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可及性及其實現路徑

2024-04-14 18:18易小邑歐璇歐陽娟蓉
職教通訊 2024年2期
關鍵詞:職業教育鄉村振興

易小邑 歐璇 歐陽娟蓉

特約主持人:祝成林(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士)

主持人按語: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面向鄉村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全球職業教育的共同使命。本期“專題策劃”基于國內實踐和國際比較兩個視角,對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進行專門研究?!堵殬I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可及性及其實現路徑》深入分析了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可及性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實現路徑;《指向鄉村人才核心能力培養的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路徑》從目標和問題出發,重點提出指向鄉村人才核心能力培養的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路徑;《國外農村職業教育研究:進展、主題與熱點——基于WOS的文獻計量分析》以文獻計量法為主,輔以內容分析,對國外涉農職業教育研究的進展、主題及熱點進行可視化分析。三篇文章內容涵蓋理論探索、問題解剖、專題進展以及政策建議等,希望能為職業教育面向鄉村振興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提供啟示。

摘 要:客觀分析職業教育在服務鄉村振興過程中所能涵蓋、達到的效果或其功能所能涉及到的范圍與內容,有利于我們科學認識并尊重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并在“盡力”與“量力”之間達成平衡。從理論層面來看,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可及性主要包括: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基礎性支持;促進鄉村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本土化;促進鄉村農民向現代新型職業農民轉化;為鄉風建設提供持久的“純化劑”。從現實層面來看,鄉村人力資本儲備的衰減影響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規模閾值的可及性,國家制度性支持不足降低了職業教育賦能村民程度的可及性,參與主體的分散性耗散了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資源的可及性。為此,要使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可及性得以實現,需要擴大辦學規模、增強服務能力,提高鄉村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質量;強化職業教育對鄉村振興主體的賦能,增強村民的主體性構建;重構職業教育服務體系,提升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精準度。

關鍵詞:職業教育;鄉村振興;可及性

基金項目:2022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職業教育服務的可及性及其實現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2YJA880079)

作者簡介:易小邑,男,湘中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宣傳統戰部副部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理論與政策;歐璇,女,湘中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文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理論與文學理論;歐陽娟蓉,女,湘中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理論與漢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747(2024)02-0005-10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之后,《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等系列文件先后出臺,統領該戰略的實施,《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等具體指導該戰略的實施。上述政策文件與法律法規都將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2019年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也將“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職業教育天然具有的行業性、區域性、技能性與市場性決定了它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中擔當著重要使命。上述政策法規的頒布不僅肯定了職業教育在實現鄉村振興中的重要價值,還為職業教育參與鄉村振興提供了政策支持與法律保障。

在政策引導下,職業教育如何服務鄉村振興成為當前學術界的研究熱點,但較為遺憾的是,已有研究并沒有對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前提性進行分析,如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可及性在哪里?也就是說從理論層面上看,職業教育能在多大程度上服務鄉村振興?它的可及性受到哪些現實障礙的影響?如何化解這些現實障礙?如果沒有對可及性的分析,所有對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路徑思考就會失去“合法性”與“合理性”?;诖?,筆者從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可及性入手,深入分析職業教育在服務鄉村振興過程中遭遇的可及性障礙,并在此基礎上為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可及性的實現提供路徑參考。

一、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可及性分析

可及性是指某種事物或某種技術之類的所能涵蓋、達到的效果,或者是指其功能用途所能涉及到的范圍與內容。任何事物的功能都是有限度的,其服務范圍也是有邊界的,客觀對待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可及性體現出“我們對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與尊重,并在‘盡力與‘量力之間達成平衡”[1]。作為一種獨立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主要服務特定區域的經濟發展,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與鄉村產業發展、鄉村文明建設、實現鄉村共同富裕等目標之間存在較高的契合度,這是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可及性之所在。

(一)職業教育可以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基礎性支持

生產力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動力,產業是衡量鄉村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主要標尺,可以說,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決定性條件。當前,我國通過精準扶貧工程已消除整體性貧困,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共同富裕的新階段,不僅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產業發展的基本功能依然保持不變,而且隨著鄉村產業發展的基礎性條件,如硬件設施、政策環境與科技水平等的發展變化,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可及性將得到進一步拓展。

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產業發展的可及性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在服務產業質量提升方面。職業教育是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的交匯點。一方面,職業教育可以通過改善產業結構與推動鄉村產業科技創新來提升鄉村產業質量。職業院??梢砸虻刂埔嗽O置特色型產業專業群,以優化鄉村產業結構、增強鄉村產業結構的韌性,促進多元化、差異化與特色化“全產業鏈”的構建,使農村產業在靈活性與穩定性之間保持合理的張力。另一方面,職業院校通過更新教育理念與創新教育模式來培養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農民,為鄉村振興注入“活的生產力”。但是,職業教育并不能為鄉村的產業興旺提供直接的生產力,而是通過人才培養與技術服務來提供間接生產力。因此,鄉村產業的發展與興旺不能只依靠職業教育的“一己之力”,而需要職業院校與地方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共建產學研基地,充分利用企業行業在資金、人才、經驗、技術及設備等方面的優勢,協同創新針對鄉村產業發展的應用型技術,才能為鄉村產業興旺提供充分的人力與技術保障。二是在產業融合方面,職業教育不但可以促進農業生產各主體的融合,還可以促進不同類型農業的內部融合。一方面,農業產業具有周期長、風險高、受自然因素影響大等特點,憑農戶個體的能力很難實現農業生產的產業化,因此,“單打獨拼”的小農經濟是不可能實現鄉村振興的,必須讓農業生產主體形成利益共同體以共同承擔風險,即農業生產主體之間的融合。職業教育可以培養具有合作精神、善于經營管理、有技術專長的新型職業農民,推動農業產業共同體建設,優化農村產業發展的“人和”環境,以提升農村產業的抗風險能力與技術互補性。另一方面,農業產業具有類型多樣性特征,不同類型的農業產業之間存在一定的壁壘,導致農業產業分支多而整合性不足,很難做強、做大。因此,只有突破不同類型農業產業間的壁壘,才能形成相互滲透、業態互補的農業產業新形態,而這也正好在職業教育服務的可及性范圍之內。為此,職業院??梢愿鶕l村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通過優化專業設置與課程結構來促進不同類型農業產業的融合。如職業院校將種植專業、畜牧專業、養殖專業、農產品加工與營銷專業等不同專業的課程融合成有機整體,既有利于鄉村“多面手”人才的培養,又有利于推動鄉村形成集“農業產業—農產品加工—農產品營銷”于一體的“三產融合”發展模式,促進資本、技術及資源要素的跨產業集約化配置,有效延伸農村產業鏈。

(二)職業教育可以促進鄉村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本土化

人是鄉村的靈魂,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當前,鄉村振興最大的制約因素就是人才匱乏,主要表現為村民受教育程度過低、技術技能與文化知識水平有限,從而制約了鄉村的現代化發展?!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要“造就更多鄉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由于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具有很強的本土性、技能性與職業性,因此“職業教育在培養鄉村產業實用性人才方面具有內在要求和價值旨趣”[2]。針對性地解決鄉村振興過程中人才支撐不足的問題當屬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可及性范圍。

首先,職業院校既能以鄉村發展過程中的崗位需求為基礎,采取“訂單式”培養為鄉村企事業單位直接培養緊缺的技術技能人才,又能充分利用學校在技術、人才與資源等方面的優勢,為鄉村農業生產提供技術指導。同時,鄉村振興的人才需求具有持續性,這種持續性主要表現在人才需求量的持續性與人才需求層級攀升的持續性,而全部依靠外界引進的“輸血式”人力供給模式并不具有可持續性。因此,鄉村振興需要讓當地村民、返鄉的進城務工人員等有機會掌握發展農業產業的關鍵技術,成為促進鄉村振興發展的內生性動力,這正是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可及性之所在。

其次,鄉村振興需要的人才必須是本土化的且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鄉村的人才缺乏并不是鄉村本身沒有人才,實際上鄉村上大學的年輕人并不少見,但是許多鄉村人才不選擇回鄉就業,而是選擇在城市安家落戶,成為“新市民”。這種鄉村人才的“城市化流動”是造成鄉村技術技能人才嚴重缺乏的主要原因,也導致鄉村青年人才長期缺位鄉村發展??梢?,鄉村最緊缺的是在鄉村就業、服務鄉村振興的技術技能人才,而職業教育是破解這一難題的主要“利器”,也是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可及性的重要表現。職業院??梢愿鶕l村經濟發展需要開設專門招收農村當地有志青年的專業,并在培養過程中強化他們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識,這樣不但可以有效提升職業院校畢業生的本地就業率,還可以為鄉村打造特色經濟提供智力支持。例如,黔東南州雷山縣中等職業學校就結合當地民間歌舞特色與印染文化,開設蘆笙演奏、苗族歌舞與古法蠟染等專業,選拔當地民間藝人參與教學,為當地培養了大批專門人才。這些畢業生全部進入當地的景區就業,不但壯大了當地的旅游產業,也使民間的蠟染產業獨樹一幟,這種“在地化”的人才培養模式與就業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職業教育可以促進鄉村農民向新型職業農民轉化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城鄉融合發展速度的加快,農村面臨著宏觀層面與微觀層面的經濟壓力,導致農村人口在城鄉間“雙向”流動,即出現“非農化”與“再農化”的雙重塑造。當前,鄉村的青壯年已經成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他們承擔著鄉村產業發展的重任,成為鄉村治理的主體。鄉村青壯年群體主要由兩類人員構成:一類是長期留守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鄉村公共服務或農業產業經營的“農村精英”;一類是長期在外務工或生活,但保留農民身份認同的返鄉農民工。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返鄉農民工已經成為溝通農村與城市發展的重要紐帶。據2016年全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數據顯示,“大約有2 000萬的返鄉農民工站在歷史發展的轉折點”[3],他們的就業去向成為影響家庭幸福與鄉村發展的關鍵變量?,F有研究表明,“再農化”就業已成為返鄉農民工職業發展的一種選擇 [4],這種職業選擇的實質是使他們成為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職業農民是以從事農業生產作為長期的職業選擇,且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有技術、懂經營、會管理的新一代農民,是“我國實現鄉村振興的核心人力資本要素”[5]。返鄉農民工在外出務工時所積累的人力資本與經濟基礎增加了他們通過“再農化”,從“半農半工”向新型職業農民轉型的可能性。推動返鄉農民工的“再農化”,使他們向新型職業農民轉型,是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實現鄉村現代化可及性的應有之義。

新型職業農民比傳統農民有更高的文化素質、更好的技術技能與更強的經營管理能力,他們從事農業生產并非純粹為了謀生,而是贏得社會尊重及實現自我價值,具有職業性。新型職業農民并非自然形成,而要通過職業教育來獲得更高水平的技術技能與全面自由的發展。長期留守農村的傳統農民具有能吃苦、戀農村與勞動能力強等優秀品質,他們是新型職業農民的主要來源。職業院??梢越M成“產、學、政”聯合體,針對傳統農民開展現代農業生產技術與經營管理能力培訓,使他們能夠快速成長。對于那些進城務工返鄉的農民工、熱衷農業產業的城市居民、涉農專業的畢業生來說,盡管他們在知識、技能或資金等方面比傳統農民更具優勢,但他們缺少的是農村農業生產實踐經驗和對鄉村深厚的情感依戀,因此,他們更需要接受“再農化”培訓,以便更好地融入鄉村建設。職業教育可以通過構建彈性學制、設置適用性的專業與針對性的課程來促進這部分群體向新型職業農民轉化。

(四)職業教育可以為鄉風建設提供持久的“純化劑”

鄉風是“鄉村社會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觀念和文明習慣”[6],它外在地表現為鄉村的生活生產方式、風土人情與民間習俗等,實質上它是鄉村知識化、科學化、文明化與現代化的一種狀態 [7],是維持、促進和引領鄉村生活生產秩序的內生性力量與精神要素。因此,鄉風建設不僅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之一,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和“軟件”基礎。職業教育特別是農村職業教育是植根于鄉村這一獨特地域的“文化內生力”,它不但可以為“三農”提供技術與知識,還可以傳承、純化和創新鄉村文化內容或文化樣態,引導和培育文明鄉風,促進鄉村振興,是對我國農村文化影響最大的引導性力量之一。

當前,職業教育培育文明鄉風的可及性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首先,職業教育可以在傳授農業生產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同時,融入道德教育,實現對村民文化知識、技術技能與道德素養的全方位培養,這不但能提升鄉村的生產力水平與文明程度,更能為村民提供精神食糧,使村民在感受鄉村風尚的同時,還能將其融入原有的淳樸鄉村文明之中。其次,職業教育可以充分挖掘鄉村文化資源,使其成為鄉村文明的載體,如整理、繼承與傳播傳統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選擇合適的方式對其進行產業化與品牌化創新,增強村民的鄉土情懷、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最后,職業教育可以通過對鄉村新生農民群體的價值觀教育與道德教育來優化鄉風。鄉村振興的實質就是鄉村現代化,而鄉村現代化必然包含了鄉風現代化?!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要“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因此,職業院校應該立足鄉村傳統文化,正確把握好“內源性鄉風傳統”與“外源性鄉風塑造”的同一性和超越性,“以村落傳統文化為中心,探究鄉村社會傳統文化的理念和結構,延展傳統鄉風文明建設的內涵,形成現代鄉風文明的時代表達”[8]。青年學生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力量,是踐行、傳播與創新鄉村文明的核心群體,職業教育可以通過對青年學生的教育來凈化和豐富鄉風,促進鄉村振興。

二、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可及性的影響因素

由于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與探索性,因此,它的可及性能否達成與其所處的外界環境、政策導向、自身的定位等因素密切相關。長期以來,我國鄉村發展滯后于城市發展主要是由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表現為鄉村獲得的物質性支持與政策性支持遠遠低于城市,從而導致鄉村勞動力資源的單向外流,這成為鄉村發展中的最大障礙。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以及黨中央對農村工作的日益重視,原有的城鄉二元結構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鄉村的人力資本、制度支持與保障、主體參與性等方面還存在明顯不足,導致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可及性受限。

(一)鄉村人力資本儲備的衰減影響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規模閾值的可及性

早在2017年農業部就提出,到2020年,通過就近接受正規化、系統化職業教育的方式,實現在鄉村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不低于2 000萬人的目標。但是,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與農業農村部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職業農民發展到 700萬人,占農業勞動力的9.6%”[9],說明我國職業農民規模還有較大的供需缺口,和預期規模相差較遠,這主要是由鄉村人口流失、回流乏力和涉農生源不足等原因造成的。鄉村基礎設施、自然環境、社會服務、發展機會等方面的不足導致鄉村面臨人口大量外流與回流乏力的雙重壓力,鄉村“人口空心化”現象嚴重。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6年至2020年各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6—2020年的5年中,我國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數量增長了400多萬,鄉村流出人口增長了570多萬,農村新增人口持續減少。同樣,職業院校涉農專業規模也出現縮減。據統計,“十三五”期間,我國涉農專業在校生與畢業生分別減少了23.41萬人和15.45萬人,下降比例分別為26.07%和39.46%[10]。鄉村人口資源的嚴重流失意味著新型職業農民的來源減少,也導致農村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成為“無米之炊”,嚴重降低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規??杉靶缘拈撝?。

(二)國家制度性支持不足降低了職業教育賦能村民程度的可及性

新型職業農民是具有特定技術技能的農業從業群體,他們的來源有兩種途徑:一是通過職業院校的涉農專業將潛在的或新增勞動力培育成為新型職業農民;二是對存量農民進行技能培訓使他們成長為新型職業農民。這兩種途徑都說明了職業教育在新型職業農民培養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職業教育具有很強的公共產品屬性,其功能的發揮必須依靠政府主導的政策供給,但總體來說,我國針對農村職業教育的政策偏少,有關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政策或文件更少,這導致職業教育在服務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很難發揮對村民進行賦能的作用。

首先,職業教育的師資嚴重不足。一是師資數量不足。據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的調查顯示,2018年我國有70%的高職院校生師比超過18:1,其中超過23:1的院校占30%;全國未達到“專任教師不少于60人”的中職學校有1 600余所,其中專任教師不足2人的專業點超過1 500個。[11]二是職業院校教師在教育理念、專業素養、實踐能力等方面還難以滿足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需要,特別是當前的教師評價過于學術化,忽視了職業教育對教師素質的本質要求,造成“雙師型”教師嚴重不足。

其次,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偏低。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2022年,我國職業教育經費投入雖有較快增長,但依然只占全國教育經費投入總量的11%左右;全國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生均經費的年均值分別為22 384元與21 044元;2020年與2022年,普通本科教育的經費投入分別為11 242億元與13 005億元,高等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分別為2 758億元與3 392億元,而普通本科與高職高專的學生數基本相等。[12]由此可以看出,與其他類型教育相比,職業教育經費的整體投入偏低,同時還有區域差異與內部分配失衡等問題的疊加,導致職業教育發展缺乏經費保障,降低了職業教育賦能新型職業農民的可及度。

(三)參與主體的分散性耗散了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資源的可及性

職業教育的跨界性與鄉村振興的復雜性決定了職業教育必須構建多元主體協同機制,聚焦資源與要素整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但不容樂觀的是,雖然有參與職業教育意愿的主體較多,但是各類主體既沒有構建起有效的合作機制,也沒有達成共同的辦學理念,更沒有制定一致的行動目標,導致各參與主體都是“單打獨斗”,如產教融合、科教融匯都沒有形成可復制推廣的樣板,很多合作徒有虛名,呈現出“碎片化”甚至是“耗散化”參與現象,其結果就是主體的協同性不足與客體的積極性不強。從理論上看,“產、學、政、社”是職業教育最主要的參與主體,但實際上這些主體之間未能形成協同機制或交互性,職業學校一直保持單向型辦學模式,未能在資金、技術、設施與師資等重要方面與其他主體形成實質性合作,導致職業教育形成了主體責任不清、職業學校引領失位、政府監管缺位與企業失責的“耗散型”辦學格局,潛藏著資源浪費與效率低下等多重風險。

村民是鄉村振興過程中最具活力的主體,而這種活力主要來源于職業教育,因此,村民是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直接對象與核心利益主體。不過令人擔憂的是,當前我國職業教育主要是采取“輸血”方式來服務鄉村振興,如向鄉村直接輸出技術、資金或專業技術人員,而這種方式很難精準把握鄉村振興的真實需求。因此,只有通過對村民進行技術技能培訓來增強鄉村的“造血”功能,才能使鄉村得到持久發展的動力。但問題在于,作為鄉村教育對象的村民具有流動性強、學習時間差異大與文化程度不一等特點,這給長期采用固定化辦學模式的職業教育帶來了挑戰:由于流動性與學習時間分配的差異導致部分村民主動參與職業教育的動機不強,甚至對職業教育價值缺乏正確認識,如一些村民不能認識到職業教育的間接價值與長遠價值,參加職業教育的積極性不高,導致一些職業學校甚至要通過發放補助的方式才能吸引學員;有一些農村知識青年不能正確認識未來農業產業發展前景,寧可在城市漂泊,也不愿回家鄉參加職業培訓和鄉村建設??梢?,參與主體的分散性在很大程度上耗散了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原本可及的資源,導致職業教育的服務效能減弱。

三、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可及性的實現路徑

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可及性在某種意義上說是職業教育的一種“功能極限”或“愿景圖式”,具有很強的時代性,且需要從國家政策層面與職業教育內部進行重新設計,以提升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可及性或“可得性”,延伸職業教育服務可及性的范圍。

(一)擴大辦學規模、增強服務能力,提高鄉村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質量

擴大辦學規模、增強服務能力是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前提,即既要擴大職業教育規模,增加職業教育服務的機會,提升服務機會的可及性,又要提升服務質量,增強服務質量的可及性。從涉農職業院校的規模來看,2018年,我國有3 222所中職學校與237所高職院校開設了涉農專業,分別占同級同類學??倲档?1%與17%[13]。這說明我國職業教育已經具備了服務鄉村振興的基礎性能力,成為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未來的職業院校更應該立足鄉村,用優質服務鞏固和發揚已有辦學優勢,為鄉村振興培養更多的新型職業農民或技術技能型勞動者,并能夠“引才回鄉”,讓回鄉人才能夠自愿留鄉、務農興農。對于城市勞動者而言,他們具有較強的經濟基礎、市場意識與經營能力,但是缺少農村生活生產經驗,而農村職業教育可以幫助這類學員習得生產技能,讓他們在農村也有用武之地,從而化解鄉村振興中人才不足的問題。

鄉村振興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其對職業教育服務的要求或標準也會發生變化。因此,職業教育不但具有“跨界性”與“共生性”特點,還具有非常明顯的“全息性”特征,在服務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必須實現自身發展,凸顯人才培養與鄉村振興需要相融合、相適應的能力。為此,農村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應該以鄉村產業布局為中心,以鄉村產業經營管理為重點,以鄉村產業鏈延伸為發展方向。這里所指的“鄉村產業”應該是超越傳統“農業產業”的概念,是包含了現代工業要素且具有高附加值的現代“農業產業”。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語境中,農村職業教育應該“充分結合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農業生產體系與農業經營體系等‘全產業周期轉型的轉型升級”[14],打造“適農性”的專業群。高質量的農村職業教育的專業群與鄉村產業之間應具有很強的“同構性”或“耦合性”,即鄉村產業與職業教育應不斷融合,使鄉村成為既具有“生產性功能”又具有“人才培養功能”且類似于“產業學院”的新“場域”。鄉村發展需要決定了“為誰培養人”,鄉村的產業布局決定了鄉村職業教育“培養什么樣的人”,職業教育課程群決定了“如何培養人”,從而形成鄉村“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之間環環相扣的大閉環。這也彰顯了職業教育具有跨越“職業界”“技術界”“教育界”與“社會界”的特性,能為鄉村培養集文化知識、技術技能、經營能力、管理能力及致富能力于一身的高素質人才。

同時,我們已經身處一個多變的技術時代,技術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以及人們的生活生產與思維方式產生了決定性影響,甚至可以重構我們生存的整體環境。在此背景下,作為以傳授專業技術技能為主的職業教育應積極探索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途徑,助力提升鄉村農業生產的機械化、自動化與智能化水平,特別要改變原來初級階段將技術“嫁接”到鄉村場域的“外源式”發展思路,推動構建以“互聯網+鄉村”為特征的鄉村數字經濟發展模式,通過技術來重塑村民的技術觀念,提升村民的技術知識與技術應用水平,從源頭上增強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原動力。

(二)強化職業教育對鄉村振興主體的賦能,增強村民的主體性構建

首先,要對村民進行主體性的價值引導。農民才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如果沒有農民對鄉村的認同與參與,鄉村振興只是一場空談。雖然我國每年有包括學成回鄉的農村籍大學生、返鄉的務工人員以及城市下鄉的創業人員達700多萬,為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的智力儲備,但這批人中大約有40%的人創業失敗,32%的人回鄉從事非農行業創業[3],他們放棄選擇“新農業”創業的主要原因是對鄉村和新型職業農民身份的認同度不足。職業身份認同是指人們對自己所擔當的職業身份或職業角色的肯定性評價。鄉村振興的現實主義內涵之一就是讓村民感知到“農民”職業的光彩與吸引力,這樣才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內生性與外生性的雙重動力。因此,職業教育要協助政府對新型職業農民進行科學定位,積極引導村民理性認識新型職業農民身份,增強對自身作為農業生產者、技術員、投資者與經營管理者的身份認同,提升他們的自信心、體面感與身份認同感。

其次,要助力新型職業農民職業發展要素網絡的建構。新型職業農民身份的建構是實現農業現代化與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意味著“農民”從傳統的“身份標簽”變成了“職業類型”,農業生產也從農民的“兼業”變成了農民的“專業”,而實現這種轉變的前提是要解決現代農業生產要素資源不足的問題。當農業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他們的主要謀生手段必須以現代化農業生產要素為基礎,通過市場競爭方式使農業發展實現傳統性與現代性的統一、生存性與發展性的統一?;诖?,職業教育應該全力服務新型職業農民職業發展要素網絡的建構,突出職業農民職業發展的生存性要素,增強其發展性要素的建構,如在有效推進鄉村土地的適度流轉、構建集約型生產模式與和諧人地關系的同時,要重點支持新型職業農民對技術資本的累積,將現代農村生產的新知識、新品種、新成果或新裝備以及市場化、信息化、標準化的生產技能傳遞給農民,更新他們的生產方式。

(三)重構職業教育服務體系,提升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精準度

“三農”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內容,人才是鄉村振興的迫切需求與“活的生產力”。職業教育在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方面比其他類型的教育具有更大的比較優勢,但是目前這種比較優勢尚未得到很好的發揮,存在針對性不強與精準度不夠的問題,不能很好地契合鄉村振興的內在特征與現實需要。為此,職業教育必須精準開發服務鄉村振興的課程資源,增強課程的“適農性”,提升服務鄉村振興可及性的精確度。

首先,要矯正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目標,將過去為城市輸送務工人員的辦學目標轉向為鄉村振興發展培養人才,避免農村人才的流失。職業教育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核心就是要解決“誰種地”與“如何種”的問題,應通過培育體系、培育模式與培育評估三個層面的創新來培養一批“知農”“愛農”與“懂經營”的人才。一是政府要科學規劃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頂層設計”,將新型職業農民的技能培訓納入到正規職業培訓規劃中,壓實部門責任,推動相關培訓政策落地,既要建立服務準入機制,又要構建主體競爭機制,嚴控培訓主體與培訓內容的選擇,發揮行政力量在整合培訓資源方面的優勢,充分挖掘不同職能部門,如農業部門、鄉村振興局、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職業院校、農業科研機構等在農民技能培訓方面的功能,形成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合力。二要以農民需求與農業發展需求的契合點為基礎重構村民職業培訓模式。職業教育要完善或優化由政府、職業院校、社會機構、涉農企業和農戶等組成的多主體協同推進的職業培訓模式,充分發揮包括農民在內的各主體的“在場價值”;要做好鄉村職業教育的前期調研,掌握鄉村對職業教育的真實需求、供給阻力與過程需求,在實現職教、普教與高教等有效銜接與統一的基礎上,將資源向涉農專業群與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適當傾斜;要優化縣、鄉、村三級跨區域的多維度協同的農村職業教育培訓體系,重點關注“城市回流人員”“鄉村精英人才”“新生代農民工”等特殊群體;要構建完善的農民技術技能培訓認證制度與評價制度,將生產技能、經營管理能力、信息技術能力等納入綜合評價體系中,推動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綜合效能的提升。

其次,要從增強適應性的底層邏輯出發,重構職業教育課程內容。職業院校要根據當地資源、環境與市場變化來分析、明確課程需求,以農村產業發展需求作為課程內容設置的依據,打通職業教育與生產實踐之間的通道,彰顯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的適應性;要為傳統農民、返鄉農民、城市創業型農民與職校學生等不同群體提供多元化與個性化的課程群,如針對傳統農民、返鄉農民開展關于種養、防災減災、病蟲害防治的技術培訓,針對職業院校學生要強調技術技能的復合性,以綜合性農業技術培養為主。此外,職業院校還要充分考慮現代農業的市場化特點,開設以經營管理類知識為主、與生產技能相融通的課程,并根據智慧農業發展需要開設與大數據、智能化等相關的課程;同時,要建立科學的課程評價與持續改進機制,如構建由第三方評價、專家評價與學校自我評價相結合的課程評價機制,對課程實施效果進行及時診斷與反饋,并在此基礎上對課程設置進行動態調整,使課程持續保持實用性、針對性與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姚正軍.職業教育在實現共同富裕中的“可為”與“作為”[J].職教發展研究,2022(3):42-48.

[2]勞賜銘.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產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困境與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22,43(10):59-65.

[3]楊發萍.逆城市化背景下返鄉農民工“再農化”的動力機制與可能路徑[J].農村經濟,2020(1):96-103.

[4]謝勇,周潤希.農民工的返鄉行為及其就業分化研究[J]. 農業經濟問題,2017(2):92-101,3.

[5]張學英,耿旭,宋良杰,等.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形成:高等職業教育的回應[J].教育發展研究,2022(17):52-58.

[6]唐成玲,陳諾,胡琴.鄉風文明的政策實踐與農民聲音[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73-88.

[7]于法穩.新農村鄉風文明的時代特征及建設路徑[J].人民論壇,2022(5):29-31.

[8]邱世兵,邱婧璇.鄉村振興背景下鄉風文明建設的使命、邏輯與進路[J].重慶社會科學,2023(6):133-144.

[9]曾俊霞,郜亮亮,王賓,等.1700多萬職業農民相對“年輕化”,已出現部分非農戶籍的勞動力[N].北京日報,2003-04-09(4).

[10]馬建富,譚寶儀,鄒心鋆,等.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歷史回溯與未來指向——從“十三五”到“十四五”[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12):21-31.

[11]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2018年全國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報告[EB/OL].(2019-11-27)[2023-11-27].http://www.moe.gov.cn/jybxwfb/gzdtgzdt/s5987/201911/t20191127409905.html.

[12]教育部.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快報[EB/OL].(2023-07-26)[2023-11-27].http://www.moe. gov.cn /jybxwfb/gzdt gzdt/s5987/202306/t20230630_1066490.html.

[13]董海燕,何正東.農業職業教育發展70年:歷程、成就與展望[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36):34-41.

[14] 李春珍,呂姍,曾靖蘭.鄉村振興的現實障礙與農村職業教育的擔當[J].職教發展研究,2022(2):26-33.

[責任編輯 ? 賀文瑾]

The Accessibility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ervice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YI Xiaoyi, OU Xuan, OUYANG Juanrong

Abstract: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scope and content that vocational education can cover, achieve, or function in ser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beneficial for us to scientifically understand and respect the rol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doing our best" and "measuring our capabilities". From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the accessi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ervice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mainly includes providing basic support for rural industries, promoting the localization of rural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 cultivation,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farmers into modern new vocational farmers, and providing a lasting "purification agent" for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From a practical perspective, the decline of rural human capital reserves has affected the accessibility of the threshold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Insufficient institutional support from the state has also reduced the accessi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empower villagers. At the same time, the dispersion of participating entities has dissipated the accessi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ervice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resources. Therefore, achieving the accessi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ervice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requires expanding the scale and enhancing service capabilities of school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ervice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engthen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empower the main bod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enhancing the subjectivity construction of villagers; reconstructing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ervice system and 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ervice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accessibility

猜你喜歡
職業教育鄉村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幾個抓手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淺談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動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養路徑研究
論七年一貫制體系下本科學科建設中職業教育的重要性
芻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PLC應用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