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農業現代化需求的職業院校青年農業人才培養目標與路徑探析

2024-04-27 15:49張建紅,唐偉杰
高等職業教育探索 2024年2期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職業教育職業院校

張建紅,唐偉杰

摘要:根據國家推動做強農業科研、社會服務、生產經營、農村創業等四方面農業現代化支撐人才的工作部署,立足職業院校在青年農業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特點,通過研究青年農業人才培養現狀,分析了面臨的困境,從新思想、新技術、新理念、新業態四個方面探討了人才培養目標,提出了推動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證訓融通、學創融洽的實踐方法,探索了“四新四融”的青年農業人才培養路徑。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職業院校;職業教育;青年農業人才;科教融匯

中圖分類號: F3-4文獻標識碼: A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的人才支撐”。農業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1]。隨著農業規?;椒ゼ涌?、集約化能力增強、標準化程度提高和數字化水平提升,對從事農業科技創新、生產加工、經營服務各環節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青年農業人才已成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力軍。職業院校作為青年農業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擔負著技能培養、技術創新和服務發展的重要使命,在國家推動做強“農業科研人才、社會化服務人才、生產經營人才、農村創業帶頭人”四支支撐人才隊伍建設中將發揮重要作用。

一、青年農業人才供需態勢分析

人才隊伍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特征。圍繞農業產業發展各環節、各領域人才需求,我國已建成了相對完善的教育體系,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多類型、多層次的青年農業人才支撐。

(一)社會需求日益增強

隨著生物育種、綠色防控等新興技術的應用,智能作業機械、智慧化農業設施等新型裝備的推廣,以及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農業發展正在從依靠要素投入增長的傳統農業向依靠科技創新發展的現代農業轉變,迫切需要建設與之相適應的人才隊伍。據統計,“十三五”規劃末期,我國已有地市級以上農業科研機構974個,國家農技推廣機構7.55萬個,涉農規模以上企業約7萬家,推動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2-3]。農業農村部發布的《“十四五”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將遴選培養1000名神農青年英才,輪訓1萬名農業企業家,培育100萬名農村創業帶頭人和一批適應需求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帶頭人。由此可見,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推進,從事關鍵技術研究崗位的農業科研人才、從事專業技術推廣服務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人才、從事產業經營活動的農業生產經營人才,以及在農村地區返鄉入鄉干事創業的農村創業帶頭人等需求將日漸攀升。擁有新理念、掌握新技術、適應新業態的青年農業人才成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

(二)培養體系日趨完善

國家層面堅持把教育強國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進一步明確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加快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構建了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引導發揮職業教育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培養涉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4]。2020年至2023年連續四年黨的中央1號文件均強調要大力發展涉農職業教育,支持加強涉農專業建設,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基層急需專業技術人才[5]。農業農村部與教育部也先后聯合實施“百萬鄉村振興帶頭人學歷提升行動計劃”“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鄉村工匠‘雙百雙千培育工程”等多項重點工作,大力推動鄉村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據統計,至2022年底,全國高等職業教育農林牧漁大類專業招生13.36萬人,每年向農業領域培養輸送近10萬名涉農專業畢業生[6]。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實施,進一步提升了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水平,完善了鄉村人才成長政策保障體系。

(三)培養質量穩步提升

基于農業現代化對于青年農業人才的迫切需求,職業院校主動對接現代農業技術升級、產業結構調整和人才需求變化,不斷調整優化人才培養體系。2021年7月教育部組織對農牧漁類33個專業教學標準進行了修(制)訂,并指導打造園藝技術、休閑農業、智慧農業等專業為核心的特色高水平專業群,全國開設農牧漁類專業的294所高等職業院校中有19所入選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有55所被農業農村部和教育部認定為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涉農職業院校聚焦學生知識學習、技能提升、價值塑造目標,探索構建了弘揚“三農”精神、契合產業需求、體現“崗課賽證”融通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了一大批青年人才投身于農業相關領域,服務農業現代化發展。據統計,2022年開設農牧漁類專業的涉農高職院校就業率達到67.8%,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畢業生雇主滿意度達到96.84%,農業企業、科研機構及社會服務組織對農業類高職畢業生的認可度逐年提高[7]。

二、青年農業人才培養困境

隨著農業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步伐加快,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生了深刻變革,對人才需求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對青年農業人才隊伍規模、科技素養、職業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青年農業人才培養面臨如下困境:

(一)人才數量總體不足

據統計,全國鄉村就業人數已連續多年遞減,2018年至2022年鄉村就業人數減幅達3.4%(見圖1)。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鄉村就業人員中16~45歲人員占比31.4%,60歲以上人員占比達24.5%,大專以上學歷人員僅占3.1%,人口老齡化趨勢不斷加深、青壯年勞動力加速外流,農業從業人口受教育程度總體較低(見表1),農村青年人才呈現高度緊缺趨勢。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縱深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需求將持續增長,智慧農業、大型農機裝備等技術密集領域的服務人才缺口也將不斷擴大。根據教育部《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預測,到2025年,農機裝備類人才缺口將達44萬人。農村電商、休閑農業等新業態吸引力仍然較強,根據農業農村部規劃,返鄉入鄉創業人員將從“十三五”規劃末的1010萬人增長到2025年1500萬人,存在巨大缺口。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對人才知識化、年輕化的要求日益強烈,與青年農業技術人才匱乏、農業專業技術人員老化、農業人才結構性短缺的矛盾也將進一步凸顯[8-9]。

(二)人才供需匹配不緊

2021年教育部修訂發布的職業教育專業目錄中,設有中職19個、高職???0個、高職本科7個涉農專業,涵蓋了生產服務、工程技術、經營管理類、交叉融合類相關專業[10]。但是,在辦學實踐中,受到職業院校涉農專業吸引力不強,以及生物育種、智慧農業、生態農業等新興技術領域教育資源配置門檻較高等因素影響,涉農職業院校新興技術類專業實際設置比例較低,應用技術創新轉化等關鍵領域青年技術人才供給不足[11]。部分院校還存在教育教學與農業產業發展結合不緊密,教師產業實踐能力不強、專業產教融合度不高、人才培養模式不適應、課程教學標準與崗位職業能力需求匹配度不高,畢業生產業服務能力不佳等問題,導致農業人才“供需矛盾”突出[12-13]。

(三)人才創新活力不強

受到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投入大、研發周期長、技術回報率低等因素影響,農業經營主體對人才隊伍建設重視度不高、對技術創新投入動力不足,導致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創新活力不強,在新品種選育、加工工藝研發等關鍵領域技術創新步伐較慢。據中國農科院發布的《2022中國涉農企業創新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389家上市涉農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僅為2.61%,而且75%的上市涉農企業不具備重點科研平臺,57%的上市涉農企業沒有研發經費外部支出[14]??蒲性核谇嗄贽r業科技人才引進培養、項目經費管理、成果轉化應用、成果性收入分配等方面制度機制還不夠靈活,創新的氛圍還不濃厚[15];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大而不強,社會化服務隊伍建設滯后,農技推廣部門存在“行政化”傾向,技術創新的機制不暢,人才晉升難、流動難[16];在推動涉農畢業生就業創業過程中,也還存在學生創業素養不高、學校實踐支撐條件不完善、鄉村創業政策服務體系不健全等現實困難,返鄉創業人才創業帶動能力還不強[17]。

三、青年農業人才培養目標

伴隨著農業組織管理、生產經營、加工技術、管理服務等各環節崗位分工不斷細化調整,農業領域職業崗位能力也在持續重構。職業院校要回應時代之需,加強涉農專業建設,校準專業發展定位,優化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農業現代化所需的支撐人才。

(一)樹立“新思想”,有服務“三農”的情懷

“三農”工作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根本所在,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人才隊伍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青年農業人才培養應當把厚植“三農”情懷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任務,發揮好思政課育人主渠道和課程思政育人功能,在建設實施耕讀教育相關課程的同時,注重將“中華優秀耕讀文化”“育種家創新實踐精神”“農業人艱苦奮斗作風”“田園逐夢的價值追求”“強農興農的時代責任”“鄉村振興的使命擔當”等內容有機融入專業課程教學,通過挖掘思政元素,創設實踐場景,打造思政微課、情景體驗課、社會實踐課等方式,發揮專業實踐和崗位實習平臺作用,引導他們從思想上認同“三農”、情感上熱愛“三農”、行動上服務“三農”,啟迪形成青年農業人才以“一懂兩愛”為核心的“三農”價值觀,培育時代新農人,引領農業新發展。

(二)掌握“新技術”,有良好的農業科技素養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引領下,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不斷革新,對農業科技人才的技能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職業院校應緊盯產業技術發展新動向,對標行業發展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調整專業建設布局,優化人才培養體系,促進新技術跨學科融合滲透,提高人才培養的前瞻性和適應性。種子生產與經營、現代農業技術等作物生產類專業要把握綠色生產、智慧管理、高效種養的發展趨勢,探索將分子育種、智慧農業元器件、廢棄物綜合利用等新技術應用融入課程教學;設施農業與裝備、現代農業裝備應用技術等農機裝備類專業要把握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的發展目標,探索將智慧決策、農機導航、精準作業等新技術應用融入課程教學;農產品加工與質量檢測、農產品流通與經營管理等加工流通類專業要聚焦產后減損、智慧高效的發展方向,探索將智能篩選與貯藏、綠色保鮮、冷鏈耦合等新技術成果融入課程教學。注重培養青年農業人才跨學科技術應用實踐能力,通過建立知識交叉融合的課程教學目標體系,提高他們利用關聯學科技術解決農業產業發展中存在的系統性、復合性問題的能力;注重培養創新思維,通過搭建創新平臺和完善激勵機制,引導他們敢于打破定式思維和守成束縛,培養提升創新實踐能力;注重培養技術示范推廣能力,使他們扎根農村、親近農民,服務農業產業技術創新發展。

(三)擁有“新理念”,有市場化經營管理能力

農業經營管理職業化、生產要素配置市場化、農技服務社會化、農產品營銷商品化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也對現代農業經濟管理、休閑農業經營與管理等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職業院校在育人實踐中要主動適應發展需求,將現代化發展新理念、信息化管理新模式、市場化營銷服務新機制融入課程教學。應注重培養青年農業人才的微觀經濟管理和服務能力,通過優化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的崗位管理、要素分配和過程管控,實現提高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的目標;注重培養市場分析和渠道拓展能力,通過開放合作和信息共享,分析把握政策導向和農業農村市場規律,拓展優化農資、農機、農技供應和農產品銷售渠道,促進生產經營各環節價值增值;注重培養質量控制和品牌塑造能力,按照綠色發展要求,嚴格落實生產經營標準和規范,管控農產品質量安全,強化農產品商品屬性,塑造特色農業品牌;注重培養數字化經營管理能力,應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農業發展,促進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效率。

(四)融入“新業態”,有良好的創業帶動能力

返鄉入鄉農村創業帶頭人是推動科技、管理、資金等資源要素下沉鄉村,帶動電子商務、休閑農業等新業態蓬勃興起,引領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返鄉農民工是鄉村創業的關鍵力量。職業院校應充分履行培養學生創業實踐精神,提高學生自我發展能力的重要使命,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完善創業教育體系。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激發其創業熱情和奉獻精神,增強鄉土情懷,使其扎根服務鄉村,發揮“頭雁效應”;注重培養提升創業素養,重點提升創業項目遴選和策劃能力、創業資金籌措管理和金融政策應用能力、創意產品開發和經營風險管控能力,提高其創業成功率和創業質量;注重培養新型創業技術應用能力,使其具備現代信息技術、生態農業技術等創業相關技術專長,適應農村電商、直播直銷、智慧農業、休閑農業等新業態新模式創業需求;注重培養創業帶動能力,使其能夠立足本地實際,有序調集生產要素,做好人、財、物統籌管理,帶動更多農民群眾學技術、闖市場、創品牌。

四、青年農業人才培養路徑

職業院校應聚焦做強農業現代化“四支人才隊伍”,發揮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式靈活、產業融合度高、學生實踐能力強的優勢特點,深入推進教學改革,融入新思想、新技術、新理念、新業態,構建專業課程體系、實踐育人模式、創新服務平臺和創業育人生態,探索符合農業發展需求、體現時代特征的“四新四融”青年農業人才培養路徑(見圖2)。

(一)構建“產教融合”的實踐育人體系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長期探索形成的寶貴經驗。如20世紀40年代初,山丹培黎學校將開設專業與當地實際相結合,創辦了27個工(農)廠,采取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育人模式,是中國最早期的產教融合實踐育人典型[18]。經過多年探索與發展,產教融合已成為職業教育的根本特征。青年農業人才將是扎根農村、立身農業、服務農民的生力軍。人才培養更要堅定“產教融合”發展方向,傳承實踐精神,增強適應性。

首先,要堅持立足產業建專業。緊盯種子產業、生態農業、智慧農業、農機裝備等國家支持發展重點領域,立足區域發展人才需求科學布局專業建設。如糧食主產區要重點建設作物生產技術、現代農業裝備、農產品加工相關專業,服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特色農牧產品優勢產區要重點建設現代農業技術、綠色生產、農產品流通等相關專業,服務鄉村產業振興和特色農產品品牌打造。專業群建設要重視專業之間關聯度及產業各環節匹配度,理清組群邏輯,注重跨學科技術融合,有針對性地引入大數據技術、物聯網技術、電子商務等專業或課程賦能專業群高質量發展。

其次,要推動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創新。在傳統共建校外實訓基地或開展訂單培養模式基礎上,加強校地聯動、校企合作,積極探索項目托管、引企入校、混合所有制辦學等新模式,以產業發展為紐帶,以企業人才需求為導向,推動校企資源實現共建共享共管。如培黎職業學院馬鈴薯產業學院立足服務當地“國家級馬鈴薯區域良繁基地”建設,引進行業龍頭企業在校內共建種薯組培生產基地、共育創新團隊、共研教學資源,聯合開展人才培養,將教育鏈和人才鏈融入產業鏈和創新鏈,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零距離銜接。同時,要積極探索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如廣西職業技術學院與廣西茶產業龍頭企業探索實施的“一徒多師、逐輪提升”的學徒拜師及技藝傳承模式,極大提升了技能人才培養質量[19]。

再次,要促進產教深度融合。搶抓國家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推動實施“一體兩翼”重點任務的機遇[20]。立足優勢專業和區域產業,積極組建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等平臺,聯合產業上下游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依托國家級農業產業園區、種子生產基地或農產品重點功能區建立一批市域產教聯合體,聚焦現代種業、智慧農業、高端農機裝備等重點領域建設一批跨區域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探索完善實體化運行機制,聯合開展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培訓服務、生產實踐等活動。進一步整合發揮各方資源優勢,推動校企合作從單一、零散、小規模走向多元、特色、全方位的深度融合,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資源共享、人才共育、創新發展。

(二)構建“科教融匯”的協同創新平臺

科技創新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動力源泉。職業院校是應用技術創新及推廣轉化的重要平臺,在推動應用技術研究、跨學科技術交叉融合、農業關鍵技術攻關、培養創新型技術人才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是要建設產科教協同科創平臺。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和農業發展需求,立足區域實際和專業特色,以農業高質高效生產技術瓶頸、農機裝備技術和農產品加工工藝研究為重點,聯合涉農高校、農業科研院所及龍頭企業,推動建設協同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創新服務平臺,整合政策、項目、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健全完善跨區域、跨部門、跨學科的協同創新工作機制,破解各機構間項目并行、資源分散、力量不足的問題。力爭在高產新品種選育、綠色生產技術創新、加工工藝研發、特色農產品設計等領域研究形成一批技術成果,服務推動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率進一步提高。同時,根據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可以借鑒中國農業大學現代農業“科技小院”建設運營模式,立足職業院校涉農專業特色優勢,打造科技創新、示范推廣和人才培養一體化科技服務平臺,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服務質效。

二是要打造產科教協同創新團隊。對接農業現代化科技創新需求,依托建成的協同創新平臺,推動建立“技術帶頭人+企業專家+技術骨干+青年學生”的復合型創新團隊,實現教科研資源共建、產科教力量協同,打造一批具有行業引領性、區域示范性的高水平農業科技創新團隊,解決關鍵性和“卡脖子”的技術難題。依托科技攻關、揭榜掛帥等重點專項,積極推動“項目牽引、柔性組合、分工明確、融合互補”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服務產業發展的同時提升青年人才科技創新能力。圍繞先進實用技術轉化應用,推動建立一支“產業導師+專業教師+青年學生”的科技特派員隊伍,對接服務重點產業、農業園區、涉農企業,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

三是要培養創新型青年農業人才。新西蘭教育家路易·艾黎(Rewi Alley)曾提出“教育的作用,在于喚醒青少年的創造性,培養他們對事物的分析能力”[21]。職業院校要根據產業需要和學情實際,充分發揮教科研創新平臺和創新團隊的支撐作用,探索搭建共享實驗(訓)室,指導組建科研社團或學創團隊,將創新目標任務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創新創業教育和學生發展等工作,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構建促進學生創新能力提升的課程體系和體現創新能力的學業評價體系,充分調動學生創新創造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開展項目設計、項目探索和技術攻關,并選拔部分優秀學生加入學校重點項目研究,培養學生主動思考探究的意識和創新創業思維,提高其問題發現、分析和解決的能力,實現以創新促進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目的。

(三)構建“證訓融通”的專業課程體系

農業現代化背景下農業產業分工加速變革、專業技術要求快速攀升,職業院校也必須加快推進教學改革,突出職業導向,完善專業課程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不斷適應現代農業不同業態、不同崗位、不同工種人才需求。

一是基于職業標準構建課程群。聚焦落實青年農業人才“四新”培養目標,對標種子繁育員、農業技術員、有害生物防治員等相關職業標準與技能等級證書要求,對接農業生產、加工、流通、檢測等各環節國家標準和行業技術規范,對照教育部發布的農業相關專業教學標準,以能力為本位,以實踐為導向,融入“三農”情懷教育,建立知識重構、崗技融合、理實一體的課程體系。建設共建共享型的課程實訓和生產實踐教學平臺,引入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務,使學生實現打牢基礎、強化技能、拓展知識三階段進階成長,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既有“知農愛農”情懷又有“強農興農”本領的農業人才。

二是建立多維度課程評價體系。根據課程的性質與特點,采用“結果與過程結合、技能與素養結合、自評與他評結合、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方式,組織學生、教師、企業和學習平臺多主體參與,建立多維度、全過程的綜合指標評價體系,對學生知識掌握牢不牢、技術技能強不強、“三農”情懷深不深進行全方位評價。同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引入國家職業資格認證、職業技能等級證書、1+X證書、行業組織證書等技能評價,有針對性地將評價標準融入課程評價體系,一體化推進技能人才培養和技能等級認證,提高青年農業人才崗位適應性和競爭力。

三是統籌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針對農村青年人才在職學歷教育、崗位提升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及鑒定等方面的社會需求,找準學校教育資源與社會培訓服務的結合點,成立專門工作機構,積極對接實施農業科研人才、社會化服務人才、農業經營人才、農村創業帶頭人培訓提升項目。按照注重實踐、貼近實際、精準高效的教學原則,進一步優化專業課程內容,完善線上和線下教學資源,建立專兼職培訓師資庫,按照職業崗位核心能力需求,精選模塊化課程實施教學。通過規范運行管理、打造品牌項目、實施質量工程、爭創國家級培訓基地等途徑,提供高效優質培訓服務。同時,應堅持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相結合,建設校內就業服務平臺和資源,建立“就業推薦、崗前培訓、穩崗提升”為一體的就業服務體系,幫助青年農業人才掌握技術技能、實現穩崗就業。

(四)構建“學創融洽”的創業育人生態

青年農村創業帶頭人是引領鄉村持續發展的關鍵力量。職業院校要充分發揮產教融合發展的優勢,采取教學培訓、平臺引領、項目孵化等方式,將知識技能學習和創業能力提升相結合,推動實現課程學習與創業活動融洽共生,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

一是提升創業課程教學質量。高質量的課程體系是開展創業育人的基礎,涉農專業創業教育,要針對學生在農村電商、農業生產經營、休閑農業項目開發等領域的創業需求,有機融入“四新”目標,依托專業課程為創業儲備基礎知識和技能,依托專門的創業課程提升創業意識和創業素養,依托創業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項目運營、市場開拓、風險管控等方面綜合能力。要加強專業化創新創業師資培養儲備,探索建立產業導師+校內導師的“雙導師”育人機制,吸納行業企業家、創業校友等兼職師資參與創業教育,打造高質量的創業育人師資隊伍。要推動建設創新創業型課程體系和評價體系,通過開展創業訓練、創業競賽、創業實踐等活動,促進提高分析決策、技術創新、經營管理、風險管控的能力,提升青年農業人才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

二是打造學生創業孵化平臺。把創新創業作為促進提高學生就業質量的重要途徑,保障資金和資源投入,推動建設市場開放性強、產業融合度高、服務保障有力的大學生創業中心、創客工坊、創業實訓中心等平臺,爭取導入地方政府關于農村創業支持政策、培育項目和配套資源,打造大學生創業的孵化器、加速器,為青年農業人才開展種質資源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農產品市場營銷等創業活動提供場地保障、創業指導、技術支持、項目管理和政策服務,營造創新創業的氛圍。如河南農業職業學院建設的集技術培訓、經營訓練、創業孵化、跟蹤指導為一體的“現代青年農場主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在服務鄉村振興同時有效激發了學生創新活力。

三是支持培育優質創業項目。好的項目是創業的前提,好的團隊是創業的基礎。職業院校在創業實踐教育中應充分發揮校企合作、校地合作資源,依托政府招商、企業發榜、校企合作、科研成果轉化等項目,遴選潛力大、前景好、技術性強的優質創業示范項目,組建學生為主體的創業團隊,開展創業實踐。加大學校創業示范項目支持力度,探索設立學生創業引導基金,在項目啟動、轉化、運營的關鍵環節予以扶持。支持學生參與農業技術研究、農業新業態探索,培養其提升創業思維、積累創業經驗,為今后就業創業和服務帶動農業發展奠定基礎。

五、結語

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大批高素質青年農業人才。解決當前農業農村青年人才流失、人才供給匹配度不高、人才創業活力不強的問題,除了通過政策引導、產業培育、人才紓困解綁等工作提升行業自身吸引力以外,更重要的是抓好教育,特別是涉農職業教育。涉農職業院校要持續推進教學改革,完善教學設計,創新教學模式,優化教學策略,探索科學有效的人才培養路徑;更要持續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打造面向產業、融入產業、服務產業的人才培養體系,著力提升農業人才的社會服務能力、科技創新能力、應用實踐能力和創業帶動能力,真正為農業農村培養一批有情懷、愿意下、留得住、用得上的青年農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央視評論員.習近平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J].漁業致富指南,2019(19):3-4.

[2][16]光明網.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系列解讀⑩科技創新是農業強國建設的重要驅動力[EB/OL].(2023-01-06).https://m.gmw.cn/toutiao/2023-01/06/content_36283975.htm.

[3]農業農村部.中國農業年鑒(2020)[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149-155.

[4]陶昌學,李增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價值要義及路徑選擇[J].學術探索,2023(8):141-148.

[5]胡宏亮,王慧,張健.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作用機理、現實挑戰與調適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27):17-23.

[6]教育部.對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1720號建議的答復[EB/OL].(2023-11-21).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zcs/202311/t20231121_1091460.html.

[7]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2023中國職業教育質量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15-21.

[8]楊莉.關于加強農業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的思考[J].中國農學通報,2010(4):357-359.

[9]肖舒苑,易川琪,張梅.發達經濟體青年農民培育政策及啟示[J].農業經濟,2023(2):80-83.

[10]教育部.職業教育專業目錄[EB/OL].(2023-05-22).http://www.moe.gov.cn/s78/A07/zcs_ztzl/2017_zt06/17zt06_bznr/zhijiao/.

[11]喻保華.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智慧農業發展困境與路徑選擇[J].農業經濟,2022(9):22-23.

[12]陳新忠,郭廣霞,朱曉燕.新時代加快農科緊缺人才高質量培養——基于IPOE框架的504名農科專家訪談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 2022(6):38-46+67.

[13]高建平.現代農業人才隊伍建設研究[J].農業經濟,2022(9):109-110.

[14]中國農業科學院.2022中國涉農企業創新報告[R].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學會、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2022.

[15]呂劍紅,黃文勇.農業轉型升級背景下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的創新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14(1):108-110.

[17]陳會麗.關于農業高職就業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職教論壇,2013(8):62-64.

[18]張建紅.路易·艾黎職業教育思想的當代教育價值研究[J].甘肅教育,2022(18):15-18.

[19]黃海珍.基于職教集團茶類專業“一徒多師,逐輪提升”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廣西茶業職教集團為例[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5):33-37.

[20]王揚南,崔巖,張亞杭,等.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全面服務支撐中國式現代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10):5-13.

[21]路易·艾黎.農民的希望—探索創造性教育紀實[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2:66-195.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Paths of Young Agricultural?Tal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Need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ZHANG Jian-hong, TANG Wei-jie

(Bailie Vocational College, Zhangye 734000,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our national work deployment in promot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y supporting talents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social services,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rural entrepreneurship. Depending upon th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young agricultural talentsand by study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the training of young agricultural tal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fronting difficulties and probes into the training goals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new thought, new technology, new concept and new business form. Accordingly, the practical methods were put forward, which means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certificate and training, and the harmony of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and the training path of young agricultural talents— “four new and four integration” was formed as well.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vocational education; young agricultural talents;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猜你喜歡
農業現代化職業教育職業院校
如何加強職業院校學生的德育教育
淺談職業院校中的美術教育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研究
貫徹新的發展理念 促進農業現代化
“動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養路徑研究
論七年一貫制體系下本科學科建設中職業教育的重要性
農業現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國際經驗
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內涵與實施策略研究
芻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PLC應用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