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約瑟《文明的滴定》中譯本若干譯詞評析

2018-05-14 08:54史曉雷
創新 2018年3期
關鍵詞:李約瑟

史曉雷

[摘 要] 李約瑟1969年完成的《文明的滴定》在2016年有了首個簡體中文譯本。文章通過對比之前潘吉星等人的選譯本,評析了中譯本若干譯詞的問題,分析了誤譯的原因。若要準確譯介《文明的滴定》,應該了解李約瑟描述中國古代科技文明的一些特定用語,回歸原有的語境。

[關鍵詞] 李約瑟; 《文明的滴定》; 譯詞

[中圖分類號] N0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8616(2018)03-0030-08

2016年8月,商務印書館出版了英國李約瑟(Joseph Needham)的《文明的滴定》,譯者張卜天。該書由李約瑟在1944年至1966年發表的8篇文章組成,基本是一本論文集,英文版于1969年出版 [1 ]。

在該譯本之前,1984年臺灣譯者范庭育以《大滴定:東西方的科學與社會》為書名譯了該書的第一個中文本(繁體),直譯了該書英文名The Grand Titration: Science and Society in East and West。張卜天譯本(以下簡稱“張譯本”)沿用了日文本的譯法,做《文明的滴定》 [2 ]。繁體本之后、新譯本之前,大陸學者對其中的部分文章也做過譯介,如潘吉星主編的《李約瑟文集》 [3 ]有3篇與《文明的滴定》相重,其主編的《李約瑟集》 [4 ]也有3篇相重(見表1)。這次張譯本把8篇文章集中在一起,首次以簡體本譯出,當然做了重新翻譯。

該書對理解中國古代科學技術以及科技與社會的關系,包括知名的“李約瑟問題”等,頗有價值。不過,筆者認為其中一些詞語譯介得不妥或有歧義,現提出若干,求教于方家。由于手頭無繁體譯本,下文以《李約瑟文集》和《李約瑟集》中對應部分做對比分析。

一、赤道式裝置、轉儀鐘式裝置

原文:A brilliant development of astronomical instruments also occurred, including the inventions of equatorial mounting and the clock-drive [1 ]17.

張譯本:在天文儀器上,中國人也有卓越的發展,包括發明了赤道儀和轉儀鐘 [2 ]7。

潘譯本:還有在天文儀器制造方面的輝煌發展,包括赤道儀及時鐘驅動裝置的發明 [4 ]105。

評:equatorial mounting譯作“赤道儀”有些誤導,因為“赤道儀”是一個現代詞匯,是指望遠鏡支架上抵消地球自轉的一套結構,一般是把鏡筒安裝在赤經軸上,在赤緯軸上通過機械裝置保持與地球同步的自轉就可以了。英文equatorial mounting應指的是赤道式裝置,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元代郭守敬發明的簡儀。李約瑟多次明確指出,在天文儀器方面,中國很早就使用了后來通行世界的赤道坐標系統 [5 ]?!昂唭x”就是這種赤道式裝置的代表。盡管有學者認為,“簡單地說來,簡儀乃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赤道儀” [6 ],但為了避免混淆和歧義,還是宜譯作:赤道式裝置或赤道式儀器。Clock-drive譯作“轉儀鐘”或“時鐘驅動”也有類似問題,李約瑟指的是北宋蘇頌等人建造的水運儀象臺上利用機械系統驅動渾儀和渾象周日旋轉的機構,宜譯作“轉儀鐘式裝置”。

二、弓形拱橋

原文:Civil engineering also shows many 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s, notably iron-chain suspension bridges and the first of all segmental arch structures, the magnificent bridge built by Lichun in A.D. 610 [1 ]18.

張譯本:在土木工程方面,中國人也有許多特殊成就,特別是鐵鏈懸索橋以及李春在公元610年建造的拱橋(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拱形結構) [2 ]8。

潘譯本:土木工程也有許多突出的成就,顯著的是鐵索懸橋及由李春在610年建造的宏偉的拱橋 [4 ]106。

評:這里all segmental arch structures,張譯本和潘譯本均漏掉了重要的segmental,它是修飾后面的arch,譯作“弓形拱(橋)”或“弧形拱(橋)”。李約瑟不可能不知道羅馬時期建造而且一些還保存至今的半圓形拱橋,他在1964年發表的Science and China's Influence on the World就明確提到這種弓形拱橋早于歐洲,因為歐洲第一批這樣的拱橋是在1345年出現于佛羅倫薩 [1 ]105。這篇譯文即是《文明中的滴定》第二篇,在那里張譯本作“弓形拱橋”,而英文同樣為segmental arch。

三、擒縱機構

原文:Something of the same kind had been done on the occasion of the first invention of this kind of clock by I-Hsing and Liang Ling-Tsan early in the eighth century A.D., six centuries before the first European mechanical clocks with theirverge-and-foliot escapements. [1 ]22

張譯本:公元8世紀初,當一行和梁令瓚第一次發明這種時鐘也有同樣的情形出現,這比帶有立軸橫桿式擒縱機構的第一批歐洲機械鐘早了6個世紀 [2 ]11。

潘譯本:與之同樣的東西,由一行(683—727)及梁令瓚在八世紀初最先發明這種時鐘時就已經做出,比歐洲帶有軸葉擒縱原件的最早機械鐘早了六百年 [4 ]109。

評: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四卷第二分冊機械工程》(以下簡稱《機械工程分冊》)中描述過歐洲早期的這種擒縱機構:“早期歐洲機械時鐘的最簡單形式是:把一個下垂的重錘系在鼓輪上,利用下墜的動力,引起鼓輪旋轉,鼓輪再與各式齒輪連接,但其整體運動則是利用立軸和擺桿式擒縱機構,使減緩到要求的程度”。關于其機械原理,他接著說道:“冕狀輪的旋轉力矩把一個掣子從原來嚙合的位置上推了出來,這就給予擺桿一個擺動力,但這只會導致另一個掣子進入嚙合位置,然后使惰性重錘擺向反方向。這樣,冕狀齒輪的旋轉被這兩個掣子交替制動者。于是這個擺動部件由重錘所驅動,同時又給齒輪組一個間斷的或滴答滴答的運動”。[7 ]498

由此可見,這種擒縱機構譯作“立軸擺桿式”為佳,“立軸橫桿式”欠妥,而“軸葉”式不知所云。

四、秤漏

原文:(Yuwen Khai) and with Keng Hsun devised the standard steelyard clepsydra of the Thang and Sung. [1 ]27

張譯本:(宇文愷)還與耿詢合作設計了唐宋時使用的標準稱漏 [2 ]16。

潘譯本:(宇文愷)更與耿詢制成了后來唐、宋時使用的標準提桿漏壺 [4 ]114。

評:steelyard clepsydra應譯作“秤漏”?!俺勇蹦吮蔽旱朗坷钐m發明,據唐代徐堅《初學記》載:“漏水一升,秤重一斤,時經一刻?!笨梢姵勇┦抢酶軛U的平衡和帶有秤桿的起落來顯示。到了隋代大業初年,宇文愷和耿詢依照李蘭的秤漏,制造稱水漏器,以充行從。這時秤漏從民間道士方家之物,登堂入室,成為皇家朝廷珍品的明確記載 [8 ]。盡管古書中也寫作“稱漏” [9 ],但“稱”多作動詞,譯“秤漏”更妥。至于“提桿漏壺”意思上也對,但對于專業詞匯,不宜生造。

五、灌鋼

原文:Chhiwu Huaiw-wen was one of the earliest protagonists, if not the inventor, of the confusion process of steelmaking [1 ]28.

張譯本:綦毋懷文即使不是共熔制鋼法的發明者,也是最早的倡導者之一 [2 ]17。

潘譯本:綦毋懷文是灌鋼技術最早的倡導者之一,如果不是發明者的話。[4 ]115。

評:confusion process of steelmaking,從字母意思的確是“共熔煉鋼”,但在我國科技史界,多用“灌鋼”或“團鋼”稱之。其基本原理是把生鐵和熟鐵按一定比例配合起來冶煉。北朝時期灌鋼技術的實踐者綦毋懷文“造宿鐵刀,其法燒生鐵精以重柔鋌,數宿則成剛”。這里的宿鐵就是指生鐵和熟鐵相結合煉成的灌鋼。

六、水輪

原文:When the water-mill appeared in the first century A.D. for blowing metallurgical bellows the records concerning Tu Shih distinctly say that he considered it important as being both more humane and cheaper than man-power or animal-power [1 ]34.

張譯本:當水磨在公元1世紀被用于冶金爐鼓風時,關于杜詩的記載明確指出,他認為使用水力要比使用人力或畜力更為人道,成本也更低 [2 ]23。

潘譯本:當公元一世紀出現的水車用于冶金鼓風時,有關杜詩的記載清楚地說,他認為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比起人力或畜力更人道、更省力 [4 ]119-120。

評:water-mill,從本意上的確是指水磨,但李約瑟在許多地方把它代water wheel指水輪或水車??紤]到“水車”在我國古代含義較多,比如筒車、翻車(龍骨水車)、井車等均可稱作水車,故這里的water mill應譯作“水輪”。與之類似,在該書《科學和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一文“中國第一批水磨大約出現在公元前30年,用來錘打和研磨谷物” [2 ]82,這里的“水磨”也應該譯作“水輪”。

七、帶傳動、鏈傳動

原文:In the body of this contribution we shall mention among other things the efficient equine harness, the technology of iron and steel, the inventions of gunpowder and paper, the mechanical clock, and basic engineering devices such as the driving-belt, the chain-drive and the standard method of converting rotary to rectilinear motion [1 ]58.

張譯本:在本文中,我們將提到有效挽具,冶煉鋼鐵技術,火藥和紙的發明,機械鐘,諸如傳送帶、龍骨車等基本的機械裝置,變旋轉運動為往復運動的標準方法 [2 ]47。

陳譯本:在本文中,我們將提到高效馬具、冶煉鋼鐵技術、火藥和紙的發明、機械鐘的基本機械裝置,諸如水排、龍骨車和把旋轉運動變為直線運動的標準方法 [3 ]219-220。

評:盡管李約瑟在這篇論文(《科學和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中談到了運用帶傳動的水排和鏈傳動的龍骨車,但這里只是談基本的機械運動方式,因此直接譯作“帶傳動”及“鏈傳動”為妥。

八、帶攀耳軸

原文:Whether the most ancient Western water-mills were vertical ( i.e. ‘Vitruvian, with right-angle gearing) or horizontal (‘Norse) we do know, nor do we know this for China either, save that the shaft which worked the machinery with its lugs must surely have been horizontal [1 ]94-95.

張譯本:我們不知道西方最早的水磨到底是立式的(即“維特魯維式”,有正交傳動裝置的)還是臥式的(“挪威式的”)。我們也不知道中國這方面的情況,只知道以把柄來運轉機器的連桿肯定是臥式的 [2 ]82-83。

潘譯本:我們不知道西方最古老的水磨是豎式的(即“羅馬建筑家式的”,直角齒輪傳動)還是臥式的(“斯堪的納維亞式”),我們也不知道中國這方面的情況。只知道使具有懸臂的機械工作的軸肯定是臥式的 [3 ]248。

評:此段之后,李約瑟主要談曲柄連桿機構。所附插圖是元代王禎《農書》中復原東漢杜詩的水排圖。不過在所有王禎《農書》的版本中,這幅水排圖都繪錯了,機械結構表達不準確。后來機械史專家劉仙洲修正、復原了水排圖(見圖1) [10 ]。張譯本把shaft譯作“連桿”有些不妥,因為李約瑟在接下來行文中一直用connecting-rod做連桿。關鍵是with lugs應該是指“帶攀耳”結構的意思,而且還是修飾shaft,對照圖便可以理解,圖1中箭頭所指即為shaft,因此應譯作:只知道驅動機械工作的帶攀耳軸肯定是臥式的。

九、鏈泵

原文:Critical analysis now dismisses the bailing chain-pump crank handle claimed for the first-century ships of Lake Nemi [1 ]95.

張譯本:經過最近認真的分析,大家已不相信公元1世紀尼米(Nemi)湖的船只上裝有汲水用的翻車曲柄把手 [2 ]83。

評:翻車,或者說龍骨水車,是我國傳統農具,至今沒有證據表明古代西方有這種汲水器具,何況是在公元1世紀意大利的尼米湖。Chain-pump在西方一般指鏈泵,把汲水器具(罐子等)附在鏈上繞木輪懸于水源上方,利用曲柄或其他方式驅動輪子汲水(這里不深究尼米湖的船只上是否裝置了曲柄)。李約瑟的《機械工程分冊》說明這一史料時用的就是“鏈泵” [7 ]122。

十、繅車

原文:This worked by a treadle, but its shaft carries also a pulley with a driving-belt which works an eccentric lug on another pulley back and forth, and this in turn operates a ramping-arm to lay down the silk evenly on the reel. We thus have one of the simplest forms of ‘flyer [1 ]99.

張譯本:大卷架由腳踏板來操作,但其軸桿也帶動了套著傳送帶的滑輪,傳送帶又往復推動另一個滑輪上的曲柄,于是也帶動了跳桿(送絲桿),使絲均勻地繞在卷架上,這樣就有了一種最簡單的“飛輪” [2 ]86。

陳譯本:此機由踏板操作,但它的軸也裝有帶傳動帶的滑輪,傳動帶便使另一帶輪上的偏心凸柄來回運動,偏心凸柄再依次帶動斜桿,將絲均勻繞在卷絲架上。這樣我們就看到了一種最簡單形式的“綻翼機” [3 ]318。

潘譯本:(大卷線輪)是通過一個腳踏板來進行工作的,但其軸也帶有裝著一根傳動帶的帶輪,這個傳送帶使另一個帶輪上的偏心搭子來回運動,它接著驅動一根傾斜桿工作而把絲均勻地布在卷線輪上。于是就有了一種最簡單類型的“錠翼”絲車 [4 ]250。

評:這里描述的是我國古代“繅車”的結構,原書圖片引用了明末宋應星《天工開物》的繅車圖。這種繅車的形制,最早出現在宋代秦觀《蠶書》,元代王禎《農書》轉引了前者并有附圖。英文中第一個pulley是指卷架(軖輪)軸端的滑輪(與卷架共軸,軸橫向),滑輪上附有傳送帶,通過傳送帶驅動另一個滑輪(也叫旋鼓,軸縱向),此滑輪上附一偏心曲柄,ramping-arm不應譯作傾斜桿或斜桿,而是“活動桿”,即送絲竿或添梯。送絲竿一端連(套)在曲柄上,另一端插入繅車后方立柱的空隙中。這樣,英文第一句就譯作:軖輪由踏板驅動,其軸端攜帶的滑輪通過傳送帶驅動另一個滑輪(旋鼓)上的曲柄往復運動,這樣(曲柄上連接的)送絲竿均勻地把絲線纏繞在軖輪上。至于文末的flyer顯然不能做飛輪解釋,因為后文的thus表明了與前句的關系,由于送絲竿的往復運動,能使絲綢均勻地纏繞在軖輪上,這一過程可以類比近代紡織技術中完成加捻和卷繞的錠翼(嚴格說,繅車只起卷繞而不起加捻作用),因此flyer應譯作錠翼。陳譯本中的“綻翼”應是筆誤。

十一、控制論機械

原文:China contributed things like the efficient horse harness, the draw loom, the sternpost rudder, the first cybernetic machine, the earliest type of vaccination, and even so simple a device as the wheelbarrow—all there(when they travelled)came across from east to west [1 ]187.

張譯本:中國貢獻了有效挽具、綾機、船尾舵、第一部自動控制機、最早的種痘,甚至是像獨輪車那樣簡單的工具——所有這些發明都是自東向西傳播而不是相反 [2 ]174。

劉譯本:中國發明了許多東西,如實用的馬挽具、提花機、船尾舵,第一部受控機器,最早的種痘術,甚至還有像獨輪車這樣簡單的用具——所有這些發明都是由東向西傳播而不是相反 [4 ]63。

評:這里的the first cybernetic machine,如果不加注解地直譯,不要說對一般公眾,即使對一般的科技史研究者也會感覺一頭霧水,因為這不像前后并列的提花機或者種痘術指代非常清楚,而是李約瑟稱謂中國古代一部機械的專用說法。他在《機械工程分冊》指出,指南車是人類歷史上第一臺完全包含負反饋的體內平衡機械,因此認為它可能是第一臺控制論機械 [7 ]332。因此這里應譯作“第一部控制論機械(指南車)”為宜。

十二、附桿葉輪、手轉經輪式球鏈飛輪

原文:During the fifteenth century the standard method of interconversion of rotary and rectilinear motion establishes itself in Europe, and other East Asian engineering motifs appear, such as thespit vane-wheel, the helicopter top, the horizontal windmill, the ball-and-chain flywheel, and lock-gates in canals [1 ]114.

張譯本:15世紀時,旋轉運動與往復運動相互轉換的標準方法在歐洲確立起來,此時還出現了其他一些東亞工程主題,比如葉輪、竹蜻蜓、臥式風車、球鏈飛輪、運河船閘等 [2 ]102。

陳譯本:十五世紀時,旋轉運動與直線運動的互相轉換的標準方法在歐洲扎下根;還出現了東亞的另一些項目,例如舵輪、竹蜻蜓、臥式風磨、球鏈飛輪和運河船閘 [4 ]262。

評:這里的spit vane-wheel是李約瑟在《機械工程分冊》論及中國的走馬燈和竹蜻蜓時使用的詞匯 [7 ]135-136,應是指“葉輪”而不是指“舵輪”。不過,應該更確切譯作“附桿(軸)葉輪”?!扒蜴滐w輪”是李約瑟在談論西藏轉經輪時用到的,盡管他沒有直接用這個詞?!爱攬A球或重錘不直接裝在輻條頭上,而經過短鏈與輻條連接時,由于旋轉而引起的離心力把鏈拉緊,這樣的布置也可以起到飛輪的作用。這種設備在西藏可能是最古老的,那里自古以來習慣使用手轉的轉經輪?!?[7 ]94對一般讀者而言,“球鏈飛輪”有許多想象空間,但是李約瑟有特指,就是指在西藏手轉經輪上使用的那種,因此這里宜譯作“球鏈飛輪(西藏手轉經輪式)”。

十三、結 語

李約瑟以其皇皇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而聞名于世,其寬宏的視野、對科技史細節的精到分析令眾多科技史家為之折服?!段拿鞯牡味ā繁M管在篇幅上無法同前者相比,但寫法上并無二致,既有對東西方科技史展開的宏大敘事,又有對技術細節的抽絲剝繭。這樣的文章翻譯起來難度固然很大,但若能對其所論提前預熱,則對翻譯大有助益。

當然譯者不可能通讀多卷本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不過有由羅南(Colin A. Ronan)改編、縮寫而成的《中華科學文明史》可供參考。此外,對《文明的滴定》而言,其中技術部分多用到《機械工程分冊》的內容,而該卷中文版已有,譯文上佳,也應作為譯介參考材料。否則,脫離了中國古代科技文明及李約瑟特定稱謂的語境,未免稍有偏差以至誤導讀者。

參考文獻:

[1]Joseph Needham. The Grand Titration [M].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69.

[2]李約瑟.文明的滴定[M].張卜天,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3]潘吉星.李約瑟文集[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4]潘吉星.李約瑟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5]李約瑟,柯林·羅南.中華科學文明史(上)[M].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系,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66.

[6]潘鼐,向英.郭守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35.

[7]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4卷第2分冊:機械工程[M].鮑國寶,等,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8]陳美東.中國科學技術史(天文學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296.

[9]李志超.中國水鐘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24.

[10]陸敬嚴,華覺明.中國科學技術史(機械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62-63.

[責任編輯:楊 彧]

Abstract: In 2016, Joseph Needham's The Grand Titration completed in 1969 was translated into its first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By comparing the selected translation versions by Pan Jixing and others, the paper analyses some wrong words translation and discusses their reasons. It is essential to know some specific terms used by Joseph Needham on ancient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o place them under the original context when one wants to translate The Grand Titration accurately.

Key words: Joseph Needham; The Grand Titration; Translated Words

猜你喜歡
李約瑟
李約瑟1964年訪華之旅再探
李約瑟的科學史觀管窺
在“李約瑟問題”之外
跨越語言的障礙
李約瑟與浙江大學的淵源
漢語典籍文化專有項英譯研究
李約瑟難題與明清社會
也談“李約瑟問題”
中外天文交流史研究方法及其流變
《墨子》英譯概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