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技術賦能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的實踐策略

2023-02-20 09:27冰,劉
合肥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5期
關鍵詞:線下教學資源思政

蘇 冰,劉 頎

(1.合肥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醫科大學附屬巢湖醫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教育數字化”[1]。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要更好地擔負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任,就必須順應教育數字化蓬勃發展新趨勢,抓住數字化發展新機遇,賦予思政課改革創新新動能,切實增強學生的獲得感,持續提升思政課的實效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強調要“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2]378“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等手段建設智慧課堂”[3]17“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推動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應用”[4]。這就要求思政課與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提升育人效果?;旌鲜浇虒W通過線上線下教學的融合貫通,將信息技術的創新優勢與傳統課堂的教學優勢有機結合,互補互促,改善了“教”與“學”的環境與方式,實現了對教學資源、教學手段、教學環境、教學生態的多元化整合,在思政課教學中得到迅速推廣與應用。

一、聚合優質資源,促進線上教學提質

當前思政課混合式教學實踐中,教學平臺課程資源固化單一,缺乏更新迭代,無法滿足不同學生的多樣化、個性化學習需求,學生線上學習積極性不高、自主性不強。要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建設契合學生需求的優質教學資源。

(一)需求側:數據畫像精準識別學情,驅動建設優質教學資源

提高線上教學資源在思政課混合式教學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精準識別教育對象是基礎和前提。依托學?;ヂ摶ネü蚕淼囊惑w化數據平臺,利用數據挖掘技術和學習分析技術對學生進行“精準畫像”。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對資源應用全過程數據的有效采集、識別、篩選和分析,從性別、年齡、專業、過往成績等基礎信息,到表征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的行為痕跡的行為數據及關聯分析所形成的思想數據,實現對學生知識基礎、認知特點、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風格、學習水平、學習能力、思維特征、情感偏好、能力潛質和價值取向等個體特征的動態描摹和“全面畫像”,為提供以滿足學生個體需求為導向、符合學生個性特征和應用能力差異的優質在線數字資源提供依據。

同時,運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對學生學習過程中語音、文本、圖片、日志等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推理表征,獲取學生群體及個體對數字資源具體內容和呈現形式的態度傾向和認知偏好。通過對學習駐留時間、互動次數、頻率等學習行為軌跡和績效數據的關聯性分析發現學生群體及個體在學習過程中的難點、痛點和關注熱點,從需求側驅動建設有吸引力、凝聚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包括精品數字課程、多媒體和流媒體集成的教學拓展資料、案例庫、重難點問題解析庫等多元化數字資源,并進行結構化、分類化處理。在對學生群體及個體描摹畫像的基礎上,以數字技術匹配并生成個性化、差異化的學習資源,實現個性化學習資源自適應推送,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為學生個性化、差異化、自主化學習創設和架構數字化和智能化學習環境、學習空間和學習資源。

(二)供給側:多主體協同多渠道共享,拓展供給優質教育資源

利用數字技術聚合各類優質教學資源,構建多元化、立體化的教學資源庫。教學團隊充分匯聚不同平臺的優質教學資源,注重不同維度、不同渠道、不同形式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在全國范圍內,不同資源平臺上存在海量思政課教學資源,如在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網絡集體備課平臺、國家智慧教育平臺、中國大學MOOC(慕課)、學堂在線-精品課程學習平臺、學習強國等匯聚了大量優質在線示范課程、一流開放課程、思政金課、問題庫、案例庫、素材庫、短視頻、音頻等資源,教學團隊通過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進行跨平臺數據遷移及多元數據融會貫通,將原本碎片化、離散化、割裂式的數據資源進行分類化、結構化、可視化、條理化處理,以超高速傳輸速率、極低的接入時延、海量的連接端數,構建出符合課程體系、契合教學目標的智能化數據資源庫,形成匯聚和鏈接各類教學資源“云”,以多樣化“自助餐”形式分類呈現,“按需供給”,學生自主選擇契合其實際情況的教學資源,以滿足學生線上差異化、個性化、多元化學習需求,促進供需精準對接。同時,擴大優質教學資源有效供給渠道,鼓勵學校優秀教師和學生團隊參與課程資源建設,利用課程實踐活動、社團主題活動、“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充分挖掘、深度開發地方特色資源和紅色文化資源,以各類項目和微視頻比賽為依托,激發師生教育教學創新活力,創造更適合學校學情、更富有親和力和針對性的特色課程資源。并基于數字技術建立教學資源長效維護、動態更新、淘汰與進化機制,實現教學資源的迭代優化,提高資源供給的精準化,增強線上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建設智慧課堂,助力線下教學增效

高校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價值性和意識形態性特征,鑄魂育人的價值目標不僅要求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而且要用其建構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將其作為改造主客觀世界的精神武器。既要內化于心,又要外化于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復旦大學青年師生黨員的回信中提出的“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5]。從心理過程和認識機制而言,這是一個通過學思踐悟而身體力行的過程,涉及知、情、意、信、行諸要素辯證運動和均衡發展。智慧課堂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智能信息技術打造的智能、高效的課堂[6],是涵蓋教與學的全領域、全過程、各環節的動態、開放的教學生態系統[7]。線下教學是思政課智慧課堂核心組成部分,其重要特征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數據化、交互化、智能化教學環境,通過精準施教、智慧應用、有效互動提升線下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這對于促進學生化知為智、轉知為信、由信成行,推動思政課教學目標的實現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一)精準施教:解疑釋惑

線上自主學習是理論內化于心的重要環節,但學生容易遭遇“認知天花板”[8],很難從“記憶”“理解”“應用”等初級認知躍遷到“分析”“評價”“創造”等高級認知。對思政課教學而言,要實現基本認知之上的情感認同、價值塑造、信仰生成以及知行合一等高階目標,難度更大。線上自主學習無法解決的認知矛盾、深層次的思想困惑、重大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及熱點難點問題成為阻礙學生真學、真懂、真信和真用的“認知天花板”。教師根據學生線上學習生成的數據進行學情診斷,循證評估,準確歸因,進而在線下教學中“以學定教”,堅持問題導向,有針對性地精準施教,是突破“認知天花板”的重要舉措。對思政課線下課堂而言,“學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課要講清楚的重點”[3]15,教師要深入研究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層解答學生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3]18,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在解疑釋惑中進行思想引領和價值引導,促進學生從認知體系向價值體系、信仰體系的躍升。

(二)沉浸體驗:強化認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9]。利用VR(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技術創設沉浸式教學,符合這一思政課“跟現實結合起來”、融入“社會大課堂”的改革要求。VR、人工智能等技術能夠創建在視覺、聽覺和觸覺都與真實場景高度相似的虛擬數字化環境,為學生構建集沉浸體驗、自然互動、感知構想等功能于一體的思政課沉浸式教學空間,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過去思政課教學實踐場域有限、覆蓋面窄、體驗感不強、滲透性不佳等問題,拓展了思政課實踐教學場域,超越了時間與空間聯結的局限,推進了思政課教學虛擬與現實、動態與靜態的相互融合。VR創設數字化學習環境的沉浸感、交互性、構想性等特征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為學生深度學習提供“體驗支持”“情感支持”和“情境支持”[10]。在“VR+思政”應用場景中,回溯過去,為學生重現真實的歷史人物、歷史場景和歷史事件,強化學生的情感認同,激發其家國情懷和歷史使命感;呈現當下,讓學生感受精彩的中國故事,領悟激昂的中國精神,堅定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構想未來,讓學生在宏偉發展圖景中堅定理想信念,強化使命擔當。VR技術賦能思政課“從平面敘事到立體場景”“從眼睛在場到身體在場”“從第三人稱到第一人稱”,極大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沉浸感”“在場感”“共情感”[11]。學生在心理沉浸體驗中產生情感共鳴,在感同身受的“共情與共振”中實現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

(三)有效交互:建構生成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個體學習過程包括個體的自我建構和社會性交互建構,前者是個體對外部信息的主動判斷、辨別、選擇、吸收,后者強調學習是基于特定環境、情境,學習者與環境、情境的相互作用,通過人際協作和社會性交流交往實現意義建構。有效的教學交互正是助力學生完成意義建構和價值觀養成的過程。教學交互又稱教學互動,是參與教學過程的主要要素之間圍繞教學目標的實現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過程。教學交互并不僅僅局限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還包括人與各種資源環境之間的互動。教學交互是智慧課堂的核心特征[12],作為課堂教學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師生、生生間的交互以及學生與資源環境的雙向互動,是影響學生的認知情感狀態及課堂教學成效的重要因素。如上所述,由VR、人工智能等技術所創設的虛擬仿真環境實時的人機交互活動,能有效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內在動機,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引發其思想觸動和心靈震撼。同時,有實證研究發現,在智慧教室中實施技術支持(彈幕技術、智能平臺的及時測評、同伴互評等)的師生、生生之間的教學交互策略可以提升學習者的交互水平,拓展學習者的認知參與深度,顯著提升學習者的深度學習水平[13]。技術支持的教學交互有效性的根本邏輯在于,及時性、便利性、高效率、趣味性和可視化呈現,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學習投入度,提高了學生個體和集體學習效率,提升交互的質量及深度。

三、耦合線上線下,推動雙線教學融通

當前,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實踐中存在“教學形式易混合難融合”“教學內容易重復難遞進”“教學過程易脫節難銜接”等問題[14],即線上與線下教學的簡單結合難以發揮混合式教學線上線下互融滲透的乘法效果與化學性反應;粗淺散漫、含混雜亂的課程設計導致線上與線下教學內容重復雷同,缺乏緊密銜接和有序遞進導致混合式教學“高耗低效”,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要改變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彼此分離、相互割裂、各行其是的狀態,需要教師提升“雙線混融教學勝任力”[15],樹立差異化、整體性和融通性思維,促進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互融通、耦合共生。

(一)以差異化思維厘定線上線下教學重點

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在混合式教學中各有優勢,各具特色,所承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應分工明確,各有側重。教師應樹立差異化思維,力戒相同教學內容的簡單時空移位導致的“高耗低效”,注重相異性的內容供給和錯位化的內容補充。線上教學內容側重基本理論、基本框架、邏輯關系、重難點和教學拓展資料的呈現和解析,其任務主要是實現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和信息的拓展,助力學生掌握理論、強化認知、開闊視野。線上豐富、開放、個性化、新樣態的課程內容供給因學生自主化、個性化的學習使線上教學具有個性化、差異化和預設性等特點。線下教學則側重于為學生解疑釋惑,教師根據大數據進行循證評估,以學定教,進而精準施教,解答學生的思想困惑和價值疑惑;充分發揮線上教學所缺失的溫度和情感因素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師生、生生對話協商、良好交互、生機盎然的課堂生態環境中實現對理論的情感認同和思想價值引領;以任務驅動的項目化的小組實踐探究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朋輩之間的相互切磋砥礪啟發促進知、情、信、意、行的內在矛盾運動,在充分交互社會化建構中將理論內化于心、外顯于行。線下教學是實現價值塑造、信仰生成等具有價值抽象性和實踐指向性的高階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具有實踐性、體驗性和生成性的特點。

(二)以融通性思維打破線上線下教學壁壘

思政課混合式教學實踐中應樹立融通性思維,即線上與線下教學是相互融合、互益共生的關系,而非相互割裂分離、各行其是。以大數據及云計算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等搭建運行機制順暢的智慧教學平臺,打破線上線下教學的空間壁壘、資源壁壘,構建網絡教學空間、物理教學空間和社會教學空間相融合的“三位一體的混融教學空間”[16],打造虛擬課堂和實體課堂一體化的教學環境,使混合式線上、線下教學前后相繼的“歷時性”教學過程向相互交融的“共時性”教學樣態轉變。同時,打破線上線下各種教學資源互通共享的壁壘,聯通思政小課堂和“云端”社會大課堂,即便在線下實體課堂中,也能夠順暢轉換到線上“云端”課堂,隨時調用“云端”豐富的數字資源,利用虛擬仿真技術開展身臨其境的沉浸式教學,實現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的順暢切換、無縫對接和相互融通。這種融通帶來的教學時空的自由切換和各種豐沛教學資源的便利化呈現和使用,充分發揮了優質教學資源的集群效應和輻射效應,彰顯數智技術的嵌入為思政課注入的強大引擎和創新動力。而且,這種融通帶來的師生、生生多元交互為思政課教學注入了更多的情感因素、人文情懷,克服單純線上教學帶來的教學過程僵化、情感體驗匱乏等問題,切實發揮教師在立德樹人、鑄魂育人關鍵課程中的關鍵性、主導性作用。

(三)以整體性思維布局線上線下教學協同發展

要避免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內容重復雷同或相互割裂,需要教師樹立整體性思維,在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內容的協調、教學方案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體系的設定等方面,做好系統性規劃、整體性統籌和一體化設計,使線上線下教學以較高的相容度、契合度和匹配度實現協同發展和融會貫通。在教學目標設定上,線上線下教學要具有由易到難、由低到高、由知識到能力、由素養到行為的合理梯度,彰顯教學目標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躍遷關系。在教學內容安排上,進行一體化建構和整體性協調,明晰線上線下教學內容邊界及相互支持、相互促進、有機統一的內在關聯,避免重復交叉和割裂分離。在教學設計上,將課前、課中、課后有效貫通,進行一體化設計。從課前學情分析、發布資源、學習指導,學生線上自主性、個性化學習,到課中線下有效互動、協作互助、智能化管理教學,再到課后及時反饋、個性化指導,布置線上作業鞏固深化拓展,形成線上線下課堂聯動,網絡實體教學空間融合,雙線教學協同共進的教學流程。在教學方法上,根據線上、線下教學的不同特點,分別采用問題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體驗教學法、互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構建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的良好教學生態環境。在評價體系上,建立線上線下相貫通的多元立體、動態生成的測評體系,強化過程性多維度多視角考核。在考核標準上堅持多元、全面、立體的多重維度考查,在考核方法上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在考核主體上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小組評價和學生代表評價相結合,使考核結果更加全面、公平、客觀。

猜你喜歡
線下教學資源思政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COZMINE線下集合店
傳統線下與直銷模式孰強孰弱?這家動保企業是這樣看的
從“偶然”的疫情大爆發到“必然”的線下線上教學結合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初中語文數字化教學資源應用探索
初探教學資源開發的系統思維
臨床實驗教學中教學資源的整合優化與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