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求“知”“情”“意”“行”素養的和諧發展

2024-02-06 18:30汲安慶鐘楨楠
學語文 2024年1期
關鍵詞:教育智慧課程融合專業發展

汲安慶 鐘楨楠

摘要:“強師計劃”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范生厚植自我的教學素養,為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蓄勢蓄能,需要有課程融合與生命會通的思想自覺,注意博學、深學、活學,從語文解讀、教學設計精致化、師生對話藝術等角度立體地涵育教育教學智慧。還應圍繞卓越心像的建構,注意學養積淀、學識磨礪、精神創造與情懷陶養的和諧統一,深度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

關鍵詞:知情意行素養;課程融合;生命會通;教育智慧;專業發展

*本文為中國高等教育學會2023年度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規劃重點課題《現代化視域下語文教師教育一流課程建設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23YW0302。

【被訪談者簡介】汲安慶,文學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文學閱讀與文學教育。

【訪談者簡介】鐘楨楠,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師教育學院2021級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范生。

一、課程融合與生命會通

鐘楨楠:汲老師,您好!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的課程內容廣博,雖然明知道各課程間存在著共通性、互補性,但就目前來說,還是很難將各科內容融會貫通。請問老師,能否給我們分享一些經驗,或提供一些建議?

汲安慶:這一問題觸及了課程融合與生命會通。我們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范生所學的課程,基本上是由通識課程、專業課程以及師范教育課程融合起來的。其中,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就像泥土一樣,師范教育課程就是在這泥土中生長出來的花朵。所以,我在各種場合經常說,老師之間不能存在門戶之見和專業歧視。師范教育,所有的課程最終都是為師范生教育教學實踐服務的。拿漢師專業來說,學生學完所有課程,必須能獨立地進行文本解讀、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教師光陶醉于自己的專業優越感中,互相歧視、各自為戰,只會害苦了學生,學生產生學習之“隔”,無法靈活化用也就容易成為必然。長期這樣,“強師計劃”“培育卓越教師、教育家型教師”等理念的落實無異于癡人說夢。

那么,如何與所學的內容實現生命的會通呢?我覺得至少要做好這三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博學深學。不能說它是通識課,或者說是自己不感興趣的課,就不去學它,一定要博學。其實,很多課程上升到哲學或美學的層面都是相通的,可以互相觸發,互相滋養,厚植我們的學養。所以,我們要把每一門課程弄懂弄透,將每一次作業當作一次科研來對待。當我們懷著“追求精品”的意識,將每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功夫下到最深處,就自然具備了會通各門課程的力量。

第二,生命融合。這是西方美學家狄爾泰的觀點,他認為“只有體驗(Erlebnis)才能將活生生的生命意義和本質窮盡,只有通過體驗,人才能真切而內在地置身于自身生命之流中,并與他人的生命融合在一起”[1],說的是閱讀,其實我們各門課程的學習也是這樣。你在學習一門課程的時候,就應當將自己全身心地放進去,將自己當成作者,當成文章中的人物,與他們發生生命的共境、共情或共理。當然,還可以持“間離”的態度,不斷地問自己:如果我來寫,會怎么立意、怎么結構、怎么措辭,與人家比,有哪些優勢,哪些劣勢?經常這樣將心比心,深度的生命融合現象就會發生。

比如,你學了文學史,學了文藝理論,書里面的一些結論你是不是很認同呢?完全可以用理論與案例互證。再比如,一度時期的文學理論強調作品的人民性,對藝術性反而忽略,你是否認同這個觀點?為什么?我們這樣去想的時候,就會上升到哲學的層面,甚至還會觸及儒家強調的“中道智慧”。如果過分地強調思想性,忽略了藝術性,這樣的作品是走不遠的;但是過分地強調藝術性,忽略了思想性、人民性、政治性,這樣的作品也不會走得很遠,一定要處于一種適恰的融合狀態,把握好兩者融合的“度”。當你經常這樣去想的時候,文史哲就會慢慢融合了。

第三,學會批判。批判強調的是對任何人的觀點都要仔細辨析,不要盲目認同,也不要輕易否定。所以,我提倡盡量做批注式閱讀,讀讀想想,想想讀讀,有感受就迅速在旁邊標注出來。另外,在課堂學習中,如果老師留下時間給學生發言,一定要抓住機會向老師提問。因為老師在這個專業領域知道的相對多一些,他給你指點,很容易獲得一種“具身”感、親切感,視域一下子就能被打開,認識也會隨之加深或縝密。千萬不能學某些學生,被填鴨式教學填舒服了,填習慣了,一聽到叫他發言,還以為是讓他難堪,內心充滿了一千個不樂意,這種學習心理是非常糟糕的!跟老師一交流,或者跟同學一交流,你的思想出場了以后,很容易實現生命融合的目的,而且還會升華自己的思考、體驗或想象,然后走向批判、走向創造。這么好的契機,怎么能輕易放過呢?

二、多角度涵育教學智慧

鐘楨楠:感謝汲老師為我指明了方向!今后我會更加關注您說的這些,走出舒適圈,下足功夫!老師,我在大一期間錄制微課時,發現了自身的許多問題。比如,明明心里有很多想法卻表達不出來、講不出新意等等。所以,我發現要將所積淀的知識轉化為高質量的教學實踐,還是很有難度的。請問汲老師,我們師范生在本科階段怎樣努力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汲安慶:你說得很正確,所有的課程學習,閱讀積淀,最終都要化為教學生產力——能獨立進行有創意的文本解讀,有創意的教學設計并在課堂上高質量實施。要想達到心口合一的境界,唯有多思考,多觀摩,多實踐。關于你說的提升咱們漢師學生的教學能力,我主要談這幾點策略:

第一,必須注意在“語文學”的視域下進行文本解讀。文學史教材或文學理論教材中的解讀,多是在文學、政治學、歷史學、哲學或文化學視域下展開,都不能算是語文學視域下的解讀。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些解讀在言語形式與言語內容關系的處理上,無一例外地偏重言語內容,所謂“得意忘言”。在解讀路徑上,由言語形式到言語內容就停止了,不會再返回言語形式。但語文學視域下的解讀,是很看重言語形式的,即不僅關注文本表達了什么思想、什么情感、什么文化意蘊,更關注這些情感思想、文化意蘊是如何被表現出來的,如何被個性化地表現出來的。甚至,文字背后的言語情趣、言語氣勢、言語人格、言語韻味,也會關注。在價值指向上,語文解讀不會停留在讀懂上,還會引導學生內化所學,積極主動地走向言語表現與創造。這樣做了,就會守住語文閱讀教育的根本,不會將語文課教成政治課、歷史課、文化課或者哲學課什么的。

第二,必須注意課眼、課脈、課體、課氣的統一。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走的基本上是“后紅領巾教學模式”——解題、介紹作者與寫作背景、認識生字新詞,然后提幾個問題,把課文串講一下,最后布置一下作業或小結。千篇一律,把情韻豐富的文本大卸八塊,泯滅了文本的個性、作家的個性,也泯滅了語文學習的樂趣。把握“課眼、課脈、課體、課氣渾然統一”的教學策略,就不會陷入這種怪圈。

課眼是指教學的一個切入點,或者說是一個靈魂統攝點。好的文章有文眼,好的課堂也應該有課眼。課眼有了,所教的語文知識就能被統攝住、結構化。比如講《孔乙己》,你可以抓住“笑”字來講:文中最高頻的詞匯是什么呢?是“笑”。出現了多少次?14次。誰笑誰?笑他什么?孔乙己的這些行為可笑嗎?不可笑,眾人為什么還在笑?當你沿著課眼這樣一路追問下來,和學生探討的時候,你就會把小說里的人物形象、社會環境全部把握住,進而感受到魯迅刻意渲染的一個無愛的人間。課眼確立了,沿著課眼追問便會形成一條課脈。課脈是課眼的邏輯延伸,主要體現為一個問題鏈,是知識結構化的進一步加強。抓住了課眼,課脈,課堂上再怎么天馬行空地對話,都會形散神聚,綱舉目張。

有了課眼、課脈,還應注意“課體”的生成。課體是指課堂上師生活動、對話所形成的思維之體——這是語文知識的集散地,也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教學無論在宏觀層面、中觀層面,還是微觀層面,都要注意課體的生成。比如,對《芣苢》《插秧歌》進行整合教學,就不能天女散花,面面俱到,得聚焦一個點深入開掘,如圍繞“抒情藝術”,從形象(一為共像、一為個像)、節奏(一個越來越快,一個張弛有致)、雅俗(《芣苢》用詞雅,《插秧歌》用詞比較通俗)去分析,一個思維之體就容易被建構起來。

在課體生成過程中,還應該追求課氣的流暢與旺盛。課氣看上去有點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感覺,但它是客觀存在的。你們聽課,一定會發現:有的老師的課堂氣勢如虹,自帶磁場,而有的則斷斷續續,甚至談不上氣勢、氣韻,這些都是課氣有差異的表征。那么,怎么讓課氣流暢和旺盛呢?民國時期的語文教育大家夏丏尊先生在《所謂文氣》一文里面談到三種強旺文氣的方法,對我們很有啟發。第一,一詞統率多句。比如說賈誼的《過秦論》中那句“秦孝公據崤函之固”,一個“據”字就把后面的一段文字統率了。這個“據”字,我們可以稱之為“段眼”,就是一個段落中起統率作用的詞。若干段眼再被一個更上位的詞統率,那個詞必是文眼?;孟膩D尊先生的智慧,將“一詞統率多句”落實到語文教學中,就是必須有一個課眼。第二個強旺文氣的方式,夏丏尊先生說的是疊用相同的語調,必要時善為變化。他舉的是《核舟記》里面的一段文字,“為人五,為窗八”,這是一模一樣的句調,但是下面就變了,“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落實到我們語文教學,就是得注意環節之間的邏輯,并且盡可能地用承上啟下的句子不斷加以點染。這樣一來,課氣必定流暢、旺盛。第三,他說的是多用序數詞,就是“首先”“其次”“然后”這類。很奇怪,你們在英語寫作時對此爛熟于心,一旦漢語表達時又大幅度忘卻。其實,這種看似笨拙的技巧,用起來是很厲害的。比如,“你對這個觀點怎么看”,讓學生至少從三個方面來回答,“我的看法是這樣的:第一……第二……第三……”,這樣一定會讓課氣流暢起來。

美國學者加涅強調學習中把握“智慧技能的結構”,因為這代表了“最大學習效率的途徑”[2],注意課眼、課脈、課體、課氣的統一,便可以較為輕松地實現他這種境界。

第三,必須在課程融合、生命會通的基礎上注意對話的藝術。中國語文教育從傳統的授受范式轉為對話范式后,非常強調對話的藝術。怎么樣提升對話的藝術呢?我覺得可以化用道家的智慧,“順勢而化”。就是順著學生的思維,在他們思維膚淺的地方點撥一下,讓思維變得深刻;在思維錯誤的地方點撥一下,讓思維走向正確;在思維盲目的地方點撥一下,讓思維走向全面、縝密。但是,順勢而化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對學生的思維形成一種“克勢”。這種“克勢”就是與其思維博弈,化用蘇格拉底的思想——蘇格拉底曾將自己比作一只牛虻,將古希臘城邦比作一匹母馬,他的職責就是對準母馬的臃腫處、潰爛處叮咬,讓它疼得跳躍,進而走向健康,我們也可以扮演一只思想的牛虻,對準學生思維的薄弱處進行叮咬,讓其產生思想的陣痛,這樣便會獲得思維的健康發展。所以,教師一味地在課堂上做“好好先生”,進行所謂的“賞識教育”,學生的思維質量是得不到提升的。因此,一定要敢于坦誠地“亮見”,及時地把引領的作用發揮出來。高質量的“克勢而教”,不是讓學生下不了臺,而是真誠分享,相互觸發,最終進入思維的“化境”。

另外,一定要廣泛聽取別人的建議。盡量讓學生多說,在他們思維走不動,說不下去的時候,你再出場。也就是說當學生的思維“行到水窮處”,你的思維再出場,然后讓他進入“坐看云起時”的審美高峰狀態。這個方面,我們真的要向漢高祖劉邦學習。歷史雖然丑化他,但這個人很有智慧的。他經常跟大臣們討論:“為之奈何?”可別小瞧了這句話,特別重要。這種問話里面,至少存在這幾種可能:一是劉邦已經胸有成竹了,但是他想來看一看這些大臣們智商、認知高度達到了一個什么水準;二是他可能有自己的想法了,但拿不準,想來聽聽大家的意見,然后再堅定自己的選擇;第三種,也可能他真的不懂,想聽大臣們的意見來啟發一下自己的思路。我們老師也要這樣做,多聽聽學生的意見,多聽聽別的一線老師或大學學者的意見,然后融會貫通,做出一個最佳的選擇與分析。

三、“一體四面”促專業發展

鐘楨楠:汲老師的點撥真是令人醍醐灌頂!看來,想要上好語文課還得具備許多的知識,許多的教學智慧啊。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行則將至,我將永遠保持努力的姿態,向汲老師看齊!還有一個問題想請教您:您是如何理解師生關系的?踏上工作崗位后,我們該如何與學生建構健康的相處模式,做一名有情懷的老師?

汲安慶:這一問題提得非常好,涉及到專業發展與教育情懷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的確不是簡單的教與學關系,更非夏丏尊先生當年批判的知識售賣關系,即“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中間但有知識的授受,毫無人格上的接觸;簡單一句話,教育者是賣知識的人,被教育者是買知識的人罷了”[3]。我們現在的教育,何曾脫離過這個怪圈?雖然不是像外面的培訓機構那樣直接進行買賣,但有些老師將學生視為自己獲得名利的工具,鼓動學生不惜犧牲身體健康去為考分奮斗,讓教育嚴重缺失生命的溫度,這還不值得警醒和深思嗎?

民國的時候,我們的先賢就已經明確提出要注意“知情意素養的統一”[4],因為一個人的精神結構,是由知情意合成的。知對應的是科學,情對應的是審美,意對應的是倫理學。如果只注重一個方面,肯定會出問題。為什么現在全世界范圍內提倡全人教育,培養完整的人,正是看到知情意素養培育分離的弊害?;诖?,我很看重師范生教育情懷的陶養。教育情懷不僅僅強調的是對自我的發展,還要強調學生的發展,與學校的發展、社會的發展、民族的發展、國家的發展的統一,也就是于漪先生所說的“讓生命與使命同行”[5],因為我們天然地擔負著為社會作貢獻,為國家富強作貢獻這樣一個使命,有了這種使命感,我們語文教育的境界就更大,更高了。為什么美國學者舒爾曼將“使命意識”排在教師專業發展六大特征的首位,我想應該是其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吧,不然我們都培養出一些冷漠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這不僅是對個人有害,對民族、對國家、對文化的發展都是不利的。

因此,作為未來的語文老師,我們不僅要注重科學性,關注“知”素養的培養,還要注重審美性,關注“情”“意”素養的培養。結合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趨勢,我們還應注重創造性,致力于“行”素養的培育,引領學生不斷進行言語表現與創造,不斷建構卓越的自我心像,追求學養、學識與創造力的統一發展。

學養強調的是我們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要勤奮練習自己的讀功、背功、聽功、說功和寫功,按照我的“五環讀書法”去積淀語文學、文學、哲學(含美學)、教育學、文化學方面的知識,然后結合自己的興趣,再去拓展閱讀,建構漢師專業學生合理的專業知識結構。第二個是背功。我一直倡導你們要把中小學必背古詩文背熟。背熟了,就會將先賢們的那種精神能量不知不覺地吸納到自己的精神血液里來。民國的時候,魯迅是能背《綱鑒》的,茅盾是能背《紅樓夢》的,巴金是能背《古文觀止》的,連數學家蘇步青都能背《唐詩三百首》和《左傳》,我們真的應該好好向他們學習。另外,就是聽功。汲老師小時候聽過《楊家將》《岳飛傳》《夜幕下的哈爾濱》等大量的評書或小說,這對我后來敘事能力、想象能力的開發有很大的作用?,F在資源發達,學生竟然不聽經典,實在是很可惜。說功與寫功也要注意訓練,課堂上言說、散步時與同伴交流,就寢前舍友之間交流一天所學,參加學術論壇敢于亮見,有靈感及時形諸文章,經常這樣做,不愁專業不發展。

接下來就是學識磨礪。一個人只有學養,沒有學識,很可能成為兩腳書櫥和學舌的鸚鵡。所以必須要磨礪學識。怎么磨礪呢?那就是要和別人多對話、多交流,且要有意識彰顯自己的獨特視角、獨特體驗、獨特思考?!扮R子越擦越亮,刀越磨越快”,這個民間說法很有道理。人的思維力、體驗力、想象力也是這樣,越磨越鋒利、越磨越纖敏、越磨越靈動。

有了學識,走向言語表現和創造就相對容易了。費爾巴哈說:“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蔽蚁朐谒竺嫜a充一句:“人不僅是他所吃的東西,更是他所說的東西、所寫的東西?!辈徽f不寫,很多靈感都會離你而去。所以,我們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一定要多注重說和寫,且必須是個性化地說寫,以此來激活自己的學養,定格自己的學識,生長自己的學識。我們現在的文化史或文明史都是先賢寫出來的,通過言語表現和創造留下來了。如果不去創造,我們的歷史就是一片空白,所以有必要上升到為歷史夜空留下文明的星光這樣一個高度來認識自己的說與寫。

總之,只有致力于“一體四面”的專業發展,謀求學養積淀、學識磨礪、精神創造與情懷陶養的和諧統一,我們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優秀師范生,未來的優秀語文老師,一個頂天立地的教育者。

鐘楨楠:衷心感謝汲老師的用心回答、真誠分享!老師反復強調“一體四面”,足見其重要性。我已明確未來的職業發展目標,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將時刻謹記老師的教誨,加強訓練,卓越自身!很幸運,在大學求學期間能夠與您這樣一位學高身正、令人景仰的優秀語文教師相遇,我還將不斷求索,努力成長為像您一樣的“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

參考文獻:

[1]胡經之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美]加涅,韋杰等.教學設計原理[M].王小明,龐維國,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夏丏尊.夏丏尊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4]夏丏尊,葉圣陶.文心[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5]張爍.“人民教育家”于漪:“讓生命與使命同行”[N].人民日報,2021-09-15(6).

(作者:汲安慶,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鐘楨楠,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學生)

[責編:夏家順;校對:胡承佼]

猜你喜歡
教育智慧課程融合專業發展
彰顯教育智慧,呈現班級異彩
責任、信任、智慧——教書育人的法寶
淺論教師課堂管理與調控能力的提升
應用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下日語視聽說類與文化概況類課程融合初步探討
“課程融合”視域下民辦高校電氣自動化專業漸進式多層次實踐教學體系研究
基于“課證融合”的《外貿單證》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專業教育教學
新時期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發展與人才培養探究
教育生態學視野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隊伍專業發展的幾點思考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課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