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論初中語文作業設計需關注的要點

2021-01-21 10:47賈龍弟
關鍵詞:理據本質作業設計

賈龍弟

摘要:作業設計需要關注三個點,即作業的功能、作業的本質和作業設計的理據。作業本質上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作業設計除關注學習內容之外,應跟進學習過程,體現學習方式。作業設計還應遵循課標、教材以及學情。

關鍵詞:作業設計;本質;功能;理據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指出要“不斷提高作業設計質量”。 2021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進一步強調,“教師要提高自主設計作業能力,針對學生不同情況,精準設計作業”。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指出“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要“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從而“提高作業設計質量”。與此同時,各地根據國家文件的要求,也制訂發布了作業設計和管理的相關文件。從中央到地方持續的發文,凸顯了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那么,初中語文作業的設計要注意哪些要點?

一、認識本質:作業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副主任王月芬認為:“教師對作業的基本觀點、專業培訓等,都有可能影響教師的作業設計能力?!币虼?,正確認識作業的本質,即回答作業是什么的問題,是設計作業的前提。

關于作業的本質,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福祿貝爾等人認為,作業即游戲活動,其功能是訓練兒童技能;夸美紐斯等人認為,作業即教學鞏固,其功能是讓教學更徹底地得到鞏固;泰勒等人認為,作業即任務評價,其功能是改進師生的教學。我們更加強調在課程的視域下看待作業的功能,即將作業作為達成課程目標的一種自主學習活動。它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途徑。

明確這一本質之后,就需要重新界定作業的范疇與概念,從預習到課后,從側重知識鞏固的深度練習到項目化學習、探究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等,均可以納入作業的范疇。作業設計的思路也需要更開闊。作業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更可以是課內外相結合的;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甚至可以是一些活動、游戲、家務勞動等。

二、立足功能:除關注學習內容之外,作業應跟進學習過程,體現學習方式

既然作業本質上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那么作業設計就需要“設計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學生的自主學習包括“學習內容”“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三個方面,因此,作業應關注學習內容、跟進學習過程、體現學習方式。由于學習內容是以往課后作業關注的重點,這里主要就作業如何跟進學習過程與體現學習方式提一些建議。

(一)跟進完整的學習過程

某個知識完整的學習過程需經歷預習、課堂學習到課后拓展等環節,因此,作業設計也必須跟進整個學習過程。

在不同的學習階段,作業發揮的功能是不同的?!墩憬×x務教育階段學校作業管理指導意見》指出:“教師要把握預習、課堂、周末、單元等不同學習時間(環節)的作業功能與特點,設計適宜的作業?!备鶕煌瑢W習階段的特點,設計針對性的、適宜的作業,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不同作業的學習功能。比如在預習階段,作業主要發揮預學功能。有教師在教學《湖心亭看雪》時,從寫作背景、作者資料、詞語積累、初讀整體感知、閱讀策略等角度,設計了如圖1所示的作業。

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能夠對張岱的人生經歷、思想變化有初步了解,從而為課堂學習中走進作者內心打下基礎。

課堂學習中,可以設計這樣的作業:

901班同學學完《湖心亭看雪》后,一致認為張岱寫的是一次“反?!钡某鲂羞^程。請你閱讀文章后,從出行時間、出行地點、出行人員、看到的景、遇到的人等方面梳理并分析文中能體現“反?!钡膬热?,并根據作者在整個行程中的心情變化,繪制《游覽心情折線圖》。梳理與分析時可參照如下示例:

(1)“獨往湖心亭看雪”——明明有舟子為其撐船,張岱卻說“獨往”,真是反常。

(2)“問其姓氏,是金陵人”——答非所問,真是反常。

梳理完之后,你認為,這是一場_________(“寂寞”“孤獨”“冷”“癡”……)的出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里聚焦“一次反常規的出行”,整合了“出行時間”“出行地點”“出行人員”“看到的景”“遇到的人”等課堂學習的內容:“折線圖”則指向小品文閱讀的情感要素;最后的“總體評價”指向對文章內容的整體評價,鼓勵個性解讀。

而在課后階段,可以設計比讀《湖心亭看雪》和《紹興燈景》兩篇小品文的作業,對照品讀張岱寫于明朝滅亡后與滅亡前的作品,感受其獨特的語言風格和審美意境,同時在比讀中體會張岱的情感體驗和精神內核。

此外,我們還需要根據學生學習的過程,讓不同階段的作業之間形成關聯,努力讓不同的作業結構化和系統化,產生1+1>2的效能。

(二)體現多元的學習方式

多元的學習方式主要體現為作業類型的區分?!蛾P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指出:“促進學生完成好基礎性作業,強化實踐性作業,探索彈性作業和跨學科作業?!睂嵺`性、探究性、綜合性、跨學科、項目化等作業類型的提出,旨在突破以往過分強調識記、背誦、理解的單一學習方式。

1.設計學習任務式作業。

學習任務式作業的精髓就是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語文、用語文,真正培育他們適應時代需要的語文素養。

例如,有教師在教學《湖心亭看雪》時,圍繞“指向整體感知的跨界式品讀”這一要求,設計了這樣的作業:

1.朗誦還需要配樂,請結合圖2所示的知識鏈接,在以下樂器中選擇一種,作為配樂的主要演奏樂器,并陳述理由。

2.朗誦還需要配以多張背景圖片,請根據內容,描繪1—2個文中出現的場景,以便尋找合適的背景圖片。

這兩項作業都圍繞“朗誦”設置了真實的學習任務,即配樂和配圖實踐活動。作業指向整體感知“這一篇”課文的意境和畫面,避免了碎片化“品讀”。其特色在于巧妙地引入了音樂和美術學科的元素。這種指向整體感知的跨界式品讀作業,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實踐探究的興趣。作業中語言、音樂、美術元素的相互融合,極大地擴展了學生的審美視域。

2.設計學習支架式作業。

作業作為一種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缺少教師實時的指導。所以,作業設計者就需要思考,在教師不在學生身邊指導的情況下,如何讓學生盡可能“自主”地完成作業。這就需要我們設計學習支架,讓學生借助這些學習支架,既能完成“學會”的目標,掌握知識,習得方法,形成能力,又能思考自己是“如何學會”的,從而把知識、能力、方法內化為自己的學習素養。

仍以《湖心亭看雪》為例,在文言字詞積累環節,一位教師設計了下面的作業:

為理解文意,請運用相關方法,填寫表1。

這里的方法為學生提供了解釋字詞的策略性支架。第一個支架是“課內遷移法”,讓學生聯系已學過的課文中“是”“一”和“及”的解釋,遷移解釋新學課文《湖心亭看雪》中的字詞。第二個支架是“語境推敲法”,并解釋了具體的運用方法,以期學生運用這一支架去解釋有難度的“挐”字。第三個支架的名字沒有直接寫出來,但提供了定義和示例,讓學生反推命名解釋字詞的方法。

這樣的作業使得文言字詞解釋不再是簡單的機械識記,而是能喚起學生已有語文經驗的思維拓展,如“課內遷移法”,或運用語言文字的特點解決問題的理性體驗,如“語境推斷法”“字形推斷法”等。學生在自主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既運用了相應的方法,又建構了文言字詞解釋的策略性知識,進而將其內化為文言文學習的素養。另外,作業中最后的省略,是希望學生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在沒有教師幫助的情況下,通過自己的思考發現更多的文言字詞解釋的方法,這樣的作業設計,探究性和開放性也更強。作業設計中學習支架的使用,能指導學生學會如何去解釋文言字詞,極大地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增強學生自主完成作業的信心。

三、關注理據:遵循課標、教材以及學情

豐富作業的類型方式,設計多種學習支架,這些都指向“設計什么”的問題。具體如何設計作業呢?這就需要關注作業設計的理據——課標、教材以及學情。

(一)遵循課標

課標是教學的依據、評價的標尺。掌握課標的理念和內容,是教學的基礎,也應該是作業設計的準繩。

例如,課標中七到九年級文學作品的教學目標是“品味作品中有表現力的語言”,為此,《鄧稼先》一文的課后作業設計如下:

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長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個信號測不到了,大家十分焦慮,人們勸他回去,他只說了一句話:“我不能走?!?/p>

1.如果鄧稼先再多說幾句,可能會說什么?他為什么只說了一句話?從這句話你讀到了一個怎樣的鄧稼先?

2.想象一下鄧稼先說這一句話時的聲調和表情,說說你這樣想象的理由。

3.有同學認為,緊急情況下,鄧稼先說“我不能走”之后應該用“!”而不是“?!?,說說你的理解。

4.解答了前面三道題目,請歸納解題過程中學到的品味人物語言的方法。

這里的四道題目,緊扣品味語言的方法,讓學生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學會品味。最后一題,讓學生在前面實踐的基礎上,總結提煉品味人物語言的方法,即需要把語言放在交際的語境中,思考誰說的、說了什么、怎么說的、為什么這么說等。

(二)遵循教材

教材是在課標的指導下編寫的,是對課標的物化,是教師教學的憑借,自然也是作業設計的重要依據。統編教材的很多特點,比如堅持立德樹人的理念,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元的編排體系,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單元構建方式等,在作業設計中必須加以關注。

以《回憶我的母親》的課后作業為例,有教師這樣設計:

1.搜集摘錄:母親是世上最偉大的人,母愛是人間最動聽的歌。無數文人墨客謳歌贊美過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搜集歌頌母親的典故并講述。

2.讀書筆記:閱讀其他寫母親的作品(鄒韜奮的《我的母親》、老舍的《我的母親》、胡適的《我的母親》、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每篇做批注,不少于三處,選擇一篇寫讀書筆記。

3.人物傳記:為你的母親立傳。

第1題要求講述母親的故事。如果關注單元要素以及這篇課文回憶性散文的文體的話,那么,這樣的講述并不合適,因為這是學生在講述別人母親的故事。這是游離于這個單元學習的,也是游離于“這一篇”課文的學習的。第2題要求寫讀書筆記。本單元的寫作是“學寫傳記”,而這里卻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況且讀書筆記的寫作,八年級上冊還沒有涉及,所以讀書筆記寫什么、怎么寫,學生是不清楚的,而教師也沒有提供必要的寫作支架。第3題要求寫人物傳記。但這篇課文是回憶性散文,不是傳記,回憶性散文與傳記還是有區別的。

初看,這幾個題目都是圍繞著“母親”展開的,課文也是寫母親的,都指向同一個主題。但實際上,這份作業沒有充分關注這個單元的語文要素、這篇課文的文體、單元的寫作目標,甚至各冊教材的寫作訓練編排體系。

再看另一位教師為本課做的作業設計:

作者在回憶往事之后,深情地寫道:“我應該感謝母親?!苯Y合課文內容,說說“我”從母親身上學到了什么。閱讀《紅星照耀中國》和《長征》中有關朱德的內容,說說母親教給“我”的這些東西有用嗎?

這一作業設計把《回憶我的母親》這篇課文和這個單元的名著閱讀《紅星照耀中國》和《長征》進行了勾連。作業聚焦“朱德”這個人物,既緊扣了這篇回憶性散文中“我”的情感——感激,寫人敘事散文中所寫的“人”和“事”對“我”的影響,同時緊扣紀實類作品中朱德的其“人”其“事”,形成兩者的前后觀照,很好地落實了教材編者“三位一體”的編排理念??梢?,教師遵循教材編寫理念對教材做深度研讀,是設計好作業的前提之一。

(二)遵循學情

除了課標、教材之外,實際學情也是設計作業的重要理據,畢竟作業的主體是學生,作業設計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學,是育人。

例如,教學完《湖心亭看雪》之后,有教師設計了以下作業:

請從以下兩題中任選一道完成:

1.根據你的閱讀積累,寫出三句寫山、水、雪的古詩句。

2.如果用本單元《詩詞三首》(《行路難》《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水調歌頭》)中的詩句分別對應蘇軾《記承天寺夜游》和張岱《湖心亭看雪》的狀態,你會選用哪兩句,請說說理由。

我們發現,兩道題都指向古詩文名句的積累,但思維層級是不一樣的。第1題,學生只要識記再現就可以,是基礎性作業;第2題聚焦“情思”,關聯了單元內的詩和文,學生在比較、分析、綜合、評價中完成選擇和理由闡述,形成高階思維,是發展性作業。不需要規定哪些學生做第1題,哪些學生做第2題,因為學情是在不斷變化的。所以,我們要根據班級不同學生的學習狀態,讓學生做好基礎性作業,并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挑戰發展性作業。

參考文獻:

[1] 王月芬.重構作業:課程視域下的單元作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

猜你喜歡
理據本質作業設計
關注本質 為理解而教
勸學
理解本質,豐富內涵
對求極限本質的探討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探討
新課標下高中化學作業設計探究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Thou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放縮
《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中的理據信息
英語詞匯理椐與詞匯量的相關性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