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價值引領:學科教師的應為和可為

2022-03-09 16:32范曉紅
江蘇教育·教師發展 2022年11期
關鍵詞:價值引領學科教學

【摘 要】教學具有教育性。教師在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同時,應該主動引領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通過學科教學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的主要路徑有:遵循國家課程標準要求,為學生明確價值導向;精心設計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價值落點,引領學生在學科學習中完成價值觀的內化;言傳身教,作為學科代言人和社會代言人為學生做出審美示范。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科教學價值引領需要“四有”好老師。

【關鍵詞】價值引領;學科教學;教育自覺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86-0015-05

【作者簡介】范曉紅,南京市竹山中學(南京,211100)湖東路校區教師,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教學具有教育性,這是教育常識。教學活動是一種社會行為,受社會意識形態的制約,意識形態中必然包含價值取向和規范約束。在學科教學中,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這是學科教學的題中應有之義。韓愈《師說》中的名句“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把“傳道”視為教師的首要責任。合理的教學,包含了教育自覺。那么教師如何進行價值引導呢?

一、以課標為“路標”,明確價值導向

“課標”,即“國家課程標準”的簡稱(以下“課標”皆同)。課標由國家制定,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規定了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學基本要求,體現了國家對全體學生學習結果(包括綜合素養、學習能力、學習水平等)的基本期望。在進行學科教學之前,教師必須認真閱讀課程標準,理解課標精神,這樣才能在教學中貫徹并落實課標要求。細讀課標,至少需要明確以下三點。

1.深刻理解課標的指導思想

理解課標的指導思想,是教師學習和運用課標的重要前提?!读x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在“指導思想”部分明確指出:“聚焦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引導學生明確人生發展方向,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边@非常清晰地說明了義務教育的目標導向。其中“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含義豐富,是課標導向中的重點,是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重要指標。它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6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昂诵乃仞B導向”作為課標的關鍵,生發出課標的其他綱領性要求和建議,教師對此必須要有深刻理解。

2.清晰了解課程性質和課程基本理念

在學習課標的過程中,教師要立足課程,認清課程的本質屬性,從課程的基本理念出發,展開教學行為。如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課程性質”中,對語文課程進行如此定義:“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苯酉聛韺@個定義進行闡釋,其中強調要“致力于全體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及學生終身發展”。在五條課程理念中,第一條就是“要立足學生核心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育人功能”。只有錨定了課程性質和理念,教師才能在課程實施和評價過程中確定方向與標準,否則就會有失偏頗,甚至南轅北轍。

3.準確把握課程目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課程目標”部分首先定位:“語文課程圍繞核心素養,體現課程性質,反映課程理念,確立課程目標?!比缓蟛沤忉尅昂诵乃仞B”內涵:“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边@些都清晰地表明了教學的價值和意義在于教育,教學不能局限于知識、技能、方法,而一定要關注情感、態度、品格。教學不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師不僅是“經師”,而且是“人師”。目中有人,教學才有意義。認清了課程目標,才能厘清課程行為的本末、主次、優劣,保證課程內容、課程活動的正確指向性,不浪費國家的教育投入和學生的寶貴生命。

方向自覺、目標自覺、主體自覺,都從屬于教學的教育自覺,這是學科教師進行價值引領的前提,是學科教師必備的“應為”。

二、以課程為“路程”,引領價值體驗

課程,顧名思義,隱喻著教育過程,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動態過程,它包含了教學內容、學生、教師的相互影響和作用。常規的課程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學為主線。課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集中體現國家意志,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直接關乎學校人才培養質量。[1]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課程教材要發揮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那么,學科教師如何在這一段“路程”中發揮“培”“鑄”“啟”“增”的主導作用呢?

1.目標設定:化大為小,化抽象為具體

學科教學中的目標意識極其重要,確立教學目標是開展教學行為的前提,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是教學行為的重要評價指標。課程中存在多層次的目標,如課程總目標、學科課程目標、學段目標、教材分冊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等,它們逐漸細化、具化、量化、可操作化。頂層設計就是“本”與“源”的設計,分解頂層目標的過程就是開枝、散葉、分流的過程。學科教學的目標從頂層設計開始分解,從底層設計開始實施。

以語文學科為例。課程目標從核心素養內涵開始,分解出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4大概念,提出9條總目標,隨后按照4個學段的順序提出具體的學段要求。以第4學段(7~9年級)為例。這一學段目標分為“識字與寫字”2個目標、“閱讀與鑒賞”9個目標、“表達與交流”7個目標、“梳理與探究”4個目標?!伴喿x與鑒賞”中的第7個目標為:“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探索個性化的閱讀方法,分享閱讀感受,開展專題探究,建構閱讀整本書的經驗,感受經典名著的藝術魅力,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本唧w到八年級上學期,名著閱讀篇目分解為《紅星照耀中國》《昆蟲記》。這一學期的閱讀活動,又可分解為前半學期讀《紅星照耀中國》,后半學期讀《昆蟲記》。在閱讀《紅星照耀中國》時,又可以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做課堂導讀教學,把閱讀過程分為初讀熱身、讀中交流、讀后評價。這三個步驟若設計為三個課時,那么每個課時都可以在整本書閱讀的大目標下安排更具體的小目標。這些小目標就是對“閱讀與鑒賞”的具體化和細目化。

例如將第一個課時定位為初讀熱身課,那么課時目標就可以設計為:

(1)通過瀏覽目錄,了解作品的寫作順序和內容概要。

(2)通過了解作者生平和寫作背景,感知作者的寫作意圖和作品的歷史價值。

(3)通過隨機選讀片段,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調和語言風格。

假如把第三個課時定位為讀后分享課,那么課時目標就可以設計為:

(1)分享閱讀感受,為主要人物形象“畫像”。

(2)精讀片段,賞析人物描寫方法。

(3)小組討論,理解紅軍精神的歷史影響和現實意義。

從第一課時到第三課時,目標是連續而不交叉的,內在的邏輯聯系緊密,呈現出由淺入深、由粗到精、由接受到輸出、由認知到理解、由理解到綜合性評價的目標遞進。分解得越細致具體,操作越便利,反饋越明確,評價越有針對性。在《紅星照耀中國》的課程目標落實過程中,學生從最底層的目標出發,了解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戰士堅韌不拔、英勇無畏的道德品質,感受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偉大而平凡的精神風貌,領悟了紅軍精神的歷史影響和現實意義。這一目標的達成,恰好呼應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如其中的第一條“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呼應了課程標準的頂層目標,即立德樹人。

2.價值落點:從文本到自我,從抽象到具體

國家課程中包含著豐富的教育因素。以語文學科為例,教材所精選的經典美文和時文,文質兼美,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審美價值和思想價值。對學生來說,形象的、具體的文學形象,相對來說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文字深處蘊藏的意義和價值是抽象的、縹緲的、有距離的、難以把握的,因此在學科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合適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領略文字中深蘊的精神力量,促使學生把文學感受轉化為自身體悟,將間接經驗內化為直接經驗。

以教育部審定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的《鄧稼先》一課為例。這是楊振寧先生所寫的一篇記人散文,介紹了中國“兩彈元勛”鄧稼先的感人事跡。鄧稼先忘我工作,鞠躬盡瘁,把一生獻給祖國,其崇高精神非常值得學生學習,但這篇文章的價值引領作用還不僅限于此。文中列舉了百年前中國的屈辱歷史,回憶了鄧稼先和楊振寧在昆明時一起背誦的《吊古戰場文》,還引用了楊振寧父親喜歡的歌曲《中國男兒》歌詞。課文中包含的中華悠久的愛國傳統、中華兒女代代傳承的報國精神、發奮學習振興中華的少年壯志、矢志不渝九死無悔的堅定信念等,都是學科教學中的教育因素,都能給學生的心靈帶來極大的震撼。

有一位教師在學生熟讀課文之后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你是如何理解“中國男兒”的?

學生1:“男兒”是男子漢、大丈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稱得上“男兒”。鄧稼先就是這樣的“男兒”!

學生2:“中國男兒”就是“中國英雄”。凡是愛國、挽救祖國于危亡之際的中國人都是“中國男兒”!

學生3:“男兒”是指勇敢、有作為的人。誰說女子不如男?有許多女子,她們也勇敢、有作為,是頂天立地的大英雄!

學生4:“兒”有“少年”的意思。少年強則國強,鄧稼先他們把青春獻給了祖國,現在,強國有我!

這個教學環節中,關鍵之處在于教學的著眼點是學生,關注的是學生怎么理解、怎么感受、怎么決定。教師沒有把宏大的、神圣的、深刻的、抽象的道德意義當作書面的文字概念,沒有采用“告訴”“教訓”的方法,直接讓學生拿出筆來“記錄”,或是當作“試題”來“測試”“評價”,而是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涵泳推敲,咬文嚼字,從少年讀者的角度去感受、去思考,并聯系自身和現實,這樣就巧妙地將作者的家國情懷、主人公的奉獻精神,轉化為學生的學習意識和理想抱負,很自然地完成了價值觀的引領,實現了心靈的拔擢提升。

關于教學內容的選擇、形式的優化、方法的創新,是對學科教學價值載體的優化,是學科教師的“可為”。

三、以教師為示范,具化價值審美

學科教學中,始終存在著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那就是教師。表面上,教師只是課程與學生之間的鏈接,但實際上,教師也是課程的一部分,其作用和意義幾乎可稱得上是“立體教材”。

1.立于學科,代言學科核心素養

很多語文教師都喜歡說這么一句話:“走上講臺,我就是語文?!边@句話里包含了他對學科的熱愛,也彰顯了一位優秀語文教師的自信。這樣的語文教師,要么書讀得多,滿腹經綸,隨時能引經據典、出口成章;要么音質好,字正腔圓、聲情并茂,仿佛電視節目主持人;要么書法精妙,鐵畫銀鉤、行云流水,板書堪比字帖;要么有巧思,每節課都能上出亮點,妙趣橫生,讓學生如癡如醉?!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學生提出的語文核心素養要求是:“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边@個定義很抽象,但眼前的教師很直觀、很具體。教師的形象,立體化了學科的形象。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教師價值與學科價值糅合之后衍生出的學科價值,要數倍于單一的學科價值。許多學生從教師身上發現學科的魅力,從而愉快地投入學科學習中,并在這一學科中取得突出成績,甚至未來選擇這一學科作為職業。學科價值是永恒的、巨大的,但有時候是隱秘的,需要被發現、被彰顯,而學科教師就是最好的代言人。

2.超越學科,代言社會核心價值觀

教師以一個鮮活的先生(先出生者、先學習者、先經歷者)形象出現在好奇的學生面前,是學生觀察、模仿、學習的對象;教師以身負各種社會責任的社會人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是學生了解社會現象和社會關系的窗口。教師無須也不能向學生展示自己全部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但教師有意無意間在學科教學中呈現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個性特征、審美傾向,都會給學生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對教學的設計、對教學活動的組織,是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學養風度、表達能力、與學生的交流方式等,不是學科內容,但與學科教學緊密相關,可算是學科附加內容。教師的襟懷抱負、處世哲學、生活狀態等,與學科教學相距甚遠,但其教育意義與學科教學同時發生。在教學情境中,教師攜帶了大量的默會知識,這些知識以潛在的、可增殖的方式,影響學生的當下和未來?!短僖跋壬芬晃闹?,魯迅先生寫自己回國之后棄醫從文,與當年的醫學老師藤野先生也不通書信,但一直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掛在書桌對面,激勵自己以筆為槍,勇敢戰斗。如果從教育效果角度品讀這個片段,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對學生(魯迅)來說,教師(藤野先生)自身的教育作用已經遠遠大于學科知識(醫學)的教育作用。

走上講臺,教師呈現給學生的便不只是一節課,還是一個社會對未來公民的期待和示范。道之所存,師之所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師必須牢記:欲傳道先修道,欲立人先立己。

從2000多年前的風乎舞雩到核心素養時代的智慧課堂,求學問道依然是教育的重要內核。為了培育素養全面的一代代新人,必須先打造一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這是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的前提。無論從歷史與家國的宏大視角俯瞰,還是從師生個人與具體教學的微觀角度審視,所有教師都要在素養方面以身作則?!皩W高為師,身正為范”,顛撲不破,歷久彌新,這是責無旁貸的應為,又是意義非凡的可為。

【參考文獻】

[1]楊銀付.以高質量的課程實施為高質量教育奠基[EB/OL].(2022-04-21)[2022-10-12].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382/zjwz/202204/t20220421_620103.html.

猜你喜歡
價值引領學科教學
微課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小學各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在教學中有效滲透德育的策略與方法
淺談德育在學科教學和日常生活中的滲透
多元價值觀背景下的價值引導與美德塑造
淺談思想政治課中負面案例的運用
“舌尖上”的思想品德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