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例談高中語文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心理特征

2016-09-20 13:45汪云
考試周刊 2016年72期
關鍵詞:人物分析心理特征高中語文教學

汪云

摘 要: 高中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對文學作品進行鑒賞分析,教會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和心理是讓學生深入品味文學作品內涵的鑰匙。本文以高中語文文學作品當中的人物為例深入分析祥林嫂這一形象及其心理特征,以鍛煉學生的作品鑒賞能力。

關鍵詞: 高中語文教學 文學作品 人物分析 心理特征

高中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對文學作品進行鑒賞分析,教會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和心理是讓學生深入品味文學作品內涵的鑰匙。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和藝術性的特點,通過對人物心理和形象的分析能夠洞察世間百態,同時有利于學生文學藝術素養的提高。本文以高中語文當中的小說《祝?!窞槔?,深入分析祥林嫂這一形象及其心理特征,以鍛煉學生的作品鑒賞能力和文化修養。

1.借助環境觀察人物性格

文學作品中的環境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不僅包含事件發生的地點、時間、背景等,還涵蓋該人物所處的生活環境,即風俗人情環境、人際關系環境等,其中人物所處的生活環境是影響性格表現的主因。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對高中語文文學作品進行鑒賞和人物分析的過程中,要提高對環境因素的重視程度,通過剖析事件發生的環境背景更深入地了解人物性格和心理,從而更深層次理解文學作品內涵。比如,教師在講解《祝?!窌r,對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以此引導學生對環境因素進行分析,從而凸顯人物性格和心理特征變化:這篇小說在開頭寫道魯鎮的一切并沒有大變化,接下來一個轉折說改變最大的是祥林嫂。那么請同學們分析魯鎮不變的東西是什么?它的不變和祥林嫂的改變之大存在哪些關聯?接下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這些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討論。學生在進行熱烈討論后總結出:這篇小說在創作完成的時候辛亥革命已經過去13年春秋,但是仍然像小說中寫到的那樣“最像年底”,封建舊俗仍然沒有發生變化;在辛亥革命爆發之后,康有為成為?;庶h的一分子,但是魯四老爺仍然認為康有為是新黨,由此可知都是老爺仍然守舊不變并且頑固不化;祥林嫂在第二任丈夫去世之后回到魯鎮,但是大家對他的稱呼仍然是祥林嫂,由此可見魯鎮人對貞潔的觀念仍然沒有發生變化;魯四老爺禁止祥林嫂在祭祀時沾手且認為她傷風敗俗,四嬸不承認祥林嫂捐門檻等這些行為都體現出封建禮教和迷信在壓迫婦女方面仍然未變。魯鎮是當時病態的社會的縮影和寫照,同時關照了祥林嫂性格的形成,是整個社會環境造成的。

2.借助情節挖掘人物內涵

在引導學生對文學作品進行人物心理分析的過程中,教師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步深入引導學生進行人物分析,從而挖掘人物內涵,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文章內容,掌握人物塑造的方法和技巧,有效培養和鍛煉學生的文學素養。在講解《祝?!窌r,為了借助故事情節引導學生對人文內涵進行挖掘,教師可以為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大家認為祥林嫂具不具備反抗精神?在教師提問之后學生紛紛給出肯定的答案:祥林嫂具有反抗精神,她雖然平常沉默寡言,但是透過祥林嫂有神的眼睛、麻利干練的動作仍然能夠體現出祥林嫂的性格當中存在剛強不屈的一面。事實上,祥林嫂既有自己的追求,更愿意為之努力和反抗其他人對自己的命運安排。對此,祥林嫂不斷地向命運抗爭和挑戰:她鼓足勇氣大膽外逃幫工;為了能夠擁有獨立自主的生活,她拼命工作有力干活;為了反抗改嫁,她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她將自己辛苦所得捐了土地廟門檻,為的是能夠掙脫神權。在學生給出漂亮的解答之后,教師可以適時提出疑問:對于祥林嫂的反抗,大家持有怎樣的看法?通過這樣的提問,教師在讓學生感受祥林嫂反抗性格的同時深層次挖掘祥林嫂這一人物內涵,進而深刻認識到隱藏在她反抗精神下的奴性。祥林嫂在魯四老爺家辛苦做工和承擔最多最苦的活兒卻得到了最少的酬勞,面對這一不公平的待遇祥林嫂卻非常滿足和欣喜。由此可以看到她一直追求及反抗要得到的東西實際上是一個較為安定穩妥的奴隸地位;她抗婚的動力竟是為了維護封建夫權;她將自己得到的所有酬勞用作捐門檻是為了彌補自己沒有做到從一而終所犯下的過錯。

3.借助肖像揭示人物命運

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仔細閱讀,關注文章中的人物描寫細節,透過人物的肖像分析人物心理,進而揭示人物命運,從而更深層次地對這一人物進行解讀。接下來教師可以讓學生在仔細閱讀全文的基礎上思考這一問題:全文中有哪些描寫祥林嫂肖像的內容?對祥林嫂肖像進行描寫的意義什么?學生在對全文細節進行把握和閱讀之后能夠得到結論:對祥林嫂三處肖像的描寫是跟隨她境遇和身世變化而進行描寫的,用這三幅肖像描述了祥林嫂境遇的變化,同時是對她凄慘人生歷史的概括,體現出封建迷信和禮教的吃人本質。第一次對祥林嫂肖像的描寫是她死了丈夫剛到魯鎮的時候,描寫的是沒有經歷過過多生活折磨的年輕寡婦肖像;第二次是祥林嫂再次回到魯鎮并捐門檻之后卻讓贖罪成為泡影之后描寫祥林嫂一夜變老,一直到成為一個木偶人的形象;最后一副祥林嫂的肖像是乞丐形貌的僵尸。作者在對人物肖像進行描寫的過程中采用了對比方法,透過肖像的變化能夠反映出人物心理、性格和命運的變化,同時表達了作者的同情和憤怒之情。

高中階段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和文化修養的重要階段,而且這一時期學生的認知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和語文思維已經逐步形成,引導學生對高中語文文學作品進行解讀,進而分析人物心理和人物形象能夠讓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文學作品內涵,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思想深度,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鄧方.建構主義與語文教育[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2(1):6-7.

[2]劉蘊秋.閱讀的發展階段與關鍵階段[J].語文學習,1998(7).

[3]吳剛平.課程資源的分類及其意義[J].語文建設,2002(9):4-5.

猜你喜歡
人物分析心理特征高中語文教學
談談“如意提梁”創意色彩與文化心理特征
有這13個心理特征的人,可能有潛在家暴傾向
農村中小學生書法前期心理特征及其應對策略
影片《山河故人》賞析
略談思維導圖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淺析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贊賞發現”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平凡的世界》孫少安、孫少平形象分析
醫療糾紛不同階段患方主要心理特征及應對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