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讀課后習題,優化作業設計

2023-02-16 04:45賴麗珍
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 2023年2期
關鍵詞:課后習題語文要素作業

賴麗珍

【摘 ? 要】統編教材中的課后習題是與課文內容相匹配的助學系統。教師應基于教材,認真研讀課后習題,著眼學生的能力水平,設計實用性、操作性強的作業。具體而言,可從“緊扣語文要素,增強梯度銜接”“關聯教學目標,合理增補優化”“理出教學主線,強化有機融合”等方面入手,充分發揮作業的功能,優化課堂教學,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課后習題;作業;語文要素

統編教材中的課后習題是與課文內容相匹配的助學系統,是落實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教師應基于教材,認真研讀課后習題,著眼學生的能力水平,設計實用性、操作性強的作業。

一、緊扣語文要素,增強梯度銜接

從三年級開始,統編教材每個單元都有明確的語文要素。課后習題的編排融合了語文要素,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體現了一定的層次性。正確解讀課后習題與語文要素之間的關系,可以幫助教師明確每課的教學重難點,找準能力訓練著力點,從而設計出具有遞進性、銜接性的課時作業。

如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樣點面結合寫場面的”。緊扣語文要素,教材編排了相應的課后習題。其中,《狼牙山五壯士》的課后習題引導學生初步感知群體描寫和個體描寫,感受點面結合的好處;《開國大典》的課后習題引導學生了解描寫場面時要有條理性,要關注細節,要突出氣氛??梢园l現,這兩課的課后習題在編排上是有梯度的,相互銜接。因此,在設計作業的時候,要觀照單元語文要素的整體布局,注意作業之間的關聯。以《狼牙山五壯士》與《開國大典》為例,作業內容如下。

◇閱讀課文片段,完成練習。

五位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峰,眺望著群眾和部隊主力遠去的方向。他們回頭望望還在向上爬的敵人,臉上露出勝利的喜悅。班長馬寶玉激動地說:“同志們,我們的任務勝利完成了!”說罷,他把那支從敵人手里奪來的槍砸碎了,然后走到懸崖邊上,像每次發起沖鋒一樣,第一個縱身跳下深谷。戰士們也昂首挺胸,相繼從懸崖往下跳。

1.一個群體往往有共性的東西。文中五位壯士有著共同的目標________ ? ,有著共同的性格特點________ ? ? ? 。我是從________ ? 這個句子看出來的。

2.一個群體同樣需要個性的描寫。文中通過班長馬寶玉的________ ? 、________ ? 描寫,讓我感受到馬寶玉________ ? 的精神。

這道題是依據《狼牙山五壯士》的課后第三題設計的,目的是幫助學生舉一反三,分辨課文中的群體描寫和個體描寫,鞏固對“點面結合”這一描寫方法的認識,感受這樣寫的好處。

◇以下是一位記者拍攝閱兵式的方案。請認真閱讀相關內容,完成拍攝方案。

[鏡頭安排 拍攝對象 拍攝內容 特寫鏡頭(點) 海軍排 步兵師 方陣行進 炮兵師 戰車師 戰車展示 騎兵師 人民空軍 全景鏡頭(面) 所有部隊 ]

我發現,記者在拍攝閱兵式的時候,是根據________ ? ? ? ? 的順序拍攝的,運用________ ?的方法,既從整體上體現了受閱部隊整齊威武的情景,又從不同角度突出了各個方陣的風采。

通過《狼牙山五壯士》一課的學習,學生體會到了描寫場面時要注意點面結合。這道題在學生已有基礎上,結合《開國大典》課后第二題,為學生搭建學習支架,用不同的拍攝對象和拍攝鏡頭幫助學生理解描寫場面時要注意細節變化。

綜上所述,對單元語文要素進行整體思考,可以增強不同課時作業內容之間的銜接性、遞進性,避免重復練習。

二、關聯教學目標,合理增補優化

統編低年級教材沒有明確指出語文要素,每篇課文可以教給學生的東西很多,往往讓很多教師不知如何取舍。課后習題是課時教學目標的承載形式,是編者為教師選擇目標提供的抓手。研讀課后習題與課時目標之間的關系,可以幫助教師準確把握教學方向,從而優化課堂練習,做到精講精練。

(一)強化“聯系”意識,適當增補延伸

教師在備課時,要強化“聯系”意識,對于僅靠課后習題不能落實的教學目標,可根據學情和課文內容,適當增補課時作業。

如二年級上冊《葡萄溝》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能了解葡萄溝的葡萄品種多和葡萄干是怎么制作的”。課后習題中沒有對應的練習。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葡萄干的制作過程比較抽象。教師要為學生搭建支架,增補相關作業。

◇想一想,填一填:葡萄是怎么制作成顏色鮮、味道甜的葡萄干的?

本題通過圖式化抽象為形象,引導學生直觀地了解葡萄干的制作過程,以說一說的方式深化理解。此項作業建議融入課堂教學過程。

(二)讀懂訓練指向,注重遷移運用

課后習題有較強的針對性,對學生能力訓練的要求更為細化、明確。正確解讀課后習題的訓練指向,了解編者意圖,對于提升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具有重要作用。

如二年級上冊《霧在哪里》課后第二題指導學生仿照例句,用“無論……還是……”的句式說說霧來時的景色。句子中表示遞進關系的關聯詞,對于學生而言比較難理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發揮作業的功能,通過分層練習幫助學生理解和運用關聯詞。

◇根據圖式,說一說霧來時的景色。

1.仿照例句,結合課文說說霧來時的景色。

霧把大海藏起來了,海水、船只、藍色的遠方都看不見了。

霧把________ 藏起來了,________ 都看不見了。

2.用上“無論……還是……”,結合課文說一說霧來時的景色。

霧把大海藏起來了,無論是海水、船只,還是藍色的遠方,都看不見了。

霧把________ 藏起來了,無論是________,還是________ ,都看不見了。

3.霧還會來到哪里呢?用上“無論……還是……”說一說霧來時的景色。

霧把________ 藏起來了,無論是________,還是________ ,都看不見了。

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關注語言,感受表達的魅力。課文中表示遞進關系的句式適合積累,也適合遷移模仿?;诖?,以上作業引導學生進行口頭表達訓練,使學生對遞進關系的句式有了初步的認識,為后續規范的語言表達奠定了基礎。

三、理出教學主線,強化有機融合

課堂教學應基于教學目標,體現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檢測的一致性。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有時會孤立地看待學習內容,設計散點式作業,既影響教學的完整性和連貫性,也不利于學生從作業中體會知識間的關聯。那么,如何讓作業與教學融為一體,成為不可或缺的環節?

(一)將作業鑲嵌于教學環節中

首先,教師要深入研究課后習題,確定教學主線。其次,教師要從促進知識關聯的角度整體設計作業,使其與教學主線建立聯系,融為一體。

如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是怎樣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圍繞語文要素,教材編排了《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篇議論文,安排了三道邏輯關系密切的課后習題:先讓學生明白課題就是本課的中心觀點,進而通過梳理文本的內部結構,使學生懂得課文是如何運用具體事例來證明觀點的,最后進行寫法遷移。

通過對課后習題的研讀,可以理出本課的教學主線:了解事例內部結構和編排順序,發現事例和觀點之間的印證關系—根據觀點選擇、判斷材料—練寫議論文提綱。圍繞教學主線,從作業融合教學的角度,可設計以下作業。

◇盤點“事例”,發現共性。

1.默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填一填。

2.仔細觀察上面的表格,你有什么發現?

我發現,這三個事例都是先寫________,再寫_____________,最后寫________,找到真理。課文用三個事例證明了________。

課堂教學中,教師發現,對于作者列舉的三個事例,學生并不難理解,但是事例和觀點之間的印證關系,學生不易領會。教師通過上述作業,幫助學生發現三個事例在表述時都采用了相同的順序:先寫“現象”,著力突出其“細微”“司空見慣”;再寫“問題”,突出“問題”與“現象”之間的關系;最后結合“問題”寫相關的發明或發現。通過練習,學生發現這樣的表述順序使事例與觀點“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在結構上形成了一致,也就是產生了印證關系。教師通過作業融合教學,及時地突破了教學難點。

◇判斷事例,明確寫法。

1.選擇事例。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原文中有一個事例被編者替換了。你認為以下哪些事例也可以替換文中的事例?在( ? ?)里打上“√”。

(1)牛頓從蘋果落地現象中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 ?)

(2)美國謝皮羅教授從洗澡水的漩渦總是呈逆時針方向旋轉的現象中發現了地球自轉現象。( ? ?)

(3)王羲之通過勤學苦練,終于成為著名的書法家。( ? ?)

(4)瓦特針對水蒸氣推動壺蓋跳動的物理現象不斷探究,改良了蒸汽機。( ? ?)

2.討論:你還能舉出其他事例來證明本文觀點嗎?

為了幫助學生發現“事例”與“觀點”之間緊密的關系,教師羅列了許多事例讓學生進行甄別。學生通過判斷、選擇,發現牛頓、謝皮羅教授、瓦特的事例都能證明“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個觀點,都可以替換文中的事例。這道習題鞏固了學生對“事例”與“觀點”之間的關系的認識,使學生發現議論文的表達特點,發現事例是緊緊圍繞觀點進行論述的,為后面遷移寫法做好鋪墊。

◇遷移寫法,試寫提綱。

仿照課文,選擇一個觀點,用具體事例證明觀點的方法,完成議論文的提綱。

①有志者事竟成 ? ②玩也能玩出名堂 ? ③失敗乃成功之母

學生學習了“用具體事例表達觀點”的表達方法,還需要進行運用,才能真正掌握。本題以思維導圖為載體,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二)從“單項作業”走向“統整作業”

一般而言,在完成單項作業的過程中,學生受到的語文知識能力訓練比較單一。為此,可以將若干個相關的練習組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設計統整作業,改變傳統的、低效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特別是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的教學重點是“借助關鍵句(人物言行)感知人物形象”。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會讓學生畫找體現人物言行的關鍵句,然后逐句講解分析,課堂教學容易碎片化。那么,如何發揮作業的功能,整體設計教學呢?可以從課后習題入手,尋找切入點。不難發現,課后第一題指向對主要內容的概括,第二題和第三題指向借助關鍵句感知人物形象。三者如何組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呢?進一步分析發現,草船借箭的計劃都體現在描寫諸葛亮言行的句子中。學生在解讀其周密安排時,不僅把握了草船借箭的經過,還感受到了諸葛亮神機妙算的人物特點。

由此,可確定本課的教學主線:還原“草船借箭”軍事部署—解讀“草船借箭”軍事部署—論證“草船借箭”軍事部署可行性。圍繞教學主線,教師設計了以下課時作業,將其融入課堂教學。

1.還原“草船借箭”軍事部署。

認真閱讀課文第3~9自然段,在方框內用簡潔的語言介紹“草船借箭”軍事部署。

2.解讀“草船借箭”軍事部署。

思考:諸葛亮的“草船借箭”計劃為什么要如此部署?請在括號內寫出理由。

3.論證“草船借箭”軍事部署的可行性。

有人算過這筆賬,在技術上“草船借箭”根本不可能成功:當時大霧漫天,江面距離不會很近,曹軍士兵射箭命中率肯定不高,會有很多箭掉落水中,二十條船不一定能載滿十萬支箭。如果諸葛亮的船載滿十萬支箭,必會沉船。夜間作戰,最好的選擇是火箭,曹軍如果采用火箭,那么諸葛亮的草船早就化為灰燼了。因此,“草船借箭”不可行。你贊同他的說法嗎?

第一項作業整合了課后第一題與第二題。學生通過信息的提取和統整,聚焦描寫人物言行的關鍵句子,從中了解了“草船借箭”軍事部署的內容,在把握故事情節的同時也對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了初步感知。

第二項作業整合了課后第二題和第三題。學生通過解釋和論證,再次聚焦描寫人物言行的關鍵語句,明白了“草船借箭”的具體安排,感受到了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對魯肅、曹操的性格特點也有了新的認識。

第三項作業通過話題辯論,引發學生展開思辨。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和閱讀《三國演義》相關故事,運用學習古典名著的多種方法,對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形成解釋和判斷,提高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整個過程,教學板塊完整,作業與教學有機融合,而且學生對“草船借箭”的理解經歷了一個由表及里、由淺至深的過程,對諸葛亮佩服得五體投地,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

綜上所述,一線教師只有充分了解統編教材課后習題的特點與價值,才能設計有針對性的作業,充分發揮其功能,優化課堂教學,突破重難點,使之成為學生掌握知識、訓練能力的載體,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歡
課后習題語文要素作業
淺談一年級學生閱讀能力培養
基于語文要素優化教學路徑策略的研究
正確解讀課后習題 有效落實語文要素
在“雙線并進”中落實“雙線組元”思想
基于兒童立場,讓課后習題變變樣
作業
初中數學課后習題設計問題分析
以“課后習題”為抓手,有效突破語文“文本解讀”的重點難點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計第七計:無中生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