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川幫”對中醫藥文化的貢獻

2024-05-08 13:23李殿元
文史雜志 2024年3期
關鍵詞:中醫藥文化資源優勢

李殿元

摘 要:作為中醫藥文化中的“川幫”,蜀地有豐厚的中醫藥文化傳承,以川醫、川藥、川方支撐著四川的中醫藥文化。四川自古出名醫,從漢代至明清,見諸文獻記載的四川醫家就有一千余人,影響醫壇兩千多年。這期間形成的中醫藥“川幫”對中醫藥發展影響深遠。四川作為中醫藥資源大省,中藥材資源優勢顯著,素有“中醫之鄉、中藥之庫”“無川藥不成方”的美譽。對于中藥炮制而言,“川幫”為國內四大傳統幫派之一,其特色是道地藥材的炮制和復制法。

關鍵詞:中醫藥文化;川幫;豐厚傳承;資源優勢

中華文明的起源是“滿天星斗”,西南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四川在作為中華文化瑰寶的中醫藥文化方面有非常突出的貢獻。以川醫、川藥、川方為支撐的四川中醫藥文化,被尊稱為“川幫”。

治《華陽國志》集大成者任乃強先生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的“前言”中說:

巴、蜀、南中,即今所謂大西南者,開化雖與中原同時,而以地形險阻,僻在邊方,文化發育則不與中原一致。尤以古代巴蜀,自有其獨特的經濟基礎,文物有獨具之特色,其與中原文化,尺短寸長,各有所適。漢魏以降,雖已互相融合,仍各有所偏重。分途異致,世亂則離。中原人物,留心此隅者甚希。例如李冰治水,瑰然為人類創造奇跡,而馬、班之書僅在《河渠》《溝洫》篇中記以數言。天文歷數,《易》理醫方,從來推蜀士最精究,而《史》《漢》諸書亦未明確萇弘、洛下閎、任文公、涪翁等身世。蜀士既多見輕,述作亦遂罕能傳于中原者。[1]

這里的“天文歷數,《易》理醫方,從來推蜀士最精究”,就是對蜀地中醫藥文化的充分肯定。

一、蜀地有豐厚的中醫藥文化傳承

四川古稱“蜀”,擁有豐厚的中醫藥文化傳承,這是形成“川幫”的基礎條件。

《山海經》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典籍,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渡胶=洝酚幂^大的篇幅記載了遠古時期古蜀、古巴地區的中醫藥情況,其中涉及的植物有160種,保存了動物、植物、礦物藥材檔案共計有113處?!渡胶=洝酚涊d的藥物有草、木、鳥、獸、魚等五大類,還記載了通過佩、席、養等途徑用藥物進行治療的情況,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巴蜀地區上古先民采集藥材、預防保健和疾病治療的經驗。

三星堆遺址所出銅人不同尋常的面貌及形象猙獰的面具,說明這些銅人的身份是法師或巫醫,其形象的獨特是為了驅逐疫鬼。在上古時代,面對瘟疫和戰爭時,人們便會組織“驅儺”等活動以驅趕瘟疫和詛咒入侵之敵。在三星堆遺址與金沙遺址中都發現有朱砂,這是我國傳統中醫將其作為安神定驚的良藥。

在成都平原諸多古遺址都出土了不同質地、不同形制的酒具,表明古蜀地區釀酒業興盛和酒文化發達。在中醫藥里面,酒從最早的中藥湯劑,演變為中藥的輔料,不管是在內用和外用上,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彭祖被認為是中國“道家先驅”。他以善養生而長壽,是中國養生學的開創者。他的重生與棄物,服食、吐納、守靜、導引、房術中等養生理論,對道家、道教及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度A陽國志·蜀志》在“犍為郡”中記載“彭祖家其彭濛”,武陽縣有“彭祖祠”“大賢,彭祖育其山”。[2]

秦統一巴蜀后,巴蜀之地迅速走向經濟繁榮。繁榮的經濟不僅帶來了繁榮的巴蜀文化,也帶來了繁榮的巴蜀中醫藥文化。

2012年,在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發掘的老官山漢墓,出土了高約14厘米,五官、肢體刻畫準確的人體經穴髹漆人像。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完整的經穴人體醫學模型;還出土了920支竹簡,其中包含9部醫書,除《五色脈診》外,其他8部醫書經初步整理暫定為《敝昔醫論》《脈死候》《六十病方》《尺簡》《病源》《經脈書》《諸病癥候》《脈數》。從對出土的9部醫書予以分析,部分醫書極可能是失傳了的中醫扁鵲學派經典書籍,這是中醫發展史研究的重大發現。在這些竹簡中,還有184支竹簡的內容為如何醫療馬匹疾病的《醫馬書》。

《后漢書》卷八十二下《方術列傳》載:

郭玉者,廣漢雒人也。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漁釣于涪水,因號涪翁。乞食人閑,見有疾者,時下針石,輒應時而效,乃著《針經》《診脈法》傳于世。弟子程高尋求積年,翁乃授之。高亦隱跡不仕。玉少師事高,學方診六微之技,陰陽隱側之術……[3]

所謂“方術”,即是特殊的技能?!逗鬂h書》這段記載提到了涪翁、程高、郭玉三位醫家。郭玉是東漢時期廣漢郡人,是漢和帝時最負盛名的醫學家。而他杰出的醫療技術來源于涪翁、程高。他們三人是兩漢時期四川醫家的代表人物,奠定了漢代的古蜀針灸學派。涪翁所著《針經》《診脈法》,為承前啟后的重要醫著。

唐朝的藥圣孫思邈是醫術醫德一流的典范,被后世稱為“藥王”。在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中,幾次提到他在四川的一些活動,如在峨眉山行醫、采藥,煉“太一神精丹”,發明著名的峨眉山膏藥老鸛膏。今峨眉山清音閣后面的牛心寺后有“藥王洞”,即是他當年的煉丹處。孫思邈晚年云游至青城山,發現這里簡直就是藥物寶藏,深感以前所著《千金要方》尚不完備,遂決定編寫一部《千金翼方》,以彌補《千金要方》之不足。孫思邈發現青城山有種植物的塊莖可行氣開郁,祛風去濕,能治頭痛眩暈、胸腹脹痛、經閉、難產、癰疽瘡瘍等癥,且還能入食制成藥膳,延年益壽。他和當地藥農經過多年努力,將這種野生草藥馴化為種植的名貴中藥,并取名為“川芎”。

唐末蜀地名醫昝殷為了提高婦產科醫療水平,減少因難產而死者,編撰了一部婦產科專著《產寶》,推廣天下。這是現存最早的婦產科專著。由于昝殷的《產寶》非常實用,受到了歷代醫家的重視。昝殷還撰有《食醫心鑒》,是現存最早以食方為主要內容的食療學專著。

前蜀時期,家居梓州(治今三臺)的著名詞人李珣(波斯裔),對香藥有著比較廣泛的研究。他將自己撰寫的藥學專著即命名為《海藥本草》,又稱《南海藥譜》,記載了很多海外藥物,如師草、硨磲、金錢礬、波斯白礬、瓶香、宜南草、海蠶、海紅豆等。這對于傳播外國藥物尤其是阿拉伯醫藥,豐富我國的本草學,促進我國與阿拉伯的醫藥交流是有重要貢獻的。

曾任后蜀翰林學士的韓保昇,主持完成了中醫方劑學著作《蜀本草》。后人編本草時常引用本書的內容。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藥有相反之論,最早見于《神農本草經序例》中,其“勿用相惡,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不爾,勿合用也”之句,雖道出用藥之注意,但具體內容與根據還是含糊不清的。而韓保昇在對前人本草中的藥物配伍關系予以了較為詳細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后世所說的“十八反”的具體意見。

出身于宋代蜀州晉原縣(今崇州市)世醫家庭的唐慎微,經過長期的艱苦勞動,于宋元豐年間編寫和出版了藥物學巨著《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受到官家的重視和民間的普遍歡迎。這是第一部國家藥典?!督浭纷C類備急本草》附方3000余首,明代《本草綱目》即是以之為基礎編寫的?!吨袊茖W技術史》稱此書“要比十五世紀和十六世紀早期歐洲的植物學著作高明得多”。因此,唐慎微可以當之無愧的堪稱是中華中醫領域的藥學始祖。

附子是著名中藥材,四川產者質量最優,習稱“川附子”。彰明縣(今江油)自古是附子生長的故鄉,產量質量居全國之冠。宋元符二年(1099年)春,楊天惠任彰明縣令后,在深入調查后寫出了《彰明附子記》,糾正了以前一些藥學著作對附子品類的混亂認識?!墩妹鞲阶佑洝肪哂猩詈竦闹兴帤v史文化價值和多方面的學術價值。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評論說:“讀之可不辨而明?!?/p>

北宋時期,眉州(今眉山)人史堪以辨證的態度看待五運六氣學說,形成了自己的科學觀點。其《史載之方》一方面將疾病的發病機理主要歸于五運六氣的變化;另一方面注意到普遍規律之外的特殊情況。在北宋運氣學說非常盛行,“言必稱運氣”的同時,他能保持頭腦清醒,認識到天氣變化的異常情況,以及患者體質等方面的因素,顯出其比較科學而富于實踐的眼光。

明代四川瀘州人、醫家韓懋著有綜合性醫書《韓氏醫通》,為明嘉靖時期的中醫名作。雖然全書篇幅不長,但短小精練,言簡意賅,內容切合實際。韓氏發展了西漢名醫淳于意的醫案程式,具體指出四診對病證鑒別的重要性,創用了三子養親湯等常用效方,在臨床上對補法的運用尤有心得。書中還記載了半夏曲、霞天膏等制法。

眾所周知,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被稱為“東方藥物巨典”。在《本草綱目》的扉頁上寫有一段很明確的話:“明楚府奉祠、敕封文林郎、蓬溪知縣,蘄州李時珍東璧撰?!盵4]這段話指出了李時珍與四川蓬溪(今屬遂寧)有著一段深厚的淵源關系。據《明史·李時珍傳》,李時珍其子李建中曾任四川蓬溪知縣,而當時李時珍的蓬溪知縣則只是一個沒有俸祿的榮譽職務。不過,李建中受父親影響,曾在蓬溪十年任職期間,遍訪名醫、遍采百草,其成果直接體現在《本草綱目》中?!侗静菥V目》的最終稿是李時珍祖孫三代人共同完成的。

清末,蜀南邛州(今邛崍)人鄭欽安被時人稱為“鄭火神”“姜附先生”。后世學者推其為中醫“火神派”開山鼻祖,傳人及私淑者遍及川滇兩省乃至全國。鄭欽安治學嚴謹,醫技精湛,行醫課徒之余,撰成《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傷寒恒論》三部著作,均流傳于后世。

四川自古出名醫。據歷史文獻記載,從漢代至明清,見諸文獻記載的四川醫家就有一千余人,影響醫壇兩千多年,歷久不衰。

二、四川中醫藥文化在當代蓬勃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經滄桑的中醫藥,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在教育、醫療、科研等方面齊頭并進,一大批中醫藥大家煥發青春,一大批新起的中醫藥名家默默耕耘。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里大顯神通,中醫藥事業欣欣向榮,“川幫”在中醫藥界的影響名副其實。

新中國剛剛成立,黨和政府就把“團結中西醫”作為一項衛生工作方針。1950年8月,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屆全國衛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交流和總結了過去衛生工作的經驗,討論并確定了新中國衛生建設的方針。其中之一是關于團結中西醫、中醫科學化、西醫中國化的問題。會議號召“西醫學習中醫”。[5]

1953年3月,四川省衛生廳設置了中醫科。1954年,在中國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結束不久,中共四川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即在成都外東錦官驛的四川國醫學院辦學基礎上,建立“四川省成都中醫進修學?!?,開展對中醫藥學人才的培養和中醫藥學術的研究、整理。

1954年和1956年,四川省先后召開兩次全省中醫代表會議,貫徹落實黨的中醫政策。

四川名醫眾多。1955年,省衛生廳向衛生部呈報的四川省著名中醫就達47人,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蒲輔周、冉雪峰、杜自明、王文鼎、王伯岳等近20名四川名醫先后奉調進京,分別在衛生部、中醫研究院、北京中醫學院等單位主管或擔任中醫醫療、教學、科研工作,成績斐然。在川工作的中醫學家李斯熾、中藥學家凌一揆等多位中醫名家,各有精專,建樹卓越,深受群眾喜愛,在省內外享有盛譽。

1956年,周恩來總理批示,在北京、成都、上海、廣州建立四所中醫學院。7月,在成都中醫進修學?;A上成立了“成都中醫學院建院委員會籌備處”;9月,新創建的成都中醫學院(1995年改名成都中醫藥大學)正式開始招生辦學。1958年3月17日,周恩來總理親自簽署任命李斯熾為成都中醫學院院長的任命書。

李斯熾是成都人,早年師事成都名醫董稚庵,盡得其傳。20世紀30年代初,有感于醫道衰微,李斯熾乃辭去所有教職,一心以醫為業。他積極參加反對“廢止中醫提案”的斗爭,倡導并組建醫藥學術團體,創辦中醫刊物,舉辦國醫學院。他于1949年前曾擔任四川醫學會主席、四川國醫學院教務主任、副院長、院長等職;1949年后,歷任成都市衛生工作者協會宣教部部長,成都中醫進修學校一、二、三、四班班主任,四川醫學院(今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中醫教研組主任,農工民主黨成都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1959年,李斯熾“因對發揚祖國醫學工作積極,成績卓著”,獲衛生部頒發的金質獎章。

成都中醫學院開辦時的師資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四川國醫學院的畢業生,其中包括后來擔任成都中醫學院副院長、名譽院長的凌一揆教授等知名中醫藥專家。

成都、重慶在20世紀50年代設立了中醫醫院,各地、市、縣人民醫院陸續設置了中醫門診部和中醫科。到1965年,在大、中城市和部分條件較好的縣城共建立中醫醫院約20所;從50年代起,各地還陸續建立了一些骨科、針灸等中醫??漆t院。

1958-1959年,四川開展了聲勢浩大的群眾性中醫藥采風運動,共采集單、驗、秘方666000多個;醫學院校、醫療科研機構開展了對中醫古典著作、中醫醫案、臨床各科治療經驗的整理,在醫學史、內科、婦科、兒科、骨傷科、針灸科、痔漏科等方面均有專著問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四川省認真學習貫徹《關于認真貫徹黨的中醫政策,解決中醫隊伍后繼乏人問題的報告》,開展了對老中醫、老藥工、老草藥醫、民族醫及其帶徒情況的調查和建卡工作。1980年8月,四川省召開中醫和中西醫結合工作會議,提出抓緊繼承和總結名老中醫學術經驗、大力培養中醫藥人才、積極發展醫教研基地三項工作要求。

1984年2月,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全國率先召開全省振興中醫工作會議,印發《關于振興四川中醫事業的決定》,率先以黨委、政府名義提出“振興中醫”的口號。[6]省政府批準將縣城所在地集體所有制中醫機構,一律更名為縣中醫醫院。省及各地財政共撥出中醫事業專項補助經費3000多萬元,重點扶持了36所縣以上中醫醫院建設。中醫醫院在四川發展到164所,中醫床位由8000多張增加到10600張。

1985年6月,衛生部授予四川省“振興中醫事業的先聲”獎旗,表彰四川在改革開放后中醫藥事業的振興發展。

在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及支持下,四川中醫藥事業進入振興發展時期。四川省著力建立健全省級中醫藥科研機構,逐步完善中醫藥服務網絡,大力推進中醫急癥、血癥、熱癥等重大疾病研究,深入開展中藥材資源與種植、中藥新藥開發等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廣運用,先后承擔了一大批國家攻關項目、973項目、863項目等科研課題。

1987年2月,四川省中醫管理局正式掛牌成立,是全國建立的第一個有獨立管理職能的省級中醫管理機構。[7]此后,它相繼出臺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激勵、培養中醫藥高端人才的政策不斷出臺。1996年、2000年,在兩次機構改革中,省委、省政府考慮到中醫工作的特殊性,都保留了四川省中醫管理局。2003年5月,省中醫管理局更名為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2005年底,全省大部分市(州)加掛中醫藥管理局牌子。

1997年2月,《四川省中醫條例》頒布,這是全國最早出臺的地方性中醫藥法規之一,并于2001年3月和2004年9月,對其進行兩次修訂。2004年2月,四川頒布《四川省中醫藥管理辦法》,這是全國第一部由省級政府頒布的中醫藥管理規章制度。2009年11月,四川省人大對《四川省中醫條例》進行了第三次修訂,更名為《四川省中醫藥條例》。

2006年,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中醫藥發展大會,印發《關于加快中醫藥發展的決定》,確定了建設中醫藥強省的總體目標。[8]

2006年,首屆“四川省十大名中醫”評選正式啟動,授予王靜安、王成榮、旦科等10人“四川省首屆十大名中醫”稱號。由省委、省政府聯合評選中醫藥高端人才,這在全國尚屬首次,目的就是展示四川中醫精英風貌,振奮行業精神,鼓舞行業士氣,營造全社會尊重名中醫的良好氛圍。

四川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中醫藥工作。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中醫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四川省委、省政府堅持“中西醫并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方針政策,中醫藥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

2012年,四川省政府出臺《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印發了《四川省貫徹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實施方案》《四川省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系列文件,形成較為完備的政策體系。[9]全省中醫藥管理體系隨之不斷完善,新成立省中醫藥發展服務中心、省中醫藥醫學轉化中心、成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籌建處、成都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四個直屬單位。

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頒布后,四川省委、省政府積極推動《四川省中醫藥條例》的第四次修訂。四川全面實行中醫診所備案制度,開展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推動確有專長和老百姓信賴的中醫師承人員開辦診所。目前全省備案1041所,全國數量第一;還積極推進中醫診所的規?;?、品牌化、連鎖化發展。

2021年1月27日,四川省委、省政府高規格召開全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大會。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中醫藥強省建設行動方案(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將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工作納入對市(州)政府績效考核,激發各地中醫藥形成了競相發展態勢。[10]

至今,四川中醫藥已基本形成事業、產業、文化三位一體傳承發展的良好局面,顯示出“川幫”在中醫藥界的強勢。

2022年,由四川省知識產權服務促進中心、四川日報報業集團指導,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共同主辦了“四川十大地理標志道地藥材”評選活動,最終評選出“四川十大地理標志道地藥材”。它們是:內江天冬、巴州川明參、鹽邊桑葚、南江金銀花、達縣烏梅、涪城麥冬、中江丹參、眉山雅連、九寨刀黨、都江堰厚樸。

三、“川幫”影響特別大的是中藥炮制技術

四川是中醫藥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擁有眾多的傳統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目前,已經列入聯合國、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65項,是我國中醫藥事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傳承力量。

根據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并公布的《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165項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藏醫藥(甘孜州南派藏醫藥),有李仲愚杵針療法,有成都中藥炮制技術,有成都中醫傳統制劑方法,有大邑“陰氏中醫正骨法”,有何天佐傳統中醫藥正骨療法,……其中,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中藥炮制技術特別值得提說。

由于中藥材大都來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動物和礦物,多附有泥土和其他異物,均是生藥,或有異味,或有毒性,或潮濕不宜于保存等問題,所以中藥臨床應用和成藥制作一般不用生藥,而用經過加工炮制的成熟品即飲片。對中藥材的加工處理,其過程即謂炮制,又稱炮炙、修事、修治等。其中炮炙也專指用火加工處理藥材的方法。經過一定的炮制處理,可以達到使藥材純凈、矯味、降低毒性和干燥而不變質的目的。另外,炮制還有增強藥物療效,改變藥物性能,便于調劑制劑等作用。

從古至今,中醫藥行業在中藥炮制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總結了成套理論,發明了不少技術,形成了包括“川幫”在內的四大傳統幫派。除川幫外,還有起源于江西省建昌縣的建昌幫,擁有獨特的炮制技藝;發源于江西省樟樹市的樟幫,形成精良的炮制加工和特有的樟幫文化;代表北京地區炮制技藝的京幫,具有獨特的工藝和工具。

“川幫炮制”以四川地區為代表,特色在于道地藥材的炮制和復制法。川幫炮制技術流派以同仁堂、庚鼎藥房、精益堂為代表,以“九制大黃”“九轉南星”“仙半夏”等特色炮制品種而聞名于世。

“川幫炮制”具有悠久的傳統。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成都有大小藥房近百家,基本上都采用“前店后坊”的經營模式,“前店”即臨街的店堂作為醫生坐堂應診、飲片配方的地方,“后坊”即店堂后面則是加工藥材、炮制飲片的作坊。

中藥炮制的法則是依據中醫理論而制定的,以保證中醫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所以,中藥必須依法炮制才能達到中醫臨床用藥質量標準。川派特色炮制技術的精華——“成都中藥炮制技術”于2006年列入成都市及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又于2008年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擴展名錄。[11]川幫特色炮制技術以復制法、發酵法為主,復制法主要有半夏系列、附子系列、九制大黃、九制熟地、九轉南星等特色炮制品;發酵法主要有半夏曲、六神曲、百藥煎、紅曲等特色炮制品。

歷史悠久的中醫藥文化反映了中華民族對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認識,其獨特的理論及技術方法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弘揚與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就要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文化。

2021年12月31日,四川獲批建設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為西部唯一省份。2022年4月7日,為進一步加強對中醫藥工作的組織領導,統籌推進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和中醫藥強省建設,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決定成立四川省推進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和中醫藥強省建設工作領導小組。[12]

“領導小組”的成立,有效激發了中醫藥發展活力,推出一批具有標志性、引領性的改革成果,切實把示范區建設成為中醫藥事業產業文化“三位一體”創新發展的策源區,中醫中藥協同發展的樣板區,區域協調、共建共享的領先區。

作為中醫藥文化中的“川幫”,為了中華民族的健康與復興,任重而道遠,還需要作出更大的貢獻。

注釋:

[1]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之《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頁。

[2]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卷三《蜀志》,第172頁、175頁、217頁。

[3](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卷八十二下《方術列傳》,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1847頁。

[4]賴顯榮:《李時珍敕封蓬溪知縣考辨》,《杏林學刊》1985年第2期。

[5]馬金生:《20世紀50年代的中醫藥與傳染病治療》,《光明日報》2020年10月28日。

[6][8]參見石曉文:《四川中醫:從振興中醫到事業產業文化“三位一體”融合發展》,《四川日報》2019年9月24日。

[7]吳瀟湘:《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四川經驗”》,《中醫藥報》2021年2月1日。

[9]參見李芯怡:《這十年,中醫藥發展走出“四川模式”》,《家庭與生活報》2022年10月13日。

[10]參見田興軍:《奮力推進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和中醫藥強省建設》,《中國中醫藥報》2023年3月15日。

[11]參見吳平:《川派炮制:本草與火的淬煉》,《四川日報》2021年8月13日。

[12]參見王文憑、張瑩、鄧小朋:《示范區建設,四川交出亮眼成績單》,《中國中醫藥報》2024年2月23日。

(題圖為老官山漢墓出土的醫學竹簡)

作者:中國藥學文化研究會川藥文化分會副會長

四川中醫藥文化推廣大使

猜你喜歡
中醫藥文化資源優勢
關于利用挖掘陜西文化資源優勢 創建影視強省的調研與思考
河北承德礦泉水(山泉水)資源優勢分析
廣西岑溪切實把石材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醫學類大學生對中醫藥文化認知的調查研究
“兩微一端”下中醫藥文化傳播研究
關于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藥文化的思考
互聯網視角下中醫藥文化傳播網站的建設與思考
互聯網時代中醫藥文化傳播新思路
醫院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發揮高校資源優勢推動唐山創新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