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共生理論的體育業與醫療服務業融合共生路徑構建研究

2018-02-09 07:54馮振偉王先亮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 2018年5期
關鍵詞:體醫融合共生理論

馮振偉 王先亮

Integration and symbiosis path construction of sport and medical service industry based on the symbiosis theory

FENG Zhen-wei1,2,WANG Xian-liang3

摘 要: 體育業與醫療服務業融合發展成為推動健康中國建設的實施策略,兩者深度融合能夠彰顯健康促進合力效能,促進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隗w育業與醫療服務業融合的現實審視,發現體醫融合存在諸多問題:觀念淡薄,重醫輕體;行業分離,業務互不融通;政策不足,法制環境缺失等。將共生理論運用到體醫融合生態系統中,通過共生理論解析,發掘其對于體育業與醫療服務業共生融合的理論意蘊,建議增強體育業與醫療服務業關聯度,構建互惠依存模式;強化正向環境,保障界面暢通。通過理念融合共生、部門融合共生、人才融合共生、技術融合共生、策略融合共生等構建體醫融合共生發展路徑,以促進體育業和醫療服務業深度融合、共生發展。

關鍵詞: 共生理論;體醫融合;融合共生;路徑構建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076(2018)05-0001-07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 industry and medical services integration become the strategy to promote Healthy China construction. The deep fusion between the two can reveal the force effectiveness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promote the deep fusion of national fitness and health. 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industry and medical service industry, it is found that the fusion concept of sport medicine is weak and the balance of medical care is low; The two industries are separated, not mutually integrated; Lack of integration policy and lack of legal environment. The symbiosis theory is applied to medical sport fusion in ecological system to explore its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to medical services and sports industry symbiotic integr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we enhance the correlation degree of the two and build mutual interdependence model; strengthen the positive environment? and guarantee the smooth interface of the interface.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ideas, integration of departments, integration of talents, symbiosis of technologies, and symbiosis of strategies, we build sport medical integration symbiotic development path,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ports industry and medical service deep fusion, co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symbiosis theory; integration of sport and medicine; integration and symbiosis; path construction

隨著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群眾健身熱情日益高漲,對健身科學性、安全性、有效性備加關注,對體育輔助慢性病治療、康復功能趨向認同[1]。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觀念,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2]。同年10月,國家《“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從多個方面對體育業與醫療服務業融合發展提出新要求,“完善、廣泛開展體育運動、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促進重點人群體育活動”,“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發揮全民科學健身在健康促進、慢性病預防和康復等方面的積極作用”[3],體育業與醫療服務業融合發展成為推動健康中國的實施策略。兩者深度融合能夠彰顯健康促進合力效能,促進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體育業主動適應健康中國戰略的新要求,使得科學化的健身服務供給及體育非醫療手段干預成為體育界和醫學界共同探討的焦點,大量學者針對體醫融合展開深入研究。郭建軍研究認為體育醫療融合是解決體育工作的技術核心、擴大體育科學為健康服務領域的關鍵[4]。黃亞茹從建立“醫體結合”的聯動機制、發揮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的作用、細化運動促進健康實施目標、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等方面提出體醫融合的建議[5]。岳建軍基于美國經驗,通過達成理念共識、機構與組織結合、有效融合策略、融合技術等方面推動體育業與醫療服務業融合[6]。筆者基于體育業與醫療服務業融合的現實審視,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將共生理論運用到體醫融合生態系統中,通過共生理論解析,發掘其對于體育業與醫療服務業共生融合的啟示意義,構建體醫融合共生發展路徑,以期促進體育業和醫療服務業深度融合、共生發展。

1 體育業與醫療服務業融合的現實審視

體育在疾病治療、康復、預防中是重要的非醫療干預手段,能夠有效提高慢性病醫治的經濟性和便捷性;醫務監督能夠使健身科學化,通過量化、差異化的運動處方,提高健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體育業和醫療服務業是健康促進的兩個有效策略,兩者存在著相互依存、互惠共進的邏輯理路。然而,由于體育業與醫療服務業隸屬不同管理部門,長期形成的觀念淡薄、業務分離、政策缺失等造成兩者融合度不高。

1.1 體醫融合觀念淡薄,重醫輕體

據健康促進的實驗研究,體育與醫療圍繞促進健康的互補作用已被證實,兩者之間的互補效能體現在疾病預防、治療、康復等健康促進的多個界面[7]。然而,由于體制機制的長期制約,“競技運動”的體育思維影響著人們對體育的認知,體育健身的理念認識不足[8],再加上主動健康意識缺失等多方影響,最終造成體醫融合觀念淡薄。一方面,“輕運動,重醫療”的被動健康理念仍占據主導?!扒安辉O防,后不設管”的片面健康意識依然存在,通過科學健身來預防疾病、康復、治療的意識明顯不足。2015年,國家體育總局調查指出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比例僅為33.9%,明顯低于發達國家40%以上的比例。個人消費方面,2014年20歲以上人群有過體育消費的人占39.9%,但人均消費只有926元[9]。另一方面,“過度醫療”“供給主導醫療”的觀念還相當普遍。許多慢性病本可以通過體育干預得以治療,但醫生出于經濟利益的原因,多采用昂貴的醫療手段,忽視對患者體育康復治療的處方干預。據權威部門調查,醫療機構“多開藥、多做檢查”的浪費行為依然存在,浪費型醫療消費造成醫療費用過快增長,且日益嚴重。2014年,人均年衛生總費用達2 586.5元[10]。重醫輕體的片面認識,造成體醫融合系統中體育非醫療手段參與健康促進的意識不強、路徑不暢、資源配置失衡,體育的健身功能被弱化甚至被邊緣化。

1.2 體醫融合行業分離,業務互不融通

由于體制原因,體育業和醫療服務業隸屬于不同行業部門管理,各自為政,管理模式條塊化、健康服務碎片化,健康促進協同機制缺失。體育業、醫療服務業在相對獨立和互不融通的各自系統中循環。體育行業系統偏重于運動訓練及運動人才選拔,群眾體育活動組織網絡化構建的“橫不到邊、縱不到底”的管理體制機制,造成體育活動開展低效率、低水平徘徊。隸屬于教育部門的學校體育受應試教育等因素制約,學生體育健身的科學化成效不足,體質健康水平堪憂[11]。長期以來以錦標主義為核心的體育行業缺乏自主、全面的運動處方研制、宣傳、推廣、運用,體育健身的科學化水平整體不高。目前,醫療服務行業的主要任務是看病治病,生命全周期的健康干預不足,綜合健康管理能力羸弱。由于我國醫療衛生管理模式影響,以醫學補救為價值取向的醫療服務業疾病干預手段重治療、輕預防,體育非醫療干預手段不足,在健康促進的場域內體育業與醫療服務業鮮有信息、資源、人才的傳遞與溝通。體育業與醫療服務業的關聯度較低的現實,一方面造成體育運動因缺乏醫務監督,缺乏安全性、有效性保障,制約了體育健身活動的縱深和橫向發展,另一方面造成體育非醫療干預手段未能融入醫療、康復之中,制約了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的提高。國家衛計委統計顯示,2014年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為9.79%,2015年居民健康素養水平上升到10.25%,總體水平偏低[12]。

1.3 體醫融合政策不足,法制環境缺失

《“健康中國2030”規劃》的頒布為體醫融合發展帶來了強勁的“東風”。近幾年來,中央政府部門力推健康中國建設,大力促進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國家體育總局、計生衛等部門協同配合,體育和醫療融合發展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但認真梳理體醫融合政策體系,不難發現體醫融合政策呈現碎片化、部門化、低層次化特征,且多以間接形式出現在個別行政法規、部門規章中,例如《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促進康體結合,加強體育運動指導,推廣“運動處方”,發揮體育鍛煉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進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秶鴦赵恨k公廳關于印發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的通知》要求,促進體醫融合,在有條件的機構開設運動指導門診,提供運動健康服務。由于地方相關配套政策滯后,體醫融合政策執行成效不足。國家法律層面,目前我國沒有專門的健康促進法,只有以公共衛生與醫政管理為主的單個法律法規構成的一個相對完整的衛生法體系,缺少對體育非醫療手段的法律規定。而1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針對健身科學化的表述相對寬泛,缺乏具體要求和實施細則,體醫融合缺乏法律頂層設計。正如全國人大代表沈進進所言,我國迫切需要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健康促進法》,為健康中國建設提供法律支撐。毋容置疑,體醫融合作為推動健康中國建設有效策略,急需強有力的政策導向和法制保障。

2 共生理論解析及其啟示意義

2.1 共生理論解析

共生理論的核心觀點是:不同種屬按照某種物質聯系,存在于一定的生態環境,形成相互協同、相互依存或者相互抑制的發展關系,共同生存在一起。1879年,該理論由德國生物學家德貝里首次提出,在范明特、保羅·布克納等學者完善和發展的基礎上,該理論進一步豐富,成為描述物種關系的獨特視角,也成為嚴謹邏輯的方法論。隨著該理論的廣泛應用,源于生物科學共生理論通過類比和借用、聯想和借鑒的效應機制影響著社會科學。社會科學中人與事物之間、一種現象與另一現象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類似于生物科學的共生關系。因此,在自然界存在的共生現象,同樣廣泛存在于社會科學領域,比如價值鏈的企業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均是一種共生關系。20世紀中葉以來,共生理論逐漸被應用到哲學、管理學、社會學等領域,且作為一種研究范式在社會科學領域快速發展[13]。當前,越來越多學者認為,共生是進化創新的重要源泉,尤其是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互交叉與并存的創新過程中,共生理論得以在多學科領域的具體運用,成為復雜社會現象依存的理論基礎[14],也為研究體醫融合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撐。

合作性與協同性是共生系統的本質特征,雙方或多方互惠依存的趨勢是共生自組織的發展方向。生物學概念下的共生理論,包括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共生環境三要素[14]。共生單元是共生系統的構成要素,兩個或多個共生單元,以某種關系相互依存,是共生存在的基礎物質條件,從社會科學的視角,某種社會現象、行動或者是某一地理區域亦可充當共生單元。共生度表達個體單元之間的依存與關聯程度。共生模式是共生單元相互發生關系的具體體現,在社會科學領域,存在著單方依存、偏利依存以及互惠依存三種共生模式?;セ菀来媸强沙掷m發展的模式,單方依存、偏利依存在一定的社會動態發展中,可以向互惠依存模式轉化。共生環境是整個系統運作依存的外在條件綜合,社會政策、法規、文化、組織等因素都可以成為共生環境的構成要素,其中積極的因素激勵共生單元的共生發展,其中消極的因素阻礙共生系統的順利演進。共生理論在滲透社會科學領域的過程中,逐漸演變成具有社會科學領域特有的共生理論體系,系統科學中的協同學論、管理科學中的多元治理等社會科學理論將不斷融入共生關系的解釋框架,豐富和發展共生理論,兩個共生單元之間關系的系統研究將被未來三個或三個以上共生單元的復雜性描述與系統性研究所代替。

2.2 共生理論的啟示意義

2.2.1 提高體育業與醫療服務業的關聯度,構建兩者互惠依存模式

體育業與醫療服務業兩者構成了共生系統的共生單元,兩者之間的共生關系取決于關聯度。共生理論認為,共生單元之間形成的共生關系離不來兼容質參量,共生單元質參量的關聯度決定了共生關系的穩定性,且兩者呈正相關性,因此,體育業與醫療服務業之間的質參量關聯度越高,共生關系的穩定性自然越強。體育活動與預防、治療、康復等醫療活動共生發展且互惠依存的事實已被發達國家科學證實[15]。體醫融合的互惠依存模式依賴于共生單元之間的關聯度。因此,要轉變“運動即能健身”的錯誤認識,打破“重醫輕體”的桎梏觀念,把科學健身作為健康促進的有效策略,變“被動健康”為“主動健康”,由“以治療為中心”向“以預防為中心”轉變,把科學運動貫穿于促進健康、疾病預防、疾病治療、疾病康復的全生命周期過程。在“前移關口、全程干預、體醫并重”的大健康策略下,充分發揮科學健身和醫療服務的融合效能,通過構建體育業與醫療服務業之間的信息、能量、資源的傳遞與融通機制,充分提高共生單元的關聯度。體育業理應協調全民健身與競技體育科學發展,著重于全民健身與醫療服務實現理念融合、部門融合、技術融合、人才融合,不斷提高科學化健身水平,保障重點人群健身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大力改革醫療衛生體制機制,消除以藥養醫的歷史羈絆,規范醫療手段和體育手段的合理性運用,破解過度醫療消費、加大供給側改革,優化醫療供給結構,扭轉供給主導醫療的不合理局面。通過醫療處方與運動處方協同融合,加大體育非醫療手段干預力度。從人類疾病自然發生史的全過程,著重于疾病預防關口前移和工作重心下沉。對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健康狀況的人群分級預防,在健康促進、疾病預防、篩選、治療、康復等多個環節,選擇體育非醫療干預手段融入醫療干預的最佳策略、時機,以互惠依存模式體現于人類健康的全周期,提高體育業與醫療服務業的關聯度。

2.2.2 強化體育業與醫療服務業正向環境,保障兩者交互界面暢通

共生環境是共生單元之間物質、能量與信息的交換通道,是互惠依存關系穩定發展的平臺,正向環境促進共生形態良性運行,反向環境則阻礙其共生發展。營造體醫融合共生環境的關鍵是強化正向環境、消解反向環境。第一,加強法律頂層設計,以推動健康中國建設為契機,盡快制定、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健康促進法》,明確規定體育與醫療等行業在健康促進中的義務,切實保障全民健康權利,同時及時修訂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進一步明確體育在健康促進、疾病預防、治療與康復方面的法律責任,切實保障全民健身的體育權利。第二,進一步優化體育融合政策體系,強化政策導向功能,積極制定《健康中國2030規劃》的配套政策和細化方案。比如《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的通知》強調:“吃動平衡行動,推進體醫融合發展。調查糖尿病、肥胖、骨骼疾病等營養相關慢性病人群的營養狀況和運動行為,構建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營養運動健康管理模式?!蓖瑫r,明確政策的可操作性,提高政策的約束力和支持度,完善監督和評價機制,多策略營造正向的政策環境。第三,拓展體醫融合共享界面?;隗w醫管理部門職能調整,積極消除體育和醫療部門的行業壁壘,實現業務融合,通過在體育健身行業內設、植入醫療服務單元,在醫療服務行業設立體育門診等多重形式,打通兩方資源、信息、人才的溝通渠道,保障交互界面暢通。例如,國家體育總局下屬的運動醫學研究所體育醫院于2017年6月26日開通運動處方和脊柱健康兩大門診,積極探索和整合體育系統資源,把國內外先進的一些理論和研究成果運用到運動促進健康的實踐當中[16]。解放軍總醫院于2015年11月開設了全國首家慢性病運動治療門診并正式運營,開辟了體醫融合業務的積極嘗試[6]。第四,營造體醫融合資源優化配置的市場環境。構建社會力量參與體醫融合的市場引導機制及激勵機制,在土地、工商、稅收、人才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通過引導體育和醫療服務經營性組織優化資源配置,實現資本、人才、信息向體醫融合領域流動。

3 體育業與醫療服務業融合發展路徑構建

共生系統三要素相互作用的動態變化演繹了共生路徑的生成過程。共生單元、共生模式與共生環境在共生路徑的指引下互惠依存發展,通過優化資源配置,促使互惠依存的共生系統順利演進,達到共生單元的雙方共贏?;诠采碚?,筆者將從理念融合共生、部門融合共生、人才融合共生、策略融合共生、技術融合共生等五個方面構建體醫融合共生發展路徑(圖1)。

3.1 理念融合共生

理念是行動指南的思想認識或觀念看法,具有認識、指導、激勵和文化價值 [17],體育和醫療服務業理念融合共生能夠產生強大的融合能動效能。首先,政府要轉變觀念,重新認識體醫融合對健康促進的價值和功能,基于“大健康”“大體育”理念,整合部門資源,充分發揮宣傳、體育、衛生、工商、稅務等部門的協同效能,把體醫融合理念融入到健康中國建設總體規劃中,制定能夠扶持服務業融合發展的法律法規,完善能夠促進體育業與醫療服務業融合發展的政策體系,實現與體育業和醫療服務業現有政策相銜接的新業態發展政策。通過引導營利性機構供給側改革,引領體醫融合健康消費新風尚;通過幫扶體醫融合社會組織壯大,有效提升綜合治理成效。其次,理念融合落實到健康促進的具體實踐中,醫療服務部門進一步促進“運動是良藥”理念的推廣應用,將該理念納入臨床診療體系之中,作為醫務人員對患者體力活動的評價和治療手段,以促進體醫技術、業務融合共生發展。同時,打造體育專家與醫療人員共同診療科室,為病人提高體質健康監測、體育活動運動處方等健康服務,更加系統地促進病人參與疾病治療和康復。體育服務部門要推行 “體育是工具”的理念[18],回歸體育促進健康的價值本源,大力推動群眾科學化鍛煉水平,運用體育、醫療、衛生、營養等多重手段,充分發揮體育的疾病預防、治療與康復功效。值得慶幸的是,《“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都從戰略層面就體醫融合理念形成高度認同,在2016年舉辦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體醫融合發展理念也初步達成共識。國家體育總局體醫融合促進與創新研究中心、首都體育學院等單位正在致力于體育與醫療融合理念與實踐的創新研究與推廣,2017年6月11日-13日,“運動是良醫校園行動論壇暨體醫融合科研能力提升培訓班”在首都體育學院舉辦[19]。

3.2 部門融合共生

實施有效融合的主體是體育與醫療的部門機構。為實現體育與醫療融合,打破地方體育與醫療衛生部門各自為政的現實窘境,成立跨行政部門的合作組織機構統領部門融合共生勢在必行。該組織機構包括宏觀管理層、中觀協同層、微觀層三個級別。宏觀管理層為由地方政府選派體育、醫療、衛生、營養等專業人員構成的地方健康促進委員會,該部門主要從宏觀層面制定體醫融合共生發展的地方戰略規劃,確定重點人群與常見慢性病的體醫共同診療制度,通過重組不同部門之間的職能,達成合作框架,指明體醫融合共生的發展方向。中觀協同層為由政府領導下的體育和醫療職能部門的相關人員組成的體醫融合協同小組,是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的紐帶,主要職責是落實體醫融合相關政策,開展體育與醫療融合發展的具體指導意見,制定體醫融合具體工作的實施辦法,為體育和醫療部門融合搭建對接平臺,協調解決區域體醫融合中的具體問題等。微觀操作層是具體的體育服務部門和醫療服務部門通過合作契約、利益共享機制等構成的共生單元,是一定區域內體醫融合發展的直接操作者,如基層的社區體育健身中心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協同的健康服務平臺,是落實體醫融合的最為廣泛的操作層面。因此,以地方政府的宏觀決策為統領,以體育和醫療職能部門的溝通協同為橋梁,形成具體的體育和醫療服務共生單元,能夠給予體醫融合強大的組織保障。

3.3 人才融合共生

體育院校要樹立“大健康”理念,把“健康”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思路,由“運動技術培養”轉向“健康技術培養”,將“運動技能教學”向“健康技能教學”滲透,提高體育人才的“運動為健康”意識,強化科學化健身指導技能,如吉林體育學院設立運動健康技術學院,致力于高級體育康復治療師及具備研究運動風險評估、體質狀況評價、制訂運動處方、體育健身知識的宣教、運動損傷的康復治療、亞健康的防治以及飲食營養、老年性疾病康復等方面的實踐應用能力的復合型運動康復人才的培養。醫學院校要樹立 “大體育”理念,增強“體育非醫療手段干預”意識,把體育干預作為重要手段貫徹于生命健康全周期過程,通過開設“醫體融合”特色專業,完善體育與醫學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創新辦學思路,拓寬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合作領域。因此,體育、醫學各類人才教學單位,要充分發揮體育院校和醫學院校的辦學優勢,構建“體醫融合”的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使懂體育又懂醫療的專業技能人才成為體醫業務融合的執行者和提供者,成為健康服務質量優化升級的操作者,充分發揮復合型人才資源在體醫融合共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加大學生深入社區體育健身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實習實踐力度,培養集體育運動和醫療服務為一體的復合型人才。2017年6月20日,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在石家莊市舉行主辦“體醫融合系列培訓會”,以運動健康促進為主題,圍繞體醫結合與運動健身指導、運動是良醫、全民健身生活方式等社會熱點話題展開培訓[20],開創了在職人員體醫融合培訓的先河。為此,應進一步總結經驗,加強現有醫務人員和體育健身指導人員的技能融合培訓,通過建立“體醫融合”繼續教育制度和職業認證制度,進一步優化現有人才的知識能力結構。

3.4 技術融合共生

在我國全民健身發展中,由于體育與醫療未有深入技術對接與融合,不同人群、不同環境、不同身體狀況下的體育活動長期缺失健身指南??上驳氖?,《“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頒布,強調健身指南的研制,構建完善針對不同人群、不同環境、不同身體狀況的運動處方庫,著重從技術融合層面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針對于專業人才技能體系,重新定位和認識體育保健、運動康復等復合型人才的培訓與認知標準,加大該交叉領域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和認知體系的規范性。由于體育具有“資產通用性”[21],體育和醫療之間通過技術整合、鏈接與互補能夠充分享有體育這一屬性。因此,體育健身服務與醫療服務雙方在統一標準下,設計的能夠相互認同或相互銜接的技術規范流程,能夠從技術層面順利推進業務融合。隨著健康中國建設深入推進,醫療服務業打破慢性病治療的傳統思維慣性,增強與體育非醫療技術融合設計與開發的動力,重視體育運動參與醫療服務的推廣與運用。同時,體醫融合系統應該從體育活動的生命體征、疾病診斷系統、體力活動監控系統等方面,構建互相認同的技術判斷標準,在疾病自然史的全周期進行體育活動干預,在初級預防、二級預防和三級預防等不同階段,將體育活動融入生命體征參與醫療預防與診斷治療,構建生命全周期技術共享機制,形成臨床診斷護理與體育活動干預融合體系(圖2)。

3.5 策略融合共生

回顧群眾體育工作的發展歷程,單一的行政管理推進模式是主要策略。以體育部門作為單方面管理主體,推動體育與相關服務業融合發展的能力捉襟見肘,針對政府部門的單一管理模式所引發的能力不足和資源缺失,尋求以策略融合共生的協同治理模式勢在必行。策略融合共生是多元主體進行協同治理的有效模式,該協同治理模式以提供體醫融合健康服務為導向,政府公立機構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營利性組織充分發揮市場引導作用,非盈利性組織充分發揮公益志愿作用。通過構建多元主體緊密合作的伙伴關系,來創設以政府機構、營利性組織和非盈利組織等多元主體策略融合共生的治理體系。第一,政府部門要構建體醫融合的策略融合共生框架,轉變政府職能,打破體育系統的封閉管理模式,在內部建立體育和衛生等部門對話、合作機制;在外部同營利性組織、非營利性組織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制定體醫融合的總體規劃和方案設計,在源頭上明確各方主體責任和權限?!丁敖】抵袊?030”規劃綱要》初步彰顯了推進體醫融合的多方主體治理的策略思路。第二,抓好社會資本參與體醫融合的引導、扶持、監督機制,強化營利性組織的市場引導和資源配置作用,引入政府系統以外的社會力量參與體醫融合共享共建,積極培育體醫融合健康產業的快速發展,促進體育和醫療盈利組織業務對接,提升營利性組織參與體醫融合的能力和效率,及時考核、監督營利性組織參與體醫融合的具體運行態勢,科學評價、衡量體醫融合共生發展的水平。第三,發揮非營利性組織的公益志愿作用。非營利組織的社會公益、服務意識強、分布廣泛、組織靈活等屬性,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體醫融合的關聯度,能夠有效彌補政府的 “失能”及營利性組織的“失效”。例如,體育、衛生等非盈利組織在“科學健身宣傳”“志愿者服務”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作用。

4 結語

健康中國戰略的深入推進有待于體育業與醫療服務業融合共生發展。目前體育業與醫療服務業分離的現實,使我們認識到重構兩者內在融合共生關系任重道遠?;诠采碚摰墓采鷨卧?、互惠依存模式與共生環境的考量,詮釋了兩個或多要素融合共生的邏輯進路,為我們突破體育業與醫療服務業長期分離,構建其融合共生發展路徑提供了先進的理論思想和方法支撐。

參考文獻:

[1]彭國強,舒盛芳.美國國家健康戰略的特征及其對健康中國的啟示[J].體育科學,2016,36(9):10-19.

[2]習近平.習近平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8-21.

[3]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N].人民日報,2016-10-26.

[4]郭建軍.健康中國建設中體育與醫療對接的研究與建議[J].慢性病學雜志,2016,17(10):1067-1073.

[5]黃亞茹,梅濤,郭靜.醫體結合,強化運動促進健康的指導——基于對美國運動促進健康指導服務平臺的考察[J].中國體育科技,2015,51(6):3-9.

[6]岳建軍.美國《國民體力活動計劃》中體育與衛生醫療業融合發展研究[J].體育科學,2017,37(4):29-38.

[7]彭國強,舒盛芳.美國運動健康促進服務體系及其對健康中國的啟示[J].體育與科學,2016(5):112-120.

[8]焦現偉,焦素花. 現代體育“業余精神”溯源: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重生[J].體育與科學,2017,38(2):61-71.[HJ2.2mm]

[9]2014年20歲以上人群39.9%有體育消費人均費926元[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117/c70731-27825570.html.

[10]中國2014年人均衛生總費用增長9.5%達2586元[EB/OL].http://china.caixin.com/2015-11-06/100871019.html.

[11]張加林,唐炎,胡月英. 我國兒童青少年體育環境特征與存在問題研究[J].體育科學,2017,37(3):21-34.

[12]龍佳懷,劉玉.健康中國建設背景下全民科學健身的實然與應然[J].體育科學,2017(6):91-97.

[13]楊玲麗.共生理論在社會科學領域的應用[J].社會科學論壇,2010(16):149-157.

[14][JP2]趙紅娟,楊濤,羿翠霞.基于共生理論體育賽事與城市的契合及層次開發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9):28-33.[JP]

[15]葉宋忠.體育產業與養老產業的互動機制與融合過程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7(4):1-8.

[16]體育總局下屬體育醫院開通兩大門診為“體醫結合”開了好頭[EB/OL].http://news.sina.com.cn/o/2017-06-28/doc-ifyhmtrw4291702.shtml.

[17]別敦榮,王嚴淞.普及化高等教育理念及其實踐要求[J].中國高教研究,2016(4):1-8.

[18]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Plan Alliance.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Pla[EB/OL].http://phy sical activity plan.org/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Plan.pdf.php /.

[19]體育、醫學、教育多方攜手,共襄體醫融合盛事[EB/OL].http:// www.bjinfos.com/ bjnewsjd/2017/0621/9741.html.

[20]運動促進健康——“體醫融合培訓班”在石家莊成功舉辦[EB/OL].http://www.sohu.com/a/150798744_505663.

[21]楊強.體育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內在機理與外在動力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6(11):20-24.

[22]Patrickk,Prattm,Sallisre. The healthcare sector's role in the U.S. 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plan[J].J Phys Act Health,2009,Suppl2(Suppl):S211-219.

猜你喜歡
體醫融合共生理論
2型糖尿病中醫體醫融合技術綱要
體醫融合背景下高校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探究
關于體醫融合人才培養的探析
“體醫融合”下我國學校體育的發展
體醫融合背景下社區醫療與體育健康產業協同發展模式研究
體醫融合背景下民族傳統體育產業的發展創新模式與路徑選擇
產業結構與用地效益互動機理探究
邊疆民族地區農村治理能力現代化研究
基于共生視角的財務戰略拓展及實踐路徑研究
基于共生理論的武漢城市圈產業一體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