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勢與思想:知行明理,因情析義

2019-10-21 03:03郭子其
歷史教學·中學版 2019年8期
關鍵詞:教學策略

郭子其

[關鍵詞]情勢與文化,歷史行動,思想價值,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57-6241( 2019)15-0044-06

思想是人們認識歷史的結晶。思想的美感與價值最能激發學生的智趣,最易讓學生挑戰自我的認知,從而進入高階思維,實現高水準學習狀態。思想的美感與價值何以讓學生得以深切地感悟?在筆者看來,應引導學生認識思想史,需要關注歷史情勢,深切理解思想從哪里來;關注思想的內在演變,領悟思想的獨到之處;關注歷史人物的情理,洞悉其思想的豐富內涵;關注歷史行動,發覺思想的價值。本文以“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為例,談談深解思想史意蘊的教學策略。

一、在流變中領悟真諦

思想的生成是一個動態的創造性發展過程,思想史教學應透視思想的轉變、重構和再造或創造的過程,這樣才能把握學生所接受的歷史,引導學生把握思想得以實踐的歷史,以及意義重建的歷史。教授本課,我們可以首先提出核心問題1: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從哪里來?有何獨到之處?提出本問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認識思想史。實際上,就是要將思想置于變動狀態中,從歷史背景因素認識思想的產生,從歷史演進中認識思想的變化與深化。這樣在變動不居的歷史情境中,把握每一個思想觀點的真實意圖,即“此在”的思想是怎樣面向歷史現實的,又試圖解決怎樣的社會問題。學生欲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歷史背景、外來思想、情勢創造等方面加以解釋。從當時的社會條件來看,有以下影響因素:民族危機加深,清朝腐朽的封建君主專制,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的興起,西學東漸、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志士的探索與實踐。

要認識三民主義思想,領悟孫中山的致思方向,還應進一步探究其思想淵源:一是延續和發展了中國儒家的民本思想、大同思想。馬勇先生就認為:“孫中山的早期民族主義主要是指滿漢之間的沖突,主要是以漢民族的文化傳統去反對滿族對漢族的統治,就此而言,孫中山民族主義的思想資源便不可能帶有更多的現代性,而在本質上只能是中國思想傳統,尤其是儒學傳統中的華夷之辨的延續和發展?!毙梁ジ锩蟛痪?,“他便又重提民族主義。只是他這之后的民族主義,已與其早期明顯不同,不是指中國境內各民族的沖突,而是指中國與外國列強之間的關系”。我們再看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思想,實際上經歷了不斷演進的過程,起初注重振興實業,繼而在1906年提出三民主義時,主張平均地權,到了1924年通過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形成了“平均地權”“節制資本”“扶助農工”“耕者有其田”的新民生主義。這樣的梳理,可以發覺一個人思想的進化,進一步體悟歷史人物如何因時應變地認識社會與改造社會,學生習得的思想史內容才會有血有肉,歷史人物的形象也才會鮮活起來。

二是深受西方的民族、民主啟蒙思想影響。教授思想史,應讓思想者“動”起來,我們可以從歷史人物的經歷與思想者的“思想”過程等方面加以解釋。

材料1:孫中山60年的生命中,先后共有31年的時光是在國外度過的,他先后到過14個國家和地區,從地域上看:亞洲21年零10個月(香港、澳門、日本、南洋);美洲9年零1個月(檀香山、美國大陸、加拿大);歐洲1年零8個月(英國、法國、德國、比利時等)。

從材料1可以看出,孫中山目睹了諸多工業化國家社會改革與革命的趨勢。他的這些人生經歷與三民主義思想的形成不無關系,從中找尋思想形成的途徑與關聯性因素。

材料2:1919年,孫文在《文言本三民主義》中寫道:“有美國共和,爾后始有政府為民而設之真理出現于世。林肯氏曰:‘為民而有,為民而治,為民而享者,斯乃人民之政府也。有如此之政府,而民者始真為一國之主也?!倍P于孫中山所稱謂的“民有民治民享”這六字的由來,孫文也曾于1921年在《三民主義之具體辦法》中這樣解釋,“這句話的中文意思,沒有適當的譯文,兄弟就把它譯作:民有、民治、民享”。of thepeople便是民有,by the people便是民治,forthe people便是民享。

從材料2可以看出,孫中山受到了林肯思想的影響,從中可以發覺孫中山如何借鑒融合他者思想,為我所用,創新自我的思想。理解這個思想借用、創新的過程,一定程度上可以演繹思想發展的軌跡,有利于開啟學生的思想智慧。

三是受到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孫中山之所以將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接受共產國際主張和中國共產黨的建議,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與其受到社會主義思想影響有密切關系。

只有找尋思想源頭的解釋,才能引領學生形成有“根”的思想認識;只有在變動不居的各種歷史因素的往復交織中梳理出思想的內在脈絡,才能引領學生進入思想的內部,進而與思想進行深度對話,習得歷史智慧;只有讓歷史人物鮮活起來,切身理解人的能動創造性,發覺人與思想共進退,才會激發學生自我成為一位思想者,此時的教育才會關涉歷史人物,敞亮學生心靈;只有拓展思想解釋之邊界,才會開拓學生的視野,并為其注入思想創新的活力,進而提升學生的人格。例如,孫中山具有世界理念,包括“合乎世界潮流”的政治變革意識,“吸收世界文化”的文化兼取精神,馳驟于“世界經濟之場”的現代經濟思想,他敏銳地看出“近世經濟之力,足以破國界”,瞳憬“世界大同”的社會最高理想。孫中山是具有卓越世界眼光的偉大愛國者,以此進行人格教育,可讓學生油然而生一份家國情懷的情愫。

從孫中山的思想觀念看,三民主義思想實際上深受傳統思想之影響,它是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互融后的創新,正是如此,這些思想才會深得人心,才會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學生以此獲得的理解才會是有根基的,學生由此也才會具有思想批判力。

二、在情勢中把握真義

思想既形成于社會情勢中,也形成于文化中。孫中山主張通過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國,其民權思想形成基于當時的內外形勢。

材料3:孫中山從甲午戰敗中看到的是什么呢?是自上而下全面腐敗,庸奴誤國,荼毒蒼生,一蹶不振,如斯之亟。而如今的國際環境強鄰環列,虎視鷹瞵,這些強國個個久已垂涎我中華五金之富物產之饒,它們既需要龐大的國際市場傾銷過剩的工業品,更需要資源需要廉價和源源不斷的勞動力,所以列強對中國蠶食鯨吞的圖謀與野心早已存在,只是最近若干年越來越厲害罷了。中國之所以陷入如此困境,原因何在?孫中山認為,問題的癥結只有一個,那就是清政府不能代表全中國的利益,必須推翻,必須打倒。

通過材料3可以看出孫中山拯救中國的良苦用心,事實上,孫中山起初主張社會改良,隨著自己對社會情形的認識加深,毅然走上革命道路,此后就放棄了社會改良之心。進而思之,如何理解三民主義內部各自的獨特意義。

材料4:最能體現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先進性的是“創立民圍”和“平均地權”,即三民主義中的民權、民生主義。但當時尚未發育出清醒一致的現代化共識,只有少數人了解國民革命的全部意義,大多數人還只能理解民族革命或種族革命。三民主義往往成為二民主義或一民主義。最能影響民眾心理,引起大眾共鳴的是民族主義。

我們可以通過材料4引導學生感悟時人的思想覺悟現狀,可以看出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的獨特眼光及其思想的先進性,從中審視出形成民權與民生思想殊為不易,也進一步領會到三民主義作為一個整體對國民革命理解的突出貢獻。

通過領悟歷史情境,讓思想包含社會情感,只有傾注情感的思想解釋,才會讓思想的內涵鮮活靈動起來,解釋便更具合理性。問題的關鍵是,基于歷史情勢解釋思想內涵,就是要聚焦“此在”性的社會特定問題,意即思想本身是面對現實的,是為改變社會服務的,讓思想植根在社會土壤之中。越是將思想置于特定的歷史情境中加以理解,就越是利于深切領悟思想的真意與社會價值,也越利于理解思想的實用范圍、時代特征與時代精神,也有助于理解思想如何隨著社會變遷進行改進與創新。正是如此,本課既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三民主義產生的原因,也促進了學生理解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的原因,進而深化理解新三民主義的變化與歷史貢獻,孫中山順應世界潮流與中國發展情勢的人格魅力才會得到自然而然的彰顯。

三、在情理中豐富內涵

思想是有情有理的,解釋思想史,應關注情感的重要意義,因為情感不只是歷史結果的“思想”,也是改變歷史進程的力量,只有透析思想之情理,才會豐富思想之內涵。例如,在引導學生理解三民主義內容時,可以提出問題:為何孫中山首提民族主義?教師可以利用材料5幫助學生理解孫中山首提民族主義的用意。

材料5:1924年初,瞿秋白在廣州闡釋“三民主義”中“民族主義”何以提出時說:“至于三民主義的發生,是完全由于中國現實經濟狀況而起的?!驗橛型鈬膲浩群推哿?,故首先有民族主義。試看中國所有商埠,一切都在外人的掌握,許多政治上的大權都操自外人,所有鐵路、礦山完全為外人經營,關稅、鹽稅都由外人監督。在如此情形之下,我們即使有心和帝國主義者講交情,試問有何方法?所以提倡民族主義是一個很簡單的意思,并不用何種高深理想?!?/p>

由材料可以看出民族主義思想是對當時社會民族危機嚴重的回應,這樣有利于學生把握當時社會的面貌,深切感受到孫中山的時代情愫與愛國情懷。

如果我們再用材料6,可以拉長對民族主義歷史情境的理解,進一步把握當時社會的深層邏輯。

材料6:根據呂思勉先生的記載,他的一位同鄉遠祖曾留下一套明代的服裝,要求子孫世代寶藏,等漢族光復時穿著這件漢衣冠去祭告。呂思勉因此得出結論“可見抱民族主義的,實不乏其人”。這一材料顯示,舊有族群的記憶確實通過“漢衣冠”這一符號得到了持續的傳承,并延續到清末。④

由此反思,教學思想史,應深化時間素養,在歷時與共時的視野中分析思想的來龍去脈,學生才會在歷史長河中找尋到思想的內在邏輯與深層結構。

接著可以讓學生探究:孫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是什么(爭議最大,最不被人理解的是什么)?本問題意在引導學生將三民主義置于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利用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進行歷史思辨,進而分析民生主義的獨特意義。

材料7:據馮自由記載,1905年籌立同盟會,首次集議時,便“有數人對于‘平均地權有疑義,要求取消。孫總理乃起而演講……剴切解釋至一小時之久,眾始無言”。有疑義而至于“要求取消”,則已有反對之意。孫中山做了一小時的解釋,僅使眾人“無言”而已,似并未真正說服存疑者。以后的事實證明,不少黨人對民生主義仍存疑惑。馮自由說:“當日之革命青年眼光殊不遠大,雖經總理剴切講解,一致贊成之后,對于未來之社會經濟問題殊不重視。且有視為不急之務者。本部干事某等,以有志入會者問題紛起,解釋困難,遂有另立他種團體名稱及刪改平均地權一項,以應付時宜者?!?/p>

教師利用材料7,呈現出民生主義在當時尚未被多數人理解,客觀上反映出孫中山超乎常人的視野與遠大眼光,此則材料給了學生思考的空間,展示了歷史進程的復雜性,便于學生認識民生主義納入三民主義的特殊價值,由此立體審視民族、民權、民生思想各自的功能,及彼此之間內在秩序。這樣的引導,既可發覺思想的內涵,又可以展現出孫中山的思想情懷與人格魅力,進而審視歷史發展的必由之路。

教師還可以深入挖掘民生主義所具有的深遠歷史意義,章開沅認為,民生主義“是孫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遺產,也是當時最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張”,“百年之后民生問題已經成為中國面臨的最為緊要的嚴重問題”。認識思想史,不應止于當時的歷史來認識思想,還應放眼審視思想對未來社會的影響,這樣才會全面把握思想的理論框架,進而打開學生的眼界。

為深入理解新三民主義的變化與成因,本課可以提出核心問題2:時隔19年,孫中山為何將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的歷史貢獻不容置疑,但由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更見其歷史貢獻。欲深化理解新三民主義思想,需要進一步通過情理分析新三民主義變化及其社會作用。要分析此問題,需要關注孫中山自己的經歷與認識有何變化?中國與世界形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由此得出思想的內在演變是什么?

思想是人創造認識的結果,歷史人物經歷的變化必然會改變自我的思想,所以,理解思想要通過歷史人物行動網絡來探索思想發育的因素。

材料8:蔣夢麟原是老同盟會員,1917年回國以后,經?;顒佑谏虾?、杭州、北京之間,與江蘇教育會、北京大學的一批精英分子,如陳獨秀、胡適等往來均甚為密切。與此同時,他與孫中山也保持密切聯系,孫中山通過他,能及時了解到新文化運動方面的種種信息。1919年5月,北京的五四運動爆發后,胡適當時恰在南方,曾面見孫中山,作長談。孫中山曾向胡適詳細介紹自己有關“知難行易”的思想。所以,當《孫文學說》出版后,孫中山立即提出要求,請胡適為他的書寫一篇書評。

通過材料8可以看出孫中山的交往旨趣,烘托出歷史人物與時俱進的進取精神,也可以發覺中國所發生的新文化運動等重大歷史事件對孫中山的切身影響,由此揭示出孕育其思想的社會環境與特殊的文化特質。當然,學生還可以主動探究當時國際國內的重大歷史事件對孫中山思想改變的影響。

認識思想史,還不能僅在表層事件之間尋求聯系,更應該從思想內在變化中尋求思想的深層內涵。孫中山由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既與中國傳統文化深度關聯,又與當時整個社會的文化反思息息相關。

材料9:三民主義的三種思想背景對孫中山政治活動的影響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顯著的區別。20年代之前,在孫中山的政治實踐中,英、美民主主義占較大的比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相對比較微弱。但隨著1917年后孫中山政治上的不斷受挫折,他對英、美民主主義雖繼續抱有強烈希望,但同時開始重視中國文化傳統,1921年后,孫中山回歸中國傳統的痕跡越益明顯。孫氏深感單純追求英、美政治模式,忽略中國傳統是其革命不斷遭挫的重要原因。孫氏開始相信,只有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底,從而“規撫”外來思想才能為其政治活動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在孫中山向中國文化傳統傾斜的同時,孫中山把目光又轉向新生的蘇俄,經過審慎的研究和思考,對蘇俄革命經驗作出了選擇。

利用材料9,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在反思新文化運動對社會影響之利弊后,越來越重視中國傳統文化之根基,由此看出,孫中山新三民主義思想既注重吸納傳統文化之要義,又促成他把目光轉向蘇俄革命,這樣才會深度理解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內在聯系。

要透徹認識三民主義的個體思想,必須將個體置于這個時代思想文化的整體當中加以解釋,這樣才會彰顯其思想價值,并能洞察出其思想如何基于當時現狀與面向未來的傾向。

材料10:胡適在1933年曾對中國現代思想分期,約以1923年為界:前一段是“維多利亞思想時代,從梁任公到《新青年》,多是側重個人的解放”;后一段則是“集團主義時代,一九二三年以后,無論為民族主義運動,或共產革命運動,皆屬于這個反個人主義的傾向”。這個分期特別看重國民黨聯俄改組的意義,雖不專門針對五四,卻也不妨視為五四時代結束的一種看法。

利用材料10可以看出孫中山思想的改變與當時社會集體思想的轉向具有一致性。認識思想史,不宜孤立地理解思想者的思想,換言之,不宜就思想論思想,而應將思想者與時人的認知視野進行關聯性思考,這樣通過更為宏大的認知視野和更為深層的內在變化認識思想的真諦,才會讓思想豐滿立體化,并讓思想更具美感。

有了社會集體思想的參照,我們才會將思想主張置于歷史特定語境中去理解思想主張的真實含義,才能把握思想的要旨,否則就會偏頗。鄭大華先生在梳理近代思想家的演進脈絡后,得出近代中國思想家獨特主張。他認為:“因為這些思想家從國家富強和救亡圖存這一目的出發,認為當時中國最需要的不是個性解放和個人自由,而是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國家的獨立自由,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國家的獨立自由,他們(如孫中出)甚至要求限制個人的自由。就是嚴復和梁啟超,他們在宣傳、介紹西方自由主義思想時,也往往從國家富強和救亡圖存的需要出發,對其內容進行過修正?!彼?,通過集體思想來理解思想家的主張,才會讓學生的歷史理解不只停留在符號、形式理解層面,而是能真切進入意義理解,也就是由思想之外觀進入思想之內部去理解思想的真義,這樣才會獲得真理。而且,通過關照時代去理解歷史個體,也會促進學生理解時代之特征,彼此互動之理解,有利于活躍學生的認識。

四、在歷史行動中反思價值

認識思想史應關注意義,應立足于某種價值立場對這種思想進行綜合評價,進行價值判斷,以明了思想的本質屬性,從中找尋思想的借鑒價值。具體而言,既要在思想視域之內理解思想,還應回到歷史現場,將思想與行動結合起來反思思想的價值,這樣才會發覺思想的深邃之處,感悟到思想對社會的巨大影響,進而審視思想本身之得失。這樣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歷史智慧。一方面,我們可以從思想內部去認識每一個思想所關注的對象及試圖達到的目的,從中發覺思想主張與現實行動的落差,進而審視思想及其歷史作用的有限性。例如,“孫中山的政治構想是面向全體國民,其經濟構想比較傾向于下層群眾,但革命黨人卻始終未能克服知識階層與一般民眾的距離,不是把農工大眾視為舉足輕重的革命動力,而是視為有待解救的對象,要么樂觀地估計民眾對民主共和的熱情,要么歸到改良派的思想境界,嗟怨民智未開,覺悟太低,受專制流毒太深”。由此可知,思想深受歷史條件的制約,各思想主張意在選擇性解決當時社會的突出問題,而非深入解決當時社會深層轉型的所有復雜問題。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從歷史行動與世界眼光角度,審視思想主張的歷史貢獻及其對人類文明演進的影響。從歷史行動看,與民權、民生問題比較起來,似乎民族問題解決得更好,章開沅認為:“在中華民族作為國族認同方面,辛亥那一代人不僅開創于初始,而且還在政治、制度、政策乃至文化諸層面有持續的探索性實踐。孫中山及其后繼者,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貢獻,至少我們在中華民族作為國族的總體觀念上與前人是一脈相承的?!雹趶氖澜缫暯菍徱暱?,三民主義思想閃爍著歷史的光輝。錢穆先生在《國史新論》中說:“(他的)民族主義里,有德意納粹與法西斯精神之優點,而無其缺失。民生主義里,有蘇俄共產政權向往之長處,而無其偏病。民權主義又把英美政黨代議制度之理論,釋回增美?!卞X穆先生的評論對我們認識三民主義思想具有極大的啟發意義,那就是要注重思想史的“空間轉向”。李宏圖先生說道,思想史研究的“空間轉向”主要表現為兩個維度:一是重視在民族國家范圍內展開研究,打破原先的以“歐洲”或者“西方”等這一整體性的空間構想,更為關注歐洲各個國家與民族內部之間的不同特性。探討這些不同的文化傳統和社會語境對思想史研究所產生的影響,希冀由此形成各具特色的不同學術傳統和學術進路,或者說建構起不同的“話語表達”體系。思想史研究“空間轉向”的第二個層面就是,思想史正朝向“國際史”方向拓展與全球史正日趨結合,目前這一取向已經十分鮮明。實際上,目前的思想史研究的“空間轉向”正在向民族國家化和全球化兩種方向發展,前一種是在國家成長的維度下展開,而后一種則在目前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究思想觀念的跨國傳播、接受與流變。有了這樣宏闊的認知視野,對思想史的歷史解釋才會震撼學生心靈,才會敞亮學生視野,思想之價值才會變得深刻起來。

教學思想史,應將思想與產生思想的社會情勢聯系起來,通過歷史思維引導學生進行新視角認識、關聯性認識和內在本質性認識,真切領悟思想之言深致遠,深刻把握思想的內涵與價值,這樣理解思想內容才會啟人心智,激發人們去親近思想、去創造思想,促進學生成為一個思想者。

總之,教學思想史,應關注性理、情理、事理、物理、道理。要引領學生深切理解思想史的要旨與時代價值,應將思想置于社會情勢與文化境遇中,關注歷史行動網絡,交互關聯思想與思想者,以此解釋思想之內涵,才會有力彰顯思想的價值。這樣的思想史教學才會具有生命化的美感,才會發育學生的思維批判力,歷史人物的思想與人格才會深切感染學生,促進學生成為一位思想者與人格高尚者,這樣的思想史教學才會是靈動而富有哲思的,歷史教育關乎學生人生成長的目標才會有效達成,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任務才會得以實現。

猜你喜歡
教學策略
高中化學反應原理學習難點及教學策略研究
淺析高中數學圓錐曲線微專題教學策略
淺談遞歸算法的教學策略
基于任務為導向的長文教學策略
關于高中數學大單元教學策略的相關探究
識字寫字結合教學策略探析
統編本初中文言文選文變化及教學策略
初中數學絕對值概念教學策略
培養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三項教學策略
基于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作文教學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