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 9年高考全國I卷第33題分析

2019-10-21 03:03張兆金萬維其
歷史教學·中學版 2019年8期
關鍵詞:殖民地

張兆金 萬維其

[關鍵詞]殖民地,殖民方式,歷史根源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57-6241( 2019)15-0013-05

一、試題分析

細看2019年高考全國I卷第33題:

有研究認為,美國獨立后不到半個世紀,拉丁美洲經過獨立戰爭,推翻了殖民統治,但拉美國家并沒有像近鄰美國那樣獨立后進入現代化的快車道,而是發展停滯,究其原因,殖民統治難辭其咎?!半y辭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D)

A.奴役掠奪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統治最早

C.進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國生產方式

這是今年全國卷難度較高的試題之一,考到了教學的“痛點”,據考生的抽樣來看,難度值在0.29左右。這道題究竟難在何處?分析高考試題要換位思考,以學生的知識儲備,解題有兩種思考路徑。

題干可以理解為:北美和拉丁美洲國家相繼推翻殖民統治而建立獨立國家。為什么美國獨立后迅速進入現代化發展軌道,而拉美國家卻處于停滯狀態?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統治“難辭其咎”,其中主要原因是什么?審題的關鍵是要注意,美國獨立后的發展為什么與拉美不同。

很多考生能區分北美和拉丁美洲殖民國家的不同,據此得出“建立的殖民統治最早”的結論。英國在北美開始建立殖民地的時間是1607年,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建立殖民地的時間是1496年,顯然西班牙最早。但要注意題中程度副詞“主要”,建立殖民統治的時間早晚并不是“難辭其咎”的主要原因。有一半的考生選了A項,而A、C兩項是殖民統治的共同現象。進入北美的殖民國家也都瘋狂掠奪土著居民,向殖民地移民更是普遍現象。如果用排除的思考方法,否定前三項,只剩下D項。這屬于“蒙對了”。如果在B、D兩項上猶豫不決,根源在于沒有理解“主要原因”的內涵。有部分考生則是利用地理學科知識分析,因為拉美屬于單一種植園經濟,與D項表述對應。

另一思考路徑:在比較各選項之后,也許也會在B、D兩項上猶豫不決,那么,最佳方式是回到題干,再審題。題干以美國為參照物,從拉美這方面想不通,那么回過頭來想想美國為什么走上現代化快速發展之路?教材偏重介紹美國獨立后建立的三權分立制度,這種制度是經濟迅速發展的保障,它的基礎是自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既然拉美的落后殖民統治“難辭其咎”,那么美國的迅速發展是否也源于殖民統治呢?都是殖民統治,差別明顯,堅定選擇D項。

見到考卷的教師看到這道題之后,如果毫不猶豫地選擇D項,大概也是以美國為參照點作出判斷。新航路開辟導致了歐洲社會出現重大變革,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葡萄牙、西班牙率先走上了早期殖民擴張和掠奪的道路,但人教版教材敘述的重點是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并沒有呈現葡萄牙、西班牙走向衰落的史實,轉而講述荷蘭和英國的殖民擴張之路。殖民擴張和掠奪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同時也傳播了先進的文明和生產方式。但教材沒有區分英國與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方式的不同。因此,導致考生陷入思維困頓,也是教學的“痛點”所在。

這道題首先提示教學要區分殖民統治的不同方式。殖民地的政治制度、生產方式和宗教文化,主要取決于宗主國的社會性質和政治經濟制度。不同性質的國家殖民統治的方式不一樣,甚至同一個國家在不同地區殖民方式也會不一樣,由此帶來的影響亦不一樣。

1.英國對北美的殖民統治

獨立戰爭前的北美,英國占有13個殖民地,其殖民統治的方式完全不同于它在亞洲、非洲的殖民地,更不同于日本在朝鮮和我國東三省、臺灣的殖民統治,特點鮮明。

其一,對北美的統治政治上較為民主,使北美形成了民主自治的傳統。13個殖民地實行不同的統治方式,主要有自治、皇家和業主殖民地三種類型。①自治殖民地是移民自建的殖民地,由殖民地議會推選產生總督,如康涅狄格和羅德艾蘭?;始抑趁竦厥怯⑼踔苯咏y治的殖民地,由原來的特許殖民地和部分皇家直轄殖民地演化而來,如弗吉尼亞、馬薩諸塞。業主殖民地是英王賜封的殖民地,如紐約、賓夕法尼亞、馬里蘭和特拉華等。因為地廣人稀,形成共同體,實行自治。北美白人基本享有參政權.政治民主。

其二,由于地理條件的差異,英屬北美殖民地存在多種經濟成分。北部4個殖民地是資本主義工商業最發達的地區,中部4個殖民地土地肥沃,農業發達,封建租佃制大量存在,南部5個殖民地盛行種植同奴隸制。但英國只是將殖民地當做發展本國工業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對殖民地采取了經濟嚴管的方式。盡管如此,獨立戰爭前,北美13個殖民地人口達到250萬,木材業、釀酒業、制鐵業和紡織業已經可以和英國相抗衡。

其三,文化環境寬松自由,教育發達。北美殖民出現的動因與宗教有關,英國清教徒為了躲避宗教迫害,追求自由而向北美殖民,如1620年在后來成為馬薩諸塞州的地方建立普利茅斯殖民地。獨立戰爭爆發前,北美殖民地的教育超過英國本土。當英國居民的識字率還在40%~70%之間時,北美各地已經達到了700/0~100010。各殖民地都有教育立法,移居北美的歐洲人文明程度很高,殖民地已有11所大學,有3萬人具有學士學位。②教育以世俗性和科學性教育內容為主,為全面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生活方式上堅守英國的傳統。③

1763年以前,英國的殖民統治政策使北美經濟獲得發展,寬松自由的環境培養了民主自由精神。獨立戰爭起因于稅收,但根源在于權利意識的增強。駐美英軍總司令托馬斯·蓋奇在一封信中說:“問題不是《印花稅法》不合時宜,也不在殖民地居民沒有能力支付稅額,而是它不合憲法,違反了他們的權利?!雹苡略龆愂涨址噶酥趁竦氐淖灾螜嗬?,引發北美人為捍衛自身權利而抗爭,隨之而來的是“波士頓傾茶”事件,直至獨立戰爭爆發。

2.葡萄牙、西班牙對拉美的殖民統治

新航路開辟后的16世紀,葡萄牙、西班牙是西歐向外擴張的主要殖民者。從拉美被征服,至19世紀20年代獨立戰爭發生和民族國家建立,在長達300多年時間里,拉美一直處于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之下。

葡萄牙不以占據殖民地為主,而是控制商路,以經濟掠奪為主要目標。達·伽馬發現直達印度的新航路后,葡萄牙在非洲東岸、印度洋北岸和馬來群島建立要塞和商站,牢牢控制東西商道,依靠香料、黃金、奴隸、糖這四種“商品”獲取巨額利潤。葡萄牙人主要在非洲、亞洲沿海和巴西進行殖民掠奪,通過壟斷印度香料、在非洲掠奪黃金,定居巴西的葡萄牙人大部分從事制糖業等獲取巨額的利潤。1494年,在羅馬教皇見證下,葡萄牙與西班牙簽訂《托德西利亞斯條約》,獲得了巴西殖民霸權。葡萄牙人把在非洲首創的黑人奴隸種植同制度移植到巴西,需要大量勞動力,又刺激了黑奴貿易。但葡萄牙是一個封建性國家,對外擴張和貿易都沒有采取資本運行模式,海外貿易和掠奪的財富都沒能用于生產領域。1580年,葡萄牙被西班牙吞并。

西班牙的海外擴張則不以控制商路為主,而是占有大量的殖民地,包括墨西哥在內的中南美洲,除巴西外,大部分淪為西班牙殖民地,亞洲的菲律賓也淪為其殖民地。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大肆屠殺、奴役印第安人,掠奪了大量的金銀。但西班牙也是一個封建國家,國內生產方式和農業落后,大部分生產、生活用品都依賴進口。西班牙占領拉美后,逐漸建立了一整套管制嚴密的、僵化的、封建性很強的中央集權體系。①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被英國打敗,16世紀末西班牙走向了衰落。

西、葡的殖民統治過程中移植了原有的殖民制度,其包括重商主義制度、大莊同和種植同奴隸制、社會等級制度和種族制度、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宗教制度等。不同于北美,拉美的教育落后,居民中90%以上是文盲,巴西沒有大學,教育內容注重神學、文學、法律和藝術。這些對拉美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和深遠的影響,嚴重遲滯了現代化進程。

3.其他國家的殖民統治

1581年荷蘭擺脫了西班牙國王的統治,實現了獨立。17世紀時荷蘭已成為資本主義國家,有“海上馬車夫”之稱,但政治制度不成熟。荷蘭不僅是金融、商業大國,還是殖民強國。通過成立壟斷性的貿易公司參與殖民爭奪,荷蘭在美洲建立了以新阿姆斯特丹為中心的殖民地,其金融業的繁榮,全民成為食利階層,享樂成風,很少有人愿意移民到殖民地。18世紀,在激烈的競爭中,荷蘭走向衰落,逐漸被更具有活力的英國超越。

日本對我國東三省和臺灣采取了不同的殖民方式。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占領東三省,在關東軍統治下實行了殖民地統治,歷時14年。首先,為了以戰養戰,對東北各類礦產資源進行大規模的掠奪。第二,日本對東北實行奴化教育,到了大學階段之后所有的課程均用日語教授,孩童們學習滿語和日語兩種語言,再不學習漢語。第三,向東三省移民,共移民約18萬戶,55萬人,強占東北優質耕地152.1萬公頃,占東北全部耕地面積的10%。

甲午戰爭后,日本對我國臺灣實行了50年的殖民統治,其方式與東三省不同。政治上實行總督專制,輔以警察制度、保甲制度等高壓控制,對臺灣人民實行殘酷鎮壓和奴役;經濟上實行“日臺經濟一體化”,將臺灣經濟控制在日本手中,使之成為日本經濟的附庸;文化上強制推行差別教育和同化政策,企圖使臺灣人民成為日本的順民。②日本在我國臺灣的殖民有政權建設性質,不同于對東三省赤裸裸的掠奪。

殖民者最初在非洲的殖民活動主要是通過三角貿易,販賣黑奴到美洲。由于歐洲的工業化發展和人口增加,對植物油、植物纖維、橡膠和某些礦產資源的需求增大,而這些產品可以用廉價的工業品在非洲換得,由此引起了對非洲的激烈爭奪。從1885年至1900年,歐洲國家完成了對非洲的瓜分,可以說非洲的落后,殖民統治“難辭其咎”。

4.殖民統治帶來的影響

這道題還提示教學要關注不同的殖民統治所帶來的影響。1853年,馬克思提出了使“雙重使命”理論:“英國在印度要完成雙重的使命:一個是破壞性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建設性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雹刍谶@一理論分析殖民統治帶來的影響,仍具有現實意義。

同為英屬殖民地,英國在北美和印度卻采取了不同的殖民政策。北美殖民地的政治體制和法律體系主要是參照英國的模式移植過來的。英國很少干預其內部事務,不斷改革的政治制度是經濟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證。英國把北美殖民地的發展與本土利益密切聯系在一起,移植了本國的生產方式、政治制度和宗教文化等,使得殖民地得到了較快發展。北美獨立后,英國將殖民的重點轉到了印度,采取了直接統治與間接統治并行的雙重統治政策。對印度的殖民統治一度引起了馬克思的關注。

英國殖民北美之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產生,“光榮革命”后逐漸確立君主立憲制,又率先開始了改變世界面貌的工業革命。英國向北美殖民的過程,實質是北美開始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就整體而言,工業革命前殖民活動以掠奪為主,給殖民地帶來的更多的是災難。工業革命后,殖民方式有所轉變,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獨立后的美國延續了自治、民主、自由的傳統,資本主義經濟得到發展,進入現代化的快車道就是最好的注腳。

葡萄牙、西班牙對拉美殖民統治的300多年里,總計約259萬公斤的黃金、1億公斤的白銀輸入宗主國,殖民地本身的經濟卻未得到有效發展。獨立后的拉美發展工業化的企圖受制于資本積累困難,市場狹小等局限。半封建的大莊同制被保留下來,成為考迪羅的溫床,是拉美寡頭政治的基礎。種植園產品單一,種植同主成為現代化的阻力。社會經濟結構沒有受到觸動,社會等級制度被保留了下來。葡萄牙、西班牙強加的制度模式,在拉美政策與觀念的演進中仍起著基本作用。①這就是殖民者“難辭其咎”的癥結所在。

葡萄牙、西班牙還把天主教傳統移植到拉丁美洲,英國則把新教傳統帶到了北美洲。新教倫理占主導地位的美國發展迅速,與天主教倫理占據優勢的拉美的落后狀況形成鮮明反差。天主教倫理觀對拉美人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拉美國家長期難以走出不發達的主要根源之一。②戰后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瓦解,新殖民主義的出現也值得關注。

二、對教學的啟示

這道題對日常教學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要講好歷史,就要深入分析歷史現象的歷史根源。任世江教授認為高中歷史的每一節課都應該分析歷史現象背后的因素。③只有深入分析現象背后的歷史根源,才能發現歷史的意義,完成歷史的重建。對此,筆者認為教學應該在以下兩個方面下工夫。

一是分析歷史背景應將史事放在所發生的語境中去考察。歷史背景是指史事發生的原因、條件以及所處的環境等,是深入分析歷史根源的前提。語境對分析歷史背景具有重要意義。語境論主張將事件放在所發生的語境中就可獲得相應的解釋,從而揭示事件發生的根源、過程及與其他事件之間的特殊勾連。④復原語境的程度,決定了我們對歷史背景的理解程度。但我們往往先人為主,甚至板書寫的是歷史背景,但問的卻是原因,將歷史背景和原因等同。也有老師將歷史背景理解為只為了解史事而交代的相關知識,與所論的人和事之間,是一種若即若離的關系。缺失了語境,容易造成背景和問題的分離,無助于理解問題的復雜性和真實意義。把各種主客觀語境及其相互關系置于實踐中加以考察,才能理出歷史事件及其文本表征的內在邏輯,把握事件生成和演變的過程,建構出合理、客觀的解釋圖景。⑤如講英國工業革命的歷史背景,只講技術革新是浮于表象,深入分析內在原因是教學創新的基點:

當英國人熱議光榮革命這一重大歷史變革時,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已在英國逐漸流傳開來。牛頓用數學方法證明了萬有引力定律和三大運動定律,盡管這些科學理論沒有產生實質性成果,但這本書為牛頓贏得了很高的聲譽。1727年春,牛頓去世,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出殯那天,成千上萬的市民為他送行。抬棺槨的,是兩位公爵、三位伯爵和一位大法官。在哀歌中,王公貴族、政府大臣和文人學士們一起向這位科學巨人告別。

牛頓被安葬在王公貴族的墓地——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成為第一個安息在此的科學家。整個社會在向一個科學家表達著由衷的敬意,這是一個國家對于科學家的態度,也是一個國家對于科學的態度。

問題:英國從上到下如此器重這位科學家,而且牛頓的研究成果還沒有被用于實踐。這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家?(引出對英國政治制度的理解,即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國家;1624年英國對專利保護立法)

問題:這個國家在新航路開辟后在忙著干什么呢?

1588年,英格蘭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開始奪得海上霸權。1651年頒布《航海條例》,打敗荷蘭。18世紀中期,打敗法國。(英國通過殖民擴張和掠奪,成為擁有廣闊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國”)

問題:殖民擴張和掠奪給英國帶來了什么?(資本、市場)

問題:英國的手工工場又是如何應對的?

1733年,凱伊發明了飛梭,使織布的速度大大加快。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紡紗機。1769年,鐘表匠阿克萊特制成了水力紡紗機。1785年,鄉村牧師卡特萊特發明了水力織布機。(英國手工工場日趨成熟)

問題:日趨發達的手工工場是否解決了供求不平衡的矛盾?

一位英國棉紡主,從他在倫敦的經理人那里得到這樣的信息:“無論你能生產多少平紋布,好的次的我們都要?!笔袌錾先绾诙窗愕钠惹行枨?,首先出現在紡織業……

——《大國崛起》解說詞

問題:產品供不應求,如果你是資本家會怎么辦呢?(加大投資,多雇傭勞動力;改進技術,采用機器生產)

市場的擴大是工業革命的必要條件,盡管不斷改進技術,但仍供不應求。海外市場需求刺激了生產,導致生產領域出現了革命性的變革,推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到來。

二是分析歷史原因切忌簡單化,應多角度地認識和考察史實。法國史學家馬克·布洛赫在《為歷史學辯護》中指出:“在進行歷史研究時,人們往往迷戀于尋找單一的原因,便錯誤地將原因歸結于某一個,這樣就成為一種價值判斷?!倍嘟嵌鹊卣J識和考察史實,是抓住浮于表象的歷史根源的關鍵。

如對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原因的分析,往往簡單歸結為:美國生產能力增長又遠離戰火,黃金儲備增加,企圖建立以美元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英國等西歐國家普遍衰落,以英鎊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難以維系。如果換個角度考察史實,更能抓住其歷史根源,即1929-1933年經濟危機期間,各國為了應對經濟危機,紛紛提高關稅,放棄金本位制、實行貨幣貶值,引發貿易戰和貨幣金融戰,這是二戰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對此,建立了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為三大支柱的國際經濟秩序結構,即布雷頓森林體系。①當然,德國正在試圖建立馬克在歐洲的支配地位也是原因之一。

猜你喜歡
殖民地
從《黑暗之心》看十九世紀后期歐洲的殖民主義
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給中國帶來了什么?
為中國農民而獻身的日本轉向作家野川隆的殖民地體驗與小說創作
近代日本國語的確立與日語的殖民地“國語”化
近代日本國語的確立與日語的殖民地“國語”化
賣給黃金的殖民地女人
殖民地時期南北美洲農地制度為什么大相徑庭
早期華僑文學中的東南亞地區殖民地狀況
北美獨立戰爭爆發原因初探
二戰后英屬各殖民地分離傾向探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