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學生成長需求,創新德育形式

2017-07-01 09:42吳孝毅
新教師 2017年6期
關鍵詞:閩南道德德育

吳孝毅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實現“中國夢”的偉大構想,強調廣大青少年要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深刻闡明了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有需求的教育才是有價值的教育?!睂W校作為學生成長階段中最重要的環境,應該關注和適應學生的身心成長需求,創設更具針對性、實效性的德育活動,讓學生在良好的道德教育中,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合作,學會生存,為美好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探究分析,關注生本視野的德育需求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現代德育理論中的核心內容,其出發點是現實的、鮮活的、具體的人。因此,德育工作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個性需要出發,關注生本視野的德育需求,逐步達到德育目標的統一。

馬斯洛需要層次論認為: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人在每一個時期,都有一種需求占主導地位。需求既是人的內在價值體現和內在潛能發展的本性,那么關注兒童生命成長的需求對學校德育來說,就意義重大。小學生正處在心理與行為發展的關鍵期,我們既要關注德育對其成長過程需求的適應,也要關注需求的提升,旨在增強學生的發展內動力和生命自覺性,為其精彩人生奠定美好而又堅實的基礎。

一般社會學界認為,社會角色是指與人們的某種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權利、義務的規范與行為模式,它是人們對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為期望,而成長需要是主體與社會在良性的、雙向互動關系中不斷生成的。因此在德育活動的安排上,關注學生愛的需求、尊重的需求、獎勵的需求、表現的需求、認知的需求、交流的需求、創造的需求等,從社會角色成長的需求出發,更具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二、激發引導,把握生本需求的成長導向

“文化引導,道德踐行,德性培養”是學校德育的基本策略,在充分探索解析的基礎上了解學生成長需求,再浸潤學科課堂、環境、實踐,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引領、修正、傳承,才能把握學生的成長導向,實現育人價值。

德育應回歸育人本原,以知識和課堂為載體,打破課程界限的藩籬,打通課堂滲透德育的主渠道,讓教育的過程成為德智交融的過程、心靈溝通的過程乃至生命對話的過程。

學校還應樹立“大德育觀”,關注學生成長的大氣候和大環境,建構“潤物無聲”的校園文化。學校一方面要注重凸顯校園環境的凈化、綠化、美化,盡力貼近學生生活,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追求。另一方面,學校應該注重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追求“于細微處見精神”,積極開辟豐富多彩的樓道走廊文化、班級文化、區域小品文化等獨具匠心而又飽含人文魅力的文化創意,豐富校園的人文資源。

此外,校園德育要遵循“活動中實踐,實踐中體驗,體驗中升華”的德育規律,以“發展能力、涵詠性情、修持道德”為根本目標,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一是注重體驗感悟,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結合清明節、勞動節、六一節等重要節日,重點組織開展“我與中國夢”中隊會和“我們的節日”主題教育活動;結合禮儀常規、行為養成,開展“人人行動,人人追夢”主題教育活動;結合道德講堂、升旗儀式開展“揚中華美德,圓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用偉大“中國夢”凝聚師生的愛國情感,培育道德情操。二是開辟實踐基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積極拓展實踐活動基地,組織學生深入消防警營、工藝美術學院、文廟、校外活動中心等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學習生活和社會情感,培養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獲得內化道德品質。

三、創新形式,促進生本主體的道德自我建構

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睘樽寣W校德育活動滿足學生自我成長的需求,創新德育活動的形式,拓寬深度與廣度,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完成道德自我建構,我們也做了一些嘗試。

“實踐體驗”是學校德育永恒的主旋律。學??梢蚤_展創新性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參與體驗,讓德育融入學習生活,融入社會,融入生命。如:堅持“21天美麗行動”,將“守紀、節儉、禮貌、誠信”等行為規范養成教育融入生活;開展“研學旅行”,開辟勞動、環保、科學等實踐基地,與春秋游相結合,達到“游中學”的目的等。

創新形式,還要落實“文化興校、文化育人”的理念,把“文化”與“德育”有機整合,有效融合,引領德育建設,浸潤生命內涵。筆者所在學校的具體措施有:一是弘揚“讀書文化”,堅持開展“月有讀書周、周有讀書日、日有讀書時”學生讀書活動,推行“課前三分鐘誦讀”,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競賽等活動,豐富閱讀積累,陶冶閱讀情趣;二是傳承閩南文化,把傳統“閩南童玩”引入校園,舉行“閩南童玩”手抄報展覽、閩南童謠說唱比賽、“閩南童玩”之“滾鐵環”“跳格子”等比賽讓學生盡享運動樂趣,感受閩南文化獨特魅力。

可塑性、趨向性是小學生最顯著的心理特點,德育活動也要充分利用其特點,引導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引領學生向真、向善、向美,弘揚正能量??梢酝ㄟ^“校園之星”立榜樣的方式,精心打造“頒獎臺”,以周、月考評評選出學習之星、讀書之星、勞動之星、守紀之星、助人之星等,學期綜合評定表彰“校園之星”并隆重頒獎,或是設立“積分獎勵超市”,將常規、競賽、表彰、好人好事等融合到評比標準中,讓學生遵照標準獲得積分,兌換獎品,從而激勵學生不斷進步,快樂成長。

學校、家庭、社會三者是緊密結合的全方位、開放性、多元化的整體育人系統,要構建“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一是建好“學生網”。構建班隊、文明禮儀勸導隊、衛生員、安全員等學生自我管理網絡,推行學生干部競爭上崗制度,實現榜樣激勵與自我管理。二是爭取“同盟軍”。尋求社會力量支持,借助教師、輔導員及結對共建單位,實現學校教育資源的有效補充。三是架設“同心橋”。成立“家長志愿者服務隊”,吸收各行各業的家長加入志愿者服務隊,擔任家長助教、活動助手、護學隊、義工隊等,形成學生家校共育同盟軍,架設家校聯系溝通、互動互補的橋梁。

每個生命個體都有自我成長與優化的迫切需求,因此我們必須從需求出發,使德育成為對整個人的健全教育,增進人的生命主體意識,從而培養出一大批人格健全、心理健康、身體強健、頭腦靈活、學有所成的學生。

猜你喜歡
閩南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處留白
《中國德育》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閩南文化傳承
吳松柏的閩南威士忌小鎮
德育提效:必要的敘事轉向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閩南拍胸舞迎來臺灣小弟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