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今融通的情境中學習文言文

2024-02-07 20:59李繼東陸志平
七彩語文·教師論壇 2024年2期
關鍵詞:文言文情境

李繼東 陸志平

【摘 要】 小學階段文言文教學應努力構建古今融通的語文運用情境,消除小學生與文言文之間的隔膜,讓他們對經典產生親近感。讀讀課文、講講故事,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的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思維能力、想象力、創造力等素養都得到很好的發展。

【關鍵詞】 古今通融 文言文 情境

一、課前談話

師:同學們,第一次見面,我們互相介紹一下。你叫什么名字?

生:汪逸辰。

師:能不能換一種句式?比如用“我姓什么,名什么”。

生:我姓汪,名逸辰。

師:我們可以稱他為——辰。

師:我姓李,名繼東,你們可以稱呼我為——東。

師:他呢?(手指課題)

生:姓司馬,名光。

師:“司馬”是一種官職的名稱,后來演變成了人的姓。

二、揭示課題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課文《司馬光》。司馬光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生:他是一個急中生智、鎮定自若的人。

生:他是一個臨危不懼、勇敢的人。

師:我們讀一讀關于他的介紹。(一生讀)再來一起看一看他小時候的故事。

三、讀通課文

1.初識古文。

師:這篇課文和我們平常的課文有什么不一樣呢?

生:它是一篇文言文,課文非常短。

師:有多少個字?

生:三十多個字。

生:課文后面還有注釋。

師:這篇簡短的文章,我們稱之為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言。

2.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師: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讀三遍,要讀準字音。(生自由朗讀)誰愿意來讀一讀?

(一生讀)

師:聲音很響亮,大家為她鼓鼓掌。這里有一個多音字,讀——

生:沒(mò)。沒水中。

師:老師也想來讀一讀。(師范讀全文)學著老師的樣子自己讀一讀。(生練讀)

3.讀熟課文。

師:現在我們配合著讀一讀。

(師生配合讀、男女生配合讀、去掉標點讀、轉成豎排文字讀,將句前的“群兒、一兒、眾、光、兒”加重點符號,反復讀。)

師:同學們有沒有什么發現?

生:我發現每一句前面都是寫的人物,后面寫這個人在干什么、怎么樣。

師:我們一起來朗讀感受一下。一會兒工夫,我們都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甚至是背誦課文了,為自己鼓鼓掌。

(師生再次配合讀)

四、讀懂課文

1.給字詞注釋。

師:誰來說說“注釋”是什么?

生:注釋就是給我們不易理解的詞解釋。

師:一邊讀課文,一邊看注釋,再觀察插圖,看看你能為哪些字詞注釋。

(生讀課文,思考;師巡視。)

師:先來看“戲”字。

生:“戲”就是“玩”的意思,指做游戲。

師:“棄”是什么意思呢?

生:離開,逃走;放棄,拋棄。

師:大家一起“戲于庭”,是什么樣子呢?用動作、表情告訴我。那“棄”和“登”分別表示什么呢?用動作告訴我。

(生分別用動作展示)

師:“跌落”的“跌”,這個字從右往左讀是失足,走路時不慎摔倒,就是“跌”?!俺质薄皳舢Y”“破之”是三個連貫的動作,讀的時候要連起來??刹豢梢赃呑鰟幼鬟呑x?

(生邊做動作邊讀)

師:“之”在這里的意思是——

生:這個甕。

師:光持石擊甕破之,破的是甕。光持石擊缸破之,“之”就是——

生:缸。

師:光持石擊碗破之,“之”就是——

生:碗。

師:光持石擊杯破之,“之”就是——

生:杯。

2.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師:現在,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篇課文的大致意思呢?

生:有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玩耍。一天,一個小孩子站到甕沿,不小心掉了進去,大家大呼小叫,只有司馬光拿塊石頭把甕砸破了,水流了出來,小男孩被救了。

師:說得基本上對,給他鼓鼓掌。能不能把課文變成一句話呢?

生:司馬光砸破甕救小孩。

生:司馬光持石擊甕救人。

師:如果把這篇課文讀成一個詞呢?

生:破甕救友。

師:讀成一個字呢?

生:救、破。

師:想一想,我們可以用哪個字來概括司馬光是個怎樣的人呢?

生:我覺得司馬光是個急中生智的人——“智”字。

生:我覺得應該是“聰”字,因為司馬光很聰明。

師:帶著這樣的理解,我們再讀一讀課文。

五、趣讀課文

1.出示圖片,配文朗讀。

師:(出示圖片)大家看這兩幅描寫群兒的圖片,分別對應文中的——

生:“群兒戲于庭”“眾皆棄去”。

師:看前面一幅,他們在做什么游戲?

生:捉迷藏、石頭剪刀布。

師:他們做的都是我們喜歡的游戲。那這句話應該怎么讀?

(生齊讀)

師:想一想,群兒還可能在哪兒嬉戲呢?

生:也可能在河邊。

師:那就是——

生:群兒戲于河,河邊。

生:群兒戲于林,森林。

生:群兒戲于園,公園里。

生:群兒戲于家,可能在家里。

生:群兒戲于山,在山里。

師:眾皆棄去。想一想,那時眾人的心情是怎樣的。

生:害怕、慌張、著急。

師:我仿佛聽到了他們的叫喊聲——

生:快來人??!這里有個孩子掉進水中了!

生:救命??!我們的朋友掉進水缸里了!

師:那這句話應該怎么讀呢?(生齊讀)現在,我們請男生讀前面一句,女生讀后面一句,要讀出當時的那種情景。(男女生讀)為什么一群孩子從“戲”到“棄”,從聚在一起玩到紛紛離去了呢?誰能用一句話來回答?

生:“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p>

師:閉著眼睛,想象當時的場景——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配落水聲)如果你聽到有小伙伴落水的聲音,心情會是怎樣呢?

生:著急、擔心、害怕、慌張。

師:那這句話應該怎么讀呢?(一生讀)掉到水里去啦?。ㄒ簧x)淹沒在水中了?。猩x、女生讀)你們將當時焦急的情景讀出來了。(生齊讀)最后這個孩子怎么樣了呢?

生:“水迸,兒得活?!?/p>

師:想一想當時的場景。(配甕破了的聲音)這時候你的心情怎樣?

生:很開心,因為小朋友得救了,我松了一口氣。

師:兒得活的原因是——

生:“光持石擊甕破之?!?/p>

師:誰來讀一讀?(生讀)加上動作。(生加上動作讀)加上節奏。(生邊打拍子邊讀)沉著冷靜,毫不慌張,光——

生:持石擊甕破之。

師:機智勇敢,毫不猶豫,光——

生:持石擊甕破之。

師:救友心切,拼盡力氣,光——

生:持石擊甕破之。

師:最后的結果就是——

生:水迸,兒得活。

師:(出示圖片)群兒戲于庭,是故事的起因;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是故事的發展;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是故事的高潮;最后的結果是水迸,兒得活。救人完全是司馬光一人的功勞,和群兒沒關系,可以不寫嗎?

生:不能,要不是群兒戲于庭,就不會發生這個事情了。

生:如果少了群兒,就體現不出司馬光的機智冷靜。

師:所以寫群兒是為了與司馬光做對比,襯托出司馬光的機智勇敢、沉著冷靜。

2.想象畫面,表演朗讀。

師:帶著理解,加上表情、動作,讀好這篇課文。(生讀)老師送你們一句墨子的名言——愛人若愛其身。你覺得是什么意思?

生:你幫助了別人就等于是幫助了自己。

生:你愛別人就像愛自己一樣。

師:對。像愛護自己那樣愛護別人。

六、學習生字,布置作業

1.與“足”有關:跌、登。

師:(出示“跌”)這個字與我們身體的哪個部位有關系?

生:與腳有關系。

師:寫的時候我們要注意什么呢?

生:左窄右寬、左矮右高。

師:課文中還有哪個字與“足”有關系?看圖。(出示甲骨文、篆文的“登”字)這個字上面的部分就像人的雙手,“登”是雙手捧住祭品走上祭臺,所以它表示由低處向高處走。

2.與“手”有關:持、棄。

師:(出示“持”)這個字與什么有關系?

生:手。

師:“持”也是左窄右寬,不過與“跌”相比,它是左右同高。課文中有一個字也與手有關系,猜一猜,它是哪個字?(出示甲骨文、篆文的“棄”字)

生:棄。

師:這個字上面部分代表嬰兒,下面表示兩只手。在古代,小孩子養不活了,扔掉,就是“棄”。拿出田字本,把每一個字寫一遍。

(生練寫生字,師巡視,提醒坐姿。)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也知道了文章的意思,讓我們記住這位機智勇敢、破甕救友的司馬光。課后請大家讀一讀《孔融讓梨》,這篇文章就在這張書簽里面,送給大家。

李繼東老師的這堂課,可以用兩個詞概括:簡潔、精當。簡潔得沒有一句廢話,更沒有什么花架子。簡潔來自精當,目標設定、內容要點和教學方法的選擇,都很精到而且恰當。這節課由于簡潔、精當,因而輕松、從容。

為什么能這樣簡潔、精當、輕松、從容?這源自李繼東老師對學生學習心理、學習能力和教學內容、文本特點的準確理解和把握。

《司馬光》是小學語文課本里第一篇文言文,雖然很短,但是語言和表述與白話文還是大不相同。這就與當代三年級兒童的語言習慣、認知水平產生了距離。引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特別重要的是要消除兒童與文本之間的隔膜,讓兒童產生對經典的親近感。兒童與經典之間的親近感非常重要,特別是兒童一開始學習文言文的時候。因此,教師需要想辦法降低兒童面前的那道“經典”的門檻,激發其學習的興趣,走進經典,親近經典,而不是望而生畏,越學越怕。

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看到李繼東老師在培養兒童對經典的親近感的努力。

1.在古今融通的語言運用情境中引導學生認識理解文言詞。文中有幾個文言實詞,如“戲、棄、登、沒、持、迸”等,古今詞義差異不大,作為一般生字詞教學即可?!叭ァ钡墓沤褚馑疾町惐容^大,但學生能基本理解,也不必深究。而文中的三個文言虛詞“之”“于”“皆”,怎么教就很有講究?!敖浴弊终n本有注釋,可以不作為重點?!爸焙汀坝凇笔欠浅V匾殖R姷奈难蕴撛~,都是開始學習文言文的時候就必須學好的文言虛詞,而課本卻沒有注釋。李繼東老師是怎樣處理的呢?我們看課堂實錄——

師:“之”在這里的意思是——

生:這個甕。

師:光持石擊甕破之,破的是甕。光持石擊缸破之,“之”就是——

生:缸。

師:光持石擊碗破之,“之”就是——

生:碗。

師:光持石擊杯破之,“之”就是——

生:杯。

李繼東老師沒有在“的”還是“它”上較真,也沒有在詞性之類的概念上兜圈子,而是連問幾個“光持石擊×破之,‘之’就是——”,孩子們的回答都很正確。這段教學過程很精彩。

“于”字的教學更是神來之筆,在理解“群兒戲于庭,眾皆棄去”的過程中,讓學生想象游戲的場景,在這樣的場景中運用“戲于×”。

師:想一想,群兒還可能在哪兒嬉戲呢?

生:也可能在河邊。

師:那就是——

生:群兒戲于河,河邊。

生:群兒戲于林,森林。

生:群兒戲于園,公園里。

生:群兒戲于家,可能在家里。

生:群兒戲于山,在山里。

孩子們是在當代語言運用情境中準確理解古代語言中的虛詞,古今詞義準確對接,古代語言與當代語言順暢轉換,絲毫沒有形成理解的障礙。這樣教文言虛詞,很有創意,非常精當。

2.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講述文本故事。李繼東老師沒有通過簡單的文本翻譯,把文言文生硬地轉換成白話文,而是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文本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講故事,還可以發揮想象力創造性地講。抓住“群兒戲于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幾個關鍵場景,引導學生展開講,讓學生進入豐富的文本情境,就像自己也在現場,也在和司馬光一起玩。古今語言、古今人物的差異消弭在生動的故事講述之中。

這樣的教學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也彌補了古代史書簡練的表述中對場景生動形象描寫的不足。學生在創造性講述中增進了對文本的理解。

3.在反復朗讀中理解鑒賞文本。學習文言文,朗讀非常重要,學文言文首先是讀,而不是講解分析。讀通讀懂,關鍵是讀,在朗讀中讀通讀懂。能夠熟讀成誦,自然是通了,懂了。要是能讀出文章的節奏氣韻,形成良好語感,好處更多。李繼東老師引導孩子們不斷讀、反復讀,六個環節中,三個主要的教學環節都是讀,“讀通課文”“讀懂課文”“趣讀課文”。在“讀通問題”環節中就讀了12遍。每次讀,都有要求,還變換多種讀的方式。學生在朗讀過程中理解了文本,讀懂了司馬光的沉著、聰明和勇敢,也讀出了作者對司馬光的贊賞之情。

李繼東老師的這堂課讓學生感到學文言文和學白話文差不多,在讀讀課文、講講故事的過程中,就讀懂了課文,認識了少年司馬光。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的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思維能力、想象力、創造力等素養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同時,他們也認識了一個中國古代勇敢、智慧的文化名人。這些都體現了李繼東老師對學生深深的熱愛,對語文育人方式深刻的理解,也體現了他的為人、學養和教學風格?!?/p>

(李繼東,江蘇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陸志平,研究員、特級教師、江蘇省教育學會名譽會長、教育部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修訂組核心成員)

猜你喜歡
文言文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小題精練(二) 文言文翻譯
小題精練(一) 文言文翻譯
創設情境 以說促寫
護患情境會話
護患情境會話
護患情境會話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初中文言文的“教”與“學”
讓文言文閱讀在選擇中漸進——以《師說》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