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春晚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國際傳播

2024-04-23 19:28張慧瑜陳昱坤
國際傳播 2024年1期
關鍵詞:春晚國際傳播

張慧瑜?陳昱坤

【內容摘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4年龍年春節聯歡晚會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融媒體技術的融合,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重要文化符號的創新。春晚的包容性和多元化的文化藝術景觀,通過文旅化、符號化、景觀化的媒介呈現,具有多語境的強大傳播力。在春節這一特殊時間節點,以春晚為代表的彰顯新時代中國精神風貌的媒介儀式將中國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樣態以最具效能的傳播方式觸達海內外受眾。通過將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的藝術實踐,春晚不懈追求傳播理念、傳播策略和傳播渠道的革新;同時,春晚之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更廣泛的國際傳播凸顯其更加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春晚;國際傳播;傳統與現代;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以下簡稱“總臺”)的春節聯歡晚會已經成功舉辦了四十余年。一年一度的春晚,其受眾的深度、媒體傳播的廣度以及相關輿論的熱度等,全方位反映了春節之于華語文化圈的意義。2024年總臺龍年春晚,以鮮亮明快的視聽體驗給全球華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春晚直播結束當日,全媒體累計觸達受眾142億人次,較2023年春晚同比增長29%,其中15–44歲的年輕用戶占比達51.59%,而新媒體

直播用戶達7.95億人,數字媒介的廣泛使用使得收看春晚從傳統的電視端逐漸擴散到個人的手機移動端。即使是在電視端,2024年總臺春晚在當天全國電視市場的總收視份額也達到了75.61%。其中,總臺轉播頻道總收視份額46.06%,創近9年收視新高;綜合頻道(CCTV-1)收視份額30.84%,創近11年收視新高。在融媒體時代,春晚的熱度并沒有因為四十余年的持續存在而減弱;相反,社會多個年齡段群體尤其是青年一代對春晚的關注,恰恰反映了這個作為全國人民除夕團圓的經典媒介儀式正展現出勃勃生機。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新時代的中國國際傳播要以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為敘事內核,將傳統與現代元素有機結合于多重敘事疊加的文本呈現上。而春晚作為發軔于電視時代的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節目,也肩負著融媒體時代國際傳播的歷史使命。在諸如美國的橄欖球超級碗比賽、格萊美音樂節、歐洲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等全球著名媒介盛宴中占據一席之地的中國春晚,“早已超越了其本體論意義上的文藝晚會屬性”。相對于種種承襲數千年的中華民族年節習俗而言,春晚更需要在媒介高度發達的今天,努力實現凝聚民族文化共識、構建家國情懷、塑造國家形象的歷史使命。

一、春晚:多元文化的兼容與發展

作為一臺舉國歡慶的文藝聯歡晚會,春晚一方面是全民關注的國家文化工程,是用普通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形塑主流價值觀的文化空間;另一方面也是獨具中國特色的電視綜藝節目。四十余年來,春晚的文本風格從早期以語言小品類、歌舞類為主要形式的娛樂文化發展到今天成為展現豐富、多元、包容的中華民族文化的萬花筒,與全球媒介技術的發展與文化疊加,其自身的發展就是一個節目內容和形式不斷完善以及話語邏輯建構的過程。

(一)電視春晚:全民共塑的家國情懷

改革開放為中國文藝的發展提供了鮮活的素材、廣闊的舞臺和無限的可能,文藝創作煥發出勃勃生機。以曲藝為代表的傳統群眾文藝形式和新興的流行文化成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民群眾的娛樂“主菜”。同一時期,除了廣播,電視也開始成為大眾化的傳播媒介。電視春晚則是當時的新文藝與“新興媒體”有機融合的產物。1983年,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在央視直播,在除夕夜這一特殊時刻,電視直播的“即時性”把空間上分散的千家萬戶連接起來,營造出一種中華民族大團圓的節日氛圍。春晚既把合家團圓的民間習俗轉化為通過模擬信號傳送的電視綜藝節目,又讓全國、全世界的華人小家庭匯聚在中華大家庭的“難忘今宵”。

語言類節目一直是春晚的亮點,初衷即是讓辛勞一年的人們高興、放松。早期春晚舞臺上活躍的語言類節目主要是相聲,它們針砭時弊、評說熱點、幽默逗樂,令觀眾捧腹。隨后借鑒話劇教學手法而編排的小品成為觀眾所愛,特別是更加通俗化、更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小品成為春晚的重頭戲。2010年以后,都市喜劇小品逐漸興起,顯示了觀眾欣賞趣味的變化以及春晚希望吸引更多都市青年的努力。另外,春晚的不斷創新發展還體現在與不同時代的新興媒介的合作上,如早期的電話熱線,之后興起的短信投票,新世紀以來和微博、支付寶、微信等互聯網平臺的合作,正是這種在表演形式、舞臺風格上既接續優良品質,又不斷求新求變的創新精神,使得春晚迄今長盛不衰、依然是年度最受關注的綜藝大餐。

春晚復合式、全景式地展現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和變化。在總臺1號演播大廳這一象征性的舞臺上,春晚既要有對國富民安、國計民生等大事的關注,又要對家庭矛盾、柴米油鹽這類瑣碎小事有所反映;既要兼顧城鄉,又要照顧各個年齡段觀眾的文化趣味和欣賞習慣。這使得春晚成為傳播分眾化時代少有的帶有“全民”色彩的文化舞臺。

另外,從傳播效能看,春晚也是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典范。很少有一個文化平臺可以像春晚這樣,既傳遞了積極、正面的主流價值觀,又讓普通百姓喜笑顏開,還讓商業機構獲得品牌價值回饋。盡管愈來愈“眾口難調”,一年又一年,總臺依然給全國人民奉獻上一桌熱氣騰騰的“年夜飯”——如果沒有春晚,對于幾代電視觀眾來說會少了很多“年味兒”。

(二)融媒體賦能的春晚:新時代的全景中國

春晚整體上呈現一種包容性和多元化的文化景觀。春晚總是嘗試吸納不同的表演風格和文化形式。一是主流文化與通俗文化的結合,從1984年開始邀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地區的演員、歌手參加春晚,這不僅推動了港臺流行文化在內地傳播,而且實現了海峽兩岸的文化融合。二是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的融匯,既有西洋美聲唱法,又有京劇、昆曲等國粹經典,也有流行歌曲,還有非職業民間達人的才藝表演。三是民族文化、小眾文化的展示,每年春晚,少數民族歌舞是必不可少的節目,其他一些藝術形式如搖滾、說唱等受到青年人歡迎的節目也會時尚登場。2024年總臺春晚的《舞樂新疆》、功夫微電影《爭春》、舞劇《詠春》等節目,讓觀眾從舞蹈、功夫、服飾中領略到更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國文化元素。這種編排是對以往北方語言類、小品類節目為基底的電視春晚邏輯的一次革新,也是新時代展示中國錦繡山河、文旅資源視覺化、全景介紹中國形象的國際傳播思維體現。

近些年,隨著數字技術的普及,人們對大眾媒介的使用發生了巨大變化,春晚能否在數字時代獲得重生,這不只關乎一臺電視晚會的收視率,還是涉及主流文化贏得觀眾認同的大問題。進入21世紀,春晚積極與網絡文化和新媒體進行融合嘗試,比如,正向的網絡段子很早就被吸納進春晚語言類節目,同時春晚也開啟了網絡直播。數字時代的融媒體賦能,使春晚突破電視單平臺傳播的局限,既可用短視頻等方式在社交媒體平臺投放,也可豎屏看直播,進一步提升傳播效能,在傳播主流價值的同時,兼顧分眾化、個性化的審美需求。

與此同時,近年來中國人歡度春節的方式也漸趨多元化,很多人選擇春節旅行而非回家過年。從這個意義上講,春晚要想方設法留住觀眾,比如走出去辦春晚,采用主演播廳與分會場結合的方式,分會場大都設在地標性景點,進行聲光電的實景演出,突破演播廳的空間局限,也更生動地展示了祖國大江南北不同地方的風俗人情。2024年總臺春晚四大分會場的設置,具有深層次的地理空間學與歷史文化學意義:既有代表古老華夏文明的西安,也有代表新中國艱苦奮斗工業史的沈陽;既有代表民族團結、共同繁榮的喀什,也有代表青春活力、敢為人先的長沙。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總臺春晚不僅突出網絡直播、全球同步等技術屬性的傳播特征,而且強調舞臺場景與地理空間的沉浸化,其中尤為重視媒介儀式的傳播,其核心的傳播要旨不僅追求合家團圓的情感價值,也力求打造全景視野下全面、多元、豐富、精彩的新時代中國形象。

二、新時代春晚: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講述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融媒體技術的碰撞融合是2024年總臺春晚的一大特點。龍年春晚舞臺上,小品、相聲等語言類節目的比例比以往明顯降低,從以語言類節目為主轉化為以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國潮風格的中國文化節目為主。中國文旅元素與現代融媒體技術融合的傳播形態,是龍年春晚作為媒介儀式在超長時段電視節目邏輯下的重大創新,也為以國家、民族為主體的媒介文本創作提供了更清晰和前瞻的思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中華文明作為延續五千多年沒有遭遇斷裂的文明形態,其“傳統”與“現代”是自然的傳承、接續和演變,這組關系對中國來說絕不是二元對立的關系,而是相互依存的關系。

“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是關乎一個國家、民族生存發展最為深遠的議題之一,我們應該對傳統抱持何種態度?我們又該如何發展現代文明?

從近代人類社會形態的演進邏輯來看,由于海外殖民擴張、國際貿易市場的形成,西方現代化作為意識形態和國家建立模式均成為國際社會的“主流”模板。但是,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文化和歷史背景,條件的多樣性決定了現代化發展道路必然是不同的。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國,中國的人口規模、經濟規模巨大,肩負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人類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這些艱巨的任務都賦予中國式現代化獨特的歷史意涵。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中國式現代化,是對“傳統”與“現代”二元對立思維的破除,也與“兩個結合”形成了互文關系。

春晚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及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話語表達媒介空間,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古典文化和現代風格呈現有機結合,展現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比如2024年總臺春晚上的中國傳統紋樣創演秀《年錦》驚艷全網,節目選用了漢、唐、宋、明四個朝代寓意吉祥祝福的代表紋樣,與華麗的舞美相融合,匯織出一幅跨越千年的中國紋樣變遷圖卷?!赌赍\》展示了一種古典與時尚融合的服飾美學,與近年來興起的漢服熱、國潮熱有緊密關聯,紋樣濃縮了傳統美學與數學原理,經過旋轉、平移、對稱等藝術手段形成多種新圖案。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紋樣的設計師是年逾九旬的敦煌藝術和工藝美術設計研究專家常沙娜。作為人民大會堂裝飾設計師、新中國第一份國禮設計師,常沙娜的藝術創作史就是新中國美學兼收并蓄、推陳出新的歷史。常沙娜說,“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創作思想,是文脈,更是自信,是一種民族性的、血液里的東西。當我們在生活中遭遇現代社會中道德、美學等困境時,除了要學習共通的經驗,還要回望中華文明中的優秀文化資源。傳統文化也是隨時間的流轉而不斷發展變化的,這歸根結底是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所鑄就的,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一大特色。春晚舞臺既是狹義上的“傳統”與“現代”美學的碰撞,也是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融合與再創作。春晚進行當中,“零點鐘聲”倒計時儀式是傳統的、民間的,又是現代的;作為一種媒介儀式,它疊加了中國傳統的守歲文化、現代地理區時及社會運轉習慣,觀眾的情感在零點鐘聲這一時刻通過媒介聯結在一起,賦予新的一年美好期許。這種利用媒介達成社會共識、對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進行的黏合,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國際傳播的重要文化樣本之一。

二是傳統文化符號與現代視覺技術的有機結合,打造精致的文化體驗。近年來爆火的傳統文化類電視節目是文化符號與現代媒介技術的結合。它們通過漢語這個最具有中華文化象征的符號作為切入口,如總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這些中國傳統文化題材的節目融合了現代真人秀、舞臺競技、鏡頭外互動等形態,借助先進的數字媒介技術,將漢字、詩句等印刷字符投放到沉浸式的舞臺大屏幕上,觀眾可以通過節目開辟的互聯網通道與現場進行實時互動,參與內容分享、發表評論。2024年總臺春晚復制了這種創意和制作方式,尤其強調舞臺的沉浸式體驗。比如舞蹈節目《錦鯉》,用智能化大屏配合舞蹈者的舞動韻律,呈現出擬真化的錦鯉形象。錦鯉在互聯網時代是一個典型符號,它在中華文化里寓意著吉祥、好運,因此不少網友在自己遇到人生關鍵大事前轉發錦鯉表情包,以求事業順利。2024年總臺春晚節目在借鑒錦鯉的文化意涵的同時在美學上進行了再創作,將其打造得更加精致。除了《錦鯉》,展現中國瓷文化的舞蹈《瓷影》也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具體的、生動的人物形象中,舞者以優雅的舞姿激活了觀眾的文化記憶。這些節目所指向的,實際上就是更加宏大的中國文旅形象;對于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構建中國國家形象而言,也是一次傳播學與藝術美學上的迭代升級。另外,龍年春晚西安分會場的《山河詩長安》,將中國的古都古韻視覺化、動漫化,與2023年國產爆款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產生聯動。這類節目在更加“年輕化”的媒介文本中回首中華民族的歷史與傳統,同時嘗試在數字媒介時代打破傳統文化“宣教式”“灌輸式”的傳播思維慣性,將其優化為沉浸化、舞臺化、擬真化、風格化、青年化的現代傳播意象。

三、春晚的國際傳播

春晚不只是四十余年形成的中國特色的電視節目,也是電視及融媒體制造的春節新民俗,還隨著歷史進程擔負起對內慶祝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對外講述中國故事、塑造中國形象的國家敘事職能。2024年總臺春晚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重要文化符號的形式創新。海外媒體將春晚形容為“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電視盛會……這臺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定為全球觀眾最多的電視節目,已成為在全球華人社區傳播新年精神和歡樂的文化盛典”。這也表明,春晚成為世界理解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多個國家觀眾對春晚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中國媒體采訪了來自俄羅斯、阿聯酋、贊比亞、瑞典等國家不同年齡的觀眾,他們有的到中國旅游過,有的在中外合作交流機構工作,有的在當地享受了“中國制造”出海的紅利,或者對中國文化感興趣,還有的參加過漢語橋等類似的漢語比賽。在強調人際化、個體化國際傳播的今天,這些對中國有好感的外國人在助力中國的對外交流、文化傳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春晚乃至中國文化更大范圍的國際傳播,正是經由無數這樣的個體來逐漸擴散的。

2013年以來,隨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春晚國際傳播效能逐年提升,春晚的國際化特點也越來越顯著,受眾范圍和族群圈層不斷擴大。2024年總臺春晚,CGTN(中國國際電視臺)用68種語言聯動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300多家媒體對中國春晚進行同步直播和報道,以中國為圓心,輻射了全球大部分地區。截至2月18日,總臺多語種春晚報道全球閱讀量達15.97億人次,視頻觀看量3.25億人次。央視網海外社交平臺直播播放量為6044萬次,“海外千屏”閃耀五洲,49個國家、90座城市的3285塊公共大屏直播和宣介總臺春晚,全球受眾在喜慶紅火的年味中感受中國春節、中華文化的雋永魅力。以春晚為載體,中華現代文明在海外受眾的集體觀看中被感知,他們對中國的“文化記憶”也因此被鐫刻。作為增強中國 “軟實力”的抓手,春晚從傳播理念、傳播策略、傳播渠道上都應被置于具有國家戰略意義的高度。

第一,春晚的國際傳播應秉持文化自信與文明交流互鑒的理念。關于“文化主體性”,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指出,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國共產黨就有了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就有了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中華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文化特性?!拔幕黧w性”,指的就是要從根本上認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價值內核,只有這樣,才能在紛繁復雜的社會思潮、文化多樣性中守住自己的話語權和文化領導權。而文明交流互鑒在春晚這個向度上發生在文化藝術交流的層面。春晚節目的國際化起始于上世紀80年代,從邀請海外華人到全球著名演員、歌手助力春晚,再到將西方經典的歌劇、舞劇搬上春晚舞臺,春晚的國際化演繹歷程代表著中國融入國際社會、促進國際文化藝術交流的誠意和實踐。比如2024年總臺春晚舞蹈《鵝鵝鵝》,春晚的主創們將經典芭蕾舞劇《天鵝湖》與中國古典詩詞、天真孩童的中國文化意象結合起來。類似的例子不一而足。

文化自信與文明交流互鑒,不是對立的關系,而是本源與衍生的關系:只有借鑒沒有自主,就會迷失本民族的文化,缺乏邏輯自洽的話語體系和精神內核,最終成為其他文明的附庸;只有自主沒有借鑒,本民族的文化就會故步自封,跟不上世界發展的步伐,進入不了廣大國內外受眾的心里。中國國際傳播一定是在獨立自主中建構中國話語體系,又在與其他文明相互借鑒中不斷豐富自身的過程;國際傳播視野下的春晚,作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一大載體,需要秉持這種傳播邏輯與理念。

第二,春晚的國際傳播應謹慎考量國際政治格局,將文藝創作與更廣闊的區域經濟、文化和媒體合作聯動起來。春節的英文應當翻譯為“Chinese New Year”(中國新年)還是“Lunar New Year”(農歷新年)?國內主流媒體一般采用“Chinese New Year”,而在西方傳媒強國的話語設置下,許多國外媒體用“Lunar New Year”來淡化春節之于中國的意義。春晚是與春節文化意象最為相關的話題,盡管東亞國家普遍有慶祝春節的風俗,但沒有哪個國家的媒介慶典像中國春晚這樣具有極高的海內外認知度、傳播度。四十多年來,春晚在風格上已有了很大變化,它面臨的國際環境早已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乃至本世紀初都不同,其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則更加重大?,F在的春晚是將中國作為一個文化大國展示給全球,文旅化、風格化、國潮化、現代化的春晚將承擔全球文化交流的職能,因此尤其需要充分調動和利用海外華文傳媒及國際主流媒體來擴大正面影響力。

第三,春晚的宣推與國際傳播應更加重視“公共大屏”這一渠道。公共大屏在西方國家是極為重要的傳播渠道,特別是春晚這種大型節日盛典直播,公共大屏這種大眾傳播設備搭建了最易共塑受眾情感、培養集體文化記憶的場所。目前,中國國際傳播的一大困境是國際受眾信息接收方式和介入媒介的文化氛圍與國內不同,這與媒介技術先進與否沒有必然聯系,即使是在數字媒體時代,各個國家、各個地區的媒介使用方式與媒介文化都會有差別,而這與當地的政治生態、人文歷史有緊密關聯。除夕于中國家庭是歡聚團圓的重要時刻,大家“圍坐在一起觀看春晚”。而西方國家受眾在觀看春晚時并不會采取“家庭圍坐觀看”的模式。公共大屏有著截然不同的傳播意義,它實際上是西方市民社會、廣場政治的產物。每當有大型的媒介直播事件,比如體育賽事、政治選舉、法案投票、嘉年華游行等,除了在家中收看,廣場的公共大屏就成為西方人介入現實社交、構建情感聯系的重要場域。因此,春晚應利用好公共大屏在西方國家的傳播優勢,通過華麗、精致的舞臺設計與別出心裁的中國文旅資源呈現來打動西方受眾,如此國際傳播效果有望獲得指數級飛躍。

結語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當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也必須要處理好繼承和發展的辯證關系。春晚展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取代、后者淘汰前者的機械滾動過程,而是一個去粗取精、持續優化的發展完善過程。經過四十余年的創作探索與實踐,春晚通過文旅化、符號化、景觀化的媒介呈現已孕育和生發了多語境的強大傳播力,它彰顯的已不僅僅是中國人民歡度自己的節日,而是在春節這一特殊時間節點,通過帶有新時代中國精神風貌的媒介儀式將中國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樣態以最具效能的傳播方式觸達海內外受眾。隨著春晚不斷探索將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的藝術實踐,春晚自身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也有了更加特殊的地位以及更加重要的國際傳播價值。

(責任編輯:張冬梅)

猜你喜歡
春晚國際傳播
周刊“春晚”的后臺故事
多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在家庭中的位置
世界新格局下中國武術國際傳播方略研究
新時期長征精神國際傳播要素分析
全球化與國際傳播:媒體與公民的世界性互動
促進漢語國際傳播的十項策略
從春晚《天地人和》節目談武術表演作品的內容與形式
我國電視紀錄片國際傳播的路徑
新媒體語境下新華網國際傳播問題與對策分析
從春晚的“槽點”看當代受眾的娛樂需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