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共青團開展教育幫扶工作的價值與路徑研究

2022-05-30 18:37王鸝
領導科學論壇 2022年10期
關鍵詞:高校共青團鄉村振興

摘要:共青團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堅定不移跟黨走,為黨和人民奮斗,是共青團的初心使命。共青團核心優勢是智力、人才優勢。扶貧必先扶智,高校共青團參與鄉村地區教育幫扶工作是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關于青年成長成才重要論述的具體闡釋。文章概述鄉村教育幫扶工作對共青團培養青年、幫助青年成長成才以及改善鄉村教育條件的意義價值,并研究通過“引智”“引力”“引資”形成“1+1+1>3”的高校共青團教育幫扶模式。

關鍵詞:教育幫扶;高校共青團;鄉村振興

作者簡介:王鸝,北京科技大學團委書記(北京100083)。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5103(2022)10-0113-03

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中指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改善義務教育辦學條件,做好人才和智力支持的政策銜接,鼓勵和引導高校青年人才向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地區的基層流動,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團始終堅持并發揚“黨有號召,團有行動”的優良傳統,發揮青年的智力、人才優勢,堅持在教育幫扶工作中量體裁衣、量力而為、精準推進,把帶領廣大青年投身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這一過程,作為共青團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必然要求和時代機遇。

一、高校共青團開展教育幫扶工作的理論依據

(一)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在當代中國的具體表現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為共青團開展鄉村教育幫扶工作指明了方向。馬克思認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勉勵廣大青年要勤實踐,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行萬里路,注重在實踐中磨練自己,在實踐中積累人生經驗。他鼓勵青年深入基層,到基層、到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做成一番事業、做好一番事業。堅持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要求廣大青年在共青團組織的引導下,通過基層服務和實踐勞動,投身黨和人民的事業,把理論知識、專業特長、個人技能與現實經驗、農村實際相結合,在實踐中檢驗學習效果、深化認知,同時讓青年學生在親身參與中認識國情、了解社會、提高本領。

(二)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豐富與發展

馬克思初步提出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人的勞動能力的發展,包含個人的體力、智力、個性和交往能力的發展等。二是人的社會關系的豐富。三是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無論是鄉村教育幫扶工作,還是高校青年培養工作,其目標和方向是促進青年在知識學習、勞動能力、社會技能等方面的全面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將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不斷擴大投入,努力發展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盵1]191鄉村振興,教育先行,高校共青團在幫扶模式的選擇上,突出教育幫扶、科技幫扶、文化幫扶的地位和作用,幫助鄉村青少年改善教育條件,全面提升綜合素質,最終靠辛勤勞動改變落后的現狀,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與此同時,高校青年通過參與鄉村振興系列基層實踐和支教幫扶活動,獲得了在情感方面的自我認同,在心理方面的自我滿足,有助于高校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促進青年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推動社會文明進步。

(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成長成才重要論述的實踐闡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百年來,青年作為社會發展的先鋒力量,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習近平總書記以青年成長成才為主題,多次發表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在共青團成立100周年的慶祝大會中指出,做到“四個始終成為”是共青團更好地團結、組織和動員青年的科學行動指南。爭當“五個模范”是廣大青年追求進步、成才成長的奮斗方向。習近平總書記用參天大樹和初升朝陽來比喻青年,新時代青年通過社會服務進行學習,為他人提供幫助的同時,使自己在服務中得到學習和提升,實現發展目標,增強公民意識與奉獻意識。通過公益勞動激發自身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成為在各項急難險重任務中勇于擔當、沖鋒在前的新時代青年。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成長成才系列講話的重要精神,運用到高校共青團教育幫扶工作中,幫助青年成長成才。

二、高校共青團開展教育幫扶工作的時代價值

(一)貫徹落實鄉村振興的政策要求

中國最大的問題在農村,振興農村是黨領導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經之路。黨的十九大將鄉村振興列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七大戰略之一,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鄉村振興已進入啟動發展階段。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人民為中心,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深入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志著黨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當前階段,國家正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這是一項全社會同下一盤棋的重要任務,共青團在幫扶工作中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凝聚廣大青年團員的力量助力鄉村教育振興。

(二)共青團“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時代答卷

參與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工作是共青團“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重要表現。共青團在參與教育幫扶過程中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工作實施模式,以高校統籌部署與落實為基礎,以發揮共青團“三力一度”為手段,以多樣化的定點幫扶協作為協同機制,合理發揮各級團委、基層團支部、團干部、團員青年的優勢,將共青團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工作主線,與共青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主責主業深度融合。也借此機會,將學校理論知識與社會基層工作密切相連,幫助青年學生全面提升自身競爭力,為青年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實踐鍛煉平臺。高校共青團在開展教育幫扶工作的同時,既有效解決了貧困地區教育資源欠缺的問題,又大大提升了共青團的育人質量,拉近了與企業團委、基層政府、社會公益組織的聯系,增強了學校的綜合實力,這是共青團強化團組織建設的關鍵途徑,是高校學生服務社會、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重要體現,也是高校共青團“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時代答卷。

(三)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契機

高校共青團開展教育幫扶工作是凸顯共青團政治引領價值、道德培育價值、素質提升價值、成長服務價值的良好渠道,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契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高校共青團通過引導青年學生參與教育幫扶活動,幫助其加強社會認知、塑造健全人格、樹立遠大理想,從而滿足學生成長成才需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生通過常態化參與鄉村振興系列工作,體察民情、世情和國情,在專業素養、三觀培養等方面逐漸形成科學的認知。高校的育人工作不是“把水灌滿”,而是“把火點燃”,學生通過投入一定時間和精力參與基層服務,是主動擔當的表現,將理論知識逐漸內化為自身行動的價值追求。

三、高校共青團開展教育幫扶工作的實施路徑

(一)“引智”:挖掘青年智力優勢,組織“送教下鄉”支教服務

高校共青團采取多種幫扶方式推進西部地區鄉村教育發展,如組建“中國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組織“東西高校共青團互助交流”等。以研究生支教團項目為教育幫扶工作的突出代表,高校通過參與團中央大學生西部計劃項目,選拔素質高、能力強的優秀學生前往中西部地區鄉村中小學,以多種身份開展教育幫扶工作,力求做到教育幫扶的全面兼顧、全面參與。首先,研究生支教團成員作為支教教師,在中西部地區中小學承擔語文、數學、英語、物理、政治、化學等主要科目的教學工作,完成第一課堂的基礎教育教學任務,助力鄉村基礎教育教學質量與水平的提升。其次,作為研究生,充分發揮專業所學和個人特長延伸教學范圍,強化學生第二課堂培養。利用課余休息時間,根據自身特長,兼任學校社團、學生會指導教師和學生班主任,開展豐富多彩的“送教下鄉”活動,通過同伴教育活動、心理素質輔導、思想政治引領工作,豐富山區孩子的學習生活,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再次,研究生支教團成員作為幫扶“干部”,放眼幫扶工作全局,深入了解當地學生學習狀態及家庭情況,參與特殊群體家庭學生控輟保學工作,完成控輟保學任務。同時配合學校團委與當地政府,分析當地學校所需,精準施策,共同形成鄉村振興工作合力。團中央西部計劃研究生支教團項目開展24年來,將教育幫扶與理想信念教育、素質能力培養、文化熏陶相結合,將東部地區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廣闊的視野帶進西部地區鄉村中小學,實現“教育扶志+扶智”,豐富“三全育人”工作途徑,同時實現高校團委和地方團組織在幫扶和育人的雙向互動。

(二)“引力”:發揮團組織優勢,形成“四位一體”幫扶力量

發動高校各級團委、基層團支部、團干部、團員青年形成“四位一體”的全方位幫扶力量,開展東西部共青團組織協作與共建系列活動,包括留守兒童關愛、支教助學、普通話推廣、志愿服務、青年就業創業等方面,實現教育事業的精準幫扶。首先,在團員青年中廣泛組織“三下鄉”“返家鄉”實踐活動、“青年筑夢紅色之旅”創新創業項目、公益服務系列活動,針對鄉村地區學生留守兒童多、家庭關愛缺失、青少年成長缺少指導等問題,建立“教育扶智+扶志”幫扶模式,成立高校學生實踐基地。青年學生利用寒暑假時間走訪鄉村學校、農村學生家庭,或者利用互聯網開展日常的線上家教及互動,形成與鄉村學生的長效溝通和幫扶機制。其次,在團支部中開展結對共建項目,通過主題團日、“紅色1+1”項目,從校內與校外、課內與課外、線上與線下等多重維度開展以農產品認購、網絡互動交流、課后學業輔導為主題的基層支部共建活動。再次,發動團干部參與東西部團組織協作交流、鄉村教師培訓班、大學教師進課堂等項目,引導高校共青團干部為鄉村教師進行授課,傳授優秀教育教學經驗,為鄉村中小學生開展愛國主義專題教育、講授心理健康知識、普及科學文化理念,做到立足講臺、輻射校園、關愛家庭、造福百姓。最后,各級團委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帶領基層團支部、團干部、團員青年通過深入幫扶一線,準確把握扶志、扶智,教文化、教技能,更要激發貧困地區青少年學生向上奮斗的精氣神,鼓勵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引資”:依托高校資源優勢,構建“輸血—造血”幫扶模式

共青團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助手與后備軍,團組織廣泛分布于高校、企業、社會組織的各級機構之中,高校共青團能夠有效地連接和調動全社會的各類資源用于鄉村振興工作。高校共青團協調一切可以協調的資源,做好幫扶“輸血”工作。首先,高校共青團依托高校的科技、文化優勢,拓展教育幫扶工作的內容和格局,將教育幫扶與科技幫扶、文化幫扶相結合,開展科技創新人才培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調研等項目,建立鄉村學校工作站、社會工作基地,派駐社會工作隊伍,逐步擴大影響,確保教育幫扶圓心實、半徑廣、弧度大、效果好。其次,高校共青團依托社會資源優勢,通過與各地區基層政府、社會公益組織、基金會、企業團委開展聯絡交流,建立合作關系,引入社會資金資源,為鄉村學校捐贈先進教學設備,優化教學條件,拓展教育幫扶的范圍。借助共青團組織強化團干部與學生、團干部與鄉村之間的聯系。對于有困難學生的團支部,團干部應“點對點”與學生密切保持聯系,與學生深入交流,在學業、生活、工作、情感等方面予以關注和幫扶。對于品學兼優的困難學生,團組織要發動青年教師、團干部“一對一”結對幫扶,發動團員青年開展圖書、衣物募捐活動。再次,共青團依托高校教育資源優勢,提升當地“造血”功能,把東部發達地區優質教育資源引入鄉村,根據鄉村地區所需,向當地師生提供免費開放的慕課、SPOC等互聯網課程。同時,高校共青團針對建檔立卡貧困生、家庭困難畢業生提供“點對點”就業幫扶指導,依托高校就業中心、企事業單位資源,在崗位募集、就業指導、結對幫扶、政策解讀等等方面提供幫助,為困難學生匹配崗位資源,引導學生返回家鄉所在地,服務家鄉發展,有效幫助困難學生順利就業創業,通過“授人以漁”的方式解決鄉村學生實際問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朱婧婧

猜你喜歡
高校共青團鄉村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幾個抓手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基于新媒體背景的藝術類特色高校共青團育人新途徑探究
高校共青團志愿服務的長效機制研究
高校共青團組織服務大學生創業問題及成因分析
共青團在地方高校第二課堂建設中的作用分析
以高校共青團活動為載體加強中國夢宣傳教育
新媒體技術對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影響與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