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服裝專業實踐教學中湘繡“非遺”傳承與創新探討

2017-06-03 10:07王嬌
教育界·上旬 2017年3期
關鍵詞:湘繡非遺傳承

王嬌

【摘要】湘繡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受人們青睞,但發展至今其傳承與發展已處瓶頸。對于與湘繡有著密切關系的服裝設計來說,傳承及創新設計不可小覷。因此,需在全球掀起一股新中國風的同時,把服裝湘繡作品市場化以迎合市場需求來弘揚并傳承傳統文化。

【關鍵詞】湘繡“非遺”;高校服裝專業;傳承;創新

【基金項目】長沙理工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湘繡“非遺”傳承與創新理念的服裝專業實踐教學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站在民族復興和文化發展的歷史高度,提出結合新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中華美學精神。2015年春晚《錦繡》節目的演繹,2016年春晚一臺別具一格的情景評彈歌舞秀——《山水中國美》,還有陜西華陰老腔“非遺”項目的傳承人張喜民和他的“老腔”團隊與譚維維在春晚表演一幕《華陰老腔一聲喊》,使傳統文化再度升溫,使人們對傳統文化有了新的價值取向。對于傳統文化回歸熱度的飆升,傳統文化的傳承及創新設計不可小覷。

《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教育部門應將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和保護知識納入教學體系,激發青年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备叩人囆g院??芍^文化與教育的統一體,學院藝術專業的發展是與社會背景、市場需求密不可分的。藝術專業課程的安排需突顯民族及地域特色的課程的設置,教師也需積極主動地傳承傳統文化,以專業建設為載體來還原社會及市場需求。高等院校作為與社會對接的人才培養集中營,倍受人們的重視。

自湘繡列入第一批國家“非遺”以來,在各方的支持與努力下,人們重新認識了湘繡,但還是存在極少人識湘繡,極少人會湘繡,極少人買湘繡的困境。逐漸地,人們說不出湘繡特點,甚至極少人問津湘繡。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遇到瓶頸。

高校教育與湘繡的結合沒有停息過,前人對于“非遺”引進高校課堂的探討也頗為多見。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湘繡藝術學院把湘繡引進校園,與企業聯手共建“教授+大師”雙師結構的教學團隊。湖南師范大學近年來研究生的研究論文也圍繞湘繡文化展開研究。除湘繡之外,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把蘇繡引入課堂,建立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刺繡專業。蜀繡也與高職教育特色專業建設結合,如李凡的《非遺傳承創新視野下高職院校特色專業建設轉型探析——以蜀繡專業為例》提出培養??茖哟问窭C設計與工藝人才,探討蜀繡非遺傳承創新與傳承。

一、湘繡“非遺”保護與高校服裝專業教育結合的瓶頸

湘繡“非遺”保護與高校服裝專業教育結合如同湘繡產業市場一樣,優勢并不突出,瓶頸仍然存在。

(一)人們對“非遺”保護意識的淡漠

以往人們對“非遺”的追求都是基于其經濟價值,并非出于熱愛,對深層次的保護更不會談及。人們在追捧“非遺”的道路上大多處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的低端。王希杰在《民族認同與民族意識》一文中談及:“湘繡引入課堂初衷是想培養高素質的繼承人。實事上,難得有年輕人在枯燥、單調且付出與回報似乎不成正比的刺繡中堅持。其實,這與社會大環境是息息相關的,我們可效仿韓國、日本,采取自上而下的全民非遺保護,提高全民保護意識,培養全民對湘繡的民族認同(民族認同即社會成員對自己民族歸屬的認知和感情依附)?!比瞬啪o缺現象真實存在于湘繡及其他繡品行業,這對湘繡“非遺”產業有著極大的沖擊力,應呼吁全民認同湘繡“非遺”并自愿保護。

(二)研究的層面單一,視角不寬闊

把湘繡引入課堂的研究主要分兩種形式。一種是側重人才的培養、湘繡藝術品(主要從工藝、技藝方面)創新,課程的設置等同于市場中的作坊形式,以此來傳承、弘揚湘繡文化,從實用設計的角度研究較少(主要為工藝擺件、旅游工藝品),更少與服裝結合在一起。另一種則是文化的傳承,大多作為一門藝術理論課程進行講解,延續歷史文化,充實當代文化。

(三)保護角度較為單一

湘繡作品一般陳列在湘繡博物館中,然而高校里湘繡作品極少。我們應該像北京服裝學院等優秀高校學習,開設博物館,讓全體師生不出校園就能感受“非遺”的熏陶。學習日本及歐洲一些國家的做法,在開發新技術的同時非常注重對技術的保護。

二、傳統手工藝在高校傳承與創新的必要性

(一)高校能提高傳播傳統文化的生產力

回顧歷史,刺繡向來靠“媽媽傳女兒,師傅傳徒弟”式的口口相傳方式流傳。如今學習場所換成了多元化知識傳播聚集地的學校,特別是高校。高校的專家學者在研究過程中總結、提煉理論的精髓,以專業課程的傳授等方式傳播傳統文化,在教學中傳承并弘揚傳統藝術文化,在理論中提升文化價值,且為實踐提供理論知識。其實高?!胺沁z”的傳承已經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例如孔子學院,充分證明傳統文化與高校教育結合是可行且必要的。

(二)高校是傳播文化的集散地

高校是文化的聚寶盆,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人在這里吮吸著知識的養分,但很多年輕人對傳統文化了解甚微。地方高校通過特色的傳統文化課程對傳統文化進行講解,改變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狀態,在傳授傳統文化時增強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使其深入領會傳統文化精髓,感受傳統文化魅力,自愿學習并傳承傳統文化,最終成為真正意義的傳承人。

三、傳承與創新措施

蔡達麗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困境與出路芻議——基于“邏輯學范式”與“現象學范式”》一文中指出:“讓眾人意識到湘繡精神文化瑰寶的魅力,而不是建立在經濟利益之上。非遺保護傳承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使文化視闕下的集體智慧結晶及核心價值觀獲得其在公眾心理認同機制中的合法性和穿透力,繼而將‘民族凝聚力透過‘創新傳承模式與‘審美教育的純粹向度自然內化?!眰鞒信c創新相輔相成,傳承不創新,文化發展處瓶頸;創新不傳承,傳統命脈將枯竭。

高校作為文化研究的聚集地,可為產業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為產品研發提供理論知識。因此,基于湘繡與高校教育的結合,應立足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的特色,找到教學和市場的切合點,延續傳承,開拓創新。

(一)傳承

傳承有了,根才能延續下去,才有創新的資本。高校作為育人的搖籃,最終的目的是培養為社會為市場服務的高素質人才。我們應立足學院的自身條件,培養服裝專業高素質創新設計型人才,把傳統的湘繡地域特色文化運用到設計中,既以服裝為載體來傳承傳統文化,又迎合時尚的復古潮流??梢?,制定符合市場符合社會的教學模式以及符合本校特色的“非遺”保護線路,走“非遺”保護工作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是很有必要的。

近年服裝行業掀起新一輪中國傳統文化熱,把湘繡“非遺”引入高校教育中,充分體現了與市場接軌的理念。當今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如何保證傳統文化不斷升溫,讓年輕人從內心承認并自動接納傳統,而不崇洋媚外?我們可以在高校中加大傳統文化課程的占比,增加傳統文化及文化內涵的講解,把湘繡的相關知識引入藝術理論課程中,增強學生對“非遺”的認知,真正用湘繡的魅力去感染學生,從而使他們主動接納傳統文化。只有達到主動接納的程度,才能自主傳播。這才是“非遺”傳承的核心。

(二)創新

郭藝在《地域文化與職業藝術設計教學探討》一文中指出:“結合地域文化是職業院校藝術設計教學的一種發展趨勢,當今世界的藝術教育交流頻繁而便捷,過去人們求‘同,而今人們都認識到在教學中保持地域特色和民族傳統,求同存異是大勢所趨?!?/p>

在服裝設計專業中,我們可以區別高職院校,主要從結合設計來傳承“非遺”,采取多元化模式作為文化傳播的輔助手段,擴展現代精神對傳統文化的詮釋等方面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

首先,把嫁衣文化導入服裝設計藝術教育課程中,把湘繡文化理念植入藝術理論課程中。在面料學課程中加強對湘繡刺繡的講解,在設計課程中著重講解嫁衣文化并運用于設計中;在畢業設計中把湘繡嫁衣設計定為必做課題,通過設計作品打造湘繡嫁衣文化。以嫁衣文化推動年輕人對婚慶文化理念的認可,在市場中形成中式婚慶文化及嫁衣文化,從而削弱婚紗的主導地位,積極推崇中式嫁衣,再以市場帶動傳統理念的提升,活躍傳統文化,復蘇并傳承地域傳統文化的同時,尋求新的傳統文化價值,提煉藝術文化核心價值觀,提升傳統文化。

丁永祥認為,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應該通過課內教育、課外教育、實踐教育等多環節綜合實施。我們可以聘請民間藝人授課,實現“非遺”相關知識的普及。這對豐富課堂知識是很有推動力的。

其次,根據《服裝營銷學》課程中湘繡營銷理念的改變,劃分湘繡產品等級,形成奢侈品、輕奢品、普通品三個級別,重點打造湘繡奢侈品概念(定位大尺寸高級訂單繡品),輔助推出輕奢品(小尺寸高級訂單繡品及高級生活品),大力制造普通品(定位耗時短、效率高的繡品及生活品)。

新的營銷理念帶動了普通品的誕生。這使傳統文化與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緊密相扣,傳統手工藝與高頻的機械生產緊密結合,有效解決瓶頸問題。因此,要對高?!斗bCAD》課程進行改革,把繡花輔助軟件加入課程中,配合學院引進的繡花設備,從而使刺繡作品局部機械化。在普通品中推出手工刺繡與機繡結合作品。雖然現在把電腦印畫運用到底色繪制上加快了底色繪圖,但繡品所需時間還是很長。若在普通品中把手工刺繡與機繡結合在一起,就能在保留原有湘繡特色的基礎上大大提高效率,大大優化產業鏈。

再次,加強學院專業之間的聯合,構建湘繡虛擬“非遺”環境。湘繡虛擬“非遺”環境的構建整合服裝設計、數字媒體、產品設計等專業優勢,充分體現了學科交叉性特點。

以服裝設計專業為圓心,輻射數字媒體專業。用3D數字媒體技術還原湘繡,推動數字化博物館的形成。我們都知曉傳統作品的保存隨著年代的推移會出現圖像模糊、照片褪色等情況,傳統技藝的保存必須通過視頻等影像資料來存儲,而時間長了也會出現聲音失真等現象。這些種種都不利于“非遺”產品長久保存,而數字保存卻永不失真。我們可以通過制作3D非遺文化展示短片來傳承湘繡文化。

在網絡信息資源高速傳播的現在社會,將“非遺”進行數字化保護更便于“非遺”的普及,特別是利用網絡這種主流傳播方式會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非遺”產生興趣。因此,馬靜認為:“數字技術作為新的傳播手段為非遺的傳播建立一種公共性、開放性、互動性的對話與交流平臺,并且非遺數字化之后,非遺的信息變成無限的、可共享和可再生的信息技術資源,成為受眾隨時可欣賞和共享的人類文化財富?!?/p>

同樣以服裝設計專業為圓心,輻射產品設計專業。制作湘繡“非遺”產品(例如飾品、科技電子產品等),按照湘繡產品等級(奢侈品、輕奢品、普通品)分別開發相應產品;輻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家裝設計的軟裝設計中運用湘繡元素打造奢侈品家裝及輕奢品家裝概念,在自然風、民族風的家裝中通過軟裝(如擺件、屏風、床上用品等家紡產品)來提升韻味。

“非遺”保護并不是口號,它既是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也是生產生活方式,是要讓人們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因此,我們在復蘇并傳承地域傳統文化的同時,要尋求新的傳統文化價值,提煉藝術文化核心價值觀,弘揚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蔡達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困境與出路芻議——基于“邏輯學范式”與“現象學范式”[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12(03).

[2]王劍紅.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藝術院校專業建設的融合[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3,11(02):87-91.

[3]唐小艷.高職院校在湘繡傳承與產業化的作為研究——以劉愛云工作室為例[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

[4]成陽.“非遺”傳承融入高校設計教育創新模式探索[J].大家,2010(10):206.

[5]唐利群.湘繡專業教育對行業企業經濟推動作用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17):184-185.

[6]李凡.非遺傳承創新視野下高職院校特色專業建設轉型探析——以蜀繡專業為例[J].職業時空,2014,10(02):33-36.

猜你喜歡
湘繡非遺傳承
湘繡短視頻的傳播策略研究
打造湘繡品牌 擦亮湖南名片
湘繡專業教育對行業企業經濟推動作用思考
我愛家鄉的湘繡
“非遺”走進高校
官渡古鎮“非遺”聯展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