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準導航:小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

2024-02-07 20:59邱劍
七彩語文·教師論壇 2024年2期
關鍵詞:概括能力閱讀教學

邱劍

【摘 要】 概括能力是閱讀能力的重要體現,在閱讀教學實踐中,以導航模式為指導手段,以“精準概括”為目標,合理引入目標設定、路線篩選、準確導航等培養環節,能夠全面提高小學生的閱讀概括能力。

【關鍵詞】 概括能力 導航模式 閱讀教學

語文課標對高年級閱讀概括能力的要求是“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案爬芰Α钡囊龑Ш退茉?,貫穿整個小學語文教育的始終。在這種教學背景下,筆者嘗試以“精準導航”為手段,引導學生確定答題方向,理清答題思路并最終實現準確表達,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概括能力。

“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概括性回答”是檢驗學生梳理、歸納、概括、整理能力的重要題型,回答此類問題的關鍵在于要明白問題之“所問”。所以,教師應指導學生在題干上進行圈、點、勾、畫,提煉關鍵詞,帶著目標進行閱讀。圈畫關鍵詞使回答方向明確,目標也更容易被鎖定,這樣概括總結時就不至于偏離主題或主旨不明。

學生在做《男生賈里》的閱讀理解時,有這樣一個題目:“讀了這個故事,很多地方讓人意想不到。請選擇兩個讓你出乎意料的情節,用上‘沒想到’進行概括?!弊x完題目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將“出乎意料”和“沒想到”標記為關鍵詞,然后以“出乎意料的事情”作為搜尋方向,到文中圈畫。最后歸納總結,答案就有了:沒想到學校的廣播站立刻播報了這個小故事;沒想到下午的全校師生聯誼會上,賈里被大家選為“今日之星”。

由此可見,只要學生學會提煉題目中的關鍵詞,選擇正確的答題信息就有了方向。

對閱讀材料的內容或主旨進行總結概括是考查概括能力的傳統題型。小學階段的閱讀題材主要是敘事、寫人、寫景、狀物,教師根據不同的閱讀題材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時,可設計不同的導航式學習單,幫助學生排除干擾信息,選擇最佳思考路線。

敘事類文章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展開的,教師應抓住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這三個要素設計路線進行導航。在這個過程當中最容易定位并概括出來的是“起因”和“結果”,定位難度最大的地方在于“經過”?!敖涍^”往往都是一波三折的,需教師輔以事件轉折、沖突等“路標”,幫助學生進行精準導航。以五年級下冊課文《草船借箭》為例,學生在學習單導航下概括出的文章主要內容為:周瑜忌妒諸葛亮的才能,要求諸葛亮三天內造好十萬支箭,并想借這個無法完成的任務謀害他(起因)。諸葛亮趁江上大霧,把船用繩索連起來向對岸開去,用妙計向曹操“借箭”(經過)。諸葛亮成功挫敗了周瑜的暗算(結果)。

寫人的文章應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刻畫人物形象,并借此引導學生學習人物的美好品質。在概括人物塑造類文章主旨時,教師可以將敘事類文章的概括路線融入其中,設計概括路線,如:主要人物、典型事件(起因、經過以及結果),并以動作、語言、表情等標記,輔助放大細節以概括人物品質。以五年級下冊課文《軍神》為例,文章的主要內容是:劉伯承(人物)因眼部受重傷(事件起因),在一家德國人開設的診所做眼部手術,并拒絕使用麻醉劑(事件經過),為他做手術的沃克醫生稱他為“軍神”(事件結果)。學生從劉伯承在病床上的動作(平靜、一聲不吭、緊緊抓住、抓破了)、語言,以及沃克醫生對劉伯承的態度變化(冷冷地—目光柔和—生氣—慈祥—肅然起敬)等這些輔助信息,可以判斷出劉伯承堅強勇敢的毅力和軍人鋼鐵般的意志(人物品質)。

寫景類文章通常選擇最具代表性、最有特色的景點按一定順序進行描寫,并寄情于景,情景交織。那么概括此類文章主旨時,導航路線應是:景物、順序、特點及情感。以五年級下冊《牧場之國》為例,文章描繪了荷蘭牧場(景物)白日的遼闊無際和夜晚的祥和寂靜(時間順序+特點),表達了作者對荷蘭牧場風光的由衷贊美(寄情)。

狀物類文章即是把事物的形狀、顏色、性能等特性,用生動形象的句子表述,并借物言志。此類文章與寫景類文章相似,概括主要內容時的導航路線是:事物、順序、特點及情感。以五年級上冊課文《松鼠》為例,文章生動形象地介紹了松鼠(事物)漂亮的外形、馴良的性格、乖巧的行為和生活習性等(順序),突出了松鼠很討人喜歡(特點),表達了作者對松鼠的喜愛之情(言志)。

概括不僅要歸納閱讀文本的主旨要義,還要以簡潔的語言或文字進行有條理的精準表達。在積累字詞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進行縮句刪冗、辨詞析句等思辨性練習,從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讓他們在概括問題時緊扣目標。

1.積累字詞語句,夯實文字表達的基礎。概括能力需以語言或文字的表達來體現,而表達的基礎在于詞匯的大量積累。比如,由于學生平時的詞匯積累較少,當說到一個人長得好看時,學生的頭腦中會千篇一律地浮現“美麗”“好看”這些詞語。其實,我們還可以說“俊美”“標致”“姣好”“英俊”“傾國傾城”“國色天香”“花容月貌”“沉魚落雁”等。又如,在形容一個人內心難過時,除了用“傷心”這個詞,我們可以說“悲痛欲絕”“痛心入骨”“肝腸寸斷”等。學生只有積累更多的詞匯,才能避免表達時的千篇一律。

2.結合縮句練習,熟悉概括表達的方法??s句就是在不改變原句意思的基礎上提煉句子內容,是鍛煉概括能力的基本功。如“清晨的陽光柔和地撫摸著一望無際的土地”可縮寫為“陽光撫摸著土地”。我們應在透徹理解句子原本意思的基礎上,入情入理地縮句。如“可愛的小演員差點兒在舞臺上滑倒”,若不仔細理解句子原意,就可能會縮成“小演員滑倒”。而原句的意思是“差點兒滑倒”,其實并沒有滑倒,在這里“差點兒”雖是修飾成分,但不能省略。因此,正確縮句結果應該是“小演員差點兒滑倒”。

3.通過辨詞析句,提高精準表達的能力。要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教師需要在積累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和思辨品質。創作《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時,詩人曾以“到”“吹”“入”“過”等字入詩,幾經推敲最后選擇“綠”字?!熬G”字在此詩中由形容詞巧妙地轉化為動詞,意思是“吹綠了”,生動形象地點出了春天到來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綠、春意盎然的景致,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作者對前途充滿希望和信心。又如,“孤寂”“孤僻”“孤單”這三個詞語的意思相近,但“孤僻”一詞多形容性情,而“孤寂”則是內心或精神層面上感到孤單寂寞。我們放進句中體會一下就更能辨明異同:

這三個詞語的意思很接近,但在具體語境運用時卻有所不同。教師應引導學生體會思考,辨析相近詞語間的微妙差異,提高概括表達時的精準度。

概括能力是學生語文學習中的一項基本技能。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引入新的“導航”式教學模式,在傳統的教學內容里融入目標設定、路線篩選、準確導航等培養環節,優化了小學語文閱讀概括能力培養的教學過程。學生掌握了相關的概括技巧,閱讀訓練時以問題為切入點,以路線為抓手,能很快確定重點,理清思路,概括總結時更顯條理化,表達也更加中肯和切題,實現了概括能力及閱讀能力的全面提高。

當然,概括能力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師要立足日常教學實踐,以學生為本,不斷改革創新,最終引導學生實現從掌握技巧到自如運用的轉變,從概括思維到創新思維的無縫轉換,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p>

(作者單位:南京理工大學實驗小學)

猜你喜歡
概括能力閱讀教學
“認知-遷移”教學模式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讓概括有“法”可依
小學高段學生語文閱讀概括能力培養策略研究
談閱讀教學中的快樂
淺談如何提高記敘文的概括能力
讀活新教材 實踐新課標
關于提高初中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思考
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概括能力的思考與實踐
閱讀教學中的“追問”略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