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作教學中“文體意識”的培育

2018-02-23 19:30周一貫
新作文·小學作文創新教學 2017年7期
關鍵詞:文體意識體裁文學作品

周一貫

在現代社會的“自寫作”生活中,人人都是寫作者,不僅在傳統的紙質媒體上寫作,而且也在網絡屏幕上天天動筆?!拔覍懝饰以凇?,今天才真的成了一種人類生命不可或缺的存在與表現?!叭f丈高樓平地起”,這也就為小學寫作教學的基礎工程賦予了特殊的意義。

寫作離不開成文,成文就無法缺失寫作者對文體的認知、辨識與必要的守約。在此基礎上,方有成功的出新。于是,在小學的寫作試步中,也就不可缺失了“文體意識”。

早在魏晉時期,人們就十分強調文體的重要,因而被認為是中國開始形成“文的自覺”的時期,這種對“文的自覺”包括了文體規范的明確、文體研究的興盛、文體理論的深化和文體意識的覺醒。明朝的顧爾行,在《刻文體明辨序》中說得好:“嘗謂陶者尚型,冶者尚范,方者尚矩,圓者尚規,文章之有體也,此陶冶之型范,而方圓之規矩也?!边@段話的意思是說,制陶器的工人,必須要依著模型去做;冶鑄金屬器皿的工人,必須有澆鑄的模子;制作方的物體,要用矩尺;制作圓的東西,要借助圓規。文章之必須有體,就好比制作陶器、澆鑄金屬品須用模型,做方和圓的物體要用矩尺和圓規一樣。這說明,一定的文體意識,對于寫好文章至關重要。當然,文體不僅客觀存在,而且在不斷變化發展之中,文體說到底也是作者在寫作實踐中創造出來的。這都對,但不影響文章須有一定體式的客觀事實。對此,明代的湯顯祖有一個生動的比喻:“誰謂文無體耶?觀物之動者,自龍至極微,莫不有體。文之大小類是?!保ā稄堅L噓云軒文字序》)意思是誰說文章可以沒有體裁呢?我們看有生命的東西,大到龍,小到極微的生物,都是有體的。文章無論大小,也類似這樣的道理。

其實,文章有體,就是文章必然會有與內容相適合的外在形態。而這種形態的特點,決定于作的文派什么用場,要達到什么目的。文章目的、用場不同,它們的呈現形態(文體)自然也就有了區別。

盡管小學生初學寫作,還不是嚴格意義上完整的著述創作,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學習寫作從一開始,各種元素(包括文體的初步意識)必然皆在其中,而且不可或缺。因為“文體”這東西,有“文”就有“體”,你要作文,就得識體?!绑w”不是“天外來客”,而是“文”的存在方式。你想寫什么,派什么用,要達到什么目的,就不僅要有內容,而且還得有這種內容得以存在的最恰當的形體。這也就是“文體”。雖然小學生習作只是“寫話”和“習作”,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開始的“學步”對他們來說十分重要。只有學步正確、規范,以后才可以跋山涉水、行遍天下。所以,“寫話”也好,“習作”也罷,文體意識也一樣應當滲透在他們的讀寫活動之中。

所謂“文體意識”,就是對文本體式有一種源于自覺的關注,而且已成為一種自然的心理傾向。在閱讀的時候,讀者會在對作品閱讀欣賞的過程中,下意識地去感知這是什么文體的作品,從而依著它的體式去自覺理解和準確把握,獲得獨特感受。在寫作時,也會很自然去思考,按照自己的寫作意圖,應當用怎樣的體式來寫。應當說,自覺的文體意識,不光是具備了某些文體知識,還應當有對寫作目的明確把握,和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對相應體式的熟練選擇,并能合理、有效地運用。從根本上說,文體意識是一種綜合的語文素養,當然也是語文教師的一項基礎專業能力。王榮生教授針對閱讀活動說過“閱讀就是一種文體思維”,這話很到位,如果放大到讀寫活動,那么我們就可以理解為“讀寫就是一種文體思維”,這當然也就必須具有文體意識了。所以,文體意識的滲透,并非是向小學生去講解系統的文體知識,而是在讀寫的運用實踐中,根據“需要”的原則,做有機、有度、有效的靈動介入,為小學生的讀寫活動做好“供給側”改革和服務。

那么,在小學的寫作教學中,我們應當如何以讀寫一體為基礎,由淺入深地做好文體意識的滲透指導呢?

一、小學生寫作從“寫話”起步,許多是不成“文”的,自然也無須先辨“體”

小學生怕作文,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尷尬話題。怕作文就不喜歡作文,隨之便帶來了教師“教作文難”的糾結。作文難,難在哪里?原因也許很多,但根本點是難在成“文”上。也就是寫成的必須是一篇有頭有尾、有立意、有體式、有結構、有文采的文章,而且還要得到教師的肯定。要兒童“作”的是這樣的“文”,那當然是勉為其難了?,F在,《語文課程標準》將作文稱之為“寫話”(第一學段)和“習作”(第二、三學段),就大大降低了作文的難度?!皩懺挕睂懙氖恰霸挕?,而“話”是三周歲之前的嬰兒已基本掌握的口頭表達能力,現在掌握了文字工具之后,學習把口頭語言轉化為書面語言,就不僅不會是難事,而且還能享受用筆“說話”的快樂?!傲曌鳌笔蔷毩晫懽?,能成“文”自然好,不成“文”也可以慢慢練。

小學生寫作從“寫話”起步十分重要。既然寫的是一句或幾句話,不成篇章,自然就不必辨“體”。記得筆者初上小學時的作文本,也叫“寫話簿”,每一頁都印好了“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和“做到的”四個項目,學生只要真實地填上就成。實際上也就是寫四句話?,F行人教版實驗教材的“寫話”安排,是先從“說話”開始的,如一年級上冊的第9課《影子》課后練習,有“我會說”這樣的欄目:“我的前面是”“我的后面是”“我的左面是”“我的右面是”。從說話到寫話,從一句到幾句,在沒有進入“習作”之前,打好寫一句話、幾句話到一個語段的基礎是十分必要的。寫話是兒童學寫作的根基,一定要扎實,才能使習作成文水到渠成。但是,在小學寫作教學中,忽視了說話、寫話的訓練過程,而急于求成地去成文成篇的弊端比較嚴重。因為不能循序漸進,往往使兒童對作文產生畏難情緒,從根本上失去了學習寫作的“胃口”。這是因“欲速則不達”而生成的難以醫治的痼疾,甚至留下一生不愛寫作、害怕寫作之痛。所以,也只有在熟練的寫話、寫語段的基礎上,才有了習作成篇的瓜熟蒂落,也才有了文體意識的形成基礎。這是千萬不可掉以輕心的歷史教訓。

二、“表達方式”與“文體”不完全是一回事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課本里,文學作品的比重很小,選入現成的文學作品為課文的更少,所以,課文的文體分類,常以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相區別。如在《國文百八課》中,夏丐尊、葉圣陶先生首先把文章分為“記敘文”“論說文”兩大類,然后把記敘文又分為“記述文”(記事物的形狀、光景)和“敘述文”(記事物的變化經過)?!罢撜f文”呢?則細分為“說明文”(曾改稱“解說文”)與“議論文”。這樣,就有了“四分法”的基本文體:“記述文”“敘述文”“說明文”“議論文”。但是,這四種基本上屬言語的“表達方式”。有時候在一篇文章中各個語段的表達方式可能是不一樣的。有的語段側重于“記述”,有的語段側重于“議論”。所以,葉圣陶認為,一篇文章中往往含有兩種以上的“成分”。顯然,這“成分”當然是表達方式,而不能認為是“文體”。一篇作品是只能屬一種文體的。endprint

“四分法”從本質上說只有“三分法”。因為“記述”與“敘述”之間撲朔迷離,實在難分彼此。所以,“記敘”“說明”“議論”—直以來為人們所接受的。

將“表達方式”與“文體”混為一談,很不利于語文的讀寫實踐。它消解了一般的“文章”與“文學作品”的區別。古代的文體分類,實用的文章與文學作品不是分得很清晰,如曹丕的《典論·論文》中所述:“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边@里總起的“文”,所指就是文章與文學作品的總稱。所述的八種主要體裁奏議、書論、銘誄與詩賦,除詩賦是文學作品,其他就都屬實用的文章?,F代的寫作則因文學創作的繁榮,體裁如百花齊放,我們研究的文體,主要所指也就是文學體裁,其他實用的寫作都歸于應用文中。隨著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選文的變化,文學作品已成為主體,也就有了與之相應的“文體意識”,不再是傳統的“四分法”或“三分法”的表達方式可以替代的。即使是文學習作,也早早進入了兒童寫作的天地,據人教版小學實驗教材的安排,寫“兒歌”“順口溜”是從二年級上冊開始的,到三年級就開始寫作“童話故事”和“神話故事”。當然,文體的定義具有多維性,不僅有文章學的定義、文學的定義,還有語言學的定義、美學的定義等等、所以提法也是模糊的。如《新華詞典》中的“體裁”——文章或文學作品的類別、形式。如文章可分為記敘文、議論文、應用文等:文學作品可分為詩歌、小說、散文、劇本等,明顯地把兩者都視為“體裁”。

三、實用文的寫作如何在兒童生活中安身立命

兒童習作教學中的文體,當然不能排除實用文的寫作。實用文是人們在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處理公私事務和社會交際活動中,經常使用的具有一定的慣用格式的體裁。它具有實用性、交際性、廣泛性、時效性、程式性和簡明性的特征。在眾多的特征中,實用性是其本質特征,也是它和其他體裁的根本區別,它不同于其他的記敘、說明、議論和文學作品體裁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實用”二字。所以,它必須在兒童生活中安身立命。

一般的文章(記敘、說明、議論)和文學作品,都是通過寫人記事、闡述道理、說明事物或抒發情感、描寫形象等方式表現主題,給人以感染和教育,實現其認識或美育或文學的價值:而實用文的性質是由它的社會功能決定的。寫實用文純粹是為了解決特定的社會生活交際中的問題。它有具體、明確的實用目的和固定的使用對象。所以,它可以用相對固定的格式,以簡明的語言來表達。

從小學的人教版實驗教材中,我們可以看到其訓練序列是完全按照兒童學習、生活的需要來排列的。在二年級上冊開始有讓學生寫日記的要求,第24課的課文就是《日記兩則》,而且在課后就有了這樣的提示要求“我想從今天起開始寫日記”。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有寫“采訪記錄”“辯論記錄”和“讀后感”的練習,是完全與相應的“學習實踐活動”相配合的。四年級上冊的第七單元“寫回信”和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寫信”“寫信封”,都是關于書信的實用寫作,從寫回信入手,安排十分恰當。因為先有第28課《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柯巖與張國強同學的書信往來)的閱讀安排,再進入《語文園地七》的習作,給那位同學寫封回信?;匦疟容^好寫,是因為有來信的言語環境可依托,比較容易確定回信內容和言語,以后才安排獨立的寫信。到了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有寫“演講稿”的練習,第四單元有寫“建議書”的要求,都是密切聯系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需求。至于六年級下冊寫“畢業贈言”,更是從生活實際出發,是亟有針對性的引導。

實用文的種類很多,但編入教材的只是為兒童實際的學習、生活需要的很少的幾類。這正體現了實用文的寫作是為了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具體問題,講求實效。如此學與作的相輔相生,練與用的水乳交融,方真正達到了“實用”的目的。

四、嘗試文學體裁的習作,要以兒童為本

兒童是感性的,兒童是形象的,兒童也是文學的。對于兒童習作,以前人們普遍以為應當是寫實的,如觀察日記、素描作文、活動記實等等,這當然沒有錯,確實是寫作活動不可缺失的內容。但如果只束縛在這里,顯然有違兒童的天性。他們天生愛想象,在童話、神話、民間故事一類的閱讀中成長,這一切都不可能不影響到他們的寫作。對此,《語文課程標準》中說得很明白:“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倉0意的表達。鼓勵寫想象中的事物,加強平時練筆指導,改進作文命題方式,提倡學生自主選題?!边@就打破了傳統以記敘為主的命題作文的藩籬,有了更開闊的兒童習作天地。于是,為孩子喜聞樂見的一些文學習作,也成了兒童寫作的重要內容。這在現行人教版實驗教材的編排中有明顯的體現。如在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語文園地”中就開始有了《小兔運南瓜》的看圖說話,在三幅圖中最重要的中間一幅是空白的,要小朋友想象“小兔是怎樣把南瓜運回來的”。在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就鼓勵小朋友自己來編《拍手歌》(兒歌的一種)。接著,還讓學生寫幾旬“順口溜”,提醒大家不要亂扔垃圾。在三年級下冊剛開始習作不久,就有編童話故事,編神話故事的寫作練習。四年級上冊中還有從“講童話”到“寫童話”的學習實踐活動。在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有演“課本劇”的活動安排,當然要關系到編課本劇的問題……所有這些,從兒歌、童話、神話到課本劇都關系到文學體裁的寫作嘗試。當然,這不是對所有的文學體裁的寫作,而只是從兒童出發,選擇了他們樂于嘗試,也易于嘗試的那些,充分體現了“以童為本”的精神。

五、不同文體的寫作可以讓不同的表達能力相諧相生

小學六年的學習生活所經歷的幾乎是兒童整個的成長期,從6歲到12歲,孩子的認知水平要歷經三個學段(低、中、高),差距很大。所以,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都應該有一個玢級”的梯度呈現,以彌補在這方面的理據不明。朱自強教授在其專著《小學語文兒童文學教學法》中提出了兒童文學分級閱讀的五個規律,總結了體現語言形式、文體形式的內在次序、結構:①從口語到書面語;②從韻文到散文;③從“故事”到“情節”;④從“形象”到“意象”;⑤敘事在先,寫景、抒情、議論在后。這正反映了不同學段的小學生在認知水平上的客觀發展規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它不僅是兒童文學分組閱讀的五個規律,也是兒童寫作教學過程中應遵循的規律。如果我們仔細地去分析—下現行人教版小學實驗教材對寫作教學的安排、就可以體察到對這種規律的印證。endprint

1.從口語到書面語。由于書面語的掌握比口語的掌握要艱難得多,加上口語是入學兒童已經掌握的言語(雖然還有待提高)。所以,第一學期的寫話,從根本上說,就是從口語到書面語的練習過程,體現在語文教材的從“我會說”到“我會寫”。如一年級上冊第9課《影子》,課文后面就讓學生說:“我的前面是__?!薄拔业暮竺媸莀_?!薄拔业淖竺媸莀_?!薄拔业挠颐媸莀_?!钡蕉昙壣蟽圆胚^渡到學了拍手歌,寫幾句“順口溜”,“我想寫幾句心里話”,再到“我想從今天起開始寫日記”。另一方面,幾乎在每單元的“語文園地”里也都有“口語交際”與“寫作”練習的有機聯系。

2.從韻文到散文。對此,兒童的閱讀是如此,寫作也是如此。如一年級上冊課本的20篇課文中,韻文有11篇,散文(指非韻文)才9篇??墒堑蕉昙壪聝哉n本中38篇課文,韻文才6篇,而散文則多達32篇。

3.從故事到情節。這里的故事,顯然不是指文學體裁中的故事,而是與情節一樣,只是敘事作品中的元素?!肮适隆敝卦诤唵芜^程的敘寫,而“情節”則是特別強調來龍去脈的細節描述。兒童的寫作發展,往往得從簡單敘述過程(故事)開始,漸漸過渡到比較細致的情節描寫。這是必然經歷的發展過程。

4.從“形象”到“意象”。如小學生從兒歌到兒童詩的寫作,開始只能是關注“形象”的表現,到后來,形象中有了豐富的意蘊,這樣的形象就更多地成了一種“意象”。所以,我們開始只能讓孩子編編“拍手歌”,寫幾句“順口溜”(教材中的安排),自然只能是形象化的一種表現。但到了六年級,指導學生寫“畢業贈言”,就有了更多的“意象”了。不論學生是詩歌式的抒發還是格言式的表達,都會有深遠而豐富的意蘊,這客觀上所經歷的也是一個由形象到意象的發展過程。

5.敘事在先,寫景、抒情、議論在后。這同樣是兒童寫作練習由低到高的客觀過程。敘事在先,因為有事情的經過,事實的存在,可以依憑,用口語述說,自然會比較容易。而寫景、抒情、議論,大多要用書面語,而且內容已不只是事情的過程,而是深入到感受、情意、邏輯思維的層面,自然會艱難得多。這就不難理解現行語文課本的寫作練習安排,為什么第一學段是以記日記、寫小動物等為主;而第二學段開始寫想象作文,編童話故事、神話故事;第三學段則開始學寫議論(對一件小事、一句格言或一幅漫畫的思考),寫發言稿、演講稿、畢業贈言等等。

綜上所述,在小學生的寫作活動中,從教材對寫作內容的系統安排,到教師對寫作教學的引導設計,直到學生的寫作實踐,都離不開與習作的“文體圖式”的聯系和對照,并自覺地去接近文體范式。這也就是我們之所以要探討小學寫作教學中如何落實培育“文體意識”的價值所在。endprint

猜你喜歡
文體意識體裁文學作品
我們為什么要文學
茫然的體裁
文學作品與電影文學作品間的對比分析
“文體意識”的覺醒
文學作品與數學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閱讀教學,不妨多點文體意識
體裁好
文學作品與數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