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明代經義八股格的形成過程

2013-08-15 00:44張宏勇張榮剛
文藝評論 2013年8期
關鍵詞:經義天順弘治

張宏勇 張榮剛

作為中國封建社會自宋以降科舉取士文體的經義,在明代的發展過程是一個重要的階段,使其在宋元經義文體“四段式”的基礎上完成了向“三段式”的轉變,并最終在成化、弘治之時形成經義文體中的八股格式,即我們今天所說的八股文。明人謂其經義之文,“至于成化、弘治間,科舉之文號為極盛,……深醇典正,蔚然煥然,誠所謂治世之文”①,又謂:“經義之學,自我朝始,我朝莫盛于成、弘?!雹谑聦嵣?,即使到了清代,成、弘經義大家如王鏊、錢福依然被尊為正宗。成化、弘治時的經義之所以被作為明清經義之正宗,正在于經義八股格的形成。因此,本文以經義文體在永樂至弘治這段時期的發展過程為研究對象,嘗試展現經義文體八股格式的形成過程。

一、永樂至景泰時期經義文本分析

永樂至景泰時期,在明代二百七十多年的歷史中,是一個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的開始,是明代進入所謂太平盛世之時;這個時期的結束,是明代進入歷史學者所謂的制度始壞之時。就文學而言,臺閣文風的興盛和衰敗貫穿于始終;在取士方面,人才選拔則由多途并進而趨向于經義試士之一尊。因此,經義文體在這一時期的發展過程,對成、弘之時八股格的確立有著重要的作用?,F以永樂至景泰五十余年的六篇經義③為例,對其修辭、結構的發展變化進行分析。

永樂二年會試程文《禹,吾無間然矣十句》,此文兩扇立格。上扇二股總講、三股分講大禹之所不為,最后二句收結;三句過文,轉折啟下;下扇二股總講、三股分講大禹之所為,最后二句收結;二句過文,束二股議論結上;復作大結。永樂七年楊慈墨卷《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子孫保之》,此文依題而成篇。四股講“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繼而兩節散體講“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又四股講“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六句收結;復作大結。宣德四年李時勉程文《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二句》,題為兩扇,文亦兩扇分別講之,束二股議論,然后結語。正統四年程文《學如不及,猶恐失之》,二股講“學如不及”,過文,二股講“猶恐失之”,然后結語。正統十三年岳正墨卷《今夫天四節》,題為四節,文則天對地、水對山,排比對偶成文,共四股。景泰二年程文《夫徐行者五句》,正文部分散體一節與二股講“徐行者”三句,過文二句,二股講“堯舜之道”二句,五句結語。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知,六篇經義中修辭上完全由排比對偶而成文者,李時勉程文、正統四年會試程文和岳正會試墨卷。然而這三篇仍稍有不同,李時勉一文題為兩扇,故文依題而成,亦為兩大扇,每扇由股體和散體相間而成;正統四年會試程文,將題截為兩截,分別用二股講,而題目并非為兩扇題,故其刻意處已遭人議論,謂“惜乎《學如不及》《論語》義,分截做策,如以六馬作五馬之類,不能無疵”④;岳正墨卷,其整齊處不減《學如不及》一文,然皆依題而成文,題為四個對句排比而成,故文兩兩成對而為四股。六篇中最可主意者乃永樂二年會試程文,文章結構以意而成,與其它依題而成文者不同,故后人謂其“欲見其巧,己開后來割裂凌駕之端”⑤。實際上,正、嘉以后凌駕之作,多強立主意而割裂經文,并非體會題意究心經旨而為之。

除了以上六篇經義外,于謙《不待三多矣》⑥一文尤可主意,因為此文常為清代八股文選家及近人研究者所稱道,而筆者認為此文未必是于謙所作,故有討論分析的必要。其文如下:

大夫明于治兵之法,則失職可及觀矣。

夫官無曠職,國之法也。知士不待三,而大夫可以多失伍哉?

且國家之倚重者有二,遇戰斗則用介胄之士,于綏靖則用旬宣之臣。

故兵法嚴,則士奮勇;吏法肅,則官效職。人君以馭兵之法馭臣,則吏治精矣;人臣以死綏之義死職,則官職當矣。

大夫之失職久矣,孟子將其假士以寓諷乎?而彼亦曰:“不待三焉?!?/p>

蓋謂國家布號令以約三軍,即耳目手足不敢紊亂,夫士也而敢于亂行,則軍正必曰當斬;將軍援枹鼓以勵戰士,即進退左右不敢逾越,夫士也而敢于離局,則司寇必且行法。

一失伍,則執而論之有司,何至于再;再失伍,則輔而戮之于社,何至于三。

蓋有死無犯,軍之善政也;信賞必罰,國之大經也。

此大夫之所素明也,今子蒞官以來,所謂奉職循理者安在?其于怠事,不啻再矣,豈士以殘刑,官以貴貸耶?由子曠官以來,所謂省愆訟過者安在?擬之以失伍,亦既多矣,豈士不至于再,官不憚其多耶?

然則齊王簡大夫而致以萬家之邑,無事則撫百姓而簡軍實,有事則統將帥而立矢石,非以官守為行伍者乎?大夫受王命而統帥師之任,居一官則效一官之職,位一日則盡一日之事,非以稱職為守伍者乎?

始而敗官箴,猶曰約束之弗明也;再則國體殆矣民瘼晰矣,猶然有所闕失。使朝廷執八伐以課吏,說將安解?既而掛吏議,猶曰甲令之弗熟也;三則中令嚴矣功令著矣,猶然無所畏憚。使有司操三尺而議后,罪將何辭?

吁!孰去孰不去,大夫請自裁之。

此文破題兩句,承題四句,然后小講,繼而引題目之語以照應。接著以“蓋謂”而引出講題,講題部分全由對句排比而成,八股講題,四股議論,最后三句收結全文。而明初經義冒頭只有破、承、原起(或原題),繼而由起講進入講題。因此,就其結構格式而言,此文不僅與以上六篇不同,與成化、弘治經義文體結構亦不同。此篇冒頭部分小講及引題目之語而照應者,似乎與宋元經義文體的小講、官題格式相似,然而與官題一格又不盡相同;講題全由對偶排比而成,則與黃子澄會試墨卷相同,而全篇結構兩者卻又不同。今人謂“從文體格式上來說,破題、承題、起講、原題及提比、中比、后比及束二小比、大結這些明代八股文的基本部件一樣不少,……是一篇格式標準的明代八股文”⑦,而明代經義文字格式洪武二十四年已有規定,“破承之下便入大講”⑧,不必重寫官題云云,故今則不知此說是據何標準而言。然則據張中如《清代考試制度》所言,清代經義文體格式包括“首破題,次承題,次起講,次領題,次提比,次出題,次中比,次后比,次束比,次落下”⑨等結構,如果將上文與此一格式對照的話,則在結構上兩者具有諸多相似之處。因此,筆者懷疑所謂的《不待三亦多矣》一文應該是屬于明清之際的經義文,也許是由于敬慕于謙的氣節托其名而已。

通過以上所論可知,天順以前經義文體的修辭結構特征,正文以散體與排比對偶之體相間為主,結構上很少有八股及八股以上者,兩扇之體業已常用。然而在修辭上不管是散體或股體,正文結構主要都是由題目結構所決定,敷衍傳注而成,故多質樸淳實之文。

二、天順、成化、弘治經義文本分析

通過上文對永樂至景泰時期經義的分析,我們知道了經義文體的正文結構特征,主要是由題目結構所決定,即依題目而成文。而在修辭方面,或排比對偶,或散體行文,或排比對偶與散體相間。下面,筆者通過對天順七年至弘治十七年五科鄉會試錄的分析,來揭示經義文體在結構、修辭上向八股格發展的過程。天順七年會試錄《四書》義《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一文的分析如下:

[破題]:惟仁者心不累乎私,則仁道不外是矣。

[承題]:蓋先難后獲,仁者之心也。有是心而不累乎私,則仁之道豈不于是而全哉!

[原起]:圣人以是答樊遲問仁,其旨深矣。

[正文·起講]:思昔圣人之意,若曰:常人于行事之際,必先計其功效,是以己私間乎仁矣。惟仁者則不然,其于行事也,必先其事之所難,而后其效之所得焉。何也?

[正文·二股講“仁者”]:蓋行己接物,莫非事也,凡事之難者,理不可以速成,而仁者心恒先之,則不底于成有不止矣,何嘗輒計其效而他求哉?處常應變,亦莫非事也,凡事之難者,理不可以茍就,而仁者心恒先之,則不至于就有不舍矣,何嘗輒計其功而他適哉?

[正文·二股講“先難”與“后獲”]:謂之曰先難,則非特先之而已,雖一瞬息之傾,不少忽焉;謂之曰后獲,則非特后之而已,雖一念慮之間,不少存焉。

[正文·過文]:夫先所難而后所獲如此,非其心不累于私者乎?

[正文·散句講“可謂仁矣”]:惟一絲不存,萬里明凈,是以心之本體純粹而不雜,其大用也周流而無間,可謂心德全而仁道即此而在矣。

[小結]:然此語必因樊遲有計獲之失而告之,使能因是而自勉焉,何患乎不至于仁哉!

[大結·比體與散體相間,照應破承]:雖然,圣人之語,每因人而變化。顏子嘗問仁矣,則告之以“克己復禮”,是因其資之剛明,欲其明決以勝私也;仲弓嘗問仁矣,則告之以主敬行恕,是因其資之重厚,欲其涵養以忘私也;至于樊遲粗鄙近利,則告之以此,是又欲其因事以去乎心之私焉。噫!害仁者莫甚于私,學者有志乎仁,當自克去己私始。

上文正文格式解析:起講后二股講“仁者”,二股講“先難”“后獲”,二句過文后散句講“可謂仁矣”;正文特征結論:四股與散體。七十篇經義⑩文本正文解析結論如下。天順七年會試錄(十八篇),四書義、易義、書義、詩義、春秋義、禮記義錄文均為三篇,其正文解析結構分別依次為:四股與散體、稍間比體、四股與散體、四股、兩扇與二股、二股與散體、兩扇與兩股、六股與散體、八股、四股、六股與散體、六股、兩扇、兩扇與二股、兩扇、六股、十股兩扇與二股;成化十一年會試錄(十三篇),四書義錄文三篇,易義、書義、詩義、春秋義、禮記義錄文均為三篇,其正文解析結構分別依次為:十股、兩扇、六股、十二股、八股、兩扇、八股、兩扇與二股、八股、一半散體一半六股(A)、兩扇與二股、八股、一半散體一半八股(B);成化二十三年會試錄(十三篇),四書義錄文三篇,易義、書義、詩義、春秋義、禮記義錄文均為三篇,其正文解析結構分別依次為:七股、八股、八股、八股、二股與兩扇、兩扇與二股、兩扇、八股、散體間比體、兩扇與二股、兩扇與二股、兩扇與二股、八股或兩扇;弘治六年會試錄(十三篇),四書義錄文三篇,易義、書義、詩義、春秋義、禮記義錄文均為三篇,其正文解析結構分別依次為:八股、四股與兩扇、八股、兩扇與二股、八股、兩扇與二股、兩扇與二股、八股、四股、兩扇、兩扇、三扇、六股;弘治十七年年山東鄉試錄(十三篇),四書義錄文三篇,易義、書義、詩義、春秋義、禮記義錄文均為三篇,其正文解析結構分別依次為:八股、兩扇與二股、兩扇或八股、兩扇與二股、四股與兩扇、八股、八股、八股、八股、兩扇、兩扇、八股、兩扇。

通過以上的分析,現將七十篇錄文正文特征及篇數描述如下[11]:天順七年十八篇錄文中散體與股體占6篇,八股占1篇,兩扇格八股沒有,X股(非八)占5篇,兩扇占2篇,兩扇+2K股占4篇;成化十一年十三篇錄文中散體與股體占2篇,八股占4篇,兩扇格八股占1篇,X股(非八)占3篇,兩扇占1篇,兩扇+2K股占2篇;成化二十三年十三篇錄文中散體與股體占1篇,八股占4篇,兩扇格八股占1篇,X股(非八)占2篇,兩扇占1篇,兩扇+2K股占4篇;弘治六年十三篇錄文中散體與股體沒有,八股占4篇,兩扇格八股沒有,X股(非八)占3篇,兩扇占3篇,兩扇+2K股占3篇;弘治十七年十三篇錄文中散體與股體沒有,八股占6篇,兩扇格八股占2篇,X股(非八)沒有,兩扇占2篇,兩扇+2K股占3篇;另外,五科七十篇鄉會試錄文中,其中散體與股體占9篇、八股占19篇、兩扇格八股占4篇、X股(非八)占13篇、兩扇占9篇、兩扇+2K股占16篇。

通過對上述各個部分的比較分析和論述,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結論:

第一,在修辭上,正文應用散體成文的趨勢在減弱,以至于在弘治年間幾乎沒有以散體行文的經義。

第二,至少在天順末年,經義文體在修辭結構上排比對偶的行文方法,已經成了經義寫作的主要方法。

第三,依題目結構而成文的兩扇格經義,其兩扇也可以稱為兩大股,即扇與扇之間排比對偶而成文。不同的是,每扇可以由數股與散體相間而成。[12]

第四,股與股相對、排比為八而成文的八股格式,成化、弘治朝分別與天順朝相比,有一個顯著的增加。另外,如果將兩篇兩扇格八股算上的話,那么弘治十七年山東鄉試錄錄文中,八股格的經義有八篇,已經占全部錄文十三篇的60℅以上。

第五,成化十一年會試錄中的兩篇錄文,即第二個表格中分別標明A、B的兩篇經義,這兩篇都是一半是散體結構,一半是排比對偶結構,具有明顯的拼湊痕跡,尤其是謝遷的《賓牟賈起一節》一文。這可以證明程文刻本對經義文體八股格式的形成產生著一定的影響。

第六,在成化、弘治四科鄉會試錄錄文中,八股格式的經義所占的比例都要高于其它格式。在一定程度上,這可以看做是八股格經義在經義文體結構格式中所占的地位。

第七,天順七年至弘治十七年,經義文體主要有股體和扇體兩類。就股體而言,八股格式占有主要的地位,其它股格式總體趨勢是減弱的;就扇體而言,基本上保持著穩定的趨勢,值得注意的是,在成、弘四科鄉會試錄文中,其與八股格的經義各占半壁江山。

三、小結

由是而言,經義文體在永樂至弘治時期的發展,就正文修辭特征而言,初以散體為主,間以排比對偶之體;至天順以后,排比對偶則漸占主體;至弘治朝,散體行文幾近消失。而結構上股與股連而為八的特征,至天順以后,其在經義文體的所有結構格式中占著絕對優勢的地位。因此,就經義八股格在明代的形成來說,永樂至天順是其發展探索的初創期;成化、弘治則是其成熟完備期。

①夏言《夏桂洲先生文集》卷十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74冊,齊魯書社1997年版,第556~667頁。

②袁黃《游藝塾續文規》,續修四庫全書171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第209頁。

③永樂二年、七年、正統四年、景泰二年程文,皆選自《皇明歷朝四書程墨同文錄》(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崇禎刻本);李時勉程文、岳正墨卷,皆選自《欽定四書文》(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④葉盛《水東日記》,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45頁。

⑤楊廷樞、錢禧輯評《皇明歷朝四書程墨同文錄》,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崇禎刻本。

⑥田啟霖編《八股文觀止》,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148頁。

⑦龔篤清《明代八股文史探》,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頁。

⑧李東陽等《明會典》卷七十七,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617冊,臺灣商務印書館,第741頁。

⑨章中如《清代考試制度》下卷,黎明書局1931年版,第1~2頁。

⑩《成化十一年會試錄》出自《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集部116冊,《弘治十七年山東鄉試錄》出自《王文成公全書》(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其它三科會試錄皆為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明代刻本。

[11]其中 K =1 或 2 ,X=2、4、6、7、10、12。

[12]1.所謂的扇,主要指題目而言,“其體有四,有短題而兩扇者,如‘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之類是也?!虚L題兩扇者,……有兩扇中涵四扇者,……有語似兩扇而意實相串者”(《游藝塾續文規·青螺郭先生論文》,續修四庫全書171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第189頁)。題既為兩扇,文依題目結構敷衍傳注而成,故亦為兩扇,顧炎武所謂“題本兩對,文亦兩大對”“、每扇之中各有四股”是也。2.每扇由四股構成、或四股與散體相間構成的兩扇格,歸入兩扇格八股。

猜你喜歡
經義天順弘治
龍江劇《弘治私勘》
三十里河東,四十里河西
從“經義”的角度思考中國遺產本土意義:以古泮池街區為例
素秀至珍傳世與出土的明弘治、正德瓷器
弘治帝先捧后殺除奸臣
泥塑占卜師
筆道顏真卿
《十三經辭典》的編纂歷程
履職盡責 特教特辦——教育部基教二司巡視員李天順一行調研寶雞特殊教育
獸醫之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