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先發展農村學校融合教育,加快城鄉特殊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2024-05-10 17:53周翔
現代特殊教育 2024年7期
關鍵詞:融合教育城鄉一體化農村學校

【摘要】 江蘇省揚州市融合教育發展格局是融合教育中國本土化實踐的市域縮影。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揚州大力推進特殊教育普及普惠、適宜融合高質量發展,積極實施“農村學校優先、普特學?;ゴ?、資源共建共享”的城鄉特殊教育一體化發展戰略,推動全市特殊教育優質融合發展邁上新臺階。

【關鍵詞】 城鄉一體化;特殊教育;融合教育;農村學校

【中圖分類號】 G760

【作者簡介】 周翔,江蘇省揚州市教育局基教處(揚州,225002)。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省揚州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始終把教育事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位置,不斷開辟教育高質量發展新領域新賽道,特殊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教育等相關部門緊緊抓住實施兩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以及“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的有利契機,大力推進特殊教育普及普惠、適宜融合高質量發展,積極實施“農村學校優先、普特學?;ゴ?、資源共建共享”的城鄉特殊教育一體化發展戰略,推動全市特殊教育優質融合發展邁上新臺階。

一、揚州城鄉特殊教育一體化發展戰略提出的背景

揚州是國內較早開展隨班就讀工作的試點地區。20世紀80年代,江都邵伯、邗江黃玨、高郵湯莊等地的農村小學就開始了殘障兒童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的實踐探索,實現農村適齡殘障兒童在家門口“有學上”。從最初只招收輕度智力障礙、聽力障礙、視力障礙學生,到逐步擴大障礙學生招收類別,隨班就讀工作成為農村普通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普通學校特殊教育主體責任持續強化,為當下農村特需兒童教育優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以適宜融合為目標奠定了基礎。

進入新時期,在實現共同富裕、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農村特需兒童依然是最弱勢的群體,該群體中不少孩子同時貼有兩種身份標簽:留守+殘障。這些特需兒童散落在農村各處,且在殘疾兒童數量占比上遠超過城市。但由于農村學校特殊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特殊教育工作與黨中央要求以及人民群眾的期盼仍存在差距,成為基礎教育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和短板問題。推動特殊教育擴優提質,讓農村特需兒童從“有學上”到“上好學”,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二、揚州城鄉特殊教育一體化發展模式

揚州城鄉特殊教育一體化發展模式的構建分為調研評估、規劃布局和實施推進3個階段(見下頁圖1)。在調研評估階段,主要就城鄉融合教育發展的主要矛盾、鄉鎮中小學融合教育資源中心(教室)規劃定位及校本特色類型、鄉鎮中小學融合教育資源中心(教室)建設的具體問題與創建條件等進行調研分析,重點評估鄉鎮中小學融合教育資源中心(教室)建設的硬件條件與軟件要素。在規劃布局階段,確定以農村學校優先、“城+鎮+鄉”的特殊教育適宜融合發展格局,構建城鄉聯動、共建共享的融合教育工作服務體系。根據前期調研情況,將鄉鎮中小學融合教育資源中心(教室)分為基礎(保障)型、特色型、綜合型三種類型進行建設,為不同類型的融合教育資源中心(教室)選配不同層次設施設備,打造并串聯不同功能類型、各具特色的鄉鎮中小學融合教育資源中心(教室),以更好地服務特需兒童發展需要。在實施推進階段,以市(縣、區)特殊教育指導中心為龍頭,多部門、普特學校聯動,有效構建“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以隨班就讀為主體”的特殊教育發展格局,并以鄉鎮融合教育資源中心為核心,進行融合教育資源的廣泛輻射,以此帶動農村融合教育工作全面開展,促進城鄉特殊教育工作同頻共振、共同發展。

三、揚州城鄉特殊教育一體化發展舉措

為貫徹落實國家和省關于特殊教育的決策部署,揚州一方面充分發揮特殊教育學校的區域特殊教育骨干作用,建設區域特殊教育指導中心;另一方面,在農村地區選擇辦學質量、師資水平及設備條件相對較好的鄉鎮中小學建設融合教育資源中心,通過全員普及融合教育理念,重點提升資源教師特殊教育專業能力,使之成為支持包括周邊學校特需兒童在內的特需學生發展支持中心、推進城鄉特殊教育共建的實踐基地。揚州依托特殊教育指導中心以及普通學校融合教育資源中心積聚的力量,不斷完善特殊教育管理體系、制度及功能,市域內特殊教育呈現出普特學校責任共當、城鄉一體發展的態勢,營造了特殊教育發展的良好氛圍。

(一)堅持特殊教育資源配置向農村傾斜

堅持農村融合教育優先發展是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整體提升城鄉特殊教育質量的一條重要路徑。針對農村學校特殊教育資源不足問題,揚州加大財政投入和政策傾斜,在縣(區)特殊教育指導中心按照每人指導3—5個融合教育資源中心的要求,配備專兼職巡回指導教師,在全市65個鄉鎮建設完成249個普通學校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實現所有鄉鎮學前、小學、初中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全覆蓋。除配套資金、專業設備等向農村地區傾斜外,揚州市教育局在與融合教育相關的課題研究、骨干教師培養、評優評先等方面均采取優先考慮農村地區的策略。首先,全市融合教育教科研工作重心向農村傾斜,量身打造農村中小學省級重點研究課題,引領農村教師立足農村學校實際,開展特需學生隨班就讀教育教學研究。其次,在各級各類融合教育培訓中提高農村教師參培人數比例,重點培養農村地區融合教育種子教師,提升農村中小學(幼兒園)融合教育資源教師特殊教育專業能力。最后,現階段在優秀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優秀融合教育教師及各項教師相關業務能力評比中向農村地區傾斜,要求各項評比中農村地區學?;蚪處焹炐懵收急炔坏陀谌锌倲档?0%。

(二)堅持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差異化發展

為了讓更多特需兒童就近就便上好學,強化特殊教育普惠發展,揚州將面臨拆遷撤并的農村中小學(幼兒園)的融合教育資源中心確定為基礎(保障)型資源中心,使其在存續期間依然能夠承擔起周邊特需兒童的教育責任。特色型融合教育資源中心是指一些學校在融合教育資源中心的建設過程中,將鄉土文化融入特需學生的特需課程中,讓特需學生接受鄉土文化浸潤,促進其全面發展。例如,寶應氾水小學的“水潤文化”特色融合教育資源中心、邗江公道小學的“阮元文化”特色融合教育資源中心、竹西中學的“竹文化”特色融合教育資源中心等。綜合型融合教育資源中心一般建在經濟條件相對優越、配套設施完善,能夠提供康復服務、發揮區域示范引領作用的鄉鎮中心學?;蛴變簣@,如高郵沙堰初級中學、邗江區蔣王中心小學、江都區邵伯中心小學、儀征市實驗學校東校區等。

(三)堅持教科研引領融合教育高質量發展

在市(縣、區)特教指導中心的組織指導下,近年來,全市中小學(幼兒園)積極開展融合教育科研,通過教科研助推融合教育工作走向深水區。針對當前普通學校特需學生教學評不一致、科任教師對特需學生的學科教學和學業評價無抓手的現狀,揚州市教科院牽頭成立了由融合教育聯盟學校骨干教師、區縣專兼職特教教研員和巡回指導教師組成的《義務段特需學生課程調整指南》和《義務段特需學生學業評估調整指南》研制組,開展協同攻關。為探索適宜揚州地區農村中小學開設的融合教育特需課程,市教育局基教處與市教科院以高郵里下河地區農村學校為研究基地,聯合申報了“融合教育背景下農村學校農事勞動課程開發應用研究”課題,并順利立項為2022年度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該課題從人本理論、社會適應理論、生活教育理論等出發,尋找農村特需課程與普通學校學科課程契合的課程融合路徑,同時梳理分析農村學校特需學生學習發展現狀,特別是過往農村學校特需學生在職業適應、社會參與、升學就業等方面的情況,找到農事勞動課程與農村學校勞動課程的結合點,為改善農村學校特需學生學習現狀,增強他們在學習生涯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培養他們具備未來扎根農村生活必備的農事勞動技能提供實際指導,也為促進其他特需課程與學科課程融合提供研究范式。

(四)堅持開展城鄉聯動教研活動

城鄉聯動教研活動是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有效舉措。為使城鄉聯動教研活動跨區域、跨學段、制度化、常態化開展,在市教育局推動下,兼顧城鄉,由各縣(市、區)分別推薦3所初中、3所小學、3所幼兒園成立融合教育聯盟,采取輪值理事長單位制度,以聯盟校為基礎,定期輪流開展融合教育教學研討活動,以此輻射帶動區域內中小學、幼兒園融合教育工作深入開展。同時建設以網絡學習空間為載體的城鄉教研共同體,開展“互聯網+教研”系列主題活動,實現資源共享、成果及時轉化。

揚州立足市情,通過實施農村學校優先、普特學?;ゴ?、城鄉一體發展戰略,不斷將特殊教育改革發展向縱深推進,充分體現了揚州教育對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強化特殊教育普惠發展”要求在行動上的積極回應。

(責任編輯:黃春露)

猜你喜歡
融合教育城鄉一體化農村學校
新型城鎮化路徑選擇
淺談農村學校的班主任工作
我國農民工社會政策的演變路徑探析
基于融合教育視角下國內學前特殊教育發展對策
農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師的角色與使命
小班額背景下學生作業批改方式的研究
淺談農村學校管理藝術
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見
以共享發展理念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融合教育”理念下的聾生“隨班就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