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構家庭治療視角下失獨家庭隔代教育問題
——基于銅陵市A項目Z個案的分析

2023-03-14 23:23
淮南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家庭治療隔代祖輩

訾 倩

(安徽大學 社會與政治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1)

一、問題的提出

工業化的發展推動人類文明的改變,“少子化”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為緩解人地分配不均而推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加速了少子化的進程[1]。研究顯示,“少子化”現象的影響下失獨家庭數量逐年增多[2]。2022年統計數據表明,我國失獨家庭數量約為102萬[3](P1)。在這種情況下,失獨第三代成為特殊群體,失獨家庭也面臨一些特殊的問題,如教育問題,即在缺失父輩教養的背景下孩子的隔代教育、親子關系,等等。

王秀銀等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大齡獨生子女意外傷亡的家庭開展研究[4]。2012年,“失獨家庭”作為一個專有名詞被提出[5]。劉祥敏認為,失獨老人面臨現實的困境主要包括經濟條件無法保證物質生活、老無所養、病無所依等方面[6]。在醫療保障方面,秦秋紅認為,對失獨家庭而言,醫療制度存在不合理的規定,例如手術需要直系家屬簽字[7]。由此可見,對失獨家庭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有關物質和政策保障方面,對家庭深入的個案研究相對較少,精神層面的問題沒有得到足夠重視。

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年輕人忙于工作,將教育責任轉移給祖輩。同時,計劃生育政策推動家庭人口結構較多呈現為“4+2+1”的模式,空巢老人不斷增加。部分年輕人為減緩老人的孤獨感,將照看孩子的任務交給祖輩,隔代教育現象越來越普遍[8]。長期以來,我國學者對于隔代教育的研究范圍主要集中在農村地區??灼琳J為,在祖孫的相處中祖輩對孩子百依百順, 對日常生活幾乎包辦代替[9];闕攀認為,祖輩與父輩教育觀念存在明顯不一致,老年人受傳統思想影響深重,與時代脫軌,沒有掌握順應時代要求的科學教育方式[10];盧富榮等認為,隔代教育對祖孫兩輩人的身心健康都會產生雙刃劍的作用[11]。通過對比隔代教育和親子教育的區別,分析隔代教育問題出現的原因、表現、影響及相應對策,是學界研究的主要面向。

目前,學術界對失獨第三代,以及失獨家庭隔代教育的文獻資料較少,關于城市家庭隔代教育的文獻逐年上升,但總數不多。由于城鄉發展不均衡,城鄉隔代教育的影響存在較大差異,鄉村隔代教育的研究結論無法完全適用于城市。同時,研究方向以分析隔代教育帶來的消極影響為主,提出的建議偏向于提倡加強親子教育,對失獨家庭的借鑒意義不大,亟需深化和拓展研究。

結構式家庭治療發端于20世紀60年代,由薩爾瓦多·米紐秦(Salvador Minuchin)創建。對于結構家庭治療在不同領域的實務運用及理論,我國以本土化研究為主。趙芳從結構家庭治療的產生和發展、國內外的研究現狀等多個方面,對結構家庭治療進行了系統梳理,并分析了實際運用過程中遇到的治療模式本土化問題[12](P82-87);姚峰從中西文化差異出發,分析結構家庭治療在理論和技術中多元化的特征,并探究了結構家庭治療與中國本土文化之間如何能夠更好地適應[13]。

本文立足于銅陵市第五屆微公益創投A項目Z個案,運用結構家庭治療模式中的邊界、權力結構和角色的核心概念,分析失獨家庭隔代教育中出現問題的原因,以及在隔代教育弊端的影響下,失獨第三代面臨的生活習慣、行為模式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困境。本文在結構家庭治療模式的指導下,對失獨家庭隔代教育問題進行研究,從家庭整體視角出發,通過個案訪談的方式收集資料,并提出改善失獨家庭隔代教育問題的措施,緩解失獨老人教養孫輩的壓力,為失獨家庭的隔代教育問題提供建議。由于家庭結構的特殊性,失獨家庭的隔代教育與正常主干家庭的隔代教育存在不同之處,更容易產生消極影響,因此對失獨家庭的隔代教育問題進行探索顯得尤為重要。銅陵市是安徽省下屬的地級市,以銅陵市M社會工作事務所承接的銅陵市第五屆微公益創投A項目為依據,通過長達14個月的服務周期,取得家庭的信任,與家庭一起明確了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協助其化解矛盾沖突,逐步恢復家庭功能。

Z個案家庭基本情況:共有3名家庭成員,祖輩夫妻兩人和一位處于小學階段的孫輩;兒媳在兒子去世后改嫁。夫妻兩人均患有慢性病,需常年吃藥,能維持基本生活的自理,并能共同照顧年幼的孫女。家庭的經濟來源,主要是兩位老人的退休金和政府給予失獨家庭的補貼。案主自我評估的主要問題,是養育孩子面臨的經濟緊張,以及居住在熟悉的環境中的心理壓力。該家庭為避免成為飯后談資,主動減少與他人的接觸,基本沒有娛樂休閑活動,呈現逐漸封閉的消極狀態,與外界社會的距離逐漸拉大。

Z個案失獨家庭意識到家庭面臨問題后,主動向社區求助,因此有較強的改變動機,在接受服務的過程中較為配合。在接觸該個案時,家庭失獨的時間未滿一年,家庭結構驟變,處于不穩定階段。家庭成員情緒低落,訪談中經常默默流淚,有較強的情感支持需求。家庭中沒有父輩,祖輩完全承擔教養的責任。與社區和周圍鄰居的訪談中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孫輩存在一些行為習慣問題和心理認知問題。Z失獨家庭正在面臨家庭結構轉變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其自身的力量不能有效解決問題,需要他人的幫助,尤其是社會工作者的介入。

二、A項目中Z個案隔代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

米紐秦在結構家庭治療模式中提出,家庭成員個人的問題是由整個家庭造成的[14](P10)。家庭成員深受家庭結構、溝通互動方式等的影響,這種影響是潛在的,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滲透到家庭成員的心理和行為中。因此,在介入中需要把整個家庭作為服務對象,找出問題的根源,針對性地幫助個案失獨家庭解決隔代教育問題。

(一)邊界模糊引起的生活習慣問題

邊界是家庭系統區別于社會系統的重要工具。家庭中又包含很多次系統,每個次系統之間也有各自的邊界。清晰而有彈性的邊界才能形成良性的家庭結構,家庭的功能才能正常發揮。在此失獨家庭中,次系統邊界不清晰是孫輩形成不良生活習慣的重要影響因素。

像大多數隔代家庭一樣,部分失獨家庭隔代教育中也存在不恰當的教育方式,使得孫輩出現不良的生活習慣。失獨第三代是祖輩生活的重心,在祖輩看來,失獨第三代可憐、沒有父母疼愛,所以就盡力提供最好的物質生活。個案中的失獨第三代已經在讀小學六年級,生活自理能力基本為零,例如不會自己洗頭發、不會剝雞蛋殼等。這些例子體現出在祖輩替代父母養育孫輩的家庭結構中,孫輩成長的機會大多被剝奪,生活自理及其他的能力亦趨于弱化。同時,由于祖輩對孫輩吃零食習慣的無限滿足,孫輩的飲食習慣不健康,存在偏食挑食、熱衷零食的問題。在“補償式”的溺愛下,祖孫次系統邊界模糊,容易產生糾纏與疏離,給不穩定的家庭結構帶來沖擊,不利于家庭關系的和諧穩定,對失獨第三代的成長起到負面的作用[15]。祖孫邊界模糊的同時也存在些許僵化,主要體現在祖孫的溝通方式中。祖孫溝通的多少取決于孫輩的情緒狀況,交流內容以學習問題為主,深層次的情感交流較少。隔代教育中出現的“重物質、輕情感”,使家庭在青少年成長中的情感支持作用沒有及時發揮。由此可見,隔代教育中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對孫輩生活習慣的養成產生負面影響。

家庭中應處于核心位置的夫妻,其系統邊界呈現僵化狀態。雙方很少交流,甚至互動需要孫輩在中間傳話。獨子去世給失獨老人帶來了難以彌補的巨大傷害,已沒有多余的精力應對和處理諸多的家庭問題[16]。夫妻次系統的邊界僵化,家庭缺乏凝聚力,失獨第三代長期在缺少溝通互動的環境中成長,逐漸形成沉默內向的性格。另外,受到祖輩面對問題時逃避態度的影響,孫輩可能形成逃避和冷漠的性格特征。

(二)“倒三角”的權力結構引發的行為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權力結構體現為各種家庭事務圍繞的家庭成員的權力和意愿。良性的家庭權力結構應由夫妻掌握家庭主要權力。在個案的失獨家庭中,家庭的權力實際上是由失獨第三代掌握?!暗谷恰钡臋嗔Y構,容易引發失獨第三代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模式。

家庭人口結構的突然變動,催生了失獨家庭不良的權力結構。在一般的主干家庭中,家庭權力一開始由父母掌握,孩子成家立業后,父母逐漸退離權力中心;而失獨家庭中缺少父輩層級的成員。權力本該再次由失獨父母掌握,但由于喪子之痛難以釋懷,缺乏重掌權力的熱情和耐心,對重新掌握家庭權力存在不適應的情況[17]。家庭結構遭遇急速變化,家庭權力回到老人手中,在對孫輩的溺愛下,幾乎所有的事情祖輩都會首先考慮失獨第三代的意見,此時家庭權力表面由失獨老人掌握,實際上權力的中心是失獨第三代。在祖輩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影響下,部分失獨第三代逐漸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模式,缺乏規則意識,較為任性固執。在失獨第三代與同輩群體的交往過程中,經常出現以自我為中心的相處方式,祖輩也會參與到孫輩的人際交往中協助解決矛盾,使孫輩形成了不良的人際交往方式。

在個案中,祖輩必須擔負照顧孩子的全部責任,但由于生理的衰老、情緒的壓抑等原因,無力承擔全部責任,隔代養育存在不足。在個案訪談中,他們認為失獨第三代玩心重、不專心學習,是因為沒有父母管教。但他們只能照顧孫輩的物質生活,不應該負責其他方面。而青少年處于人生發展的波動階段,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自我約束能力較為薄弱,需要家庭教育的引導與支持。因此,失獨老人雖然承擔了養育孫輩的部分責任,但在實際教育中,失獨第三代的一些行為沒有得到恰當的約束與正確的引導。

(三)責任分工不明確造成的心理問題

在失獨老人必須完全承擔養育孫輩的責任后,失獨家庭的人口結構類似主干家庭,即家庭由一對養育者和被照顧者組成[18]。在家庭教育中缺乏父輩的角色,以及祖輩負面自我標簽的影響下,失獨第三代面臨自卑的心理問題。

親子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父母是無可替代的。在個案失獨家庭中,丈夫去世后孩子的母親再嫁。母親初期還保持定期的電話交流、偶爾去家里與孩子談心,之后逐漸減少了聯系。失獨第三代拒絕談及母親。從祖輩處得知,失獨第三代一開始很期盼母親能來看她,隨著次數減少,期待值降低;在得知母親再婚懷孕之后對母親持排斥態度??梢?家庭結構變化后,責任分工不明確,母親完全退離親子養育的角色和責任;而祖輩承擔父輩的角色,面臨沉重的養育壓力,有時會出現責任空缺問題。同時,父輩角色缺失,使得失獨第三代意識到自己與同輩群體的不同,可能形成自卑心理,親情觀念的培養也受到阻礙。

失獨父母負面的自我標簽,加重消極的家庭氛圍和孫輩自卑的心理困境?!皠e人會在背后說你,兒子都去世了每天還能過得這么開心?!笔И毟改覆粩喟凳咀约?形成自我標簽。標簽理論認為負面標簽會使個體改變自我意識,不斷依據標簽進行自我修正,從而產生一系列不利的影響[19]。這也影響到失獨第三代的自我認知,“你跟別的小孩不一樣,沒有父母只能靠自己”。因此,家庭教育中父輩角色的空缺和祖輩傳遞的負面標簽,加深失獨第三代自卑的心理困境,自尊感和自我效能感較低。

綜上所述,通過14個月對失獨家庭的觀察與服務,總結得知個案失獨家庭的家庭結構問題,主要表現在家庭成員邊界不清晰、“倒三角”的權力結構,以及責任分工不明確。在不良的家庭結構中,孫輩的生活習慣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模式和自卑的心理困境都值得高度關注。這些問題不利于失獨第三代完成積極正向的社會化,因此,在結構家庭治療模式的理論下,需要從家庭整體入手解決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三、結構家庭治療模式在Z個案中的實踐運用

在結構家庭治療法中,家庭的問題是由家庭成員共同面對和解決的。因此,在社會工作者與家庭一起面對問題時,也需要從家庭整體著手。社會工作者在與家庭成員互動的過程中,收集充足的資料,如家庭結構、互動方式等,根據對資料的分析,采用適當的介入方法,協助家庭重新認識問題并解決問題,重構健全的家庭結構,緩解隔代教育帶來的消極影響。

(一)重塑家庭結構

社會工作者根據對失獨家庭的個案訪談,觀察家庭成員維持日常生活的互動方式,明確家庭結構存在次系統之間邊界模糊、“倒三角”的權力結構的問題,正視失獨第三代存在的獨立自主能力差、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問題。針對邊界模糊的家庭結構,米紐秦常用通過對空間的操控來劃分家庭成員的界限,動搖整個家庭系統的平衡狀態。因此,社會工作者在會談中改變家庭成員的空間距離,協助家庭重塑不良的家庭結構。

社會工作者在與家庭建立初步信任關系后,嘗試調整家庭成員的座位,打破家庭平衡,即失獨第三代和失獨老人分開坐,拉近失獨夫妻座位的距離。這需要孫輩回答問題,主動阻止祖輩代為發言;并通過鼓勵孫輩表達自己的想法,給予贊賞,增強其自信心。剛開始調整座位時,所有的家庭成員都表現出了不適應:失獨母親不停地看向孫輩,失獨父親的參與度很低,失獨第三代很沉默并且有想逃離會談的舉動。多次訪談中,社會工作者堅持要求換座位、劃分界限,家庭成員逐漸接受規定的空間距離,溝通和互動不再需要刻意引導。每位成員都能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傾聽他人想法,從最開始的逃避轉變為享受新的邊界。

從最簡單的調換座位入手打破家庭平衡,協助了失獨家庭建立清晰有彈性的次系統界限。通過重塑不良的家庭結構,在訪談中對家庭成員的鼓勵和贊賞,積極肯定失獨第三代的優點和潛能。這一方面增強了孫輩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幫助其逐漸擺脫負面標簽帶來的自卑心理,改善依賴祖輩的生活習慣;另一方面讓祖輩感受到孩子自主成長的需求,幫助他們了解科學的教育方式,減少包攬孫輩全部事務的行為習慣,為孫輩培養獨立的認知和行為提供機會。由此,為失獨第三代的健康成長營造起和諧的家庭環境,有效緩解隔代教育的問題。

(二)改變溝通方式

家庭系統功能失衡,主要原因是家庭成員間的溝通方式不合理。改變家庭成員之間的交往結構,可以促進問題的解決[20]。因此,問題的焦點應集中于整個家庭的處境中,理解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交流方式,以及這樣的方式如何產生和維持問題的具體過程。祖輩和孫輩的喜好、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差異是家庭溝通不暢的原因之一。因此,社會工作者要引導失獨老人關注失獨第三代的情緒變化,并認識到良好的溝通不能局限于表面,更要關注深層次的問題;遇到問題主動溝通協商,及時發揮家庭的情感支持功能。同時,鼓勵失獨第三代主動交流,理解祖輩的困境。社會工作者通過適當的自我披露,向失獨第三代示范自己如何與長輩溝通,并采用指定任務的方式,與孫輩約定記錄祖孫溝通中的變化,及時給予記錄的內容反饋意見和贊賞鼓勵。布置“家庭作業”是結構家庭治療模式中的治療手段之一。在會談結束時布置行為作業,可以使家庭成員嘗試新的互動體驗,并使這些改變日?;?。此外,從訪談中了解到,孫輩不主動與祖輩交流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共同話題。對此,祖輩通過主動詢問,加強了與失獨第三代的溝通,拉進心理距離。祖孫關于情感、情緒的溝通頻率逐漸提高,家庭的情感支持功能得到增強,失獨家庭隔代教育中出現的“重物質、輕情感”的弊端得到改善。

另外,社會工作者帶領祖輩參加一些小組活動。小組中均是有相似失獨經歷的成員,容易產生共情。通過觀察其他小組成員的溝通方式,祖輩逐步建立起積極的行為模式,提高自我認同感,增加與他人交往的頻率,重新融入社會[21]。在家庭互動中,成員的改變會對整個家庭產生影響[20]。祖輩的改變會為孫輩提供了積極的家庭教育氛圍,其榜樣作用引導失獨第三代改善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際交往方式。祖輩不再干涉孫輩與朋友的相處方式,孫輩通過獨立處理人際關系摸索學習,逐漸掌握了積極的交往方式、加強同輩群體社會支持網絡。

(三)調整責任分工

家庭內部應有明確的責任分工。家庭系統的合理運行要求每位家庭成員能夠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在失獨家庭中,角色的缺失致使家庭責任分工不明確,無法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保障。因此,社會工作者應根據家庭成員承擔角色的實際情況,協助家庭重建完善的家庭責任分工模式。

針對母親沒有承擔對失獨第三代養育責任的案例,社會工作者積極與母親溝通,督促其履行養育職責,提供必要的物質幫扶和情感支持,尤其是隨著學業壓力增大和生活開銷增多,建議其承擔起養育孩子的責任。如社會工作者承擔起橋梁的作用,協助母女建立約定,定期電話聯系和見面,維系親子關系。同時,引導祖輩減輕芥蒂,向孫輩傳達母親的正面形象,協助緩解親子關系。針對無力約束孫輩行為的問題,社會工作者承擔使用結構家庭治療法中的重演技巧,邀請家庭成員實際表演,將問題展現在家庭成員面前;在表演中從旁指導,結束后共同總結,協助祖輩學習合理教養孫輩的方式方法,緩解祖輩教養壓力,同時盡可能減小隔代教育存在的問題。

四、結 語

個案中失獨家庭隔代教育的主要問題,來源于原有家庭結構的瓦解,家庭成員在適應新的家庭結構中形成的問題。結構家庭治療模式,有助于協助家庭成員認識問題并解決問題,重新建構健全的家庭結構,改變隔代教育中不良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為失獨第三代的積極社會化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

社會工作者在結構家庭治療法的指導下,合理運用治療技巧,在家庭會談中使用調整座位、指定任務和重演等技巧,協助失獨家庭解決隔代教育中面臨的問題。在社會工作者與家庭共同的努力下,介入結束時失獨家庭隔代教育的問題得到了緩解。在訪談中,家庭成員愿意主動發表自己的看法,其他成員仔細傾聽并交流自己的觀點,與服務開始階段沉默的家庭氛圍相比,產生了顯著變化。帶領失獨父母參加小組活動,增強了祖輩的社會支持,組員間交流學習教育孫輩的方式,不良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有效緩解。這體現在代勞和放任不管的教育方式逐漸消失,祖輩的改變為孫輩的成長營造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失獨第三代也發生了變化,生活自理能力不斷提高,在與同輩群體的交往中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習慣和自卑的認知觀念得到改善,自我效能感顯著提高。因此,如何運用社會工作的專業研究方法發揮隔代教育的作用,為失獨第三代的成長提供積極正向的家庭教育,是值得重視的研究取徑。

猜你喜歡
家庭治療隔代祖輩
祖輩-父輩共同養育沖突對祖輩抑郁的影響:祖輩個人掌控感的中介作用與長輩價值感的調節效應
家庭治療對軀體化障礙臨床效果的干預研究
“隔代親”與文化傳承
父輩和祖輩的情感故事,分外美麗
祖輩學堂:幼兒園隔代開展家庭教育的實踐建構
國內外青少年藥物濫用家庭治療的研究回顧與反思
助教帶動“夕陽”之愛
你把孩子的教育失敗歸咎于“隔代教育”,爺爺奶奶不背這個鍋!
家庭治療在社區戒毒中應用的理論探討
隔代教育為何總“兩頭不討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