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語文要素優化教學路徑策略的研究

2018-10-25 11:15陸善越
小學教學參考(語文) 2018年10期
關鍵詞:部編教材教學路徑語文要素

陸善越

[摘 要]教學路徑,其實就是對教學過程的形象描述。結合部編教材一年級《影子》一課兒童詩教學,通過優化教學路徑策略的方式來有效落實語文要素。具體策略為:強化語用教學,優化教學路徑;穩定教學語境,優化教學路徑;借助思維統整,優化教學路徑。

[關鍵詞]語文要素;教學路徑;部編教材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28-0084-02

何謂教學路徑?通俗地說,是對教學過程的形象描述,是圍繞教學目標所采取的策略、設計等。它在一定程度上不僅把握著課堂方向,而且還能有機地落實語文要素,推促課堂教學生成精彩。筆者結合部編教材一年級《影子》一課兒童詩教學為例,淺析借助優化教學路徑以落實語文要素的策略,以便參考。

一、強化語用教學,優化教學路徑

強化語用教學,不是概念,更不是口號,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探索。比如《影子》這一課兒童詩教學中,其目標中有這樣的一條“朗讀課文,讀準字音”。不少教師都把“輕聲”這一語文知識點作為教學重點。從其教學內容的選擇上看,可以說是符合一年級兒童年齡特點的。但少數教師在其教學過程中,過于“故弄玄虛”,往往從專業角度反復強調“輕聲”讀法,即前面的字讀重一點,后面的字讀得短而輕。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妥的。畢竟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他們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師的專業描述對于他們來說,往往很難理解,即便能夠理解,在讀中也無法更好地把握。

這種對語文知識的“技術化”教學,過分強調專業講解,卻嚴重擠占了學生的語用訓練時間,屬于一種不良教學現象。比如在這首詩第一小節中,有些教師不是帶領學生朗讀課文,體驗文字,而是進行機械講解,分析詩中“小黑狗”形象,甚至還引導學生分析其好處。這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難度極高的挑戰,因為一年級學生還無法通過自己的語言說出其妙處,結果教師只能自言自語,說其比喻非常形象,非常有效。這樣一來,本該師生互動的場面,就成了教師一人的“獨角戲”,結果自然十分尷尬。

要落實語文要素,其教學不是引導學生掌握概念,掌握術語,而是通過一定的語用訓練來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因而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避免概念化教學,盡可能結合學生年齡特征,從他們的實際出發,在其教學中盡可能從一個學習活動走向另一個學習活動。同樣也是這一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的訓練目標,教師可以將其細化成“讀好停頓”“讀準輕聲”等學習活動。具體環節設計中,可以通過組織學生看看、聽聽、比比、說說等形式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如有可能,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好動愛表現等特征,采取競賽形式,或者闖關活動,以便有效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推促教學走向精彩。

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也許“小黑狗”只能與生活產生聯系,但是無法引導他們從中感知語言表達的妙處。對此教師不要著急講解,而是先引導學生熟讀,或者比賽讀,甚至是“誤讀”,比如將“小黑狗”讀成“小花狗”,讓學生聽一聽,討論一下,說說與課文有什么不同?以此強化“小黑狗”的形象,引導他們從中感知“黑”的奧妙。接著,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進行整體朗讀,通過語氣、語調,以及其中節奏的變化,引導他們從中感知兒童詩語言的魅力,節奏的韻律等。

二、穩定教學語境,優化教學路徑

教學語境,通常是指通過內容、方法與手段共同構建一個相對完整穩定的語言環境。表面上看,這種教學語境與其內容關聯不大,處于輔助地位;但在實際上,對學生的情緒以及教學效果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針對《影子》這一首兒童詩,從其內容來看,則需要構建一個符合兒童天性,輕松活潑的穩定語境。這樣有助于課堂教學目標的穩步推進。對于這一課導入來說,有教師望文生義,采用手影進行導入,比如給學生表演狗、蝸牛等各種手影,表面上看,這種導入很新奇,學生興趣很高;但從實際分析,這里的手影與詩中所提的“影子”不是一回事。這種手影導入,也許更適合科學課程教學,而對于兒童詩《影子》來說,不妨采用猜謎語的形式,通過語言文字、語言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便于從中落實語文要素。

也有教師錯解語用訓練,結合課后練習進行訓練。第一步,認識方位,我的前面是( )……第二步,改變角度,我在( )的前面……這種習題,表面上看是結合“影子”進行語用訓練,但實際上卻與這一課關聯不大,即便學生不讀課文也能填寫。某種程度上講,這僅僅是一種機械常識訓練,從語文要素角度進行分析,反而消解了文本所營造的詩意語境。這里教師要理解,這種課本訓練核心目的是,讓學生在相應穩定語境中運用方位生字詞,而不只是簡單認識方位。畢竟對于學生來說,他們早已經接觸方位,也知道方位,只是不會書寫而已。

如何通過優化教學環節來落實語文要素呢?其實只要變通一下過程,結果就會不一樣。具體教學中,教師將具體方位生詞與詩歌句式聯系起來,課后訓練的填空也可以改成兒童的形式,即“( )在前,( )在后……我們一起手拉手,我們都是好朋友”。填寫完畢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先自己讀一讀,然后站起來,邊讀邊向全班同學介紹,接下來,再讀一讀課文,他們就能從中感知訓練形式與文本詩歌語言具有相同之處。這種前后銜接的語用訓練方式所營造出來的語境是相對穩定的。通過反復誦讀,不僅可以將語文要素巧妙滲透其中,而且還能推促學生將文本語言靈活轉化為他們的生活語言,在促成課堂精彩生成的同時,彰顯課堂的詩意、趣味。

三、借助思維統整,優化教學路徑

這里提教學路徑,其目的是推促課堂教學呈現整體性,以便避免其碎片化。畢竟,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教學碎片化,這里講一會兒,那么講一會兒,呈現一種混亂現象。如果課堂教學中知識點不成系統,彼此之間雜亂無序,不僅會影響語文要素的落實,而且還會最終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比如有位教師,還是針對“輕聲”讀法,為了強調學生感知運用,將其“輕讀”分為在詞語、詞組、句子乃至課文中具體讀法。而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表面上看是強化,實際上是制造混亂,一時間讓學生掌握那么多知識點,結果學生本來會讀的,到了最后反而不知道怎么讀了。筆者分析,這里最大的問題,就是其教學過于理性化,過于肢解,結果反而失去了原有的韻味。

因而,對此最好的方法就是整節課堂一盤棋。教師需要的是借助教學路徑,統整思維,將語文要素巧妙放入整個課堂教學環節中。即便是某一個細小訓練,也不應肢解,而是放置在整個篇章訓練之中。比如針對“輕聲”讀法,不應急于讓學生掌握不同語境的具體讀法,而是直接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來體現,一遍不行,就多讀幾遍。如果學生讀得不準確,或者讀得不到位,可以將那個字單獨列出來,對學生進行專門輔導。在學生能夠讀準后,再進行課文誦讀。對于字義、字音等關于語文要素的教學,教師要相應地整合到課文朗讀之中。只有在相應的語文環境中進行學習,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語文知識。

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他們的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稍微有些強度的教學,都能讓他們感到疲勞。不少教師也意識到這一點,在其課堂教學中相應安排一些游戲,以便緩解學生疲勞。這里筆者認為,針對游戲,教師也可以統一整合到課堂教學之中,比如有位教師安排的是拍手游戲,她就將其與兒童詩誦讀聯系起來,讓學生一邊拍手一邊誦讀,這樣學生不僅訓練了手、嘴與大腦,在提高記憶的同時,還能有效強化語感,為語文要素的落實創造條件。

總而言之,對于教學路徑的優化,其目的是更好推促語文要素落實,是為了滿足孩子當下的一種學習需要。也只有更好地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到與他們進行互動對話,才能促進課堂精彩生成。

(責編 韋淑紅)

猜你喜歡
部編教材教學路徑語文要素
正確解讀課后習題 有效落實語文要素
在“雙線并進”中落實“雙線組元”思想
婦產科臨床護理教學路徑的建立與應用研究
強化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路徑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