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詩之意境美

2018-01-09 13:37熊新武
湖北教育·教育教學 2017年12期
關鍵詞:寫景意境詩人

熊新武

古今中外,無論是《荷馬史詩》還是《詩經》,無論是《唐璜》還是《唐詩三百首》,歷代詩歌大家輩出,膾炙人口的作品多如星辰,詩歌讀者眾多。無疑,詩歌在各種文學形式中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好的詩歌的藝術魅力體現在詩的抒情美、含蓄美、意境美、音樂美。抒情是詩的內容特質,節奏和諧、韻律優美是詩歌的形式特性,不含蓄不為詩。此外,筆者認為意境是詩歌不可或缺的又一重要內在特質。

下文著重談談詩歌的意境美。

一、什么是詩歌的意境美

無論是寫詩還是讀詩,都不能忽視詩的意境。那么,什么是詩的意境呢?我們可以先這樣分析:詩是現實生活的反映,而現實生活是紛繁復雜、變幻不定的。詩不可能把這復雜不定的生活情景原原本本地照搬過來。詩對于現實生活必須有所選擇與剪裁,有選擇與剪裁也就必有創造,必定體現出作者的褒貶與好惡。詩有所本,本于生活,亦有創造,高于生活,才能顯出作者的情意。因而也才能給人以新鮮有趣的感覺。這樣,生活物景與作者情意的媾合,便構成意境——即作者的主觀情意(意)與客觀生活的物景(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

我國古代的傳統文藝理論中,最早使用“意境”一詞的是托名王昌齡的《詩格》?!对姼瘛钒岩饩?、物境與情境并舉,稱之為詩的“三境”。在此之前,雖然有些理論著作,如陸機的《文賦》、鐘嶸的《詩品》以及劉勰的《文心雕龍》等,對意境的主要內容也有所涉及,但還未能明確提出。至王昌齡以后,詩的意境問題漸漸受到重視,談論的人也多起來,但說法頗不統一:王世禎《藝苑雜言》叫“意象”,胡應麟《詩藪》叫“興象”,王夫之《姜齋詩話》把它叫做“情景”,王國維《人間詞話》稱其為“境界”等等,實際上這都是一回事,其本質是一致的。

按詩反映生活這一點來說,與其他藝術也是相同的,所以意境不獨詩歌所具有,是任何形式的優秀文學作品所共有的。只要“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文心雕龍·物色》)”,就可以形成意境。司馬遷的《史記》被魯迅譽為“無韻之《離騷》”,其中不少章節是寓有意境的。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認為元曲與南戲之妙,正在于“有意境”;現代著名作家楊朔把散文當詩一樣來寫,他的作品言短意長,意境雋永。如果說優秀的文學作品都具有美好的意境,那么,詩則尤貴意境的創造,這是由詩歌較之其它文學樣式更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特點所決定的。從藝術角度看,沒有意境,就沒有詩歌。意境是衡量詩歌質量高下的一條重要原則。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韻,末也。有境界,二者隨之矣?!笨梢?,意境對于詩歌創作是何等重要。

讀過詩的人,一般都會有這樣的感受:鑒賞一首好詩,我們心目中必有一種意境,而且是非常鮮明地浮現在眼前,或為詩人洋溢的感情激動著,或為詩中強烈的氣氛包圍著,或為豐富多彩的自然圖景吸引著、充實著……詩中美好的意境似乎完全把我們引到了另一個世界——那里面一切都是那么熟識,因為它是現實生活藝術真實的反映;那里面一切又是那么清新有味,因為那是詩人通過具體形象創造出來的,傾注著詩人的情意。在這樣一個藝術世界里神游,真是使人神魂為之鉤攝,若驚若喜,引人聯想,獲得一種稱心如意的美的享受。

詩的意境是現實生活在詩人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是詩歌藝術形象的具體存在,是作者主觀之“意”(思想感情)與現實生活之“境”(生活形象)的辯證統一。它并不像過去有些人說的那樣虛無縹緲,不可捉摸,似乎只能意會,不可言傳。

二、詩歌意境美的藝術表現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所描寫的對象融合在一起所產生的氛圍(藝術境界)。那么,詩的意境之美是如何表現出來的呢?

詩的意境美,首先表現在“意”與“境”的妙合無間,二者完美的融合。而有的詩不但立意淺薄,而且是干巴巴的議論,沒有富有個性特征的恰好能表現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的形象,常不免概念化、抽象化;反過來,有些詩又只是表面的、瑣碎的生活現象的堆砌。形象之間沒有作者思想感情的融注,就顯得生拼硬湊,蕪雜拖沓,毫無意味。

詩的意境美,其次表現在意境創造的個性化。因為意境中有詩人主觀的成分,所以好詩的意境總是表現為“這一個”,滲透著詩人獨特的情趣和性格,比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杜甫的“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望岳》);李白的“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獨坐敬亭山》);杜牧的“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山行》);以及當代新詩人肖漢初寫的“你的船體似在膨大,淚泉似無止歇,人海風波,無日不在顛沉新的舟船”等等,表面上雖都在寫山,實際上卻因各個所傾注的情感不同,各是一種意境。又如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白居易的“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些詩句物景都是寫月,但呈現給我們的是不同的意境,或明麗,或朦朧,或凄清,或溫馨,都給人以美的享受。

因此,每個詩人所創造的優美的意境,都應是他自己的,同時,“境”的意蘊深淺與作者的情意趣味的高低成正比,情趣高尚的作者所見物景就深,情趣低劣的作者所見物景就低,并不是說一切富有個性化的意境都是美的。

三、詩歌意境美的構成方式

不同的作者由于生活經歷、藝術修養、審美情趣的不同,因而詩歌意境的創造就富有個性化的特色,不同作者創造出的意境就各不相同。盡管如此,詩歌意境的構成方式還是有規律可循的,大體有如下三種:

第一種,由畫面構成意境。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隨風潛入夜”一句就勾勒出一幅黑夜風雨交加的畫面,這幅畫面是通過風聲、雨聲來表現的,“潤物細無聲”又說明風微雨細,是一幅和風細雨圖,讓人頓生喜愛之意?!耙皬皆凭愫?,江船火獨明”更是一幅氣氛靜謐、色彩對照鮮明的好畫,畫面充盈著叫人迷失自我的意境。尾聯中“紅濕處”“花重”短短兩個詞語描繪出一幅百花帶雨盛開圖,色彩鮮艷,質地凝重中透出生動,畫面春意盎然、蘊含豐收在望的喜悅之情。詩通過描繪一幅幅春夜雨中圖畫(尾聯是詩人觀雨時想象的第二天天亮時雨后的景象)透露出作者對春雨的喜悅之情,感激之意,用畫面構成恬靜而優美的意境。

第二種,用象征手法創造意境,借具體的形象來附麗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只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辈慌隆扒уN萬鑿”“烈火焚燒”“粉身碎骨”,要留清白在人間,字面寫的是石灰,但讀者感悟到的是不畏艱難、堅貞不屈、永保操守的高尚精神。石灰的個性與和它有著同樣精神的仁人志士融為一體,意境深遠而凝重,這意境是靠象征手法創造出來的,作者借經烈火焚燒不改潔白本色的石灰來表達不畏艱難、堅貞不屈,甘為民眾利益犧牲的精神的贊美之情,將深刻抽象的思想感情形象具體化,意境頓出,感染力強。

第三種,借助聯想和想象構成意境。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是閃著無數的明星”詩人由地上的街燈聯想到天上的明星,很自然地抬頭仰望天空,看到天上的明星又聯想到人間的街燈,“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是點著無數的街燈”進而產生想象:天上的街市熱鬧高雅,街市上陳列的物品無比珍奇,牛郎織女提著燈籠在天街閑游。作者借助聯想和想象,運用回環往復的互喻,創造了一個神奇縹緲而又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妙意境,令人沉醉。

事實上,上述三種意境構成方式是經常融合、無法剝離的。好的詩歌作品常用象征來創造意境,表情達意,同時運用聯想和想象,借助精美的語言勾勒畫面,三者共同構建詩歌的意境。以《春夜喜雨》為例,詩的畫面精美,春雨“潤物細無聲”中有象征,“花重錦官城”是想象……

四、詩歌意境美的藝術體現形式

詩的意境之美是“意”與“境”的交融。這種交融并不是單調劃一,而是呈現出種種不同的形式,給人以變化的豐富的美的感受。歸納起來,其形式有以下五種:

1.情隨景生。詩人在寫作之前未有什么情思意念,只是偶然因遇到某種物景,忽有所悟,于是某種情思隨著景物油然而生。這種意境,古人稱之為“無我之境”。如王昌齡的《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上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春天來了,成日鎖在深閨中的少婦,著實打扮一番,登上翠樓去觀賞春景,心情當然是高興的。但當她忽然看到路邊青青的柳條兒,飄飄依依,這自然令她聯想到因“覓封侯”而遠離的丈夫,不禁兜起一股愁思,似乎這迷人的春景應是為自己所設,如今她獨上翠樓,辜負了這良辰美景,也辜負了自己的好韶華,真不該讓丈夫遠去,榮華富貴哪能與青春快樂相比呢?這愁思,這后悔,是偶然因楊柳而挑逗起來的,并與楊柳的物景交織在一起,構成意境。這就是情隨景生,或叫觸景生情。

當然,情隨景生,這情固然是因景而觸發的,但往往是原先就已經有了,不過是蓄積在心底沒有自覺,在這種情況下,耳目一旦與有關的外境觸及,遂如吹皺的一池春水,喚起心中的情緒。

2.緣情寫景。這一式古人叫做“有我之境”,指的是詩人帶著強烈的主觀感情接觸外界景物,并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高興時看到的一切景物也都在高興,悲哀時看到的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構成緣情寫景。如李白“山花向我笑,正好銜杯時”(《待酒不至》);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長相思》其一);杜牧“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贈別》);秦觀“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踏莎行》)。這些詩句中山水花草及蠟燭、孤館、杜鵑等等,無不帶上詩人鮮明的主觀情意,即所謂“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

與第一種比較,緣情寫景的特點,即是作者之情具有一定的主動性,景不過是達情的媒介。所以,不同的情會給相同的景著上不同的色彩,如在杜牧的《山行》詩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睏魅~的美好引起詩人的喜悅,這是情隨景生。但在《西廂記》里:“朝來誰染霜林醉,點滴是離人淚?!北臼敲篮玫臈魅~,卻帶上詩人的悲哀色彩,這就是緣情寫景,或者稱移情入景,達到“意”與“境”融。

3.寓情于景。有的詩,全篇不露絲毫情意,作者之意,完全附麗于景。乍看起來,句句寫景,而實際上字字關情、句句是情。這種意境含蘊很深,往往需要讀者細細玩味。且看曹操的《觀滄?!罚?/p>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全詩都是寫景,詩人的思想感情始終含而不露,但詩人給我們展現出的這幅欣欣向榮、浩瀚深邃的海洋景象,卻無不蘊藏著詩人的情感。那吞吐日月的“滄?!?,不正是詩人廣闊胸懷的體現嗎?還有那生意盎然的樹木百草,又不正是詩人意氣風發、生氣勃勃的精神狀態的反映嗎?王國維《人間詞話》云:“一切景語皆情語”。所以我們說,大凡好的寫景詩也是好的抒情詩,純粹的寫景詩是沒有的。這種寓情于景的方式,“意”與“境”交融得爐火純青,不露筋骨,極具意境的含蓄美。

4.景略情濃。還有的詩,與寓情于景恰恰相反。全篇都是作者直抒胸懷,看起來好像是有情而無景,不具有詩的意境。例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陸游的《示兒》、陳毅的《梅嶺三章》等,其意境美,我們一般可以從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與詩中之情的結合上去體會。如果詩中沒有出現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只是泛泛的議論抒情,那么它總會離不開一些具體的形象比喻,如蘇軾的《琴詩》: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這是一首以彈琴作比喻,來說明主觀與客觀之間的關系的詩。即主觀(彈)作用于客觀(琴),客觀受主觀的制約,又反作用于主觀,二者相輔相成,發生作用(聲)。這個深奧的哲學道理,通過彈琴的比喻說出來,就不感到抽象,顯然同樣也具有深邃的意境。再如蘇軾的《題西林壁》,朱熹的《觀書有感》,其意境之美是不難把握的。

5.情景分列。在一首詩中情與景的界線有時分得很清楚,或上半寫景下半抒情,或上半抒情下半寫景。表面上看,情景的結合似乎不夠縝密、融洽,事實上,情與景是互相襯托、互藏其宅、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形似分開,實則一致。如憶明珠的《春雨》:春雨淅淅瀝瀝/一聲聲滴進碧綠的麥苗里。/若這雨不是伴著糖水灑的/人們心里想念怎么這般甜蜜?/雨啊,你怎么不來呢?/你也是和我一樣/在千絲萬縷地牽掛著/祖國的土地。詩的明顯特點就是情景分列。前一節基本上是寫景,寫可愛的春雨滴進碧綠的麥苗里;后一節抒發感慨,將雨人化,表現了“我”像春雨一樣千絲萬縷地牽掛著祖國的赤子之心。情景互為表里,融為一體。

吟詩填詞,不外乎情語(意)和景語(境)二者而已。情語待景語而厚,景語因情語而活,情境交融,意與境渾,這便是古今詩歌作者刻意追求的。古人所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氣象混沌,難以句摘”等,也就是指的這種境界。從“意”與“境”的交融來說,形式固然可以千變萬化,但“意”卻始終起著主導的作用,正如王夫之所說“煙云泉石,花鳥苔林,金鋪錦帳,寓意則靈。(《夕堂永日緒論內編》)”“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姜齋詩話》)”所以,詩人所寫情意的正確、深刻、新穎與否,直接決定著詩歌意境的成敗優劣。我們鑒賞一首好的詩歌,探求它優美的意境,關鍵就是要把握詩中的“意”,盡管氣象混沌,無跡可求,但終歸“意”為統帥,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潛心來研究,還是可以發現其中奧秘的。

(作者單位:宜昌市第九中學)

責任編輯 劉玉琴

猜你喜歡
寫景意境詩人
回憶,也是寫景的利器
如何寫好寫景作文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寫景的妙招
曬娃還要看詩人
寫景篇:寫一種自然現象
詩人貓
舞蹈意境的認知與養成
詩人與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