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的呼聲: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角談“立德樹人”

2023-03-07 13:59
紅河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道德教育立德立德樹人

朱 倩

(揚州市職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揚州 225100)

“立德樹人”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教育思想,一直影響著國家、民族與個體的未來。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對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做出了多次重要指示。2016 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盵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時代以來,根據現階段發展特點與經驗總結,“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地位得到了更多提升與強化。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習總書記進一步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盵2]在2018 年9 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的講話中,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也進行詳細闡述的同時,深刻揭示了“立德樹人”在新時代教育發展中的重要性。

當代全球化影響下的新自由主義、功利主義觀傳播與蔓延,讓個人主義意識和權利觀念空前高漲,使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了更多道德教育方面的挑戰。國民教育要回歸本真,最重要的就是“立德樹人”價值觀的引導。而“立德樹人”觀念不是現在才有的,它與中華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先哲們的思想文化踐履中,“徳”的探尋就如空氣與水般從未有過缺席。研究如何把握教育的根本目的——“立德樹人”,就要追根溯源——深入探討中華傳統文化中關于“立德樹人”的一點一滴。

一、解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立德樹人”的關系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立德樹人”的“根”

文化是被人們普遍認可的意識形態,其能傳承與傳播國家、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作為制定和約束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范的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屬于文化范疇的衍生物。思想道德教育離不開文化土壤和歷史積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并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根植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土壤,是民族思想基因的延續所在。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體會其價值理念與基本精神的道德過程中,我們可以尋覓到“立德樹人”的根源之處。

“立德樹人”可拆分為“立德”與“樹人”兩個傳統漢字慣用語?!傲⒌隆?,即樹立德業。它最早出自于《左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盵3]書中記載,在與晉國范宣子討論人如何做到“不朽”時,魯國大夫叔孫豹認為立德、立功、立言才是人生萬古長存、永固如新之事?!皹淙恕?,即培育人才。其源于《管子》中的論述:“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盵4]管仲提出人才培養應如種植谷物、樹木般,具備長期性、終身性特點。后人將“立德”與“樹人”兩者并用:先“立德”在前,指出“徳行”是個人成才的前提和基礎。然“樹人”在后,暗示“終身之計”是德育的歸宿與要義?!安耪?,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盵5]一個人在生活上倘若能“立德”,無論其自覺與否,都對他者有著教育的意義,這就已經做了“樹人”的工作。而培育一個人,首先需要回答培育什么人、怎樣培育人的問題?!傲⒌隆闭恰皹淙恕钡念}中之義?!傲⒌聵淙恕边@一思想理念蘊含了亙古不變的教育哲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下中國智慧的美好體現。

(二)“立德樹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主導的“徳”似江河之水,也似生命之流。它有著為人立身立事之根本,為天地立命立心之重器的價值主導。這與叔孫豹所提倡的人生“三不朽”中的“立德”思想和管仲的“樹人”主張,形成了不謀而合的價值認同??梢哉f,這份價值認同正是“立德樹人”本身所具備的人才培育邏輯與我國歷代教育實踐中遵循的傳統理念的高度契合點。作為一種縈繞千年的主流意識形態,“立德樹人”早已憑借此“契合點”,深入中華文化骨髓,流淌在民族血脈之中,成為了我們百轉千回想要尋覓到的民族文化之“魂”?!傲⒌隆薄皹淙恕倍呗撚?,在以下兩個方面體現了其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魂”的魅力所在。

其一,“立德樹人”在個人、社會、國家三個層面展開,是傳統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之“魂”。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其崇德善修的“徳”影響深遠。在“個人之徳”上,強調“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盵6]鼓勵天下人革除自身的舊習,加強個人修養以達到善的最高境界。在實踐方面,提倡“自省”??鬃印耙娰t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7]與曾子“吾日三省吾身”[8],都主張通過不斷反省自身意識與行為,借以開展自我批評與修正,且以仁愛“圣賢”為理想人格追求,以德立人。后來的宋明道學家們在繼承先秦儒家、道家推己及人的道德教化的思想基礎上,也進一步指出個人道德踐行的重要性,提出道德治國,以德服人、以德教人的思想;從“個人之徳”出發,優秀傳統文化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方式,用“潤物細無聲”的姿態將“徳”思想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社會逐漸形成由生理、安全等先天需求層面到較高層面——實現社會道德理想之風。崇徳尚善的“社會之徳”就此萌芽。在其關系上,先哲們主張與人為善、和諧友愛的道德觀。如孔子倡導“天下大同”社會境界,荀子認為人能遵守禮法,才會保持群體性特征。孟子主張“明于庶物,察于人倫”是人區別于禽獸的根本特征,并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之說。之后出現的如西漢儒客大家董仲舒確立的“三綱五?!被镜赖略瓌t、宋代思想家的四大徳目“忠、孝、節、義”主張,都是在強化社會人倫關系,發展“社會之徳”的脈絡表現;而在“國家之德”層面,則內涵更為豐富。國家治理上,《詩經·召南·采蘩》提出“夙夜在公”為國辦事的道德要求,《尚書》中倡導“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廉潔為政的道德標準。

國家利益上,強調“先義后利”,個人要堅持從國家利益和整體利益出發。如北宋范沖淹“先憂后樂”奉獻思想,或如林則徐在被發配置伊犁前,銘志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都為舍小我,成大我,擁護國家利益的典范。民族問題上,“以和親之”“因俗而治”各民族相互交融,同舟共濟的道德思想占據了主流地位。對外關系上,儒家“協和萬邦”“親仁善鄰”的互助、互敬的道德情懷至今影響最深。

其二,“立德樹人”主張把人的培育當做終身之計,“一樹而百獲、一徳而百才”,是傳統文化中“尊師重教”“教為政本”的思想之“魂”。在重教方面,明代五大學者之一的朱舜水曾言道:“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盵9]指出了教育乃為建國之根本,培育人才為治國之基要?!兑捉洝分杏醒浴懊梢责B正,圣功也?!盵10]主導通過培育中正道德去除蒙昧,乃圣人的功業。在尊師方面,《禮記·學記》中首次提出了相關觀點:“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11],認為尊重老師是習得道理的根本。亦強調,“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12],興辦教育是古之君王的第一政務?!而Q沙石室佚書-太公家教》中載:“弟子事師,敬同于父,習其道也,學其言語……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盵9]主張學生應如對待生父般尊重與愛戴老師,且應將“尊師”思想延續終身。

知識的源流永不停息,文明的血脈世代相承。把學知識、尊師長作為個體安身立命之本,興教育、育人才作為國家的基本國策,這是傳統優秀文化對“樹人”這一思想之“魂”的活的寫照。

二、透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立德樹人”的發展現狀

中華傳統文化里所展現出的積極、革新的優秀部分,蘊藏了豐富的中國智慧與道德啟發。從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立德樹人”關系的解讀,可以看出數千年來,先哲們的文化主張一直發揮著“立德樹人”的效用。而在物質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道德教育卻與社會主流意識有了脫軌之跡。其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文化“疏離”下的“重智輕徳”

文化“疏離”下的“重智輕徳”是道德教育角度下教育目的與教育實踐間矛盾演化的現實性表現之一。教育目的是培養人才的總要求,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發點與最終歸宿。隨著“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位置的確立,培養“有傳統文化道德觀”的人更應是教育目的的應有之義。而在具體的有意識的培養人的教育實踐上,往往與教育目的背道而行。其一,現行升學制度一般都以分數論英雄,這就造成了形式主義下華而不實的傳統道德教育的衍生。如2015 年發生在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第一高級中學的強制性要求學生每日“邊跪孔子、邊誦道德經”事件,就是一次充滿喜劇性的傳統文化“疏離”下的“輕徳”行為。其二,教師評價機制的不健全也是當下“重智輕徳”教育實踐發生的主因之一。以學生的考試分數及升學率作為教師的主要評價標準,已然造成了對學生實施傳統道德教育的動力不足及對教師傳統德行操守監督不力的局面。譬如有“仁愛不足”,教師體罰、侮辱、歧視學生現象。有“徳之不修”,在考核評價、教研科研中教師弄虛作假、營私舞弊行為。師德失之,屢見不鮮,“經久不衰”。

其實“重智輕徳”的問題由來已久。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創立讓教育成為了平民子弟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梢哉f,它是助推社會產生相對公平的階級分化利器。尤其是近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隨著人類道德文明被日本、德國等軍事、科技發達國家肆意踐踏,顯得蒼白無力時,國人終將“智”推到了至高地位。透過歷史的縫隙,我們可以發覺打破當前“重智輕徳”的局面任重而道遠。

(二)“文化自卑”中的“重洋輕中”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近代之前,中華民族從不缺少文化上的自信。自鴉片戰爭以來,一批批進步人士傳播西方民主科學思想的背后,也開始了傳統文化的逐步拋棄之路。從五四時期的西化理論伊始,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三尺學童”皆罵孔子,再到80 年代國門洞開后因“飽覽”外國物質文明而產生的“自我否定”,這些都是“重洋輕中”下“文化自卑”現象的真實寫照。

“文化自卑”現象對道德影響甚廣。因自卑心理,個體信念中往往缺乏傳統文化的有力支撐。在時亦發生的中西方道德“交鋒”中,容易茍同甚至全盤肯定西方“輕人倫、重契約;輕道義,重功利;輕整體,重個體……”的歪曲道德觀?!耙匝鬄樽稹薄拔ㄑ笫菑摹?,這是時至今日,面對改革開放下滾滾而來的“文化洋流”,國人“重洋輕中”的表現之一。此外,在隨著“文化自卑”心理上產生的肯定他者道德主張的層次加深,是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中道徳論的一步步拋棄和否定。這也是另一側表現。正如之前所言,少年皆罵孔子之事,恰是自卑之際價值觀扭曲的體現。上世紀的錯位心理,抽離了中華文化與價值觀發展的歷史語境,給歷史與文化虛無主義留下了空間,使民族道德教育發展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影響至今。當下“低齡化”留學的日益盛行。很多父母將其尚讀小學的子女單獨送至國外,“開眼界”“學本領”。讓他們在懵懂年齡,第一時間接收到西方先進思想的“凈化”。試問,如此還能保留住血脈中的民族道德特性嗎?或許,多年后“學成歸來”的也只是相同膚色、發色的國際友人。我們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民族節氣,“先義后利”的集團主義精神,還有那仁愛、知禮、自強、誠信、尚勇等可貴的優良傳統美德再也難尋蹤跡。而因為這些傳統道德思想早已被其“西徳傾向派”的父母蒙上了“卑微”的烙印,斷了延續的根基。

如今,“重智輕徳”“重洋輕中”,所產生的教育問題已越發嚴重。誠信不足下的作弊、學術論文造假;倫理喪失下的打罵、弒母虐父頻發;傾西思潮下產生的互惠互利型交友思想、拜金主義、功利主義價值觀萌發……這一系列問題,無不在呼喊:“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的實現之路到底該何去何從?

三、呼聲: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角度談“立德樹人”的實現

基于上述實際問題的闡述,不難發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立德樹人”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然系統道德教育影響下個體道德自覺的形成是“立德樹人”實現的基本條件。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當代道德教育,用文以化之、文以鑄之的方式打造國家靈魂,民族脊梁,是時間車輪滾滾向前過程中,傳統文化在歷史深處的吶喊。

(一)以“文化自覺”助推“道德教育”

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是民族的未來。在如今“重智輕徳”下傳統文化道德觀“落寞”的時代,道德教育成敗的核心落在了以學生為主體的道德教育對象“自覺”行為存在與否方面。其“自覺”重拾與研讀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德育精神,助推道德教育,早已成為完善“立德樹人”體系的“源頭活水”。

樹立學生為主體的“文化自覺”意識,不僅需要自身的努力,家長的美好啟蒙,也需要全社會各方面共同作用。而社會、學校在教育方面發揮的作用尤為關鍵。創新現代教育“全面發展”理念,使教育真正關注到人的完整與全面性,才能于和風化雨中自然迎來“文化自覺”下道德教育的春天。

從社會整體性看,道德教育發展是以在校學生為基礎,面向全體公民的國民性教育。需提高全民社會整體“自覺性”,為學校、家庭道德教育打造良好社會環境:其一,將傳統的精英教育觀念轉向大眾教育方向發展。以夯實人民對傳統文化道德理念認同基礎為目的,深入闡釋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個自信”之間的內在聯系并運用其滋養民族整體的全面發展性,以達到提高文化自覺性和民族凝聚力的社會效果。其二,利用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資源,挖掘其中蘊含的德育方法來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以求“自覺”處理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能力錘煉與德性培養、知識完善與人格養成、為學與為人的關系,為德育發展提供專業性社會基礎;從學校角度看,須圍繞學生及老師的傳統文化素質教育為核心,開展構建校園“文化自覺”培育體系工作。教師對學生身心發展有著至高影響力,在教學過程中,須拋棄傳統分數至上理念,并以傳授傳統道德知識及自身能力提高為切入點,做到如下改善:第一,自身熱愛研讀傳統文化書籍,深入挖掘其中精髓,能對學生做到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引導學生從中華文化源頭的“三玄、四書、五經”出發,共同廣以學之,深以探之。在啟蒙學生的同時,也能涵養自身師德師風。第二,充分將各科目教學目標與思政教育相聯系,開展浸入式教學模式。如將表達愛國主義、厚德載物、知行合一、勇于創新等積極精神的優質資源,有效融入到各科目教學實踐中。讓教師與學生都可在日積月累接觸中產生傳統文化與自我意識的“自覺”契合。

(二)以“文化自信”引領“道德自覺”

“道德自覺”局面的形成是“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最終期許。它是建立在道德教育充分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是一種自覺意識:在不同道德理念相沖突時,能不被錯誤觀念所迷惑,并始終堅信自身道德信仰并以優秀傳統道德文化傳播者的姿態付諸實踐。在“重洋輕中”等社會道德意識問題頻出的背景下,唯有在堅持“自覺”傳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弘揚“文化自信”,才能引領“道德自覺”意識的壯大。

面對文化不自信,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對全盤否定中華優秀文化的行為進行思考。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問題上,我們要看到其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與社會制度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傳統文化中難免有會阻礙和束縛社會的發展進步的陳舊之物,但也存在既有歷史存在價值又有今日借鑒價值的思想精華。需用“揚棄”辯證思維方式對之,才能在面對錯綜復雜的價值假象時,始終抱有正確的學識導向。其次,提倡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想,絕不是慫恿用故步自封的態度增強文化自信。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我們要認同本國優秀文化,也要尊重他國民族特色。在吸收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中,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原則,警惕其中腐朽的道德價值觀念,并尋求與社會主義道德理念相符合的“共性”,為己所用。以“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姿態更好地壯大與傳播我們的民族道德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形成“道德自覺”。

四、結語

“立德樹人”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道德建設發展的規律性概況與精煉表達,也是站在歷史的角度做出的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立德樹人的文化基礎、思想源泉和價值引導,對完善立德樹人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現在,深挖傳統文化思想精髓,以弘揚“文化自覺”實踐精神引領“文化自信”,運用“道德教育”開啟“道德自覺”,是推進“立德樹人”不忘本來、面向未來發展的美好構想。與此同時,虛心汲取歷史智慧而發展的“立德樹人”也能推進溫潤雋永的優秀傳統文化前行。使其更具時代內涵、現實價值。讓我們在面對嚴峻現實問題時,重拾傳統、正本清源,以飽滿的民族底氣實現民族復興。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呼聲,也是歷史的呼聲。

猜你喜歡
道德教育立德立德樹人
中小學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顧與展望
華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遠
立德樹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碩人才培養路徑
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淺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踐立德樹人
學校體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態視閾下高校輔導員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嚴以修身”先立德
如何對幼兒開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