安全鞏固提升、衛生改廁、房前屋后環境整治、污水治理、河溝渠塘疏浚清淤、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村莊綠化建設任務。

2.加強村級基層組織建設

推進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關鍵在于黨組織的領導力和執行力。將“黨建+配套組織”建設作為村級組織融合發展文章的核心課題,持續開展“基層組織力全面提升年”活動,選拔優秀干部充實鄉鎮、村級“兩委”班子,特別是要選用有黨性、有能力、有干勁的村黨支部書記。切實加強農村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干事創業的領導力,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團結和帶領群眾走出一條適合鄉村發展的富民興村之路。開展好農村黨員“淬火工程”,開辦“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培訓班”,積極推廣運用積分制、清單制、數字化等治理方式,不斷健全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推動社會治理“全科大網格”提質增效,落實“兩規范一運用”工作機制,激發基層干部干事創業熱情。在村(社區)黨支部書記中開展“亮承諾”活動,以公示承諾、全面踐行承諾為切入點,定期利用“黨員活動日”打分評議承諾,用群眾的滿意度,調動干部為民辦實事的積極性。

3.提高服務群眾能力

提高農村公共服務的標準和水平,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持續推進城鄉教育、醫療、文化、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積極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打通難點堵點,縮小城鄉差距,健全城鄉統籌的教育、醫療、就業等政策和民生服務,推動鄉村服務規范化、全覆蓋。通過政府主導、合理調配公共資源,使得城市優質資源與農村地區實現結對幫扶,合作共建,讓農村地區的百姓,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和市區同等的教育醫療等資源,在公共服務上實現城鄉同質同享。發揮“全科大網格”、包片聯戶、善治先鋒、幫辦代辦、志愿服務等制度作用,實行服務項目認領制,形成黨組織引領、多方參與的為民服務格局。真正為老百姓解決急難愁盼問題,不斷提高群眾滿意度。強化政務服務及公共服務的針對性和及時性,整合優化公共服務和行政審批職責,建立村級為民服務事項代辦點,實現民政、社保、救助低保、殘聯、優撫等便民事項幫辦代辦,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梁書民.新技術變革下的我國城鄉融合發展前瞻[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1(7):126-134.

[3]羅婉璐,王武林,林珍,周偉健.中國城鄉融合時空演化及驅動因素[J].地理科學進展,2023,42(4):629-643.

[4]謝磊,何仁偉,史文濤,蒲紅錚.黃河流域城鄉融合發展時空演變和動力機制[J].中國沙漠,2022(3):31-40.

[5]魏后凱.深刻把握城鄉融合發展的本質內涵[J].中國農村經濟,2020(6):5-8.

[6]夏柱智.鄉村振興戰略下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理論與實踐:一個分析框架[J].河南社會科學,2023,31(4):9-17.

(責任編輯:許廣東)

收稿日期:2023-06-20

作者簡介:王茜,副教授,從事應用經濟學研究。

猜你喜歡
濱城區鄉村振興戰略
濱州市濱城區第八中學校園記者站成立
濱城區企業職工趣味運動會開展現狀及推廣策略研究
濱州市濱城區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新時代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創新
他山之石,來自日本的“鄉村振興戰略”
“黨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基層治理創新
論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底蘊
創新探索農村家政職業教育的有效模式
淺談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認識和思考
相冊里的祖孫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