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構表征:思維從“內隱”走向“外顯”

2024-04-15 20:12丁洪
小學教學參考(數學) 2024年3期
關鍵詞:數學化

丁洪

[摘 要]除法有“等分除”和“包含除”兩種類型。在連除的實際問題中,求“單量”表現為“連續等分”或“整體等分”,而求“數量”表現為“連續包含”和“整體包含”。連除類型不同,結構內在相通。運用結構圖式表征、分析和解決問題,有助于貫通觀察方法、數學思考和有序表達,提升數量關系理解和連除運算能力,發展結構化的思維素養。

[關鍵詞]結構表征;思維外顯;連除問題;數學化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4)08-0010-04

“連除的實際問題”屬于數與代數領域內容,主要聚焦“數量關系”和“數的運算”。蘇教版教材將它編排在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連乘的實際問題”和“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不含調商)”等知識基礎上教學的。從知識技能看,主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表征和解決連除的相關實際問題,提升“一題多解”的能力,豐富“殊途同歸”的認知。從過程方法看,主要引導學生從條件想起,逐步推導出所需結論,喚醒“關系組合”的意識,滲透“由因導果”的策略。從情感態度看,主要激發學生直面問題的探究動能、創造潛能和結構智能,讓學生樹立“勇于突破”的信心,涵養“理性思維”的品質。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實效,需要關注和思考以下問題。一是為什么這時候學?對此要處理好學生的階段需求與連除知識的價值,突出關系理解和變式重組,避免“就事論事”和“淺嘗輒止”;二是怎么去學?對此要處理好學生除法經驗的新舊對接與多元表征,辯證自主探究和共性概括,避免“居于一隅”和“短視行為”;三是學到什么程度?對此要處理好學生除法意義的理解程度與可視表征,建構思維場域和全局視野,避免“碎片思考”和“單向體驗”。最終,助力學生建構連除實際問題中“類型不同,結構相通”的橫向認知,以及連乘連除實際問題中“方向不同,結構相聯”的縱向認知,提升連除運算能力,發展結構化思維素養。

一、自主探究,呈現結構

(一)選條件,提問題

師(出示主題圖情境,如圖1):通過交流,我們已經知道有三個條件(①一共放了224本書;②2個書架;③每個書架有4層。)和一個問題(平均每個書架每層放多少本書?)?,F在,請你選兩個條件,說說解決問題時可以先算什么。

生1:根據條件①和條件②,可以先算平均每個書架的本數。

生2:根據條件②和條件③,可以先算兩個書架一共的層數。

生3:根據條件①和條件③,可以先算兩個書架同一層的本數。

師:看來,根據兩個有聯系的條件可以提出并解決一個一步計算的問題。

(二)畫過程,明算理

師:順著這些思路,怎么解決每個書架每層的本數的問題?(出示活動要求:將長方形看成總本數,選擇其中一種方法,在圖形中畫出過程;比一比,看誰想得明白、畫得清楚、算得正確;先獨立思考,再在組內交流。)

生4(出示圖2):先將長方形平均分成2份,列式224÷2=112(本),算出每個書架的本數;再把一個書架上的本數平均分成4份,列式112÷4=28(本),算出平均每個書架每層的本數。因此,就涂這樣的一份。

生5(出示圖3):先算兩個書架一共的層數,2×4=8(層),對應地將長方形平均分成8份,涂出其中的一份;再用224÷8=28(本),算出平均每個書架每層的本數。

生6(出示圖4):先將長方形平均分成4份,列式224÷4=56(本),算出2個書架同一層的本數;然后選擇第一層再平均分成2份,涂出其中的一份,列式56÷2=28(本),算出平均每個書架每層的本數。

師:能依次列出相應的綜合算式嗎?

生7:224÷2÷4=28(本)。

生8:224÷(2×4)=28(本)。

生9:224÷4÷2=28(本)。

(三)比異同,理結構

師:比較畫圖和列式的過程,你有什么有趣的發現?

生10:雖然運算的順序不同,但是條件相同,所以結果一樣。

生11:我發現圖2和圖4是一步一步地平均分的,而圖3是先求“總層數”,然后一起平均分的。

生12:每種方法中畫圖順序和列式順序是對應的,都畫了兩次,也算了兩次。

師:大家想象一下,圖2、圖3、圖4和圖1中書架的結構能完全重合嗎?

生13:能。如果把圖2從左往右補全,圖4從上往下補全,那么三幅圖形的結構與書架結構就是一樣的。

生14:其實,書架個數對應圖形豎排個數,書架層數對應圖形橫排個數,書架結構與圖形結構剛好一一對應。

師:真好!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和比較,我們基本弄清了連除算理和思維關鍵,也初步體驗到連除特點和結構聯系,這就是我們今天研究的內容。

(板書課題:連除的實際問題)

【思考:“連除問題”是由兩種簡單的、關聯的“一步除法”組合而成。其中,“等分除”可以細分為“連續等分”和“整體等分”兩種情況,思維結構體現“一維線性”向“二維平面”的轉變。由于例題中的數據較小,計算難度僅限于“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所以教學重心不在于“算法技能”的嫻熟精進,而在于“算理本質”的深度理解。首先,通過條件的自由選擇和組合描述,引導學生感受“先算什么”的起點不同、條件關聯和結果唯一,為連除問題“一題三解”奠定方法基礎,指明操作路徑。其次,借助“分步計算”和“畫圖示意”的同構活動,引導學生通過不同方式合理表征連除算理,強化“怎樣算”與“怎樣畫”的程序對應、思維互動,并在此基礎上,借助綜合算式記錄連除過程,進一步凸顯問題的結構特征。最后,通過對比反思三種方法,驅動學生有序梳理條件和問題、著力分析思維過程,初步實現連除的外在算法與內在算理的認識融合,尤其是圖形與書架的結構聯結,更為后續結構化學習做好必要鋪墊?!?/p>

二、靈活檢驗,對比結構

師:想一想,這題的結果可以怎樣檢驗?

(學生先獨立思考,再組內交流。教師巡視,提醒學生用聯系的眼光看問題。)

生1: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再做一次。

生2:因為用三種方法解題,雖然先算的內容不同,但是最后的結果必須一樣。

師:還有其他檢驗方法嗎?

生3:我們組認為,可以把“商28本”代入原題,倒過來用乘法算一遍,看一看“2個書架是不是一共有224本書”。

師:請具體說說怎么想和怎么算的。

生4:先算一個書架的本數,再算總本數,列式28×4×2=224(本)。

生5:先算兩個書架的總層數,再算總本數,列式2×4×28=224(本)。

生6:先算兩個書架同一層的本數,再算總本數,列式28×2×4=224(本)。

師:回顧檢驗的過程和方法,你有什么發現?

生7:我發現“一共有224本書”從條件變成問題,而“每個書架每層28本”從問題變成條件。

生8:我發現“總本數”“架數”“層數”和“每個書架每層的本數”這些信息之間有聯系,知道其中的三個信息,就可以求出剩下的信息。

生9:連除和連乘的運算順序變化了,同一種方法的圖形結構沒有變化,但是觀察的方向相反。

師:看來,“被除數÷除數÷除數=商”,既可以交換除數位置,順向思考,用除法檢驗除法,也可以用“商×除數×除數=被除數”,逆向操作,即用乘法檢驗除法。

【思考:驗算是連除學習中的重要環節。驗算不是機械地摘抄數據湊答案,而是經驗的有效連接和習慣的品質培育和認。具體來說,一方面是“順向經驗”的激活,通過“怎么想到”的方法溯源,對比“數位置”與“式結構”,進一步體驗連除運算“不同方法”的外形結構、思維特點和內涵實質。另一方面是“逆向經驗”的激活,通過說清楚“先算什么”和“再算什么”,列綜合算式感知“連乘結構”,并在對比、聯系和發現中,進一步感悟“連除算”與“連乘算”之間的思維互逆、結構統一和認知平衡?!?/p>

三、多向實踐,遷移結構

(一)求單量,悟等分

1.排隊問題

出示情境(如圖5):四年級168學生去參觀科技館,平均分成4隊,每隊平均分成3組。每組有多少人?

師(出示圖6):先用結構圖梳理條件和問題,再說說怎么想和怎么算。

師:請具體說說怎么想和怎么算的。

生1:我先豎著看,用168÷4=42(人),算出每個隊的人數,再橫著看,用42÷3=14(人),算出每組人數。綜合算式為168÷4÷3=14(人)。

生2:我是整體看的。先用4×3=12(組),算出小組的總數,再用168÷12=14(人),算出每組人數。綜合算式為168÷(4×3)=14(人)。

生3:也可以先橫著看,用168÷3=56(人),算出4個隊同一組的人數;再豎著看,用56÷4=14(人),算出每組人數。綜合算式為168÷3÷4=14(人)。

師:其實,先等分“隊數”再等分“組數”,或者先等分“組數”再等分“隊數”,都是連續等分除。而先算“總組數”再算“每組人數”,則是整體等分除,殊途同歸。

2.吃蟲問題

出示情境(如圖7):三只燕子一個星期吃924只害蟲。平均每只燕子每天吃多少只害蟲?

師(出示圖8):先用結構圖梳理條件和問題,再說說怎么想和怎么算。

生4:我先豎著看,用924÷7=132(只),算出3只燕子1天吃害蟲的總只數,再橫著看,用132÷3=44(只),算出平均每只燕子每天吃害蟲的只數。綜合算式為924÷7÷3=44(只)。

生5:我先橫著看,用924÷3=308(只),算出1只燕子7天吃害蟲的總只數,再豎著看,用308÷7=44(只),算出平均每只燕子每天吃害蟲的只數。綜合算式為924÷3÷7=44(只)。

生6:也可以整體看,先用7×3=21(只),算出7天里燕子出現的總只數,再用924÷21=44(只),算出平均每只燕子每天吃害蟲的只數。綜合算式為924÷(7×3)=44(只)。

師:其實,先等分“天數”再等分“只數”,或者先等分“只數”再等分“天數”,都是連續等分除。而先求“7天里燕子出現的總只數”再算“平均每只燕子每天吃害蟲的只數”,則是整體等分除。它們的道理是相通的。

(二)求數量,悟包含

1.吃藥問題

出示情境(如圖9):一瓶藥共150片,王大伯每日吃3次,每次2片。這瓶藥可以吃多少天?

師(出示圖10):先用結構圖梳理條件和問題,再說說怎么想和怎么算。

生7:我先豎著看,用2×3=6(片),算出一天吃的片數,再橫著看,用150÷6=25(天),算出這瓶藥片包含幾個6片,也就是吃的天數。綜合算式為150÷(2×3)=25(天)。

生8:我是從整體看的。先用150÷2=75(次),算出吃的總次數,再用75÷3=25(天),算出以3次為一天吃的天數。綜合算式為150÷2÷3=25(天)。

生9:也可以先橫著看,用150÷3=50(片),算出所有早上吃的片數,再豎著看,用50÷2=25(天),算出吃了幾個早晨,對應的就是幾天。綜合算式為150÷3÷2=25(天)。

師:其實,先算“一天吃的片數”再算“天數”,是整體包含除;而先算“總次數”或“同一時段吃的總片數”,再算“天數”,則是連續包含除,目標一致。

2.包裝問題

出示情境(如圖11):有一種面包的包裝是2個裝一袋,4袋裝一盒。104個面包一共可以裝多少盒?

生10:我先豎著看,用2×4=8(個),算出一盒面包的個數,再橫著看,用104÷8=13(盒),算出一共裝的盒數。綜合算式為104÷(2×4)=13(盒)。

生11:我是從整體看的。先用104÷2=52(袋),算出包裝的總袋數,再用52÷4=13(盒),算出一共裝的盒數。綜合算式為104÷2÷4=13(盒)。

生12:也可以先橫著看,用104÷4=26(個),算出每盒中第一袋位置上的總個數,再用26÷2=13(盒),算出包含幾個第一袋,對應的就是幾盒。綜合算式為104÷4÷2=13(盒)。

師:其實,先算“一盒個數”再算“盒數”,是整體包含除;而先算“總袋數”或“同一位置上的總個數”,再算“盒數”,則是連續包含除。這兩種算法同樣精彩。

【思考:“等分除”和“包含除”的運算基礎都是“平均分”,思維結構必然關聯,但學生對除法意義的體驗有所區別。具體來說,一是借助“排隊問題”和“吃蟲問題”,順勢遷移解決“書架問題”時的表征結構、觀察角度和思考流程,明確“連續等分”和“整體等分”的外在算式差異,凸顯“一題三解”的內在結構統一,側重“等分除”的原始模型,即“總量÷數量=單量”的認知生長和有序建構。二是借助“吃藥問題”和“包裝問題”,順勢呈現“連續包含”和“整體包含”的連除結構,促使學生感受到連除類型雖然發生變化,但是其算理和算法依然統一,凸顯“包含除”的原始模型,即“總量÷單量=數量”的認知生長和有序建構。顯然,這樣的結構表征能夠助推學生思維外顯,增強學生結構思維的意識激發,幫助學生的整體理解和認同策略?!?/p>

四、反思概括,內化結構

師(出示所有的圖形結構,如圖13):千金難買回頭看。觀察和對比這些圖形結構,你有什么體會?

生1:我覺得這類問題從條件想起比較方便。

生2:我發現連乘是求“總量”,需要把“單量”合起來,連除是求“單量”或者“數量”,需要把“總量”平均分。

生3:我來補充。連除中求“單量”是等分除,可以“連續等分”或“整體等分”;連除中求“數量”是包含除,可以“連續包含”或“整體包含”。

師:愛動腦,會思考,為你們點贊!在解決連除的實際問題中,角度“怎么看”與條件“怎么選”同步,圖形“怎么畫”與算式“怎么列”同構,有了結構圖的呈現、連接和助力,我們的思維才能變得有抓手、有方向和看得見。

【思考:反思是基于知識又超越知識的能動行為。具體來說,一是對連除的實際問題解決過程的反思,主要建構策略介入、算式表征和檢驗方法的一般性,“就事論事”的意味較濃;二是對連除的實際問題的認知提煉,主要建構圖形結構、程序推演和思維雙向的一致性,“深入淺出”的訴求明顯。顯然,兩種反思都有價值、融合共生,助推學生數學精神、思想和方法的有序生發與有效沉淀?!?/p>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基于問題鏈驅動的小學生數學化學習的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文號:C-b/2020/02/26)和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五期立項課題“指向‘三會素養的小學數學游戲化學習設計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文號:2023JY15-L190)?!?/p>

(責編? ? 金? ? 鈴)

猜你喜歡
數學化
以學定教,實現學生的自主建構
淺談如何將小學數學生活化
基于數學核心經驗的中班幼兒區域活動“數學化”實施策略
在數學化的學習活動中進行概念教學
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和數學化的融合
不要讓數學課堂“數字化”
學校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構建
試論經濟學研究的數學化與經濟數學模型的應用
一種藝術品數字化租賃與展示系統設計
怎樣進行符號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