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題百遍 其義自見

2016-12-09 10:55王勤藍雪敏
教學月刊·小學數學 2016年11期
關鍵詞:第一學段培養

王勤++藍雪敏

【摘 要】讀題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和先導,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讀題是貫穿于解決問題全過程的重要環節。針對實踐中發現的讀題問題,教師可以提出細化讀題指導,養讀題習慣;改進呈現方式,激信息關注;呈現對比問題,顯問題差異;準確表征問題,揚個性解讀四項策略。以期幫助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讀題習慣,形成較強的讀題能力。

【關鍵詞】 第一學段 讀題能力 培養

【問題現象】

在第一學段數學教學中,教師培養學生的讀題能力,可以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然而,在第一學段的教學實踐中,同樣的一個問題一而再再而三地困惑著我們:許多學生抄錯題或無視題目要求,在未讀懂題目意思的情況下盲目解題而導致錯誤。確實,學生中存在著這樣的一個現象:聽完就“懂”,做了就錯,一講就會。分析錯誤原因,在粗心、馬虎的背后隱藏的是學生不愿讀題、不細讀題、不會讀題的深層原因。

【原因分析】

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筆者經過深入查找與剖析,發現導致上述情況的出現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讀題”遇上認知經驗不足

在讀題過程中,很多學生出現困難往往是因為問題情境與他的生活實際或認知經驗脫節,或者對題中的某些字、詞理解不了,從而影響對整個問題的感知與理解。

如北師大版數學教材一年級上冊漢字容量約529個(若加上配套作業本上的共約642個),而語文一年級上冊要求認識的字只有400個,并且這400個字是要在一學期中逐步認識的,學生已有識字量和教材所需識字量相差懸殊,如此對接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讀題。

如題1,學生才剛學會解決一步計算的問題,但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兩步運算才能解決,復雜的問題使學生感到理解困難,只能拼湊答案,導致解題錯誤。

二、“讀題”遇上信息感知障礙

有的學生讀題習慣較差,讀題一目十行,一蹴而就,甚至在沒有讀通問題的情況下匆忙答題,經常出現對信息的感知錯誤,從而引起解題錯誤。很多學生在讀題過程中,沒有抓住關鍵信息,或忽視情境圖等輔助性信息,以致大腦在輸入、加工信息階段就缺失了解決問題所需要的重要信息,導致解題出現方向偏差、錯誤。

如題2,問題配插圖,提醒學生:求籬笆的長度就是求3條邊的總和,原因是試驗田的一邊靠墻不需要用籬笆圍。在學生的錯誤解答中,可以發現他們并未正確感知圖中信息,或者說根本就沒有發現圖也是問題信息的一部分。在解答時依舊常規思維求了4條邊的總和,導致錯誤。

還有的學生讀題時會不自覺地受已有的習慣、經驗影響,使得問題的意思發生變化,導致錯誤。

如題3,問題是“3個一和9個十組成的數是多少?”正確的答案應是93,但不少學生寫成39。詢問他們怎么想的?回答是:我們讀成了3個十加上9個一。數學題目中的“序”十分重要,換了次序,題目自然就錯了。

三、“讀題”遇上負面經驗取代

“經驗”是學生學習的財富。學生已有的經驗是學習、解決新問題的重要基礎,可“經驗”也是一把雙刃劍。對于第一學段學生而言,已有的解題經驗確實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解決問題,但不通過認真審題而憑經驗解決問題就是經驗負面效應的典型體現。

如題4,在該問題解決中,學生已經求出長方形的周長,卻為什么沒有算2圈?因為學生有著豐富的求長方形周長的經驗,所以,在遇到本題時,頭腦中的經驗立即被激活,于是在求出長方形周長后,便不假思索地停止了解答。

【解決對策】

從上述問題與現象中,我們不難覺察影響學生“讀題”成效的因素。作為第一學段的教師,我們在學生“讀題”過程中應該如何運用相關的引導策略,從而真正發揮“讀題”的作用和效果?以下筆者就談談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粗淺見解和思考。

策略一:細化讀題指導,養讀題習慣

“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睙o論是閱讀能力的培養,還是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都以良好讀題習慣為基礎,因此,養成良好讀題習慣關系到學生整個學習生涯。教師要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平時學習中有目的地加以引導,以幫助學生提高讀題能力,養成良好的讀題習慣。

1.讀的習慣。解題開始于讀題。學生只有通過仔細讀題,明確題意,才能進行分析思考。鑒于第一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可以通過輕聲讀題、讀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具體要求,幫助學生弄清題意,找到條件與問題,理清題目結構。

如題5,讀題要分以下幾步進行:第一步,初讀。知道題中說了什么,條件和問題分別是什么?可以采用個別讀、集體讀等方式,并要求學生邊讀邊想。第二步,精讀。咬文嚼字就是精讀的有效方法。要教學生學會抓重點字、詞,學習通過關鍵詞理解題意的方法。例如,“我收集的比小林多3個”,先抽象為“我比小林多”,再理解誰收集得多?學生只有在讀題中學會推敲、思考,才可能真正理解題意。第三步,復讀。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列出算式,并將算式11+3=14(個)與題目對照,檢驗是否正確。學生在獨立作業過程中,如能堅持做好“讀題”這一環節,堅持先讀題,再動筆,既可提高做題的正確率,又能培養認真仔細的學習習慣。

2.看的習慣。一年級的數學題目往往圖文結合,故學會認真仔細觀察、邊看邊想亦是讀題全面的保證。在平時教學生看例題圖時要注意方法指導,如觀察的順序、有價值的數學信息提煉、隱藏信息的發現等。

如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可愛的學?!敝?,整頁色彩鮮艷,內容豐富,學生很容易興奮,并跳躍地看。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按從上往下、從左往右的順序進行觀察,在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主要信息的同時,學習邊觀察邊思考圖片信息的特點和相互關系。

3.標的習慣。為了加強學生對題目的感知程度,可指導學生做標記(如題5),標記重點是比較容易忽視或混淆的字詞。通過對標記字詞的再次感知,可促進學生對題目的理解。

策略二:改進呈現方式,激信息關注

問題呈現方式的合理性,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對問題的興趣與關注度,與問題解決的正確率亦直接相關。

1.選擇貼近學生的情境作為問題背景。情境遠離學生,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就要產生障礙。所以我們要盡量使問題接近學生的生活情境,熟悉的情境,自然也會減少讀題障礙,減少解題錯誤。

如題6,對這一題,因為學生或多或少有過出去旅游的經歷,知道團體票要比個人票便宜,因此在選擇如何買票的問題上學生會對兩種不同買法進行計算比較。結果是雖然不足50人,但是如果按團體票購50張比買散客票更加合算。

正因為這個情境貼近學生生活,他們對這個情境又有足夠的經驗或體驗,所以學生解題思路就比較清晰。

2.采取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問題。對于某些較為抽象的問題,特別是空間與圖形領域,可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利于學生理解題意。同時,情境圖也能夠為學生提供間接經驗的支撐,幫助學生解決因直接生活經驗的缺乏而導致的理解困難。

如題7,有了這樣一個直觀圖,學生雖然不認識長、寬、高,但通過圖能夠很清楚地知道搭成的圖形高是多少。

3.運用格式化手段強調文本。教師可根據經驗預判學生可能會出現的感知困難,并在呈現問題時采取一些格式化的形式,如加粗、改變顏色等,以引起學生的注意,減少感知錯誤。

如題8,通過改變字體顏色、加粗等方式以突出重點,引起學生注意。

策略三:呈現對比問題,顯問題差異

就解題經驗而言,學生往往是片面的、欠缺的、不完整的,第一學段學生更是如此,常憑經驗記憶方法,如“看見多用加法”“看見倍用乘法” 等。因此,教師可通過在教學中安排對比練習,以增加低年級學生的表象感知,以形象直觀的對比方式,打破學生以經驗取代讀題的現象。

如二年級上冊學習了“用乘法解決問題”后可以設計如下練習題:

(1)淘氣手中有一束氣球5個,又買來一束7個,現在一共有氣球多少個?

(2)笑笑手上有一束氣球5個,又買來這樣7束,現在一共有氣球多少個?

首先讓學生仔細感受兩道題目的差異,第二小題當一些學生以“又買來”用加法為理由時,另外有同學馬上指出“又買來”不一定是用加法,關鍵要看買來的是“幾個”還是“幾束”,如果買來的是“這樣的幾束”,就表示出現了相同加數,應該選擇乘法比較合理、方便。

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更加明白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通過辨析題目異同,突破看見“又買來”或“求一共”就用加法的經驗定勢,進一步認識到做題前需要仔細審題、感悟數量關系。更重要的是,經常設計這樣的對比練習,能促使學生養成認真讀題、關注細節的好習慣。

策略四:準確表征問題,揚個性解讀

從某種意義理解,學生是否讀懂一個問題可以看他能否用自己的方式表征問題。所以讀題后,我們可以經常讓學生試著用自己的方法表征問題,以檢測自己是否真的讀懂題意。

1.用自己的語言復述問題。題目讀完后,能否用自己的語言復述問題,是檢測學生有沒有讀懂問題的好方法?!邦}目提供了哪些有效信息”“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知道什么”“這幅圖說了怎樣一件事?”……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說說對問題的理解,這樣的訓練過程可逐漸減少學生讀題上的錯誤。

2.用適當的圖示表達題意。數量關系對于第一學段學生而言既抽象又復雜。如果能指導學生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畫(標)出正確的、有意義的圖,這不僅體現了學生對題意的理解程度,更豐富了學生的讀題方法。

如題9,學生通過圖示清楚表征了問題,表明學生已經理解了題意,從而輕松地解決了問題。

3.用合理的數量關系概括問題。當學生能把問題用正確數量關系表示出來時,表明學生已經理解題意。學生具有較強讀題能力往往體現在讀題時能夠抓住問題的關鍵、提取解決問題的有效信息、找出正確的數量關系等方面。

如題10,學生如果在讀題后知道分析數量關系“邊長×4=周長”,那么,解題錯誤自然會減少。

以上對于學生在讀題中出現的各種狀況,筆者亦只是就題論題,以自己所見所思進行簡單的分析,并提出一些相應的策略。由于學生個體的復雜性,讀題中各種問題的出現必然還有其他的因素。

良好的讀題習慣能使學生終身受益,精巧的讀題方法能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整體提升。作為第一學段的數學教師,我們在學生的“讀題”路上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李芳.低年級學生讀題能力的培養[J].數學大世界:教師適用,2012(8).

[2]王偉娜.淺談小學低年級數學讀題教學[J].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2008(1).

[3]孫瑾.大家都來“讀數學”——淺談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讀題習慣[J].教育教學論壇,2011(16).

(浙江省龍游縣橋下小學 324400

浙江省龍游縣教研室 324400)

猜你喜歡
第一學段培養
以“語”為點 以“圖”為徑
第一學段圖形與幾何操作活動的有效性策略探究
方寸之間 獨具一格
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優化數學第一學段綜合素質評價
武術搏擊訓練的運動反應能力探討
淺析加強物理實驗教學 培養學生實驗探究能力
高中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淺析新形勢下航空計量人才培養
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策略研究
創新人才培養理論研究現狀及未來研究方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