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生態思想的生成基礎、核心要義及現實價值

2024-02-17 05:13宋子鈴王桂艷
理論縱橫 2024年1期
關鍵詞:自然界馬克思人類

宋子鈴 王桂艷

(天津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387)

前言

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繁出現、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全球生態環境問題不僅給地球承載力帶來嚴重挑戰,而且還威脅著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生態危機不是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回避的,而是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共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1]21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們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類發展進步潮流,積極回應各國人民普遍關切,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作出貢獻”。馬克思對人與自然問題的詮釋為破解全球生態問題提供了理論支撐。因此,系統詮釋馬克思生態思想具有重要價值。

目前,學界關于馬克思生態思想的研究主要遵循以下四種路徑:一是關于馬克思生態思想生成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馬克思生態思想的析出前提,如生成的理論背景與現實條件等。其中觀點代表者是胡建東[2]、熊韻波[3]以及齊曉明[4]等。二是關于馬克思生態思想本質特征的研究。學界已從傳統人與自然關系的研究范式拓展到了人、自然和社會三者的實踐聯系。其中觀點代表者是萬冬冬[5]、王玉梅[6]以及方熹[7]等。三是挖掘馬克思生態思想的現實意義。依據大多數學者的觀點,在現實層面上,詮釋馬克思生態思想有助于理解當下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源及加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其中觀點代表者有萬冬冬[5]、穆艷杰[8]以及徐俊[9]等。四是國外學者對馬克思生態思想的研究。國外學界在馬克思生態思想研究上具有多元主義特征,既有支持者也有反對者。一些反對者甚至制造馬克思與恩格斯觀點的對立,例如法蘭克福學派施密特[10]52就自然概念是否具有社會歷史特征的問題制造了馬克思與恩格斯觀點的對立。

綜上所述,學界關于馬克思生態思想的研究較為豐富,為本研究的開展提供了扎實的基礎。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生態危機給人類帶來的生存挑戰,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沖擊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面對的時代問題。但是,目前現有研究較少透過“馬克思生態思想”的窗口,以“世界眼光”來反思破解全球生態危機的舉措,以此推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當然,馬克思雖未直接使用“生態”概念,不過其相關著作中存在他對人與自然問題的思考?;诖?,文章通過文獻分析法和“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研究方法,分析馬克思生態思想的生成基礎,凝練馬克思生態思想的核心要義,以此反思和推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實踐理路。

一、馬克思生態思想的生成基礎

馬克思在文本中對“自然”“自然界”做出“人的無機的身體”“感性的外部世界”“人本學的自然界”以及“外界自然條件”等描述,不僅表明馬克思自然觀的唯物主義性質,而且還指明了人與自然實踐互動的生態觀。由此可知,厘清馬克思自然觀的革命是理解其生態思想的前提。

(一) 改造舊有自然觀的哲學基礎

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用精神、理念的內在活動詮釋自然界的演變過程。他把自然界形成的根源歸入絕對精神的自我異化。在黑格爾看來,精神猶如一位放蕩不羈的酒神,在自然界里開懷嬉戲,其概念的統一性隱藏在自然界中。因此,黑格爾考察自然的過程就等于認識不同的概念體。他將自然界作為有機整體統一在概念體的邏輯規則中。需要指出的是,黑格爾的自然觀是唯心主義的,是外化的絕對精神。黑格爾在思辨邏輯學中,通過對精神的不斷揚棄、對思維的不斷抽象,才達到直觀的自然界。這個自然界是黑格爾在尋找普遍的、絕對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抽象的自然界。如馬克思[11]219-220所指出的:“全部邏輯學都證明,抽象思維本身是無,絕對觀念本身是無,只有自然界才是某物……但是,被抽象地理解的、自為的、被確定為與人分隔開來的自然界,對人來說也是無?!币簿褪钦f,自然界首先是物質實在的,并且自然界的獨特價值只有在滿足人的主體需要的實踐關系中才能得以呈現。那種與人割裂開的抽象化自然界對人來說就是“無”。顯而易見的是,馬克思不僅指出黑格爾唯心主義自然觀的困境,還把自然的價值功能帶入人類活動中。

費爾巴哈雖然也發現黑格爾哲學體系的局限,但他卻舍棄了黑格爾的辯證法。黑格爾將自然界的所有物說成是客觀精神的派生物并歸入精神界,費爾巴哈不贊成此觀點。他認為,無意識的自然界是永恒的、沒有起源的第一存在物,是時間而非等級以及是物理而非精神的第一存在物。費爾巴哈“把自然界理解為一切感性的力量、事物和存在物的總和……自然界就是光、電、磁、空氣、水、火、土、動物、植物、人(這里所說的人是不由自主地無意識地活動著的存在物)”[12]41-42。這對于黑格爾哲學體系來說是一種突破。但是,費爾巴哈從時間關系上將自然界視為先于人類社會的第一存在物,而把人本身當作自然的衍生物。雖然他也談過實踐,但只是將其貶低為“猶太人的卑污的實踐”。費爾巴哈沒有看到“人對自然界的積極的和實踐的關系”[13]13,沒有從人本身的高度去理解實踐,因而造成自然界的“人學空場”。正如馬克思[11]499所批判的那樣:“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p>

總之,黑格爾將自然界的演變看作絕對精神的派生,費爾巴哈雖然復活了唯物主義自然觀,但拋棄了辯證法。這導致他忽視自然界的屬人意義,誘致自然界的“人學空場”。馬克思對黑格爾、費爾巴哈哲學作出揚棄,以哲學革命改造舊有自然觀,重新闡釋自然界的辯證唯物主義性質。這為塑造其生態思想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 闡發新自然觀中的生態思想

在馬克思看來,自然界的辯證唯物主義性質在人的實踐過程中得以彰顯。實踐主體是“現實的人”,即在一定社會關系中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有生命的個體?;诖?,人與自然的實踐活動具有三層指向:一是人類能夠改變自然界的樣態,二是人類在自然界以物質變換的方式來滿足自身需要,三是人與自然物質變換過程表現出兩面性。

首先,人類能夠改變自然界的樣態。馬克思語境下“自然界”是與人有關的、歷史且客觀的實體。這個“自然界”是從“自在自然”中經過實踐改造后的那一部分,是在歷史中生成的人化自然。舊唯物主義停留在孤立、靜止的視域,無法正確把握“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轉變的歷史過程,所以他們只能從客體的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自然界。在他們看來,周圍的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從開天辟地時就存在的,是橫空出世的存在物。但是,依據唯物史觀的觀點,周圍的世界是在歷史中生成。如同馬克思[11]528所說的“櫻桃樹”案例,即櫻桃樹和其他果樹一樣,它們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在幾個世紀以前因為商業目的才移植過來的。這充分說明了人類在歷史的實踐中塑造了自然的樣態。

其次,人類在自然界以物質變換的方式來滿足自身需要。眾所周知,“勞動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基礎”[14],自然界是人類為了存活繁衍而必須與之持續交往的無機的身體。人類把自然界的原始物開采、提煉、打磨為能夠滿足自身需要的形態,例如人們把自然界的原始礦石研制為滿足主體需要的精美鉆石。一言以蔽之,人類對自然界不同物質形態進行物質轉化的過程既是人類有目的地加工自然物的過程,也是人類勞動的對象化展開過程。人在勞動中和作為物質供給者的自然界永續交往,并不斷創造滿足自身需要的物質財富。

最后,人與自然物質變換過程表現出兩面性。自然界各系統間的運行有其內在規律,人類通過運用其規律進而支配自然界,為自身服務。如果人類在維持自然界的生態系統平衡內活動,則二者能夠共生。反之,其結果將會像馬克思[15]579所說的那樣,即資本主義工業化過度生產造成人和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斷裂,人們以生產生活形式消費掉土壤農業中的能量未能得到應有補償,從而打破保持土地持久肥力的自然條件,造成土地生態的代謝斷裂。簡言之,人們開采自然界的尺度超出生態恢復的邊界,最終造成自然承載力的崩潰。

由此看來,馬克思生態思想聚焦于實踐過程中人與自然關系的具體化形式。所以,通過對馬克思生態思想的分析,能夠對國外學者如唐納德·沃斯特、本頓、玉野井芳郎等人所謂馬克思“忘卻了自然”“自然被失落了”的觀點[16]53進行批判。

二、馬克思生態思想的核心要義

馬克思生態思想是他在完成自然觀改造后形成的,其核心要義表現在以下三個層面:一是在思想上呈現出“人-自然界-社會”有機統一的辯證生態觀;二是在行動上規定人與自然的“兩個和解”的實踐方向,即人與人的和解、人與自然的和解;三是在目標上指出人與自然的關系在歷史賡續中將走向共產主義。

(一) 強調辯證生態觀是社會發展的理念要求

社會形態演進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社會形態的變化不僅折射出不同生產力條件下人化自然的狀況,而且還映照著不同生產關系中人與人之間的影響。在馬克思[11]187看來,社會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只有在社會中,才能使自然界的人化過程成為現實,才能使自然界成為人與人之間聯系的紐帶。由此可見,在辯證法的指引下,馬克思把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考察放置在社會發展維度中,使得“人-自然-社會”成為內在聯系的有機整體,進而形成了辯證生態觀。這種生態觀將狹義的“人與自然”擴展至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自然與社會等多方面。

在工業革命時期,由于還原論思想和基督教理念的影響,機械自然觀曾被視為促進社會發展的主流價值導向。它的前提預設是:其一,“自然界=機械鐘”的還原論預設。這種預設將自然界視為機械鐘,如同機械鐘替換受損的零部件一樣,倘若自然界的某一部分遭到破壞,那么通過更換維修也可以進行還原,甚至還原后的狀態可能比原來的更好。其二,“人類是地球的主人”的基督教理念。這種理念認為,人類是上帝管理被造物的受托人,只有通過不斷開采自然界、探索自然界,人類才能完成造物主的光榮使命。因而,在“人類是地球的主人”基督教理念的鼓舞下,人類不斷強化科學技術對自然界的征服與控制。

在馬克思的生態視野里,機械自然觀只看到了人類對自然的征服和支配,沒看到自然界對人、自然界對社會秩序的影響,缺乏現實性。正如馬克思[11]724認為的那樣,“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僅影響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響?!北热?,陽光、空氣、土地、森林、海洋等自然資源作為“大自然的禮物”給人類提供免費且豐厚的生存來源。反之,若這些自然資源的供給中斷,人類的生存不僅會受到威脅,而且社會秩序也將陷入混亂。

(二) 明確“兩個和解”是人類活動的實踐方向

“兩個和解”是指“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這一目標最早是恩格斯在《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中提出的。馬克思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也對該目標作出深刻解釋。依據馬克思[11]185的觀點,共產主義融合了人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的人道主義。在共產主義社會中,人和自然以及與其相關的人和社會之間的矛盾能夠得到真正解決。在早期資本主義發展進程中,為了滿足資本積累的需要,資本家除了剝削工人以外,還將土地、森林等自然物私有化。例如,馬克思在《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17]244中揭示出,在特權者看來,農民和貧民拾撿枯枝、采摘野果的日常行為是偷竊,是對他們私人利益的侵犯。這表面上是人與自然的對立,本質上是人與人的對立。實際上,資本主義不僅不能消除人與自然的矛盾,反而還會加劇兩者間的矛盾。馬克思使用“異化”概念對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的矛盾進行了深度解讀。

如若只停留在理論思辨層面解決人與自然、人與人的異化問題,那么“兩個和解”將會淪為烏托邦式的構想。正如馬克思[11]11所指出的那樣:“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因而,環境的改變和人的自我改變必須在實踐變革中完成。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人們在實踐中具有變革人與自然、人與人異化關系的可能性,但是其結果的好壞會根據社會大眾的價值選擇走向不同方向。其中,實踐的價值尺度決定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是走向和解還是走向分裂,而實踐的真理尺度規定了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發展的正確方向。因此,人們在處理與自然、與他人的關系過程中需要做到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統一,保持人與自然之間合理的物質變換,以此實現人與自然的“兩個和解”。

(三) 指明共產主義是人與自然歷史賡續的必然歸宿

在共產主義社會,“人”成為社會歷史和自然界真正的“主人”,實現了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這樣,人本身就超越了資本主義社會中自身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遵循。人類是在自然界活動的主體,只有從自然界的無序運動中提煉出有序的自然規律并熟練地運用,才能夠做到認識必然把握自由。因此,要理解共產主義社會的人與自然關系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把握:

其一,自然界潛在的物質力量外化是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的前提。不論哪一個社會形態,脫離了自然界都將無法存活。在馬克思恩格斯[11]544-545看來,人對自然及其與他人的社會關系是在歷史中形成的,并且都會受到前一代傳給后一代的大量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這將決定著新一代的生活條件。在工業革命早期,人類以科學技術的力量改造自然界,推動資本主義文明的形成。資本主義文明作為新事物從舊文明中脫穎而出,彰顯出一定生命力,但它的到來也對自然界形態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其中,相比原始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對自然的異化程度更加嚴重。人類為了從自然界中獲取更多的物質資源,于是使用科學技術加大對自然的“擺置”,“解蔽”了自然界的隱性力量。比如,資本主義社會中機器的發明、化學的進步等科學技術的突破都使得人類在自然界“呼風喚雨”成為可能。由此可見,這些改造自然界的手段及其結果使得自然界潛在的物質力量外化,這些均是資本主義社會為共產主義社會提供的遺留物,而且它們將成為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的前提。

其二,人類改造自然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動物往往以本能的方式來改造所處的周邊環境。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人能夠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來為自己的目的服務。正如恩格斯[18]312指出,動物在消滅某一地帶的植物時,它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人在消滅植物之前,在頭腦中就已經有了目的,如騰出土地播種五谷或種植樹木和葡萄等等,他們知道這樣可以獲得更多的收獲。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雖然認識自然界運行的內在規律,同時也做出過改良生態環境的努力,比如調整生態理念,優化技術發展方向以及探索綠色經濟模式等。但是,種種改良都未離開資本主義制度的框架,最終表現為合自然的規律性要讓位于合資本增殖的目的性。在共產主義社會--如同恩格斯提出的“兩個提升”[18]23命題,把人在社會方面及物種方面從其余的動物中提升出來--人類不僅能把自然規律從眾多規律中提升出來,而且還自覺主動遵循自然規律,實現合自然發展的規律性與合人類社會發展的目的性的統一。這樣,人類才能真正成為自然界的“主人”。

三、馬克思生態思想的現實價值

從理論貢獻上看,馬克思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把握,對全球生態危機的破解,既是一個理想目標,又是一個在現實運動中革故鼎新的踐行過程。全球生態危機問題雖給人類帶來嚴重的生存挑戰,但并未能改變人類社會朝著美好未來前進的方向。馬克思生態思想蘊含的核心要義對于我們強化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生態理念的認知、明晰匯聚生態社會發展主體力量的方向以及堅定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決心具有重要現實價值。

(一) 強化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生態理念的認知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生態理念是破解全球生態問題的內生力量,是對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辯證理念的時代拓展。因而,馬克思的辯證生態觀有助于強化我們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生態理念的認知。

鑒于時代條件的不同,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及相應態度會因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而有所不同。比如,在以刀斧鐵器為主要工具的農奴封建社會,人們往往因畏懼風云變幻的自然現象而選擇服從自然,這呈現出人與自然的虛假和諧。在資本主義社會,工業革命作為開啟人類現代化進程的總開關使得人們依靠科學技術的力量來消除自然界的神秘屏障。一方面,人類隨著生產力的改進確實在征服自然界的能力上得到增強;另一方面,人類在自然界面前也愈發表現出趨于狂妄自大的態度。結果是人與自然矛盾的層出疊現,最終導致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的生態危機。隨著資本的全球擴張,生態危機從一國蔓延至全球。從資本主義條件下人們對待自然的態度來看,資本家在工具理性與經濟理性的結合下看到的只能是人“對”自然界改造的有用性與牟利性的單一指向。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認知態度忽視了人與自然處于同一個共同體中的現實關系,因而他們無法注意到人與自然界實踐勞動的互動性。根據馬克思辯證生態觀,人在實踐勞動中不僅將自然界的獨特價值從隱性轉變為顯性,還展現出自然界的有機面貌。這在理念上把人與自然帶入共生視域中,將人與自然從矛盾體的高度統一起來,以此破解由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所造成的生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19]39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彼?,只有站在共同體的高度才能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才能做到不斷發掘自然界的獨特價值并為人所用,才能科學把握自然規律并合理利用其為人類社會服務,進而實現人與自然的真正和諧。

(二) 明晰匯聚生態社會發展主體力量的方向

“全人類共同參與”作為破解全球生態危機問題的主體力量,是對馬克思以無產者力量解放人與自然的時代拓展。進而,馬克思關于“兩個和解”的理念有利于我們明晰匯聚生態社會發展主體力量的方向。

在唯物史觀的視野下,只有將全世界的無產者聯合起來匯聚合力才能消滅階級剝削和壓迫、消滅私有制,最終解放人類、解放自然。由于生態問題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置身事外。對于關涉人類命運的生態問題,僅靠一個或者幾個國家、地區無法解決,需要世界各國共同努力。各個國家之間雖然因文化不同、信仰不同、制度不同而對生態問題看法有所差異,但只有摒棄差異、匯聚力量、相互合作才能實現“人與人的和解”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解”的遠大目標。所以,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主體力量已從18 世紀的“無產者”擴展為21 世紀的“全人類”。也就是說,人類在走出生態危機,在追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層面上不是以群體性質為單元小規模呈現,而是以整體性、全局性出發,以最大程度把“全人類”匯聚在追尋生態社會穩步發展的生態旗幟下。具體來說,這不僅要包括我國社會大眾的廣泛參與,而且還要匯聚國際社會的力量。同時,還需要對逃避共建生態共同體的國家、地區展開組織動員,與其發展利益相結合,給他們明晰生態建設方向。

新時代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通過不斷調整綠色發展方式及綠色生活方式,妥善處理好人的發展與自然界的修復,自然環境不斷得到改善。這一時期參與生態實踐的中堅力量是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他們在承擔本職工作的同時,還肩負起大自然“吹哨人”的責任,為保護自然做出眾多貢獻。然而,在國際社會中,盡管一些西方國家在短時間內創造出生態持續向好的奇跡,但其背后則是打著“保護環境”的名義把污染轉嫁他國,在生態上入侵鄰邊國家。如上所述,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而且共享一個地球。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國之間的利益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地球是人類居住的唯一家園,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清潔美麗世界,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20]因此,要呼吁國際社會以建立互惠的伙伴關系作為全球發展的目標[21],摒棄“以鄰為壑”的發展理念,要站在全球生態和諧發展的高度,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在不違背生態利益的基礎上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共同促進“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形成,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匯聚合力。

(三) 堅定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決心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也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它是一種注重長遠的發展模式。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引發生態危機的深層分析有助于我們堅定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決心。

生態危機從表面上看是人對自然的控制,但在辯證法的解剖下,可以發現生態危機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是把自然定在“資本邏輯”中。當代資本主義社會雖然采取綠色新政、改進綠色技術以及完善自然資本體系等措施來努力協調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但仍無法消除資本邏輯中兩者的矛盾。比如,西方國家雄心勃勃地推廣清潔能源和循環經濟的合作政策以應對氣候變化,但現實中頻頻出現“不合作”“強烈抵制”等行為,其實施過程中壁壘重重,最終淪為“一紙空文”。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約翰·福斯特[22]61在其著名的《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一書中這樣寫道:“要想遏制世界環境危機日益惡化的趨勢,在全球范圍內僅僅解決生產、銷售、技術和增長等基本問題是無法實現的。這類問題提出得愈多,就愈加明確地說明資本主義在生態、經濟、政治和道德方面是不可持續的,因而必須取而代之?!比缃裆鷳B危機已經成為資本主義制度中不可克服的第二重危機。在社會主義國家中尤其是在中國,雖不可否認資本在社會發展中的客觀性,但是能夠充分利用好制度優勢,以控制資本、利用資本的方式促進可持續發展。在推進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僅不會讓經濟發展吞噬生態保護,而且還以鐵腕治污的勇氣做深做實生態治理,堅決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既要金山銀山又不忽視綠水青山,拒絕走犧牲環境求發展的錯誤道路。習近平總書記[1]50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币虼?,資本主義制度下帶來的生態危機是不可持續的階段性反應,不是社會發展的最終選擇。我們要堅持理論定力,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強化人們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決心。

結語

總之,生態危機作為顯性問題的出現,不僅是某一地域性的癥候,而且還會如同多米諾骨牌倒塌一樣,傳遞至其他國家。因此,破解生態危機并將其轉化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不僅應該具備充足的理論資源,而且還應展現將理論轉化為實際行動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激活并以馬克思生態思想為理論抓手,結合現實需求,尋求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有效路徑。馬克思視野下的人與自然關系是在他的哲學理念變革中,在考察人類在自然界具體的實踐活動中以及探求未來社會走向中形成的。馬克思生態思想蘊含的理念、行動與指向從來不是干巴巴“邏輯的枯骨”,而是有血有肉有靈魂的生命體。其關鍵在于理論由人民群眾掌握。理論一旦被群眾掌握,才能成為現實的物質力量,才能在人與自然雙向改造的具體實踐中運用起來,才能展現出理論的魅力。因此,要挖掘馬克思生態思想并將其充分運用在分析破解全球生態危機的新征程中,做到兼顧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走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生態文明發展道路,將我們生存的世界變得更加清潔美麗。

猜你喜歡
自然界馬克思人類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自然界的一秒鐘
人類第一殺手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例說“自然界的水”
自然界的奧運狂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