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整體感知”探究

2018-09-17 05:42劉建松張麗娟
課程教育研究·上 2018年24期
關鍵詞:整體感知思考閱讀教學

劉建松 張麗娟

【摘要】“整體感知”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但它如何才能真正發揮預期的作用仍值得我們探究。本文從理論層面對“整體感知”的含義進行了闡釋,對閱讀教學中實施“整體感知”所出現的主要問題進行了總結,并提出策略。

【關鍵詞】閱讀教學 整體感知 問題 思考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4-0053-02

近年來許多人都在倡導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整體感知”,我們期待能夠培養學生的整體性思維、提高“整體感知”能力。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卻出現了盲目運用“整體感知”等諸多的問題,引起了我們的思考。

一、“整體感知”的含義

對“整體感知”的含義進行深刻得理解,是教師合理實施“整體感知”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

對 “整體感知”的含義,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理解。第一個方面即閱讀教學,王榮生在《語文科課程論基礎》中提到“在閱讀教學層面,‘整體感知(把握),實際上是這樣一個問題:教師如何使課堂教學情境中的學生閱讀進入‘整體感知(把握)并達到‘整體感知(把握)的目的。也就是說,討論的是‘教的行為?!盵1]“整體感知”的含義包含兩個要素:“整體感知”的目的及方法。目的即教師通過“整體感知”環節,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方法即教師根據文體特征、學情等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整體感知”的方法。另一個方面即閱讀,從這一方面看,“整體感知”可以看作是一種閱讀的方式,即閱讀文章要立足于整體,從整體上來把握文章的內容,運用“整體思維”來體會文章的深意。

二、語文閱讀教學中實施“整體感知”出現的問題

1.將“整體感知”和粗讀、略讀文章劃等號

有的教師認為,“整體感知”就是讓學生讀文章,只要是“讀”了課文,就算是進行了“整體感知”。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對“整體感知”環節的實施僅僅是通過讓學生讀一遍課文來完成的,并且給學生讀的時間很短,學生往往對文章只是粗讀了一遍,根本達不到“整體感知”的效果。如《荷塘月色》一文,有的教師會給學生幾分鐘的時間讀課文以進行“整體感知”,之后就開始對文章進行細致地分析。顯然,這樣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學生僅僅讀一遍是達不到“整體感知”的效果的。

2.將“整體感知”看作是一把萬能鑰匙

如今的閱讀教學中存在著一種普遍的現象,即將“整體感知”看作是一把萬能鑰匙——似乎每一堂課,每一篇文章都必須要有“整體感知”。在許多教師的教學設計中,“整體感知”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甚至演變成了一種固定的教學設計模式。這種不加思考,任意運用“整體感知”的教學行為,造成學生感受不到“整體感知”的重要性,久而久之成了例行公事。如《動物游戲之謎》一文,這是一篇科普說明文,其語言注重準確、全面,其結構注重邏輯。這樣的文章便不適合進行“整體感知”,而是應該用西方意義上的“理性解讀”的方式來解讀本文。

3.偏重“整體感知”,忽視“具體分析”

許多教師可能深受“一字一句分析文章”之苦,在大力提倡“整體感知”的背景下,便果斷拋棄了對文章的具體詳細地解讀,轉而偏重于“整體感知”。具體表現為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學生的讀”和“過于注重學生的看”這兩方面。如有的教師在上《林黛玉進賈府》一課時,先是給學生五分鐘的時間自由朗讀課文,之后教師便播放了一段時長為十六分鐘林黛玉進賈府的視頻選段,接下來教師便帶領學生分析文章。這位教師占用了一節課時長的二分之一來進行“整體感知”,這顯然是過于偏重“整體感知”了。教師僅用剩余的二十四分鐘來對文章進行分析,學生是難以把握人物性格特點,體會小說語言的魅力的。

三、語文閱讀教學中“整體感知”的策略

1.“整體感知”強調的是整體的思維方式

在對“整體感知”的理解上,許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即我們最終要讓學生感知到什么?其實,“整體感知”所強調的并不是具體的、確切的感知內容,而是一種“整體”的思維方式。在具體的閱讀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要啟發學生轉變思維方式,讓學生認識到課堂上進行“整體感知”的目的是為了培養整體性思維。只有明確了目的,學生才會發揮更大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其次,整體性思維的培養僅僅靠課堂上的訓練是不夠的。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的“課程內容”部分,將“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作為第一個學習任務群,這也體現出了整體性的思維方式。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讀整本書,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整體性思維。

2.科學合理的運用誦讀的方式進行“整體感知”

誦讀是大家所公認的一種容易實施、有效的“整體感知”的方法,因此獲得大多數教師的青睞。對于如何科學合理的運用誦讀的方式來進行“整體感知”,我們可以做以下努力:第一,對于存在大量生字詞的文章,教師可以在課前用“導學案”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查閱工具書,以掃清字詞的障礙,進而使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讀上面。第二,根據不同的文體,選擇不同的誦讀方法。如教學詩詞,則可以采用“將誦讀貫穿課堂全過程”的方法,讓學生在不同階段的誦讀中體會詩人的情感;教學小說,則可以選擇默讀的方式;教學散文,則可以采用配樂朗讀的方法,創設情境,營造氛圍。

3.“整體感知”離不開教師的引導

有的教師錯誤地認為“整體感知”環節不需要教師的引導,認為讓學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體會才是“整體感知”。整體感知包括兩個階段:一是信息的全面觀照,二是知覺上的基本判斷。二者互相影響,感知什么、如何感知,與讀者激活并調取了什么樣的知識經驗有關。[2]然而,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思維還不夠成熟,這些都意味著他們在“整體感知”的過程中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如在教學《背影》一文時,學生在作者平實的語言中可能難以理解作者對父親的愧悔之情,教師可以適當介紹寫作背景,慢慢引導學生。

因此,我們必須深刻理解“整體感知”的含義,對于閱讀教學實踐中“整體感知”所存在的問題,有必要進行總結,進而希望能夠引發廣大教師更深刻地思考,以更好實施閱讀教學中的“整體感知”環節。

參考文獻:

[1]王榮生. 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2]榮維東.整體感知:文本直覺與經驗激活[J].語文建設,2016(7).

作者簡介:劉建松(1993—),女,滿族,吉林省。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

猜你喜歡
整體感知思考閱讀教學
初中英語評判性閱讀教學實踐與探索
多元讀寫理論指導下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實踐
高階思維介入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
“認知-遷移”教學模式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小學英語對話教學的探索
運用“四步閱讀法”培養學生語文能力
淺談詩歌教學優化舉措
少兒圖書館小志愿者工作的意義和思考
淺論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語用”環境下對古詩詞教學再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