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河流域民間信仰習俗中的音樂文化研究

2021-09-09 21:59李文正
關鍵詞:節日祭祀音樂文化

李文正

摘 要:民間文化是古老的傳統,亦是追隨時代的楷模。因為無論在社會發展的哪個階段,它都以頑強的生命力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民間信仰習俗則是中國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最古老、最有意義的習俗文化之一,它甚至可以追溯到人類社會形成的初級階段?;春恿饔虻拿耖g信仰習俗歷史悠久、形式多樣、內涵豐富,是淮河絢爛文化中具有濃厚色彩的一筆。在此通過對于淮河流域中涉及的廟會、祭祀、節日等民俗信仰中的音樂文化做研究,找出其地域的特征性、差異性和趨同性,并為進一步研究淮河流域的民間習俗和儀式音樂打下前期的基礎。

關鍵詞:淮河流域;廟會;祭祀;節日;音樂文化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1)07-0081-04

淮河流域地大物博,它覆蓋了安徽、山東、河南等省份的部分地區,因此擁有更加豐富多彩的信仰習俗文化。在各種習俗文化的表達形式中,樂器、舞蹈等音樂形式占有重要的地位。這些音樂文化是民間習俗傳達的精髓,也是我們研究淮河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徑?;春恿饔蛩浀氖》莶煌?,也具不同的地域文化和音樂文化習俗,在表達方式、表達內容等方面各有特色。由此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淮河民俗文化。本文主要從廟會習俗、祭祀習俗、節日習俗三個方面對淮河流域信仰文化中的音樂體現做研究。

一、淮河流域民間廟會習俗中的音樂文化

“廟會”是中國民間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動,無論在哪個省份,哪個民族,都有具有當地特色的廟會,內容與形式也不盡相同,都是體現民俗文化的集娛樂、文化、交易等于一體的大型民俗活動。廟會在各地的稱謂也有所不同。在很多地方稱為“廟市”“節場”等,或者小型廟會稱為“趕集”,這些詞匯承載了多少人兒時的記憶。

(一)安徽懷遠涂山廟會中的音樂文化體現

位于蚌埠市懷遠縣的涂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山。它歷史悠久,有著豐富多彩的文化。蚌埠位于中國南北的分界線上,因此它的發展對于中國經濟和文化的推動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涂山作為代表性的名山,在歷史上曾被多次記載,如《左傳》《史記》等。傳說中4000年前,以涂山為中心的淮河中游廣大區域都屬于涂山氏國的管轄范圍之內。夏朝的部落首領大禹奉命到涂山治理水域的這段歷史是涂山最具光彩的一頁。今天的涂山,也在涂山文化和大禹治水文化的影響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得風生水起,更具魅力。涂山廟會就是為了紀念大禹治水而形成的集民間藝術、宗教信仰、文化娛樂和物品交易于一體的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每年到了廟會的日子,人們敲鑼打鼓、載歌載舞,不遠百里來參加大禹治水的盛會。

祭祀當天,社會各界的人士按照不同的類別分別有次序的列隊入場,祭祀前的9秒鐘肅立象征著禹定九州。鳴鐘13聲,代表13億中國人民。然后全體成員面對涂山禹王宮行禮,以表達敬意。如圖1和圖2為祭祀現場的各種節目,形式多樣化,規模較大,彰顯了人們對于大禹的敬重。在民間,通常將歷史上具有豐功偉績的名人敬奉為神,而大禹就是其中的一位。人們將內心的敬仰通過歌舞、表演等藝術形式展現出來,盡情抒發內心的情感。而這些花鼓燈、高蹺、器樂表演等民間藝術也借此得到了更好的繼承和宣揚。

(二)山東曲阜祭孔廟會中的音樂文化體現

曲阜市是著名的歷史名城,也是文化名城。在曲阜市東南方有一尼山,為孔子的降生之地。山上有尼山孔廟,尼山神寺和尼山書院。山下有智源溪,寓意為智慧之源。每年的孔子誕辰日有廟會,尼山景區祭孔大典和廟會是曲阜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廟會中不僅有捏面人、吹糖人等當地的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俗文化展演,還有很多情景劇演出。

據記載早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朝廷便規定了祭孔的活動,在大典中還設有古典的樂舞,場面非常隆重,其規模也在全國之首。祭孔活動中的樂歌、樂章以頌揚孔子的功德為主,歌詞振奮人心,感動神靈。根據《中華廟會事典》記載,古代祭孔的典禮共有6個程序,其中,三獻禮為重要內容,伴有祭祀的舞蹈,共分為3部分:初獻、亞獻、終獻。以體現孔子的禮樂標準和道德觀念為基礎,以歌詞的字形字義賦予象征的舞蹈語言??讖R祭祀所有的樂器種類很多,有編鐘、古琴、古瑟、笙、龍笛等,還有古代八音之器,以歌伴舞的形式形成恢宏的氣勢。今天的祭孔廟會也始終貫穿著音樂的氛圍,形式更加多樣化,是一種綜合性的浩大的藝術表演形式,如圖3為大典中的各種儀式形式。

(三)河南淮陽太昊廟會中的音樂文化體現

太昊陵廟會是當地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活動,當地人稱作人祖廟。它的聲勢浩大、持續時間之長都是中原地區所獨有的。廟會寄托了廣大勞動人民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太昊陵廟會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代,漢武帝曾自稱受到人祖伏羲的保護而得到了皇帝的位置。明太祖也說自己受伏羲的庇佑而得天下。今天的太昊陵廟會,規模更加龐大,來此朝圣的人們已經不限于當地居民,而是來自全國各地。廟會期間,每天的人流量可達20多萬人,多則40多萬人。廟會中除了基本的祭拜、貿易,最具特色的應數各種各樣的民俗娛樂活動。其中以雜耍表演居多。旱船、舞獅子、龍燈等應有盡有,其熱鬧程度不亞于傳統的春節等節日。其中,擔花籃是比較有代表性,是一種比較原始的舞蹈形式。在古代用來祭奠祖先,取悅神靈。在廟會持續的一個月,每天都會有經挑班子在太昊陵前載歌載舞,吸引著大量前來進香的男女老少。

經挑舞一般由4個人組成一個班,其中1個人打著竹板,邊說邊唱,另外三個人挑著花籃。共有3副擔子,6種樣式的花籃,舞蹈與說唱結合。舞者都穿著黑色的衣服和大腰褲,扎著裹腿,腳穿黑色的繡花鞋,頭上也帶著黑色的包頭。舞者大多由老年婦女組成。擔花籃的舞蹈者舞蹈的一些動作和唱詞也跟伏羲女媧有關,漢代畫像石中人首龍身的伏羲女媧下部交尾的圖像,來源于原始的祭祖舞蹈如圖4。

(四)開封相國寺廟會中的音樂文化體現

開封相國寺,原名叫建國寺,始建于北齊文宣帝天保六年,在北宋時期就已經得到皇家的尊崇,在經過多次擴建后,達到了鼎盛的時期,為當時的皇家寺院之一??梢娖錈o論在規模還是布設上都算得上乘。后來相國寺經歷了幾次浩劫,被毀掉了不少,又重修了幾次。我們今天看到的大部分建筑都有了修補的痕跡。規模也不及從前??v然歷史會留有很多遺憾,但是作為曾紅極一時的代表性皇家寺院它的寺院音樂還是比較典型的。

相國寺廟會是源于佛教祭祀的廟會,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四月初八和七月十五這三個日子舉行。相國寺的位置位于戰國為公子信陵君的故宅,每年的廟會時間,來自全國各地的善男信女紛紛前來,許愿、還愿、祈福,最有特色的數由樂僧演奏的寺院音樂。幾百名僧人集體演奏,氣勢宏大。其中演出的寺院音樂分為聲樂和器樂兩種,是我國佛教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寺院音樂大家并不陌生,前些年比較流行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悲咒》等等,不光在寺院傳播,也深得廣大年輕人的喜愛。此外還有雜技、舞獅子、大鼓等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

二、淮河流域民間祭祀習俗中的音樂文化

民間祭祀習俗是指通過一定的形式,將各類食物,水果等敬獻給神靈等,以求得保佑和賜福。這類儀式一般有巫師、祭司或者家族長,家里的長輩們主持,也可以由本人進行祭祀。關于祭祀的最早記載,是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上?,F代的人們仍然保持著祭祀的習慣,尤其是在農村,老人們還會在一定的日子里進行祭拜,求得心靈的安慰和余生的幸福平安。人們認為神靈是與人類共存在不同的世界里,也像人類一樣有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所以通過祭祀的形式提供給已故的親友他們所需的東西。祭祀用品也越來越豐富,由最初的以紙幣為主擴展到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享用的各類服飾、物品以及各類交通工具都有了冥間所用的類型。祭品在祭拜之后可以繼續食用,除了祭品還有上香、祈禱等儀式。

(一)淮河流域民間求雨習俗中的音樂文化體現

對于天氣的惡劣,自古至今都有與此相關的一些習俗。依稀記得小時候下冰雹的天氣,有老人將家里的菜刀等工具拿到院子里,擺放在地上,進行一系列的祈求儀式。這類儀式在淮河流域也非常盛行。例如位于淮河壽縣的正陽關鎮,比較典型。因為在歷史上,這個地段是非常容易發生自然災害的地方。洪澇災害、旱災時有發生。因此求雨已經形成了一種風俗。求雨的活動開始時,成群結隊的孩童光著身子,用板子抬著泥龍,跟隨在后面的孩子們手上拿著柳樹枝條,一路上唱著與麥收相關的童謠,一直走到淮河邊上的大王廟。根據程序將泥龍頭下水,龍尾露出水面。做上標記,以備以后觀測水位用。若是旱情解除了,還會進行還愿儀式。這種求雨時孩童歌唱的民謠就是祭祀習俗中音樂文化的一種體現。當然淮河流域地域廣闊,在各個小地方求雨時祭拜的神靈也各不相同。也有祭拜關老爺的,認為他忠義雙全會幫助人們解除旱情,因此在民間關老爺也屬于求雨神靈之一。

(二)淮河流域的民間祭灶習俗中的音樂文化體現

祭灶風俗可謂是在中華大地上盛行范圍較廣的一類習俗。從南到北,從城市到鄉村,俗稱“小年”的這一天也是人們在春節前最重視的節日了。在民間,往往在這一天給孩童剃頭,有著吉祥的寓意。小年也有除塵的習俗,但更重要的是祭灶。擺好祭品,唱著祭灶的歌謠,傳說中灶王爺要在這一天上天回報各家各戶的善惡情況,所以要用好吃的“賄賂”他,讓他不說壞話只說好話。各地祭灶的歌謠內容不盡相同,卻表達了同樣的愿望。小時候在家里張貼的薄薄紙張的灶王爺畫像如今已經不多見了,那卻是留在我們童年記憶里家鄉的一個剪影。同時也代表著一種民俗文化的根源性和流傳力。來源于生活的則更加持久,更加深入人心。

三、淮河流域傳統節日習俗中的音樂文化

傳統節日是中國人最為尊崇的節日,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信仰。我們在新年放鞭炮、在元宵節打燈籠,在端午節吃粽子。這一切不僅僅是一種形式,更是千百年來中華兒女表達信仰的一種途徑。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體現的形式慢慢地減弱了,但是在人們心里的熱忱遠沒有消失,那是中華兒女骨血里流淌的不滅的情懷?;春恿饔蜃鳛橹腥A大地的代表之一,對于傳統節日的慶祝自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特色。尤其是其中音樂文化元素的貫穿更是整個節日儀式中的點睛之筆。下面以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為例講解。

(一)淮河流域春節中的音樂文化體現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不管時代如何變換,仍然改變不了我們對于春節的執念:回家、拜年、探親訪友、看春晚、放鞭炮、以及各種文化娛樂活動。春節是全民族的信仰,是每一個中國人心中團圓的夢想,是各種傳統節日中音樂元素體現最為全面的節日了。各地的文化展演必不可少,都會將各自看家的本領以藝術的形式展現出來。如花鼓燈、太和清音、泗州戲等。

花鼓燈在淮河流域多個地區都有,非常具有代表性。太和清音歷史悠久,在清代中葉流傳到了太和地區,它的唱腔優美,曲調清麗動人,婉轉柔和,給人美好的享受。每逢節日、婚禮等喜事時,會集中演唱,演唱者圍坐在一起,各自拿著樂器,邊彈邊唱,自娛自樂,展現濃濃的節日氣氛,是一種具有較高審美價值和文學價值的曲藝,還被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泗州戲是安徽省宿州和蚌埠傳統的戲劇形式,流行于淮河兩岸,也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泗州戲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文化內涵,優美動聽,唱響了淮河兩岸和大江南北,顯示出強烈的地域文化特色。每逢春節等節日,這些各地代表性的傳統藝術就是大顯身手,盡情展示自己的魅力。近幾年隨著環保力度的增大,鞭炮禁放,少了一些節日的氣氛??蓢巳匀荒苄指鞣N藝術形式中充分體驗春節的熱鬧、喜慶氣氛。

(二)阜陽地區元宵節燈會中的音樂文化

燈會在隋唐時期就已經開始出現了,在明代比較盛行。宋代詩人歐陽修曾在潁州太守,并寫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詞,用來抒發元宵節時的情懷。說明在宋代阜陽地區的燈會已經很盛行了。在燈會上,人們不僅會把自己制作的各種花燈掛在自家門前,還會唱大戲。大戲便是元宵燈會代表的音樂形式之一。

阜陽屬于皖北地區,阜陽燈會中的節目形式多樣化,各地有不同的代表。如臨泉的抬閣、肘閣屬于民間舞蹈的范疇,盛行于明朝,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肘閣傳統的節目有《天女散花》《秦香蓮》等,抬閣的代表性節目有《游西湖》《回荊州》等。更有被封為“東方芭蕾”的潁上花鼓燈,男女老少齊上場,為節日增添了濃濃的氣氛,如圖5是阜陽花鼓燈的表演?;ü臒羰且晕璧?、鑼鼓、燈歌形結合的藝術形式,有雙人舞、集體舞,表現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的思想情感。唱腔高昂,旋律歡暢,節奏有力,情感奔放,強烈地表達了阜陽人民對于美好幸福生活的執著與向往。

(三)蚌埠地區端午節中的音樂文化

蚌埠地處淮河流域,皖北地區,是一個經濟文化都較為發達的城市,同時也是以“花鼓燈”藝術聞名的地區,各類文化娛樂活動自然也少補了花鼓燈的捧場。蚌埠各單位曾多次組織端午節大型花鼓燈展演活動。既慶祝了節日也宣傳了文化。端午節在今天不僅僅是一個紀念性的節日,更成為人們抒發感情,宣傳傳統文化的一個途徑。我們在吃粽子,賽龍舟之余,也享受了更多的節日氣氛。這種以傳統節日為契機,為依托,充分發展文化藝術等活動的方式是一個可行的方案。但需要注意的是,不管什么樣的形式,都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節日的初衷。使傳統節日變了味道,失去了傳統文化的根基。

古老的音樂形式在原始社會就已經出現了,原始人在狩獵、采集時,在慶??駳g時已經有了基本的舞蹈形式。如發掘出的“舞蹈紋彩陶盆”就描繪了原始人的生活狀態。當時的舞蹈多跟神靈崇拜相關,同時也是遠古人類在缺乏語言能力的狀態下用肢體語言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今天,在經歷了歷朝歷代的洗禮,這些音樂的形式已經和民俗文化不可分割,成為民俗信仰表達中一種重要的形式和力量?;春恿饔蚩缃泿状笫》?,且處于南北交界的典型區域,也是民俗文化多樣化的集中地。對于淮河流域民俗信仰中音樂文化的研究不僅有利于淮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也為廣大民眾認識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重審音樂的廣度和寬度起到一定的作用。

——————————

參考文獻:

〔1〕張秉政,李華錫.隋唐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三個特點[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1).

〔2〕北京師聯教育科學研究所.中州大地的民俗與旅游[M].北京:學苑音像出版社,2005.1.

〔3〕石靚艷.郟縣大銅器的文化內涵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17.

〔4〕李璐彤.論儀式音樂在喪葬禮俗活動中的功能體系——以楊小班鼓吹樂棚為例[J].當代音樂,2017:17.

〔5〕徐燁.荊州民間“上皇會”儀式音樂考察研究[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7(02).

〔6〕鄒允.少數民族儀式音樂中的文化、權利和秩序[J].貴州民族研究,2016(01).

〔7〕唐靜.薩滿儀式音樂保護與傳承的問題及對策[J].貴州民族研究,2017(04).

〔8〕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音樂藝術[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136.

(責任編輯 徐陽)

A Study of the Music Culture in the Folk Beliefs and Customs of the Huai River Valley

LI Wen-zheng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Bengbu 236041, China)

Abstract: Intercul turalism is an ancient tradition and a model for following the Times. Because no matter in which stage of social development, it exists in people's daily life with tenacious vitality. Folk belief custo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folk culture, is one of the oldest and most meaningful custom culture created by the people, it can even be traced back to the initial stage of human society. With a long history, various forms and rich connotations, the folk beliefs and customs in the Huai River River Valley are one of the highlights of Huai River's splendid culture.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ces and convergenc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usic culture of the temple fair, festival,sacrifice and other folk beliefs in the Huai River river valley, and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Huai River valley folk customs and ritual music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early stage.

Keywords: Huai River Valley; Temple Fairs; Fete; Festival; Music Culture

猜你喜歡
節日祭祀音樂文化
淺談白馬人民俗風情
《粵江流域人民史》之廣西壯族音樂文化《劉三姐》
論吉林省少數民族戲劇發展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
試論《蛙》中的民間文化
傳統文化是報紙的營養
原版動畫片在體校英語口語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