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支農:從定點扶貧到鄉村振興

2021-01-10 11:18雁西月
農經 2021年7期
關鍵詞:鄉村振興

雁西月

科技部定點幫扶工作始于1989年,已經累計派出了30屆科技扶貧團。到2020年,通過引育人才、轉化技術、支撐產業等舉措,井岡山、永新、屏山、柞水、佳縣5個定點扶貧縣已經全部脫貧摘帽。

科技部定點扶貧工作立足定點扶貧縣實際,深入調查研究,在認真總結做法和經驗的基礎上,再對標,再聚焦,找準窮根子,開對藥方子,把支撐引領產業發展作為主陣地,不斷提高產業創新力和競爭力,把科技創新、產業持續發展和貧困群眾脫貧增收有機融合,組織貧困群眾參與到技術推廣和項目實施等各個環節,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推動貧困群眾實現穩定脫貧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定點扶貧;科技扶貧;產業興旺;鄉村振興

科技扶貧是國家扶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扶貧行動是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2016年確定的十大扶貧行動之一??萍疾康亩c幫扶工作始于1989年,累計派出了30屆科技扶貧團。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部在江西井岡山、永新,四川屏山和陜西柞水、佳縣5個定點扶貧縣累計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等科技項目250余項,累計投入資金2.8億元,引進幫扶資金約8.6億元,助力貧困地區產業升級和脫貧攻堅。

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井岡山市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5個定點縣全部提前高質量脫貧。井岡山市,陜西省佳縣、柞水縣分別在2017年、2020年脫貧摘帽,井岡山的蔬菜、佳縣的小雜糧、柞水的木耳等特色扶貧產業已經形成規模,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奠定了產業基礎。今年2月,科技部科技扶貧辦公室(農村科技司)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

科技創新支撐精準扶貧

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部堅持精準扶貧、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建立健全科技扶貧部際協同、科技管理系統“四級聯動”和東西部科技扶貧協作等三項機制,從面上推動和點上著力統籌推進,深入實施科技扶貧“百千萬”工程,著力補齊貧困地區科技和人才兩大短板,系統強化精準賦能扶貧產業、精準選派科技人才、精準統籌科技資源三項舉措,充分展示貴在精準、重在產業、根在創新、要在合唱四大特色,走出了一條創新驅動精準脫貧之路。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為促進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和群眾增收,科技部積極引導全國科技系統堅持“需求導向,人才為先,科技支撐,統籌資源”,開展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平臺建設、要素對接、創新帶動、培養培訓等行動,為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精準賦能扶貧產業,著力提升貧困地區產業質量效益。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科技系統累計在貧困地區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央引導地方發展專項等各級各類項目3.76萬項,推廣應用了“稻漁綜合種養技術”“粉壟耕作技術”等先進實用技術、新品種5萬余項。在這個過程中,科技部堅持讓廣大的貧困群眾參與到項目當中,從技術的培訓到技術的轉化到技術的收益,農民都能充分參與和得到實惠,不斷提高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和內生動力。

二是精準選派科技人才,科技特派員成為脫貧攻堅的“生力軍”。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部以實施“三區”人才支持計劃科技人員專項計劃為重要抓手,共選派28.98萬名科技特派員奔赴到脫貧攻堅的第一線,把扶貧和扶志、扶智結合在一起。廣大科技特派員成為“三農”政策的宣傳隊,成為農業科技的傳播者,成為科技創新的領頭羊,成為鄉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真正打造了一支留得住、能戰斗、帶不走的工作隊。

三是精準統籌科技資源,促進創新要素向貧困地區集聚??萍疾肯群笤谪毨У貐^建立了國家創新型縣5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283個,“星創天地”1002家,為貧困地區創新創業增加了活力。同時,科技部通過部際協同、四級聯動、東西協作三大機制推動全社會科技力量進行脫貧攻堅,統籌推動全國科技系統扎實開展科技扶貧工作。而這三個機制在具體工作中通過“百千萬”工程來實現。

科技扶貧“百千萬”工程是貫穿“十三五”的一項重要科技扶貧舉措,即在貧困地區建設“一百個”科技園區、星創天地等平臺載體,動員組織高校、院所、園區、企業等與貧困地區建立“一千個”科技精準幫扶結對,實現“一萬個”貧困村科技特派員全覆蓋?!鞍偾f”工程中,一是“百”,在貧困地區建設100個科技園區、“星創天地”等平臺。二是“千”,組織高校院所與貧困地區1000個科技扶貧幫扶結對。三是“萬”,動員科技特派員深入到貧困村去,實現1萬個貧困村科技特派員全覆蓋。聚焦扶貧主導產業強化科技和人才支撐,系統推進科技扶貧,統籌科技資源,選派科技人才,促進創新要素向貧困地區集聚,科技特派員成為脫貧攻堅的“生力軍”。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科技系統累計在貧困地區建成1290個創新創業平臺,建立7.7萬個科技幫扶結對,選派28.98萬名科技特派員,投入200多億元資金,實施3.76萬項各級各類科技項目,推廣應用5萬余項先進實用技術、新品種,為貧困地區轉換發展動力、提高生產效能、改善群眾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撐,作出了重要貢獻。

針對五個定點扶貧縣,科技部加強系統謀劃、創新工作機制,通過統籌推進“五個一批”,用科技的力量支撐五個定點扶貧縣脫貧致富。一是人才,選送了一批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掛職干部和科技人才;二是項目,實施了一批接地氣效果好的科技項目;三是平臺,建立了一批示范帶動性強的創新創業載體;四是產業,做強了井岡山蔬菜、永新蠶桑、柞水木耳、佳縣小雜糧,以及屏山的茶葉等一批有特色可持續的扶貧產業;五是民生,辦成了一批有溫度、暖人心的民生實事??萍疾客ㄟ^“五個一批”,使五個定點縣成為創新驅動精準脫貧的示范田。下一步,科技部將繼續發揮科技優勢,支撐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持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科技扶貧已經成為脫貧攻堅的重要篇章。

江西省井岡山市:科技支撐井岡山率先脫貧摘帽

井岡山市是科技部定點扶貧縣,自1990年以來,科技部先后向井岡山地區選派了25屆科技扶貧團,累計派駐干部92人參與扶貧開發工作。27年來,科技部通過國家星火計劃、富民強縣、科技支撐計劃等支持立項326個,項目資金3.2億元,培育了江西井岡山茶廠、井祥菌草有限公司、華富畜牧有限公司、鵬浩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建立了葡萄、草莓、獼猴桃、蘆筍等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培育了一批科技示范戶和致富帶頭人。通過科技扶貧,科技部針對井岡山突出存在的科技和人才短板,把“扶志”與“扶智”有機結合起來,開展創業式扶貧,激發井岡山干部群眾的創新創業熱情,提升貧困群眾技能素質,增強了內生發展動力,以創業帶動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精準脫貧,有力地推動了井岡山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

2016年以來,科技部發揮行業優勢,指導井岡山實施“百千萬”工程,助力井岡山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

“百”,指的是科技部批準建設井岡山農業科技園區,壯大了井岡蜜柚、有色蔬菜、有機茶葉等規?;r業產業,培育龍頭企業27家,農民合作社15家,引進培育新品種13個,示范推廣新技術30項,帶動貧困戶1239戶,受益貧困人口3850人。

“千”,指科技部在井岡山投資6億元,推動山東壽光與井岡山合作建設了井岡山高科技農業博覽園。截至2020年年底,井岡山高科技農業博覽園為100名貧困群眾提供了就業崗位,同時每年免費培訓種植戶2000名,示范帶動鄉鎮蔬菜種植5萬畝,園區種植的蔬菜平均畝產出達到6萬元左右,蔬菜產品主要銷往上海,效益可觀。

“萬”,指選派科技特派員進村入企??萍疾吭诰畬脚闪?個特派團、31位專家到井岡山對接服務,科技特派員們在井岡山的貧困村積極開展科技服務和創業帶動工作。

2017年2月26日,江西省政府宣布,批準井岡山市脫貧退出。井岡山市在全國592個貧困縣率先脫貧“摘帽”,科技扶貧功不可沒。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時任科技部部長萬鋼,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多次召開部務會、黨組會專題研究科技扶貧工作,部領導多次深入井岡山等地調研指導科技扶貧工作。成立科技扶貧領導小組,王志剛同志任領導小組組長,徐南平副部長任副組長,全面負責科技扶貧工作的規劃指導、統籌協調、工作推進、督導檢查。建立部、省、市、縣四級科技管理部門抓科技扶貧工作的聯動機制,形成科技扶貧大格局。制定出臺《科技部關于科技扶貧精準脫貧的實施意見》,對定點扶貧工作進行明確部署。

二是注重智力支持。貫徹國辦《關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若干意見》,向集聚人才要素,培養本土人才,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引領當地特色主導產業發展,強化“造血”功能,通過“三區”科技人員專項計劃,向井岡山選派和培訓科技人員500余名,為扶貧開發提供智力支撐。如拿山鄉返鄉創業科技特派員甘忠明,采用“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建設草莓基地480畝,直接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147戶增收致富,占拿山鄉建檔立卡貧困戶57%。

三是聚焦產業創業。圍繞井岡山市特色主導產業發展,以提高產業發展的科技含量為突破口,以創業式扶貧為抓手,促進科技能人與致富帶頭人、技術成果與實際需求、創業扶貧政策與扶貧項目緊密結合,精準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如依托井岡山茶廠,實施“萬畝有機茶提升及加工”科技專項,建立3個高標準生態有機茶園,幫助建檔立卡貧困戶,“包種苗、包技術、包回收”,確保三年按期脫貧。僅通過茶葉一項,帶動20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全市20萬畝茶葉、30萬畝毛竹、10萬畝果業種植加工基地的“231”富民工程,凝聚著廣大科技人員的心血和汗水。

四是超常規舉措推進。創新井岡山市扶貧團組團模式,建立四級聯動工作機制,選優派強扶貧干部,井岡山市執行團成員共有四級選派掛職干部13人。組織編制《科技扶貧規劃》,推動實施“一縣一策”,完善井岡山市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通過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資金支持1000萬元實施科技項目。將科技扶貧與黨建工作緊密結合,千方籌措幫扶資源為井岡山辦好事辦實事。如科技部機關服務中心在機關食堂設立井岡山等定點扶貧縣名優特產品展銷專柜。國際合作司通過“日本櫻花計劃”,組織井岡山市、永新縣、贛縣15名師生赴日交流??萍既請笊缦蚓畬交鶎狱h支部贈閱300余份科技報刊等。

五是加強協作扶貧。動員組織東部地區發達省份與井岡山市開展對接幫扶。支持江蘇省科技廳幫助井岡山市建設茶葉農村科技服務超市,建設南京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井岡山工作站等。推動山東科技廳、壽光市九豐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井岡山市建設蔬菜科技園區。支持井岡山井祥菌草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簽訂協議,依靠科技創新做強做大企業、助推扶貧,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崗位50多個,帶動500多貧困農戶增收。井岡山甌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江西省農科院蔬菜產業科技特派團建立蘆筍種苗培育基地,打造井岡山綠色有機品牌,近三年累計培訓農戶200多戶,帶動86戶貧困戶脫貧。

陜西省佳縣:“六個三”科技工程發揮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

2002年起,科技部將陜西省佳縣確定為科技扶貧定點縣,通過每年派出扶貧干部、安排科技扶貧資金和項目,促進佳縣經濟和社會發展。從2016年開始, 陜西省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開展了科技創新驅動縣域經濟發展示范縣建設工作。

2018年1月,科技部組建了由中省市縣四級科技管理干部組成的第30屆科技扶貧團佳縣執行團(以下簡稱“扶貧團”)。扶貧團自成立以來,穩步推進“六個三”科技工程,著重發揮科技創新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的支撐引領作用,實施科技項目13個,直接投入資金3692萬元,幫助引進資金1445萬元,培訓基層干部500人次、專業技術人員10000多人次,開展消費扶貧、幫助銷售農產品586萬元,帶動貧困人口6000余戶15000多人增收或脫貧,為佳縣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提供了強大助力。

結合佳縣扶貧實際,扶貧團調整遴選了21名科技特派員和30名“三區人才”派往102個貧困村開展科技服務,實現了所有貧困村全覆蓋、所有農業產業全覆蓋,健全了農村實用技術服務體系。

佳縣地處黃土高原,常年干旱少雨,傳統糧食作物收效甚微,高粱、谷子畝產始終徘徊在500斤、400斤左右,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很難形成產業并實現增產增收。針對落后的產業現狀,扶貧團發揮優勢,統籌全國科技資源,從山西省農科院篩選引進“滲水地膜旱地穴播技術”,并于2018年在全縣推廣,2019年進一步擴大規模,種植滲水地膜高粱、谷子4.2萬畝。同時,為解決地膜污染問題重點示范了全生物降解滲水地膜高粱、谷子共6000畝,平均畝產增收80%左右,帶動6000戶農戶(其中貧困戶1800戶)戶均增收4000多元,產量產值均創陜北同類糧食作物種植紀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佳縣引進推廣此項技術實現雜糧產量翻番,還成為陜西省科技廳向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報送的兩個2019年度陜西省科技扶貧典型案例之一。

此外,扶貧團還在佳縣全面示范推廣了包括強力降高塑形、引育新樹種、發展林下經濟、開發凍干健康食品、研發飼料添加劑等在內的紅棗高效種植與精深加工技術,以及引種“中科羊草”、發展“胚胎移植”、拓展羊肉加工制品等“草畜加”全產業鏈發展技術與品種。紅棗高效種植與精深加工技術、“草畜加”全產業鏈發展技術與品種是扶貧團的另外兩大“法寶”,這“三類先進適用技術”的引進推廣,進一步推動了佳縣農業提質增效。

在幫扶工作中,扶貧團還根據佳縣主導產業發展需求精準實施了“三類科技項目”——持續落實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組織實施省市科技計劃項目、推進高校院所產學研合作項目,包括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2個,投入資金5500余萬元,惠及貧困人口2000多戶;省市科技項目有76個,投入資金1010余萬元;成功推出有機小米、小米鍋巴、雜糧代餐粉、黑晶棗、紅棗醋、紅棗酵素等一批新產品。其中,與西北大學合作建成棗花蜜生產線并獲得食品生產許可認證,與山東農業大學合作開展的紅棗防僵尸果與防裂果試驗,以及探索棗樹下套種模式等正在穩步推進。

東方紅小雜糧國家級星創天地、瑞興羊產業國家級星創天地、棗緣紅紅棗產業省級星創天地、省級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控根栽培試驗示范基地、泥河溝紅棗科技示范園以及佳米驢、黑山羊、黑毛豬特色養殖示范基地……扶貧團通過強化星創天地、省級農業科技園區、高校院所地方平臺“三類創新平臺”建設,打造出的科技示范推廣基地在佳縣遍地開花結果。這些基地科技含量高、示范帶動強,或培育創客、或轉化科技成果、或研發新產品,對全縣大學生、農民等群體參與創業創新實踐,助推產業升級和脫貧攻堅發揮了積極作用。

陜西省柞水縣:探索形成“三點一線”科技驅動脫貧產業發展機制

近年來,陜西省柞水縣充分發揮創新驅動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的支撐引領作用,加強科技管理體系建設,精心實施科技扶貧項目,積極培育特色優勢產業,不斷增強建檔立卡貧困群眾脫貧增收能力??萍挤鲐氃谌h調整結構、轉型發展、綠色崛起、整體脫貧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2020年,科技部第30屆科技扶貧團柞水執行團緊緊圍繞鞏固柞水縣脫貧成果、接續鄉村振興目標,積極爭取各類資源向柞水匯聚,全力以赴爭取項目、搭建平臺、支持產業,為脫貧攻堅注入了強勁的科技動力。

一是強化人才培育,提升群眾發展能力。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吳清平等20名知名專家成立柞水木耳產業創新發展科技助力團,定期指導柞水木耳產業高質量發展。組織開展中藥材種植、畜牧養殖等培訓8場次500余人次,木耳菌包護理、病蟲害防治、日常管理等技術培訓9場次410人次,培養了一批素質高、業務精、懂技術、熟管理的本土人才。

二是加大項目爭取,提高帶貧益貧質量。緊扣柞水木耳全產業鏈發展的關鍵環節,爭取各級科技項目24個總投資1320萬元,充分調動科研人員參與技術攻關的積極性。全力加快科技項目建設進度,西川現代中藥農業產業科技示范園全面竣工,食用菌技術研究示范基地啟動建設,累計帶動貧困群眾660戶1605人穩定增收。

三是支持木耳產業,延長木耳產業鏈條。探索形成了“三點一線”科技驅動脫貧產業發展的機制,建成了木耳大數據中心、食用菌質量檢測平臺,形成了生產管理、農戶指導、質量溯源“三大技術體系”。支持柞水縣內企業研發出原味木耳飲料、木耳復合肽飲料等產品,開展菌渣有機肥、菌渣栽培基質配方和廢棄塑料袋處理研究。推介柞水木耳亮相2020年科技活動周,對接阿里巴巴公司通過網紅主播帶貨、參加“人民網兩會夜話為它下單”等活動,幫銷柞水木耳等農副產品420余萬元。

四是建好創新平臺,增強支撐引領作用。圍繞創新型縣建設,全力推進以柞水為核心區的商洛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相繼建成7個功能區,初步形成了集科技研發、生產、孵化、示范于一體的農業科技園區。深入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入選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名單,申報星創天地2家、眾創空間1家、省級縣域創新試驗示范站1家、科技示范村1個。

柞水縣委精準施策、精細“繡花”,創新推行全域旅游“四聯”“三建三帶”就業扶貧、“三聯三幫三帶”科技扶貧、扶志扶智“六大行動”“一主兩優”脫貧產業等精準扶貧模式。緊扣產業扶貧治本之策,柞水縣結合資源稟賦和群眾生產習慣,將木耳確定為脫貧攻堅主導產業,編制木耳產業十五年發展藍圖,制定了19項獎勵扶持政策,實施公用、企業產品品牌相結合的“母子品牌”戰略,完善生產和質量“兩個標準”,建立了質量檢測、追溯、誠信“三大體系”,培育了3條3000萬袋以上木耳產業帶,46個200萬袋以上木耳專業村,創新“兩借兩還”模式,把60%的貧困戶捆綁在產業鏈上,貧困群眾人均增收6000元,木耳產業從小到大、由弱變強,成了群眾致富增收的“金耳朵”,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和全國十大產業扶貧典型案例。2018年,柞水縣被國家科技部評選為“首批創新型建設縣”和“第八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單位”。2019年,柞水縣整縣“摘帽”,2020年全面脫貧。

此外,柞水縣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抓基礎、補短板,改窮貌、換新顏,穩步推進人居環境向生態宜居轉型。同時,加快美麗鄉村建設,開展院落硬化、環境整治和“當好秦嶺生態衛士”主題活動,朱家灣、金米村入選美麗休閑鄉村,營鎮、石甕等17個村入選省級美麗鄉村。如今的柞水,“生態美、設施美、村容美、庭院美”,已經成為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園。

猜你喜歡
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安徽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探析
美麗鄉村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鄉村振興戰略下新型職業農民從業素質提升研究
鄉村振興:從衰落走向復興的戰略選擇
鄉村振興戰略的宏觀思維
基層黨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思考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幾個抓手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