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域外小說集》譯介研究

2013-10-21 07:26葉依群
浙江科技學院學報 2013年2期
關鍵詞:小說集譯介魯迅

葉依群

(浙江科技學院 語言文學學院,杭州 310023)

《域外小說集》譯介研究

葉依群

(浙江科技學院 語言文學學院,杭州 310023)

置于晚清文學翻譯的大背景下,對魯迅及其弟周作人譯介的《域外小說集》從翻譯背景、翻譯選材和翻譯方法三方面進行研究。闡述了《域外小說集》在引進新的文類,選擇譯介弱小民族文學的作品和采取忠實于原作的直譯方法上的開拓意識,為晚清翻譯樹立了良好的譯風,也為中國近代文學翻譯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周氏兄弟;魯迅;域外小說集;譯介

在友人蔣抑危的資助下,魯迅與其弟周作人合作翻譯的《域外小說集》第一集和第二集于1909年3月和7月先后在日本東京出版,署名為“會稽周氏兄弟纂譯”。兩集共收譯作16篇,魯迅翻譯了其中的3篇[1],并作了一個“雖寥寥數語,但志向高遠、氣象闊大的”序[2]26。時隔12年后的1921年,《域外小說集》第一集和第二集經過作者的增訂、改版,把原來的兩冊合二為一,又加入了周作人1909年后用文言文翻譯的21篇短篇小說,共計37篇,魯迅以周作人的名義撰寫了序言,由上海群益書社重新出版。盡管《域外小說集》實際的翻譯工作大部分是周作人完成的,但所有譯作經魯迅審定、修改和潤色,并為之作序;更重要的是魯迅對翻譯作品的選材、翻譯方法的選擇等方面的貢獻。魯迅很早便注意到“叫喊和反抗的作家”[3],首開先河地選擇了北歐、東歐及俄羅斯作家的作品,并強調“弗失文情”的直譯方法?!队蛲庑≌f集》得到譯界很高的評價,被譽為“中國近代譯論史上的重大文獻”[4]171,對魯迅本人和中國的翻譯界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雖然這本書的銷量差強人意,初版時第一冊和第二冊分別只售出20本和21本[5],流傳范圍很小,在當時譯書叢中,《域外小說集》只是滄海一粟,并沒有在晚清翻譯界產生多大影響,但卻在“五四”時期得到了國人的認可和贊賞?!队蛲庑≌f集》的譯介,在中國翻譯史上具有里程碑似的意義:第一次在中國出版的外國短篇小說集;第一部以多國多位作家短篇小說合集形式譯介的著作;翻譯選材和翻譯策略代表了近代后期翻譯文學的一種新傾向;表達魯迅直譯的觀點,成為魯迅譯介活動的一個重大轉折點,也是魯迅翻譯觀形成的標志。

1 翻譯背景——“遲暮譯界”中的報春燕

魯迅的譯介生涯從1903年22歲時翻譯雨果的《哀塵》開始,到1936年拖著重病趕譯《死魂靈》為止,持續了33年之久。按其翻譯思想和翻譯方法的不同,魯迅的譯介活動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1903—1908),追求科學救國夢;中期(1909—1926),翻譯策略從意譯向直譯轉化;晚期(1927—1936),探索蘇俄文學與文學理論[6]。

從時間上看,《域外小說集》的翻譯正處于魯迅譯介生涯早期和中期的過渡期。魯迅剛到日本留學時,對林紓翻譯的小說很熱心,一有他新出的書,便一定買來閱讀,可以說,魯迅走上小說翻譯和創作的道路,林紓的影響功不可沒。魯迅早期的翻譯活動倡導科學救國,短短幾年便翻譯了12部作品,包括小說、專著、詩歌、論文等。翻譯介紹以科普編譯、科學小說為主。其中科學小說是這一時期譯介的重心,主要有《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1903年),《北極探險記》(1904年)及《造人術》(1905年)等。魯迅希望通過直譯歐洲文化讓國人接觸本原的外國文學和思想,涵養國人新的國民性,建立新的民族文化,以推動社會變革進化。

在翻譯選材方面,國內譯界流行翻譯西方的政治、科普、偵探、言情等通俗小說,這些作品已有廣泛的讀者群。當時林譯小說很受歡迎,主要取材于歐美發達國家的文學,并沒有關注其他弱小民族和受壓迫民族的作品。魯迅想要彌補這一不足,開始專注于“弱小民族文學”的介紹,《域外小說集》的翻譯出版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選材可以說是走在時代的前列。魯迅在《域外小說集·序》里提到過譯介此書的目的,當時魯迅在日本留學,接觸到了一些異域的文化,眼界也逐漸開闊,覺得文藝是可以轉移性情、改造社會的[7],帶著這種茫然的希望,開始嘗試介紹外國文學。

在翻譯方法上,由于當時大多數譯者外語水平不高,翻譯態度也不嚴肅,為降低譯作難度,迎合讀者的需要,主要采取刪譯、增譯、改譯等方法。以翻譯家林紓為主的譯界,形成了自由無度的意譯風氣和規范,隨意改動、刪減原作,翻譯時只有譯者和讀者,作者是不重要的。譯者只要把基本的意思用讀者易于接受、更為習慣的方式傳達就可以了。隨著在日本對更多翻譯準確且完整的日譯本的接觸,魯迅對這種隨意刪減的譯述方式越來越不滿[8],認為清末譯界雖表面繁榮,實則進入“遲暮”之境。1907—1908年間魯迅兄弟著手翻譯《域外小說集》時,積聚的無奈和不妥之感轉為明確不滿,堅決主張“直譯”,希望給晚清的意譯局面帶去清新的空氣和新的轉向。當時林紓用古文翻譯的外國小說很受中國讀者歡迎,魯迅認為林譯小說文章確實很好,但誤譯很多,想加以糾正,才干起來的[9]。魯迅從最初受林譯小說的影響,到模仿林譯小說,再發展到后來對林譯小說的不滿,可見魯迅翻譯思想的不斷成熟與深化。魯迅從翻譯《域外小說集》起,就確定了直譯的信念,此后他一直在自己的翻譯實踐中堅守著自己的這一信念。周氏兄弟在《域外小說集·序》中明確說明了翻譯目的是將“異域文術新宗”介紹到中國,通過引入“性解思惟”來挽救中國譯界的“遲暮之感”;為“弗失文情”,采用“直譯”的翻譯策略[4]174??梢哉f《域外小說集》的譯介,是對晚清翻譯選擇的混亂、泛濫的意譯之風的反撥,為中國讀者介紹、引進了新的文學資源。

2 翻譯選材——“異域文苑”的奇葩

清末民初翻譯小說盛行,種類繁多,但良莠混雜、參差不齊,偵探、言情等消遣娛樂性作品充斥其中,閱讀翻譯小說成為一種消閑的方式。優秀作品鳳毛麟角,整個譯界缺乏主流作品。譯者大多根據讀者期待和個人的情趣愛好選擇翻譯的作品,隨意性較大。結果當時翻譯的小說,以通俗為主,且為外國二三流的文學作品,中國讀者難以從中真正領略到域外文學、文化的風貌和藝術的真諦[10]。正因如此,魯迅提出將異域文苑中富有新的生命力之佳作移植進古老的中國,改造中國的文學。有了明確的翻譯選材目標,周氏兄弟按自己的標準選擇歐洲現代的嚴肅文學作品,著眼于舊俄作家暴露黑暗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及被壓迫弱小民族反抗與吶喊的小說。魯迅負責《域外小說集》篇目的選定,出于深重的民族憂患意識,希望通過譯介外國文學作品,從西方引進新文化的火種,燭照中國前行的道路?!队蛲庑≌f集》將譯介重點轉向被壓迫的弱小民族國家的作品,如芬蘭,波蘭和波西尼亞等國家,同時選擇批判現實主義的名家名著,有俄國的安特列夫,迦爾洵,契科夫,法國的莫泊桑,英國的王爾德,美國的愛倫坡等。因為這些作品反抗強權、反抗壓迫,貼近中國的現實,由此開創了譯介“弱小民族文學”的路徑?!队蛲庑≌f集》共收集了7個國家10位作家的16篇作品(表1)。

表1 《域外小說集》中作者、作品及國家一覽Table 1 Statistics of authors, works and countries in A Collection of Foreign Novels

“收錄至審慎”是周氏兄弟的選材原則,通過對原著的嚴格篩選,周氏兄弟選擇的作品大多為19世紀中后期和20世紀初歐洲短篇小說,這些作品體現了西方浪漫主義后的現代文學思潮[11]。從審美角度看,魯迅翻譯的《謾》和《默》是象征主義杰作,《四日》有意識流小說的風采,委實都是“異域文苑”的奇葩。通過這些譯作,不難看出譯者的思想傾向和用意所在,從單純偏重作品的政治性到注意作品的藝術性,體現了魯迅“異域文術新宗,自此始入中華”的翻譯思想。這些作品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本身的文學藝術技巧也比較高[12]。

在《域外小說集》出版之前,翻譯的小說幾乎都是長篇,如影響極大的林紓譯作《黑奴呼天錄》(1901年)等?!队蛲庑≌f集》選譯的作品均為短篇,就文類來說,多為近世小品,雖然篇幅短小,但藝術性較高。周氏兄弟雖然知道讀書人喜好章回體,但他們仍選取大量的短篇小說來譯介,希望通過介紹外國先進的文學觀念,引進新的小說文類,為中國文學的發展注入新的內容。它使短篇小說集中地出現在國人面前,中國讀者第一次領略到不同于傳統長篇的短小精悍的新文體風格,開拓了中國短篇小說的新時代[6]。

3 翻譯方式——“弗失文情”的直譯方法

翻譯方式不單單是處理語言的方式。晚清翻譯沒有一定的規范,譯者各隨其便,沒有把“忠實于原文”放在心上。晚清的譯界盛行編譯、改譯,甚至是胡譯、亂譯,除了跟當時的政治文化需求相關外,各種復雜的因素卷入其中。時代的變遷,個人的價值追求、文化理想和政治關懷,都影響、制約甚至決定個人對翻譯方式的選擇。變革者急于事功,想把他們所要的西書盡快地譯過來,沒有時間逐字逐句摳著原文翻譯,只能刪繁就簡,把原文的大意或重要內容譯出來就了事[13];大多數譯者考慮到中國讀者傳統的閱讀習慣、審美情趣及道德倫理觀念等文學接受方面的原因,對原作的情節、敘事結構等方面作了重大的增刪和改譯。當時翻譯人才稀缺,既通漢語、又通外語的人寥寥無幾,因此,不少歐美文學作品大都從英譯本和日譯本轉譯成漢語。

當時盛行的林譯小說就是用分工合作的方式進行翻譯的:由林紓精通外語的朋友口授原文意思,他進行修改潤色,再運用編譯、改譯的手段體現原著的細節和韻味。在世界各國翻譯傳統里,林紓模式算得上是最隨心所欲地增刪改寫原作的那一類。其眾所周知的翻譯特征,即歸化程度極高。這種翻譯模式,譯者基本沒有原作意識,只關心能否譯出一個情節曲折動人、文筆優美的故事。這種翻譯方法不利于讀者正確了解外國文學和文化。

直譯和意譯的分歧究其實是翻譯主體的文化依附在語言層面的體現,是以主體文化還是異質文化為本位的具體體現,中國的現代化只能從異質文化中汲取力量[14]。魯迅意識到這一點并開始“別求新聲于異邦”,譯介國外原質性文化,翻譯時既要輸入“異域文術新宗”,同時還要翻譯語言的“弗失文情”,他反省和檢討了以往的翻譯方式,從編譯和改譯走向直譯,并在《域外小說集》的翻譯實踐中付諸實施。

直譯是魯迅翻譯理論的核心,20世紀二三十年代曾遭梁實秋、趙景琛等人的批評,梁、趙認為魯迅的譯文“信”有余而“達”不足。晚清翻譯家林紓、梁啟超等使用“譯意不譯詞”的翻譯策略,為迎合國人的閱讀習慣,對原作的題目、人名和情節結構進行改譯,嚴復把這種意譯方法稱為“達旨”?!队蛲庑≌f集》中魯迅的直譯是從翻譯的具體操作層面提出來的,這種翻譯觀是基于魯迅追求“真”的現實主義精神,其目的是為了保存外來文化的原質性[15]。周氏兄弟在翻譯《域外小說集》時,倡導和踐行了當時罕見的嚴格的直譯策略,不僅保留了原作的內容和風格,對章節格式也沒有作任何的改動。

許壽棠先生曾將魯迅所譯的3篇小說與德文譯本進行了對照,認為字字忠實,絲毫不茍,無任意增刪之弊,實為譯界開辟了一個新時代的紀念碑[16]。在翻譯人名和地名時,周氏兄弟采取了音譯法,而不是當時盛行的改用中國人名和地名,直譯成了《域外小說集》翻譯的一大特色?!队蛲庑≌f集》開創了近代文言直譯小說的先河,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

從翻譯《域外小說集》開始,魯迅便采取了直譯的方法,并在他的譯作序言或后記中闡明。直譯方法的提出和實踐體現了譯者在翻譯中的主體地位,能夠根據翻譯目的的不同使用不同的翻譯手段。在當時幾乎意譯一統天下的背景下,《域外小說集》中罕見的嚴格直譯,包括人名、地名、專名用音譯之法,部分文化歷史內涵豐富的名詞解釋,小說篇章結構、小說形式樣態、人物對話、翻譯單位、小說虛實情節的照譯等,乃是破天荒的創舉,一個大膽的反撥[2]29。魯迅也意識到,為了追求“異域化”的效果,直譯是力圖保持原汁原味,保持異域情調的一種翻譯方式。中國的直譯從《域外小說集》發源,但由于意譯的長期影響,采用直譯方法翻譯的作品不為國人接受,在此后的十年里,直譯并沒有引起預期的反響,但正是由于魯迅等人的不懈努力,直譯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占領上風,逐漸為人們所接受,并在“五四”以后成為絕大多數翻譯家自覺運用的方法。

4 結 語

周氏兄弟本著“審慎”的目光精心挑選弱小民族的新文學,希望突破中國傳統封建文化,其選材兼顧了啟蒙的功利和高標準的審美,表現出他們獨特的文學眼光和文學意識,體現了為啟蒙中國國民而務實奉獻的精神。在傳統翻譯集中在中、長篇小說,國人也習慣了閱讀這一文類的情況下,周氏兄弟的翻譯路線卻逆大流而行,轉向短篇的純文學,首次以多國多位作家短篇小說合集的形式譯介,對短篇小說這種近現代文類進行了推介,培養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在意譯一統天下的晚清,周氏兄弟提出直譯,是一個破天荒的創舉,忠實地將異域文壇的奇葩輸入“華土”。雖然受當時社會文化大環境及其翻譯規范的制約,就書的銷量看,《域外小說集》沒有引起預期的反響,讀者接受是失敗的,但在整個中國翻譯史上的歷史意義不容抹滅[17]。它所開辟的一代直譯新風,在中國翻譯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為譯界開辟了新的道路,并奠定了譯介被壓迫民族作家作品的基礎。歷史見證了周氏兄弟的卓見與膽識,因為20世紀20年代之后直至90年代,《域外小說集》一印再印,其商業上的成功是20世紀其他外國短篇小說文集無法比擬的,更不用提它收獲的巨大的學術關注[18],這也成為多年來對《域外小說集》研究經久不衰的原因。

[1] 王宏志.翻譯與文學之間[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232.

[2] 王友貴.翻譯家魯迅[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3] 王友貴.翻譯家周作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24.

[4] 陳???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

[5] 顧均.周氏兄弟與域外小說集[J].魯迅研究月刊,2005(5):32-42,21.

[6] 吳鈞.魯迅翻譯文學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社,2009:97.

[7] 魯迅.魯迅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176.

[8] 袁素平.生態翻譯學視域下的魯迅譯介活動[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8(4):51-53.

[9] 張景華.從“硬譯”透視魯迅對中國文化轉型的探索[J].四川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22(2):66-71.

[10] 黃瓊英.魯迅與域外小說集的翻譯[J].外語研究,2006(3):52-55.

[11] 藺紅娟,文月娥.域外小說集的譯介:接受美學視角是解讀[J].陰山學刊,2010(5):60-63.

[12] 盧壽榮,張淼.魯迅翻譯理論的發展及評價[J].山東外語教學,2002(5):24-27.

[13] 劉少勤.盜火者的足跡與心跡:論魯迅與翻譯[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24.

[14] 楊春時.中國文化轉型[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4:251.

[15] 董炳月.翻譯主體的身份和語言問題:以魯迅與梁實秋的翻譯論爭為中心[J].魯迅研究月刊,2008(11):47-56.

[16] 許壽裳.亡友魯迅印象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54.

[17] 溫中蘭,賀愛軍,于應機,等.浙江翻譯家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69.

[18] 李寄.魯迅傳統漢譯文體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45.

OntranslationofACollectionofForeignNovels

YE Yiqun

(School of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iterature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ACollectionofForeignNovelsby Zhou brothers is studied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he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the choice of original works and the method of translation. Zhou brothers introduced a new literal style, selected works by people of weak and small nations, adopted literal translation, which is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In doing so, their pioneering consciousness is clearly stated. All these set a good example for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made contributions to our moder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Zhou brothers; lu xun;ACollectionofForeignNovels; translation

H059

A

1671-8798(2013)02-0088-04

10.3969/j.issn.1671-8798.2013.02.002

2012-09-22

葉依群(1963— ),女,浙江省松陽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英語與翻譯教學研究。

猜你喜歡
小說集譯介魯迅
評曉蘇最新小說集《老婆上樹》
《三字經》裨治文的兩次譯介行為考察
塑造藏族文化的現代主體性人格——評梅卓小說集《麝香之愛》
魯迅,好可愛一爹
余華作品譯介目錄
閻連科作品譯介①
阿迅一族
她曾經來到魯迅身邊
關注民生的深層次報告——淺析呂翼小說集《風過楊樹村》
葉爾克西作品目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