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峽兩岸科學傳播比較研究

2018-03-02 18:06鄒光盛
學會 2017年12期
關鍵詞:科學普及

鄒光盛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思想要求我們以全球和比較的視野觀察各國各地區的科學普及實踐,取長補短,對做好新時代科普工作具有根本指導意義。兩岸科學傳播工作系出同源,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在各自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主導觀念、基本體制、主要機制、方法方式等漸趨定型,通過比較,顯現出彼此的優長不足,為新時代科學傳播工作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視角。

[關鍵詞]科學普及 兩岸科普論壇 科普供給側改革

在2016年的“科技三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大陸的科普工作做了全面和深刻的闡述,他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笨倳浀倪@一段話,站在國家創新發展的戰略高度,深刻揭示了全民科學素質與科普工作之于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基礎而關鍵的意義,是我們黨對科普事業認識的重要深化,是科普理論的重要成果,構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倳浛破罩匾枷?,是大陸新時代科普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1]。

科學普及是各國各地區面臨的共同任務,在全球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背景下,科學普及關乎國家發展創新,關乎國家競爭力,關乎國家治理水平,迫使我們必須以全球和比較的視野觀察各國各地區的科學普及實踐,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昂{兩岸科普論壇”作為兩岸之間以“兩岸科普比較”為主題的論壇,自2008年創辦以來,已歷十屆,成果豐富,成效顯著,成為兩岸科普交流的重要平臺。本文擬以十年兩岸科普論壇的文獻為依托,對海峽兩岸科學普及體制機制進行概括性闡述,重點對兩岸科普工作展開多維度的比較,作新時代科普工作參考。

一、中國大陸科學普及工作現狀概覽

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普活動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大陸科普事業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一窮二白,到今天可謂成就斐然、舉世矚目,并逐漸形成當前的主導觀念、基本體制和主要機制。毫無疑問,這一觀念、體制和機制,是奠定我國科普工作巨大成就的基礎,但在新的歷史時期里,也面臨著一系列新的問題,特別是國家創新戰略下的科普工作的要求存在一定距離。

(一)“普及科學”是科學普及工作的主導性觀念

大陸科普活動從1950年開始納入政府體制,鑒于當時公民科學素質普遍落后的情況,“普及科學”成為科普工作的主導性觀念。直到今天,科普工作的中心任務主要停留在“提升公民科學素質”上?!疤嵘茖W素質”意味著科普活動主要是一項科普機構和人士向科學素質相對較低的人群普及科學的過程。半個多世紀以來,大陸科技突飛猛進,民眾素質大幅提升。我們認為,基于當前大陸國民科學素質整體仍然較低的現實國情和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大陸科普工作適度保持“普及科學”,仍有其必要性。但是,另一方面,也必須指出的是,在單純“普及科學”觀念下,科普工作主要呈現為一種科技的教育與學習的過程,科普的方法方式仍然以場館參觀、科普講座為主,體現為一個非課堂內的科學教育過程,公眾被動接受居多,而作為主體的參與機會不多,與人們的實際生活缺乏直接且實質的關聯性,這在某種程度上就限制了科普工作發揮出更大的功能。

(二)行政主導、上下全面參與型的科普工作的基本體制

“集中力量辦大事”是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優勢,尤其是對牽涉面極為廣泛的科普工作而言,更需要通過行政力量進行上下貫穿結合的動員工作。大陸科普活動從1950年開始納入政府體制,2002年《科學技術普及法》(以下稱《科普法》)出臺后,以政府領導、部門主導、科協作為主要社會力量和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科學普及體制得到進一步鞏固。

在這一體制中,科學普及工作成為政府一項重要的職能活動,由各級人民政府統一領導和協調科學普及工作,并規定應將科學普及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為開展科學普及工作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國務院科學技術行政部門具體負責制定全國科學傳播工作規劃,實行政策引導,進行督促檢查,推動科學傳播展。

科學技術協會是科學普及工作的主要社會力量??茀f組織在法律上屬于社會團體,但組織體制上歸屬黨政系統,接受黨的直接領導??茖W技術協會能夠匯聚各領域的科技人才,同時與黨政體系保持“溝通交流”制度化機制,保證了科協能夠廣泛組織和支持社會各界開展各類科學普及活動,并協助政府制定科普工作規劃,提供決策建議。

科普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但由于科普資源分布廣泛,《科普法》規定“社會各界都應當組織參加各類科普活動”。在《科普法》中,社會各界包括學校等教育機構,科技館等科教基地,科研和科技開發機構,新聞出版、醫療衛生等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會等社會團體、企業,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和公園等經營管理單位,幾乎涵括了所有的社會組織。

(三)公共財政為主的科普資源投入機制

從經濟學講上,科普與基礎教育類似,屬于公共產品,雖然包含了私人產品的成分?!犊破辗ā穼ⅰ翱破铡币幎椤肮媸聵I”,明確規定各級政府應當將科普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隨著大陸經濟社會的發展,加上國家依法對科普事業實行稅收優惠,越來越多的社會人士自愿投入到科普事業當中,成為科普事業極具成長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科技部統計,2014年,全社會科普經費籌集額150.03億元,其中,政府撥款114.04億元,占比76.01%。2015年全社會科普經費籌集額141.2億元,其中,政府撥款占全部經費籌集額106.67億元,占比75.54%。近些年,大陸科普投入增長明顯,目前維持在150億元左右的規模,其中各級政府財政撥款在75%左右,各省市科普事業皆獲得巨大發展。不過,總體而言大陸科普投入不足,其中2015、2016兩年較前年減少??破胀度氲牟蛔?,首先是相對于當前全國日益增長的科普需求而言;其次,科普投入與科研投入相比,差距驚人。以2014年為例,2014年全社會科普經費籌集額150.03億元,全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13015.6億元,與國外相比,僅以人均占有科技館為例,目前大陸是223萬人擁有一個科技館;美國是41萬人擁有一個科技館;日本是22萬人擁有一個科技館,差距甚遠。endprint

科普主要由地方財政支持,而由于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平衡,科普資源配置存在包括地區、城鄉、性別、年齡、職業等差別,有些較為突出。例如,在科普經費籌集額和使用額上地區差異顯著,人均科普專項經費不同地區間相差數倍,甚至高達上百倍。從各地區科普場館建設基建支出的數額看,排在前四位的仍然是北京、上海、江蘇、廣東等地區。2008年的調查表明,上海市的人均科普經費投入達到11.82元,北京在就已達到11.59元,杭州市也超過7元,部分省份仍然不足人均1元。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科普事業中的“馬太效應”將會顯現。根據中國科協于2015年發布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報告顯示,上海、北京和天津的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分別為18.71%、17.56%和12.00%,位居全國前三位,分別達到美國和歐洲世紀之交的水平。此外,大陸科普資源主要集中在城市,農村科學傳播渠道嚴重匱乏。根據中國科協于2015年發布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報告顯示:城鎮居民的科學素質水平提升幅度較大,從2010年的4.86%提升到9.72%,而農村居民僅從2010年的1.83%提高到2.43%。

(四)行政動員為主的科普運作機制

對于《科普法》規定的多數社會力量,科普并非其“主業”。隨著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體制改革的完成,這些單位多為獨立核算主體,其科普活動也不能直接編列到科普經費預算當中,這使得科普主管部門必須借助行政力量和機制,包括科普工作聯席會議、科普項目、指標考核等,比較充分地動員起相關機構和人員從事相應的科普活動。在當前我國科普資源總體科普資源尚不豐沛且分散的情況下,黨政力量的動員是科普工作順利運作的基礎機制。

不可回避的是,公益趨向的行政動員機制與這些單位的主業考核評價體制存在某種緊張關系,使得部分機構和人員存在著科普僅是副業,甚至排斥科普的心理,使得從事科普活動缺乏創新動力,科普活動存在諸如科普內容常識化且經年不變,科普形式較為機械僵化;科普場館千篇一律,科普未能充分結合民眾現實生活,有時選擇回避現實的公共議題等問題。

倚重行政動員機制帶來的另外一個后果是,當前科普工作尚缺乏專業化的科學普及隊伍。我國各類科普資源多分配科普場館建設,動員機制的重心在“專業參與”,而非“傳播培訓”,科普機構、人士與大眾媒體也還缺乏充分互動合作,部分業余選手、志愿服務者,以及在大眾媒體從事科普的傳播人員,多沒有科技背景,導致懂科學不懂傳播、懂傳播不懂科學。

北京、上海等地試水科普與商業、科普與旅游的結合,這是科普市場化的有益探索。但是,公共科普資源市場化之后,令部分人士擔憂科普之“普及性”如何保證,少數市場化科普活動還暴露出過分商業化、娛樂化的不良傾向,因此順應國家創新需要、契合現代科普要求、符合市場和公益規律的有效動員機制還有待實踐探索。

(五)突出“規劃先行”,強化法制保障

大陸科普工作非常注重“規劃先行”,特別是在國家層面出臺了包括《全民科學素行動計劃(2049計劃)》《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科普基礎設施發展規劃(200820l0—2015)》《關于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為科普工作設定了階段性目標、任務和具體措施,保證科普工作循序漸進。

強調科普工作的法制化保障是大陸科普工作的突出特點。2002年6月29日,全球第一部科學普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的出臺,使得大陸科學普及政策逐步法制化和系統化。此外,《公益事業捐贈法》《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細則》《科普大篷車管理規定》《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等國家法律法規和《福建省科學技術普及條例》地方性法規的出臺,為科普事業提供了法律依據和保障。

三、臺灣地區的科普現狀

臺灣傳統文教體制與大陸一體,現代科技是舶來品,科普亦是近現代在政府與民間各方合力支持下逐漸發展起來。當前,臺灣地區科普事業已具相當規模,并展現出“臺灣特色”,如海洋科技已為世人所矚目,普通民眾無論是在校學生還是成人,科學素質總體水平較高,對科技議題持續保持較高關注度。

(一)臺灣地區科普工作的基本體制與主導觀念

臺灣的科學傳播事業可謂民間先行。創刊于1951年的《大眾科學》是臺灣第一份科普刊物。其后,陸續成立“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旨在“補學??茖W教育之不足”,兼對社會大眾推展科普活動。經過長期發展融合,臺灣當前的科普體制,本文稱之為官方-民間并行合力。政府和民間人士與組織相對獨立地進行科普,又相互合作,協力并進。

在“政府”科普方面,較長時期內限于“科學教育”層面,主要由教育部門會同科技部門共同推進。值得指出的,教育部門科學教育對象涵括一般社會公眾,重在對學校課堂科學教育及校園科學教育設施建設??萍疾块T雖亦負有“公民科學素養”與“政府基礎科學建設”之責,但其重點也是在校園“科學教育”。2007年,兩部門合作設立“計劃統籌與協調中心”。

相較而言,民間機構從一開始就將科普定位對象為“社會大眾”。由各大學所設的科學研究中心,以及如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奈米科技K-12教育發展中心等,通過多元化傳播地點與方式,提升大眾科學素質。值得一提的是,當前臺灣科學普及社團更進一步聚焦于專業性領域,如2014年成立的“中華科學傳播協會”,是由世新大學關尚仁教授、王文竹教授等高校教師因當時的杜邦事件與拜耳事件,感觸臺灣過去對化工產業的錯誤認知而發起成立。

2006年,臺灣科技部門與大學教授共同規劃的“臺灣科普傳播事業催生計劃”,面向社會大眾的科學傳播事業得以系統性、全面性、組織性的方式推動。四年后,該計劃邁進“發展計劃”,除持續進行科學節目、影片以及新聞的補助,還產生許多優質的科學影視內容創作,同時亦十分關注發展科學傳播理論、累積研究深度、培育專業人才。endprint

在臺灣,科普作為近現代之事業,發端之初,其主旨不可避免在“提升社會公眾科學素養”。直至今日,仍是政府和社會的主導性觀念。2003年教育部門與科技部門共同提出“科學教育白皮書”,明確提出“科學教育是一項全民教育,涵蓋所有的人民;強調培養全民的科學素養,發展每個人的創新、創造能力與關心關懷度”。2008年訂定的《科學技術基本法》第22條,更明確“為加強國民對科學技術知識之關心與認識,政府應持續推展學校與社會之科學技術教育,以提升國民科學技術之素養”。民間各類科普機構也大多遵循相同的理念。

(二)臺灣地區科普運作機制較為成熟,科普活動切實可行

1.政府部門“項目”化的補助機制。在臺灣,政府之于科普并不承擔全部責任,政府與民間機構也不存在組織隸屬關系,公辦的學校、科技會館多數具有相對獨立的法律地位,政府通過行政機制運作科普工作的空間有限。為此,相關部門主要通過“項目化”補助機制推行科普活動,例如科技部門在每年面向全島規劃并補助各類科學活動、科學競賽、科學特展、科普講座(北臺灣為“展望系列講座”,中臺灣有“分享大師視野講座”,南臺灣有“閱讀科學大師講座”),借以廣泛動員各方力量,固化政府——社會在科普領域的合作。

2.民間科普富“公益”和“科學”精神。臺灣科普始于民間,在“政府”長期關注學??茖W教育的情況下,民間致力更為艱苦的大眾科普。民間科普人,克服資源等種種限制,運用社會捐贈、有償服務等公益機制,戮力先行,逐漸獲得政府、企業及熱心人士的理解和支持,終于收獲臺灣科普事業全面開花的成果,值得敬佩和學習。

3.多樣化的評估與調查機制。教育、科技等部門和民間機構都展開了規模不一的科普評估與調查活動,其目的大體包括:明確特別是各個年齡段應具科學素質之具體內涵;當前民眾科學素養之狀況;當前公民關注之科學重點和焦點,了解科普方式、渠道實效。較為典型的如世新大學葉美瑛副教授所主持科普研究電話訪問調查活動,涉及臺灣民眾科學知識豐富程度的認知、受訪者認知社會關注的議題和受訪者本身最關注的科學主題、對科學信息來源媒體的認知、受訪者接觸科學信息時的態度認知等。這些調查與評估,幾乎涵蓋科普活動各環節,使得科普活動更為切實可行。

4.強化“科際整合”,融入科技教育。鑒于社會及產業發展多元化趨勢,臺灣教育主管部門積極鼓勵開設跨系、院校等課程,促進各學科專業之間的科際整合,并采用協同教學的方式,培養學生多方面視野和能力,激發學生創意與批評性思維,成為臺灣學生科技教育的重要特色[2]。

(三)臺灣地區注重科普資源的均衡分配和科普的可接近性,科普實效更為明顯

1.注重科普全民性與多樣化,照顧弱勢群體。盡管科普資源有限,臺灣科普機構努力擴大科普之覆蓋范圍,以做到真正提升“全民”科學素養。如早期“政府”與民間分別致力“學??茖W教育”與社會大眾之科普,使得科普做到“各個擊破”。在臺灣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臺灣科普環島列車”,沿途經過17個縣市、19個火車站。此外,自上個世紀80年代始,臺灣科學教育館即開始從館內走向館外,以生動活潑且寓教于樂的方式推展到各地,以提升全民對科學的興趣。

科普要覆蓋全民,關鍵是能夠照顧偏遠地區和弱勢群體。臺灣常常以小型車輛載運科教器材到學校卸下布展。如海洋生物博物館為了讓離島及偏僻的弱勢學童也能公平地享有關于海洋生物的教育資源,開發了鯊魚黑幫及海龜保育總動員兩套課程,并提供了離島學校申請到校教學服務課程。

2.科普內容豐富、方式多樣、渠道多元,根據不同對象分類設計科普內容和展演方式。在學??茖W教育課程內容漸次深入,并根據學生心智程度采取科學課程、科學實驗課、科學性社團、科學性演講、科學競賽、科學性專題研究等課程方式,社會科普盡量滿足公眾多樣化的需要,如前述海洋館開設多項海洋教育課程,課程為一小時,提供多元化的教育選擇。自然科學博物館開展“到校服務活動”,由場館教育人員攜帶相關教材與教具到申請學校進行交互式與實際操作式的教育活動。

3.注重民眾參與,強調科學知識融入生活,增強科普趣味[3]。臺灣教育主管部門要求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教學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以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發表自己的意見??萍疾块T從2000年起,每年選定一項主題規劃辦理“科學季”的活動,并突出強調以科學知識融入生活化之內容,透過展示活動讓民眾從參與中認識科學、親近科學??破照寡莘椒ǔ葜v式外,大量采用表演式與操作式方法,尤其對低齡多采用科普魔術、趣味科學游戲、趣味科學實驗等方式,寓教于樂。

4.注重發揮志愿者作用。2014年,依《志愿服務法》規定,為推動科學志愿服務,執行“科學志工火車頭”補助項目,由項目主持人及團隊扮演火車頭角色,協助規劃及辦理“科學志工團隊”,其中包括高中(職)、大專校院與社會團體之招募、教育訓練、管理、運用及其他促進科學志愿服務之措施,鼓勵志工團隊進行社區服務,使學校、社會資源與社區有效結合,執行各種具有特色性、創新性、多元性的科學志愿服務工作,以促進推廣大眾科學教育[4]。

5.注重“科普”議題性,發揮科普公共決策之影響。臺灣社會選舉密集,科技性公共決策往往成為政策辯論的焦點?;谶@種情形,臺灣科普機構通常在途徑外結合現實的政策議題,以政策辯論的形式,發揮科普之于公共決策之影響。不過,有時科普介入政策與政治,使得科普之科學性本身受到公眾質疑,因此科普如何與政策妥善結合,還有待深入探索。

四、 兩岸科普工作比較

(一)傳播觀念

無論大陸還是臺灣,整體都尚停留在“普及科學”之階段??破諜C構和人士以“科學”啟蒙或提升相對落后民眾之科學素質,科普與科教尚無嚴格區分。相較而言,臺灣之科普已經有較多機會參與到公共生活當中,并呈現出公共參與、科技辯論的面向,使得科技之多在面向性和科技與人文上受到審視,使得科普逐漸具有公眾理解科學,科普參與公眾生活的面向。endprint

受制這一觀念局限,兩岸普遍遇到的問題是,相較域外科普服務科技創新的觀念都相對不足,在科普制度、科普環境和科普設施等方面都未能為激發公眾的科技創新提供較為充分有利的條件[5]。

(二)傳播體制

大陸目前形成的政府領導、部門主導、科協作為主要力量和社會參與的科普體制,整體上切合大陸當前黨委領導和行政主導的黨政體制,從而保證科普的權威性,并保障科普獲得較為充分的公共資源,切合當前大陸科普公益尚未充分發展的現實。但嵌入式的行政動員機制,面對改制后的科技、教育、文化等機構和市場化運作的經濟主體還存在體制性障礙,有限的財政資源,使得行政動員機制對本身就視科普為“外托性副業”的機構和人員動員乏力。此外,當前行政動員機制尚缺乏完備的程序和規范保障,使得這套體制未能通暢運行,從而整個傳播過程行政主導嚴重呈現出“組織有體制、運行弱制度化”的情況。

臺灣地區科學傳播官方-民間并行合力的體制,能夠多方面動員體制內外科普力量,但在“政府”方面,卻缺乏相對完備的組織體制,項目方式推行科普并資助動員各研究所、高校等機構,較具彈性,項目制度化程度略低,且易受政治影響。在民間科普力量依憑難能可貴的公益精神,獨立先行,并一定程度改變政府科普態度。但相對而言,資源相對匱乏,且缺乏整合機制,有淪為“散兵游勇”之危險。

兩岸都注重行政與社會科普機構的合作,有區別的是,在臺灣行政與民間科普力量多以合作形式展開,而大陸行政或準行政意味稍強;另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是,兩岸都存在“副業”現象,即多數從事科普活動的組織和人士,其主業都非科普。不過相較而言,大陸較強的“副業”觀念,而臺灣由于社會公益文化和社團組織的存在,使得“副業”能夠獲得較多的公益支持。如何走出“副業”,消除“副業觀念”,需要探索新的體制和機制。

(三)傳播機制

大陸是強行政機制+弱公益機制,市場機制雖有實踐,但尚在有益探索。相較而言,臺灣地區呈現為弱行政機制+強公益機制,市場機制所見較少。通過公共資助來調動社會資源,要受到公共財政的制約,解題之策是以立法固化,但兩岸科普預算不僅額度相當有限,且都未能通過立法明定標準[6]。當前,通過科技與旅游的結合,借力市場機制是大陸科學傳播的一個新興方式,但是商業方式運用范圍有限,且問題也不少。

在具體機制方面,大陸“科普規劃”值得肯定,使得科普階段性目標、任務和措施明確,途徑有序,科普法制化,以嚴格制度保障科普活動的權威性和規范性,下一步應該提升“法治化”,注重科普活動的法治品質。

在臺灣,“科普調查與評估”機制和“項目補助機制”值得借鑒?!翱破照{查與評估” :一是涵括科普各環節的主要問題,保障科普活動具體而微,切實可行;二是以問卷等方式,使得科普真正切合公眾實際狀況和實際需要?!绊椖垦a助機制”,可靈活地根據“科普調查與評估”的結果,有針對性地支持相關科普活動。

(四)傳播方式

兩岸的科普傳播方式都呈現為豐富多彩,靈活多樣,并能照顧不同群體心智特點,但主體都是學??茖W教育、科普講座、科技場館參觀等,注重“寓教于樂”,以動手操演為主的參與性科普活動漸受追捧。這些方式使得科學傳播活動主要體現為一項專門性活動,實際是科學教育活動,著重科學知識傳播,注重科學自身的價值,而缺乏對科學之局限性、科學與人文之關系面向的關心。當然,隨著公共科技事件層出不窮,無論大陸還是臺灣,科普都開始介入到這些公共事件[7]。這種與公共治理相對疏離的傳播活動,是科學傳播之傳播實效難以提升的內在原因之一,也限制了科學傳播進一步發揮其社會功效。不過,當科普與政治相遇,如何避免科普政治化,保持科普之客觀性、科學性,就成為非常重要的課題。

(五)傳播主體

就目前而言,兩岸都還缺乏科普工作的專業人士和專業機構,多數人士和機構的科普工作屬于“兼職”,而非“專業”。同時,科普工作者,特別是大陸的科普人員,都還存在著傳播者自身的問題,將科學傳播視為科學研究的延伸或者課堂教學的延伸,缺乏比較全面的科學傳播平等開放的觀念,也缺乏較為豐富的科學傳播的認知,尚不能熟練地運用現代科學傳播的方法。

(六)傳播可接近性和覆蓋均衡性

兩岸都突出科普應面向“全民”,但中國大陸地廣人多,且目前主要由地方財政支持科普,使得中國大陸科普事業發展極不均衡,科普服務呈現地域、年齡、職業等差別,可接近性也有待改善。

臺灣地域面積較小,交通便利,經濟社會發展較為均衡,科普較具可接近性,且重視科普資源的均衡分配,并能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照顧偏遠地區和弱勢群體。

五、幾點啟示

(一)“科普事業”是人民實現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科普是公益事業,是政府重要職能,但科普之于民眾本身還缺乏清晰定位??萍既谌肷钍沟萌嗣袢罕妼嶋H需要一定的科普,但如果我們的理解僅僅到此,科普工作一定是缺乏充分動力和遠大愿景。本文認為,科學以及科學與人文、科學與價值之關系,構成了現代社會全部生活的基本內容,也構成了人民美好生活的主體內容。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民的權利,從而構成了政府的責任。新時代的科普工作,應當有這樣的責任意識和權利觀念。

(二)賦予“科學素養”新內涵

受制傳統文教體制,在科普產生之初,其使命即為向民眾普及現代科學。但在今天,科學教育已較為健全、科技與生活相互滲透,再恪守過去之簡單的“普及”觀念就顯得不合時宜了。我們主張新時代“提升科學素養”,不僅僅是科學素養之由無到有、由低到高的培養過程,更關鍵的是應聚焦如何促使并提高公眾運用科學解決現實問題、促發深度創新,并能夠平衡科學與人文、科學與價值之關系。

(三)扎實建立 “科普主業”的理念

要在體制機制上進行適當的“放管服”,例如建立起專業化的科學普及機構和人員隊伍,構建系統的科學傳播理論,健全科學傳播專業人才的培養機制,推動科學傳播供給側改革,形成政府-社會-市場體制結構,充分利用多元化的供給機制。在科普方式上,注重科普資源和科普方式的均衡性和可接近性,把科普作為每個公民的權利,保障不同科普的多元化需要。

參考文獻

[1]王春法.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的科學內涵與時代特征[N].學習時報,2017-01-23.

[2]倪麥童.臺灣的大學教育科技與科際整合[C].第二屆海峽兩岸科普論壇研討會,2009.

[3]吳友平,等.FUN科學到東部[C].第八屆海峽兩岸科普論壇研討會,2015.

[4]王仲淳,等.臺灣科普事業的發展[C].首屆海峽兩岸科普論壇研討會,2008.

[5]程樹德.車庫傳奇,能否出現于中國[C].首屆海峽兩岸科普論壇研討會,2008.

[6]居云峰.中國大陸科普的現狀與對策建議[C].第三屆海峽兩岸科普論壇研討會,2010.endprint

猜你喜歡
科學普及
科學普及對青少年創新能力培養的影響及對策思考
基于擴展CIS理論的研究所形象塑造與路徑選擇研究
新形勢下的科普宣傳如何精準發力
為科學傳播插一對科普信息化的翅膀
廣州市海洋科普基地活動效果調查研究
構建區域內科普共同體的研究
民國時期科普教育的開創與探索
公共圖書館現代科普教育思考
利用大數據開展科普工作的設想①
高校教師參與科學普及工作的激勵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